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组织培养过程中PPO活性和总酚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6  
该文研究了阿月浑子、枣树和葡萄组织培养苗生长过程中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总酚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多酚氧化酶活性与组织培养材料的褐变指数相关性不明显,总酚含量与材料褐变指数有一定的相关性,即褐变严重、褐变指数高的材料多酚含量特别高.说明褐变发生的条件是复杂的,不只是多酚和多酚氧化酶直接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梨外植体褐变与多酚氧化酶及酚类物质的关系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研究了苍溪梨、金花梨外植体多酚氧化酶(PPO)活力、总酚含量和组培褐变率的变化规律及其关系。两品种的PPO活力在1~9月间变化都成一单峰曲线,活力高峰出现在4月份。苍溪梨为111u,金花梨为150u,总酚含量两品种在不同的时期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金花梨总酚含量高峰期出现在5月份,苍溪梨出现在4月份。同期组培褐变率表现为:两品种的褐变高峰均出现在5月份,苍溪梨为54%,金花梨为71%。分析三者的相关性表明:PPO活力、总酚含量与组培褐变率都存在一定的关系,其组培褐变率的高低取决于PPO活力和总酚含量两种因素,在不同的时期由其中之一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黄金梨、大香水、新梨七号为试材,研究了贮藏后梨褐变不同部位酚类物质含量和种类、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及可溶性蛋白的关系。结果表明,梨果实中的酚类物质以绿原酸为主,果实褐变与酚类物质含量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特别是二者在果实中不同部位的分布特性有关。黄金梨果心与其他部位比较具有较高的酚类物质含量和PPO活性。由果皮至果心CAT活性依次降低,而果皮中POD活性极大地高于其他部位。SOD的活性与褐变的直接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该文研究了阿月浑子、枣树和红地球葡萄2年生叶片与组织培养苗叶片、愈伤组织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并对其进行了HPLC分离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酚类物质的含量与组织培养过程中外植体的褐变有一定的正相关性,愈伤组织酚类物质含量普遍高于相应的组培苗叶片,酚类物质是促使愈伤组织易于褐变的主要原因之一。邻苯二酚类的酚类化合物是植物材料发生褐变的主要底物。  相似文献   

