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以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克勒沟林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标准地内保留密度为400株/hm2、600株/hm2、900株/hm2、1 100株/hm2的华北落叶松在上坡位、中坡位、下坡位的树高和胸径以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保留密度为600株/hm2时,林木生长最好,树高最大;保留密度小于600株/hm2时,树高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大于600株/hm2时,树高会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呈现降低的趋势;胸径会随着保留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对不同密度样地中的植物重要值及物种多样性指数进行了计算,林下草本层植物的数量、多样性指数在保留密度为600株/hm2时达到最大值,之后随着密度的增加均呈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福建林业科技》2022,(1):76-80
2016年11月,在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洋口国有林场对14年生的杉木人工纯林进行间伐,设置2个保留密度(900、1200株·hm(-2)),并于2017年3月在杉木人工林林下混合套种闽楠、火力楠、木荷、观光木4种乡土阔叶树种,分析不同间伐保留密度下杉木和4种阔叶树树高、胸径、冠幅生长动态。经连续3 a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火力楠和观光木地径增长量、苗高增长量及冠幅增长量显著高于木荷和闽楠。杉木间伐保留密度900株·hm(-2)),并于2017年3月在杉木人工林林下混合套种闽楠、火力楠、木荷、观光木4种乡土阔叶树种,分析不同间伐保留密度下杉木和4种阔叶树树高、胸径、冠幅生长动态。经连续3 a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火力楠和观光木地径增长量、苗高增长量及冠幅增长量显著高于木荷和闽楠。杉木间伐保留密度900株·hm(-2)处理下套种的4种阔叶树地径生长增量、苗高生长增量、冠幅生长增量明显大于间伐保留密度1200株·hm(-2)处理下套种的4种阔叶树地径生长增量、苗高生长增量、冠幅生长增量明显大于间伐保留密度1200株·hm(-2)处理,表明间伐保留密度900株·hm(-2)处理,表明间伐保留密度900株·hm(-2)对杉木中龄林林下阔叶树的生长更为有利。间伐保留密度900株·hm(-2)对杉木中龄林林下阔叶树的生长更为有利。间伐保留密度900株·hm(-2)下杉木平均胸径和树高增量较大,但蓄积量增量较小。研究结果可为杉木中龄林近自然经营下的异龄复层混交林培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不同类型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各龄期的木材产量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立地指数的不同将长白落叶松林地分为7个立地等级(立地Ⅰ~Ⅶ),结合其营林技术规程选择造林密度为2 500株/hm2、3 300株/hm2和4 400株/hm2等不同类型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分作为评估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计算该不同类型林分在各林龄阶段的平均树高,利用相关模型推算相应林龄阶段的林分平均胸径和林分平均单株材积。建立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分的密度定量管理模型,根据此模型确定不同立地等级不同初植密度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分在理想状态下的间伐时间、间伐强度和木材收获量,为其营林生产和科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木兰围场国有林场40a左右生华北落叶松低效人工林为对象,采用样地、样方测定法研究了封育2a对不同抚育疏伐保留密度林分林下植物群落植物组成与结构的影响,结果是保留密度为825株·hm-2和500株·hm-2的低效人工林,经封育后林下植物种类及个体数量都增加,增加者主要为草本植物,增加量低密度林分高于高密度林分;灌木层平均高度和盖度增加,盖度增加幅度低密度林地大于高密度林地;高密度林地草本层优势种(批针薹草)不变,低密度林地原次优势种(小红菊)上升为优势种,而原先的优势种(金毛狗尾草)衰退为次优势;草本植物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等4个物种多样性指数高密度样地和低密度样地都有相应提高,封育可以提高林分林下多样性,高密度林分提高幅度大于低密度林分;综合考虑,为改善林下植物群落结构,40a生左右华北落叶松低效人工林抚育改造适宜保留林分密度为500株·hm-2左右。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冀北山地6种不同密度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林分密度对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指数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600株/hm2密度的林分林下草本植物物种数、草本生物量、Menhinick丰富度指数、Simpson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最大。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国有林场 13 年生杉木与闽粤栲 Castanopsis fissa 人工混交林开展抚育 间伐措施后的闽粤栲天然更新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抚育间伐后不同保留密度对闽粤栲天然更新幼苗的影响。 结果表明:抚育间伐后不同保留密度对闽粤栲天然更新幼苗数量及苗高生长具有显著影响;A(900 株 /hm2)、 B(1 200 株 /hm2)、C(1 500 株 /hm2 )3 种不同林分保留密度间伐处理的闽粤栲天然更新幼苗数量及苗高均与 对照区具有极显著差异;B 处理林分保留密度 1 200 株 / hm2 的幼苗数量最多,闽粤栲幼苗数量从多到少 分别是 B > A > C >对照 (1 875 株 /hm2);A 处理林分保留密度 900 株 / hm2 的幼苗苗高最高 , 闽粤栲幼 苗苗高从高到低分别是 A(900 株 /hm2 ) > B(1 200 株 /hm2 ) > C(1 500 株 /hm2 ) >对照。间伐后林地地表清 理对闽粤栲林下天然更新幼苗数量具有较大影响,有进行地表清理的闽粤栲幼苗数量比未进行清理的明 显更多。幼苗数量与母树的距离成反比,距离母树越近,幼苗数量越多。  相似文献   

