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基于决策树的高寒湿地类型遥感分类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索加-曲麻河区域为例,探讨了三江源区域高寒湿地遥感分类方法。利用TM 影像数据和DEM及缨帽变换后的亮度、绿度、湿度,以及归一化水体指数(NDWI)等复合识别指标,构建决策树模型,对研究区不同地类进行区分。然后通过与传统的最大似然法监督分类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利用基于指数的决策树分类方法对高寒湿地类型进行分类,较传统的最大似然法监督分类总体精度提高12.05%;总体kappa系数提高0.140 7; 对于河流、湖泊、沼泽、滩地等湿地类型,生产者精度和用户精度分别提高了6.06%, 6.25%; 0.12%, 3.13%; 6.99%, 25.00%;6.12%, 28.13%, 比监督分类均有明显的提高。证明基于指数的决策树分类方法是高寒区域湿地遥感分类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基于高分一号影像光谱指数识别火烧迹地的决策树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森林火灾发生后,为及时、准确地掌握森林受灾情况,利用高分一号卫星(GF-1)16m宽幅影像各波段反射率信息,结合计算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过火区识别指数(BAI)、阴影植被指数(SVI)、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NDWI)和全球环境监测指数(GEMI)等5种光谱指数,构建森林火烧迹地识别决策树模型(CART);在选取的研究区对该模型方法进行验证,并与最大似然监督分类法和非监督分类(ISODATA)方法所得到的结果精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基于CART模型的决策树方法对火烧迹地识别结果精度较最大似然法总体分类精度提高了4.38%,Kappa系数提高了0.102 4,制图精度提高了14.96%,用户精度提高了8.50%;而采用ISODATA方法识别的火烧迹地的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都较低,制图精度和用户精度都没有达到1%。  相似文献   

3.
基于CART决策树方法的遥感影像分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云南省香格里拉县为研究区域,构建一种基于CART遥感影像的决策树分类方法.对遥感影像采用主成分提取、植被信息提取、纹理信息提取等方法,并结合试验区主要地物类型训练样本,采用Landsat 5 TM影像数据、DEM数据以及遥感处理软件ENVI为平台进行影像分类,并将结果与最大似然分类结果作比较.结果表明,基于CART遥感影像决策树分类精度优于最大似然分类,有较好的分类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北京地区为例,对大区域多类型湿地信息提取方法进行研究。[方法]采用面向对象多尺度分割算法及光谱差异分割算法分割Landsat8 OLI遥感影像,辅助Google Earth高清影像及2015年人工解译结果,使用分层抽样法随机产生训练样本与验证样本;综合运用光谱、形状、纹理特征及拓扑关系,构建CART决策树模型提取研究区湿地信息;与最大似然法、面向对象最邻近方法的分类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利用面向对象CART决策树方法,分类结果的总精度为88.05%,Kappa系数为0.844,相较于面向对象最邻近方法,总体精度、Kappa系数相差不大,但针对部分湿地类型,如河流、沼泽湿地,精度提高了10%~20%;比使用最大似然分类法的总精度高近30%,Kappa系数提高0.355。[结论]对于湿地分布广泛、类型及数量较多的地区,面向对象CART决策树方法分类结果较好,是一种快速、有效的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5.
《林业资源管理》2017,(4):89-96
基于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和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对有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和非林地等林地类型,分别采用最大似然、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和决策树分类方法进行分类,验证分类精度,并对分类效果进行对比评价。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表现最好,分类精度为78.7%,Kappa系数为0.76;其次为神经网络和决策树分类方法,分类精度分别为76.8%和72.5%,Kappa系数分别为0.72和0.68;最大似然法表现最差,分类精度为44.9%,Kappa系数为0.39。研究结果可为森林资源信息的快速提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遥感影像的宏观性,基于植被分类资料数据,依据实验区域遥感影像及衍生影像本身特点,实现大区域样本快速提取。[方法]实验参考1∶100万植被图、WESTDC中国土地覆盖图,结合实验区域2001年MODIS时序NDVI影像的非监督分类结果,利用矢、栅数据的空间特征,将实验影像非监督分类的类型信息关联为随机样点属性,依据该属性中包含的非监督分类类型数和各类型的样点比例,对比类别间样本可分离性指标、标准差变化,实现样本纯化。[结果]纯化后的植被样本与WESTDC中植被空间分布基本一致,主要植被类型空间分布精确程度为84.82%。将纯化前后的样本输入最大似然分类器,总体分类精度提高了32.52%。[结论]该采样方法适用于宏观大区域植被样本数据的快速提取。同时,节省了大区域植被类型调查消耗的人力物力资源和时间,提高了采样效率。  相似文献   