5.
果实采后酶促褐变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果实酶促褐变的研究进展。褐变主要发生在果实采后贮藏期,褐变的根本原因是果实衰老,果实褐变是多酚氧化酶氧化酚类物质的结果,用有机酸等抗氧化剂抑制多酚氧化酶活性可抑制褐变的发生,抑制衰老的物质也能减轻褐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黄冠’梨采后低温储藏过程中果皮褐变的问题,开发控制果皮褐变的稳定的、简单易行的新技术,采用5μg/L的脱落酸(ABA)浸泡处理‘黄冠’梨,探讨采后ABA预处理对梨果皮细胞抗氧化防护体系、低温贮藏期间果皮褐变、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未经ABA处理)相比,ABA预处理显著降低了‘黄冠’梨果皮褐变率、抑制了果皮酚类物质尤其是单体儿茶素的消耗和PPO酶的活性,不同程度地提高了POD酶、APX酶以及果皮自由基清除能力,降低了MDA含量,能够保持较高的果实硬度、可滴定酸、糖酸比、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并且食用感官综合品质在储藏和货架期间均优于对照。研究表明,采后‘黄冠’梨经ABA预处理,可以诱导性地增强果皮抗氧化防护体系,抑制PPO酶活和酚类物质消耗而降低低温储藏过程中果皮褐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贮藏在空气和100%氧气中样品褐变指数、多酚氧化酶(PPO)、总酚含量、pH值、色泽、水分含量、维生素C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在2℃和95%相对湿度下30 d中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褐变指数与pH值随贮藏时间增加而增加,亮度和维生素C含量随贮藏时间增加而减少.与空气贮藏相比,纯氧处理抑制了PPO活性、褐变、总酚和水分损失以及L和h值的降低.褐变指数与PPO活性间存在极为显著的正相关系,与维生素C和水分含量间存在高度相关性.维生素C、pH和L值与褐变指数间存在适度相关性.褐变指数与总酚含量存在负相关性,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h值间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梨芽和茎尖多酚氧化酶活性和总酚含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本文研究了梨五个品种3-9月芽和茎尖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总酚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鸭梨、苹果梨和南果梨的PPO活性在3-9月间呈双峰曲线,其峰值分别出现在5月、4月和5月;苍溪梨和日面红的PPO活性呈单峰曲线,其峰值分别出现在6月和8月;五个梨品种PPO活性最大峰值大小依次是南果梨>鸭梨>日面红>苹果梨>苍溪梨。在3-9月中五个梨品种总酚含量均以9月份最高,3月份最低;在3月、4月、6月和8月中,苍溪梨的总酚含量均为五个品种中最低者,而在5月、7月和9月则以日面红的总酚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9.
研究测定了葡萄属10个种(品种)组培苗的多酚含量和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Oxidase,PPO)的活性,对其与组培苗的生根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建立生根指数与多酚含量、多酚氧化酶的多项式回归方程。结果表明:不同种(品种)间多酚含量和PPO活性有显著性差异;多酚含量和PPO活性相关性显著,PPO活性和生根指数不相关,而多酚含量与生根指数呈显著负相关;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PPO活性对生根指数的作用是非线性的,多酚含量对生根指数的作用是线性的,这说明多酚含量对组培苗生根的直接作用很大,PPO活性通过多酚含量间接影响组培苗生根而且直接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10.
皱叶菊苣焦叶病发生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皱叶菊苣焦叶病与叶片中酚类物质的含量、PAL和PPO活力的关系,并对褐变主要底物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病叶的总酚和绿原酸含量以及PAL和PPO活力都有显著增加,且主要发生在发病部位,绿原酸是PPO作用的主要底物,酶促褐变是导致焦叶病的主要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1.
陆地棉新品种在体细胞培养中愈伤组织褐化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陆地棉新品种百棉1号和百棉3号的115d正常愈伤组织与褐化愈伤组织的可溶性糖、丙二醛(MDA)、棉酚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褐化愈伤组织的PPO活性、棉酚含量和MDA含量均高于正常的愈伤组织,而褐化愈伤组织的SOD活性、CAT活性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均低于正常的愈伤组织。当细胞膜遭到破坏时,MDA的含量升高,遭到破坏的膜使PPO与棉酚在有氧条件下结合生成醌类物质,导致愈伤组织的褐化。而愈伤组织的褐化促使了SOD、CAT活性下降和可溶性糖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12.
以鲜切莲藕为原料,通过测定褐变度、失重率、总酚含量、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研究了臭氧处理对鲜切莲藕贮存过程中酶促褐变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贮存时间延长,鲜切莲藕褐变度和失重率呈增加趋势,臭氧处理可以极显著降低鲜切莲藕褐变度和失重率(P0.01),且0.3 mg/L臭氧比0.6 mg/L效果好。当贮存时间由8 d延长为12 d时,样品总酚含量和PPO、POD活性开始降低,但总酚含量变化不大,PPO和POD活性下降较快。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臭氧浓度与褐变度呈负相关(P=0.024);贮存时间与失重率、褐变度、总酚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PO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鲜切莲藕用0.3 mg/L臭氧水处理12 min后,可以在0~4℃冰箱贮存8 d。  相似文献   

13.
酚类物质及其相关酶对核桃嫁接成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核桃嫁接成活与核桃体内的酚类物质、多酚氧化酶、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有关,是由三者协同起作用的.试验结果表明,酚类物质含量越高,成活率越低;PPO活性与酚类物质含量呈正相关,酚类物质含量高,PPO活性增强,容易发生氧化反应;PAL活性与酚类物质含量呈负相关,PAL活性低时,酚类物质含量高.  相似文献   

14.
氮素形态对抗大白菜小黑点病品种生理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抗病品种鲁白15、M36为材料,研究了收获期大白菜在不同氮素形态下与抗病性相关的生理指标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鲁白15对氮素形态比较敏感,M36对氮素形态不敏感;且两品种在铵态氮肥和硝态氮肥处理下较有规律性,酰胺态氮处理中间稍有波动。在铵态氮处理条件下,鲁白15叶柄中SOD、POD、PPO活性及MDA、酚类物质含量均高于硝态氮处理;叶片中MDA含量、POD、PPO活性与叶柄中的趋势一致,而SOD活性、酚类物质含量则与叶柄中的相反。对于M36而言,硝态氮处理的叶片中SOD、POD、PPO活性以及MDA、酚类物质含量均高于铵态氮处理,叶柄中SOD、POD活性、酚类物质含量与叶片中的趋势一致,而MDA含量、PPO活性则与之相反。综合来看,不论在何种氮素形态下,鲁白15和M36叶片中SOD、POD、PPO活性及MDA、酚类物质含量都高于叶柄中。  相似文献   

15.
杏果实酶促褐变机理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完熟期的凯特、山农凯新2号、红玉为试材,对杏果实中与酶促褐变有关的褐变度、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总酚含量及酚类物质组分等多个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品种不同,影响杏果实酶促褐变的主要因素不同。红玉的褐变程度最高,主要是因为其PPO活性和绿原酸含量最高,并且其褐变度与酚类物质含量及PPO活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938、0.9944);山农凯新2号总酚含量最低,且除阿魏酸外,各酚类物质组分的含量也都最低,这些因素导致其褐变程度最低。(2)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对酚类物质组分进行检测,发现表儿茶素、绿原酸、儿茶素是完熟期杏果实中主要的酚类物质,并且表儿茶素是三个品种中测得的含量最高的酚类物质组分。  相似文献   