7.
抚育间伐是恢复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森林经营措施。笔者以关帝山林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样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抚育强度对华北落叶松林生长量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立地条件下和密度范围内,间伐措施能提高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胸径、立木材积的生长量,间伐组胸径年均生长量比对照组增加0.37 cm/a~0.59 cm/a,年均生长率比对照组增加4.05%~5.19%;立木材积的年均生长量比对照组增加0.001 09 m3/a~0.001 24 m3/a,年均生长率比对照组增加4.48%~5.83%.强度间伐对树高生长有短期促进作用,年均生长量最高达到0.63 m/a,年平均生长率最高达到7.1%,但高生长对间伐效应的长期响应不明显。单位面积蓄积量对间伐强度的响应不明显,但间伐组年平均生长量、年平均生长率均比对照有所增加,以强度间伐效果最好。对初始密度为5 000株/hm2~5 500株/hm2的20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抚育间伐强度进行观测分析,间伐强度最高可达到50%,保守设计适宜强度为40%.  相似文献   

8.
抚育间伐强度对华北落叶松中幼林林分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克勒沟林场华北落叶松中幼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在林场选择样本区域和对照区域,对不同间伐强度下华北落叶松中幼林林分的生长状况进行分析,得到不同间伐强度下森林生长情况的具体参数,结果表明:通过对保留密度分别为400株/hm2、500株/hm2、600株/hm2、700株/hm2的8块样地和2块对照样地中林分的生长情况进行分析,得出各样地中林分的胸径、冠幅、树高、材积的大小除了树高外,都随着抚育强度的增加而呈现显著递增的趋势;通过与对照地做对比得出,在保留密度为500株/hm2时,材积增长率和蓄积增长率最大,但各样地中林分蓄积量小于对照样地中的蓄积量。  相似文献   

9.
本文调查了桉树人工林和邻近天然林内土著的木本植物多样性、密度和物种组成。桉树人工林和邻近天然林内分别圈画出20个20m×20m样地,记录下每块样地内的物种名称、物种丰富度、植株直径和高度以及采集亚样方(4m2)内幼苗数目。本试验中,记录人工林内木本植物46种,邻近天然林内52种,分别来自36个科。人工林内,物种多样性(H’)为2.19,林下木本植物密度为3842株/hm2,幼苗密度为4151株/hm2;而天然林内的物种多样性、林下树木密度和幼苗密度分别为2.74,4122株/hm2和8101株/hm2。两种林分的木本植物物种组成相似性较高。研究还表明,桉树人工林适合于Millitia ferruginia和小果咖啡生长和再生,而对下层木本则不适合。  相似文献   

10.
为进行林下侵蚀沟的植被恢复与生态保育,以冀北山地典型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林下侵蚀沟内植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侵蚀沟内平均物种丰富度约为13.03,低于沟外,物种组成主要为耐干旱瘠薄物种,无明显优势种;沟内群落密度为131.3株/m2,明显低于沟外的211.6株/m2;沟内物种均匀度指数高于沟外,但两者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无明显差异。对比侵蚀沟两侧坡面多样性可知,半阴坡耐阴喜湿植物重要值较高,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高于半阳坡,而均匀度指数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以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择18a、22a、38a等3个不同林龄的林分,每个林龄林分设置15块样地。通过样地调查,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林分生物量、林下植被层生物量、林分净生产力进行研究,以揭示其生物生产力。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分生物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18a、22a、38a的林分生物量分别为94.58t/hm2、101.19t/hm2、216.25t/hm2。各器官的生物量分配,以干材所占的比例最大,达到51.36%以上;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植被层中凋落物层与灌木、草本层的生物量也随着林龄的增加而不断积累;华北落叶松森林净生产力表现为乔木层的净第一生产力、不同林龄阶段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植被净生产力均较高,达到4.60t/(hm2·a)以上,其中干材的净生产力积累最快,为2.36~3.20t/(hm2·a)。  相似文献   