7.
基于Landsat8 OLI遥感影像,以东莞市为研究对象,应用最大似然法进行监督分类,对比分析不同数量的训练样本对地物分类精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当训练样本达到一定数量后,分类精度受训练样本数量的影响较少。权衡分类精度与工作量,训练样本数量每个类别20个最优。在林地、农田、裸地、水体、居民用地和工业用地的分类体系中,最大似然法分类林地和水体的制图精度与用户精度能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8.
基于CART决策树技术的林业地类遥感影像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LandsatTM遥感影像为研究数据源,利用CART决策树算法,结合光谱信息和纹理信息进行林业地类的分类,并把获得的结果与传统的最大似然法分类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卫星影像的整体分类精度上,决策树分类技术要优于最大似然法。相对于最大似然分类,决策树的树状分类结构对数据特征空间分布不需要预先假设某种参数化密度分布,所以...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Sentinel-2A卫星重访周期短和波段信息丰富的特点,精确高效地获取森林覆盖变化信息,提高森林覆盖变化监测的时效性和精度。【方法】采用Sentienl-2A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以沅江市为研究对象,结合实地调查数据,选取地物训练样本,利用各地物的光谱指数特征和纹理特征来构建决策树模型进行地物分类,光谱指数包括NDVI、NDWI、NDBI和光谱反射曲线,纹理特征包括均值、方差、信息熵和对比度。对沅江市2016年8月1日和2017年5月18日的两期Sentinel-2A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地物分类,计算各地物面积并将两期分类结果中的森林覆盖区域提取出来,分析森林覆盖变化情况。【结果】1)利用光谱指数特征结合纹理特征构建决策树模型对沅江市进行地物分类,其地物总体分类精度为83.62%,Kappa系数为0.825 7,森林制图精度为84.28%,森林用户精度为82.43%,比最大似然法的总体分类精度提升了11.27%,Kappa系数提高了0.133,森林制图精度提高了10.59%,森林用户精度提高了9.58%。2)在2016年8月1日至2017年5月18日期间沅江市森林面积减少了771 hm~2,有854 hm~2森林变为耕地,589 hm~2森林变为芦苇地,412 hm~2森林变为建设用地,105 hm~2森林变为水体。另外,有636 hm~2耕地、257 hm~2芦苇地、243 hm~2建设用地和53 hm~2水体变为森林。【结论】基于Sentienl-2A遥感影像数据,利用光谱指数特征和纹理特征构建决策树模型进行分类,能够有效提升地物分类精度;同时能够提高森林覆盖变化监测的时效性和精度,较为准确地分析森林覆盖变化情况,可为洞庭湖流域地物分类和森林覆盖变化监测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以我国自主发射的第一颗高分辨率卫星(GF-1卫星)的影像为数据源,在东洞庭湖开展湿地信息提取。结合国家湿地遥感分类系统和高分影像数据的可解译性,建立了东洞庭湖湿地类型遥感分类系统,包括湖泊、河流、泥滩地、林地、芦苇、苔草、辣蓼+泥蒿7种湿地类型。利用最佳指数和联合熵2个指标确定最佳波段组合方式为4(R)3(G)2(B),并在遥感图像进行预处理的基础上,采用面向对象的决策树进行分类,结果表明:基于面向对象决策树遥感分类方法比最大似然法分类的精度高,总分类精度达85.41%,Kappa系数为0.822 5,并且各类信息的提取精度均有所提高,其中湖泊、芦苇、林地的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1.
甘肃民勤县荒漠化区未利用地的遥感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荒漠化土地典型分布区甘肃省民勤县为研究对象,以30 m的Landsat TM5与TM7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在分析不同典型地物光谱特征的基础上,建立基于专家知识的决策树分类模型,利用该模型对荒漠化区的戈壁、沙地、沙漠、风蚀劣地等未利用土地进行细分,总体分类精度达到87.06%。决策树分类法总体效果较好,为荒漠化区土地管理以及再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毛乌素沙地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毛乌素沙地2000、2005、2007、2010年的TM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对毛乌素沙地近10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⑴在时间尺度上,2000-2010年毛乌素沙地裸露地、低覆盖草地和耕地面积减少,高、中覆盖草地、林地和居民工矿用地面积增加,水域无明显变化。⑵在空间上尺度上,2000-2010年,毛乌素沙地北部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较明显,其中在东北部,大部分由耕地转为林地,在西北部,部分中覆盖度草地转为耕地。⑶2000-2005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增加最多的是中覆盖度草地,净增加7 598.84 hm2,主要由26 255.3 hm2的低覆盖度草地和3 550.41 hm2的裸露地转入;2005-2007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增加最多的是高覆盖度草地,净增加7 584.81 hm2,主要由6 074.43 hm2的裸露地和3 083.12 hm2的中覆盖度草地转入;2007-201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增加最多的是林地,净增加37 978.01 hm2,主要由35 488.96 hm2的耕地和2 640.42 hm2的高覆盖度草地转入。  相似文献   