16.
荔枝、龙眼采后果皮极易褐变,主要是果皮细胞中多酚氧化酶(PPO)与酚类底物的酶促反应所致。文章系统综述了荔枝与龙眼果实采后PPO酶促褐变机理、褐变底物种类确定与化学结构鉴定、外界条件对酚类底物性质的影响及贮藏期间底物含量变化规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发现除花色素苷类物质外,有关荔枝、龙眼果皮中其他酚类褐变底物理化性质的研究鲜见报道。今后需进一步研究探讨有关酶促褐变底物种类及其化学结构鉴定、外界环境因素如何影响PPO底物性质和酶活性变化、外界环境因素与不同品种褐变过程差异的关系、贮运期间PPO底物含量的变化规律等,为控制荔枝、龙眼果实采后贮运过程中果皮酶促褐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锥栗罐头加工中的酶褐变因素及其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酚氧化酶 ( PPO)是引起锥栗褐变的主要酶 .探讨了 PPO的温度及 p H等方面的特性 ,并研究了以VC、EDTA及 Ca Cl2 为主的护色剂对防止锥栗罐头加工中的褐变作用 .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罐头汤汁的配方为 10 0 0 mg· L-1VC、4 0 0 mg· L-1EDTA、4 0 0 mg· L-1Ca Cl2 .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没食子酸、植酸、草酸、柠檬酸对粉红女士苹果多酚氧化酶(PPO)的效应,揭示其抑制机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有机酸在鲜榨苹果汁和贮藏过程中防褐变的效果,筛选出安全高效的酶促褐变抑制剂。结果表明,单一有机酸抑制PPO活性的能力表现为:0.2500μmol/L草酸>0.2000μmol/L植酸>0.2000μmol/L柠檬酸,抑制率分别为94.30%、93.08%、81.31%,均表现出一定的浓度依赖性,对PPO均有不可逆的抑制效应。此外,没食子酸对PPO的抑制作用属于可逆过程。0.2000μmol/L植酸和0.2500μmol/L草酸能较好地抑制鲜榨苹果汁的褐变,抑制率分别为87.39%和85.31%;0.5000μmol/L柠檬酸抑制鲜榨苹果汁褐变的能力较弱,抑制率仅为45.15%。单一有机酸对常温下贮藏90d的苹果汁防褐变效果较差。0.3000μmol/L植酸联合0.3000μmol/L草酸、0.5000μmol/L柠檬酸,能较好地抑制鲜榨及贮藏过程中苹果汁的褐变,抑制率分别达到93.19%和90.52%。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采收成熟度对核桃青皮褐变及其相关代谢酶的影响,分析核桃青皮褐变发生机制,为生产中核桃适宜采收期的确定及其褐变定向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温185青皮核桃为试材,分别于8月22号(成熟度Ⅰ,花后125 d)、8月27号(成熟度Ⅱ,花后130 d)、9月1号(成熟度Ⅲ,花后135 d)采收,置于(-1±1)℃,相对湿度为75%~85%条件下贮藏,定期测定不同采收成熟度核桃青皮褐变指数、总酚含量及褐变代谢相关酶。【结果】 青皮成熟度不同,褐变指数不同,成熟度Ⅱ(8月27日)采收的核桃青皮贮期褐变指数显著低于其它2个成熟度,总酚及PPO、POD、PAL、SOD、CAT及APX活性显著高于其它两个成熟度,温185核桃青皮褐变与总酚及PPO、POD、PAL、SOD、CAT及APX活性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 成熟度Ⅱ(8月27日)是温185青皮核桃适宜采收期,其贮期青皮褐变与总酚含量及PPO、POD、PAL、SOD、CAT及APX活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褐变是导致青钱柳组织培养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维生素C(VC)、植酸(PA)和柠檬酸(CA)3种抗氧化剂对青钱柳愈伤组织生长、褐化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浓度的抗氧化剂处理能有效抑制愈伤组织褐化率,促进愈伤组织生长,抑制培养过程中细胞质膜透性的增加。其中VC的处理效果较为明显,PA其次;最适浓度分别为VC 100 mg·L-1、PA 250 mg·L-1和CA 50~100 mg·L-1。VC 100 mg·L-1处理的愈伤组织鲜重增长率比对照增加73.88%,褐化率和细胞膜透性分别比对照低56.52%和45.75%,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适当浓度的抗氧化剂使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但对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抑制作用总体上不明显。总之,适当浓度的3种抗氧化剂处理能有效降低青钱柳愈伤组织褐化及其产生的伤害,促进生长,对PPO活性的调控可能不是其控制褐化的主要方式,有关机制尚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