12.
为了确定华北落叶松近熟林生长量对密度控制的响应,以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38a生的华北落叶松纯林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间伐强度的试验,分析其树高、胸径及材积的生长量、总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对密度控制的响应,结果表明:间伐后的胸径、材积总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均大于对照;且以林分密度达到225株/hm2时,6a胸径和材积生长量最高,分别达到了3.89cm和0.154 60m3,连年生长量均高于同期其他间伐区的生长量;高度与密度关联性不强,但是密度达到300株/hm2时,显著促进了高生长。因此,对于塞罕坝机械林场来说,华北落叶松纯林在达到近熟龄时生长量依然对密度控制有一定的反应,且密度为225~300株/hm2时最适宜生长。  相似文献   

13.
为了培育大径材林木,对塞罕坝地区不同密度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密度不同,林木的径级组成、分化程度也不同。密度越大,径级数越多,林木分化指数越大。  相似文献   

14.
开林窗与封禁对华北落叶松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木兰林管局典型的华北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对其采取开林窗、封禁等改造措施,采用样方法进行野外调查,通过丰富度、生态优势度、多样性、均匀度指数,分析不同经营措施下的生物多样性及样地的物种组成。结果表明:开林窗面积中等及较小的样地各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且高于对照,而开林窗面积较大样地的Pielou均匀度指数成降低趋势;封育区的Simpson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均大于对照区,而封育区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虽然呈上升趋势,但仍小于对照区;该实验区林下植被的优势物种为乌苏里苔草。  相似文献   

15.
为确定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合理的间伐强度和具体的抚育措施,对不同抚育间伐强度下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木胸径、单位面积蓄积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间伐强度的加大,林木生长的指标胸径和蓄积量均呈上升后平缓的趋势;平均胸径的生长量变化依次为,间伐强度40%>间伐强度60%>间伐强度20%>间伐强度0;平均蓄积量的生长量变化依次为,间伐强度60%>间伐强度40%>间伐强度20%>间伐强度0。通过综合分析抚育的效果,保留蓄积为90~145m3/hm2(间伐强度40%~60%)的样地内抚育效果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16.
调查了云杉人工林间伐后和未间伐的林分生长、林下植物种类、数量、盖度、高度,采用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进行了多样性分析,以探讨间伐强度对云杉人工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大,保留木的生长显著优于对照区;林下植物种类、数量显著增加;不同间伐强度林下植物种类的多样性、丰富度、生物量、盖度、显著高于对照区,且随间伐强度的增强而增大,以重度间伐(<450株/hm2)最为显著(灌木层多样性除外).  相似文献   

17.
以塞罕坝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对研究区域内抚育间伐后不同保留密度下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木的生长变化进行系统的研究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抚育的效果。运用DPS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确定胸径与冠幅的回归方程,并通过方差分析验证得到其回归效果十分显著,最终确定不同径阶的华北落叶松经营密度的最大理论值。为确定塞罕坝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合理的经营密度提供理论依据,有利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采取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与分析,运用扩散系数,丛生指数,扩散指数,聚块性指数,Cassie R.M.指数等聚集度指标对塞罕坝大唤起林场华北落叶松林下植被的水平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多数草本在华北落叶松林下呈聚集分布,极少种类如景天三七、柳兰、柳叶沙参和狭叶荨麻等呈随机分布。结果表明,该地区华北落叶松林生物群落稳定,林下草本生物多样性高。  相似文献   

19.
对北京九龙山华北落叶松、油松、白蜡人工林与椴栎杨天然次生林土壤的物理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天然林的土壤物理性状好于人工林,在人工林中,华北落叶松的土壤性状好于油松和白蜡。其主要原因是:椴栎杨天然次生林的植物种类多,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林下植物较为丰富,枯枝落叶多,分解快,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20.
针对半干旱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传统密度控制理论的弊端,以32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测定结果,结合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多年的生长表现,提出根据水分和养分环境容量来确定人工林合理密度的新方法,为半干旱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