13.
陈巧  陈永富 《林业科学》2006,42(Z1):5-9
利用QuickBird高分辨率影像,根据QuickBird影像自身特点,改进已有像元二分模型2个参数的估算方法,建立用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定量估算植被覆盖度的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到退耕地中.结果表明:利用QuickBird影像监测退耕地的植被覆盖度受到退耕苗木树冠大小的限制,树龄小于1年的树木监测效果不佳;树龄大于2.5年的树木监测效果较好,精度可达83%以上,表明用此改进模型对2.5年以上退耕地进行植被覆盖度监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资源型城市的生产和发展与资源开发密切联系,既有资源开采利用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时又面临城市化进程加快而出现的城市化问题。利用遥感与GIS结合的方法,分析包头市近10年来土地利用、城市化扩张与植被覆盖度等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包头市近10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建设用地的面积呈现较大扩张态势;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以占用草地与耕地等为代价转化而来;包头市总体植被覆盖度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小,但建成区植被覆盖度略有增加,生态环境质量呈现总体下降与局部转好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对玛曲高寒草原风沙危害的类型、危害程度和治理技术模式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玛曲高寒草原风沙危害主要有:导致土壤肥力降低、草原生产能力下降、草原生物多样性降低、对当地居民生活和家畜危害、增加黄河泥沙量等五个方面.针对不同类型沙化草原和危害方式提出了具体的治理技术模式,包括流沙治理的“封育+固沙+人工补播”模式,孤立沙丘全覆...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于区域的自然、经济和生态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土地变化驱动力研究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为了探讨中西部小流域的土地覆被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组成与驱动方式,以山西省文峪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RS与GIS平台,分析流域2000—2018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利用马尔柯夫模型预测未来土地利用结构;选取自然因子、区位建设因子、社会经济因子,利用Logistic回归的建模方法分析流域的土地利用/覆被驱动力。结果表明,流域整体耕地、林地、草地面积有所减少,水域、建设用地、其他用地类型面积增加,不同地类的变化速度、土地转移情况不同,流域整体土地变化速度较快,利用程度提高,有序化程度下降,均匀度增加。预测结果显示,耕地、林地、草地、其他用地面积下降,水域、建设用地面积增加,除耕地、建设用地外,其余地类面积变化较小。自然因子、区位建设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对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都具有显著的驱动作用。流域的土地利用/覆被在过去18年间经历了快速、复杂的变化,自然因子对土地变化具有基础性、长远性的影响,短时间尺度上区位建设因子与社会经济因子是影响土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量。  相似文献   

17.
川西北高寒草地退化成因及恢复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西北高寒草地是长江和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在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区域气候调节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川西北高寒草地的严重退化正危及着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高原生态环境安全.本文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综合认为草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是川西北高寒草地退化的内因,人类不合理的利用和干扰(草地开垦、旅游开发和过度放牧等)是川西北高寒草地退化的主要驱动力,气候变暖、草原鼠虫害频发及草地管理不善等加速了川西北高寒草地的退化.提出了依据草地退化成因,以科技为主导,以草定畜、提高出栏率,轻度和中度退化草地进行草地改良和围栏,重度退化草地进行栽培草地建植,同时结合草地合理开发和鼠、虫害综合治理,加强草地监测、人才建设与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的恢复举措.  相似文献   

18.
滇西北的森林生态系统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超过一半的森林生态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并退化为石漠化裸地、荒草坡、疏林灌丛地、干扰迹地和次生林地,使系统的结构改变、功能降低、内部环境恶化,物种间平衡关系破裂。针对传统的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中存在的造林树种单一、模式单一、缺乏景观观念、自由放牧等问题,提出采用“近自然林业”理论和方法,通过确定恢复策略,采用乡土树种,发展混交林,早期抚育目的树种,天然更新,对林地进行针对性管理等技术手段,以实现滇西北亚高山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张弨 《绿色科技》2021,(6):130-131,134
以沈阳市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影像,系统分析了2000~2015年森林、草地、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生态质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000~2015年,沈阳市林地、草地、湿地生态系统植被覆盖度空间基本格局主要集中在较低和中级水平,生态系统年均植被覆盖度状况呈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20.
印榕仙人掌利用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印榕仙人掌用途非常广泛,可作果、菜、药、饲料用的经济植物,又是荒山绿化、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的先锋树种。同时,也是胭脂虫的优良寄主植物以及、办公室的净化,街道、公园、单位绿化美化的好树种。我国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元江等干热、半干热河谷,山大、坡陡、石多,造林极为,可用印榕仙人掌绿化、固土、保水,这将会产生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就印榕仙人掌的综合利用以及发展前景提出几点建议,供西部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草)、生态环境治理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