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不同经营方式下杨梅林分空间结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3种不同经营方式下杨梅Myrica rubra的混交度和角尺度进行了比较研究,采用胸径、生物量、冠幅和树高计测大小比数对不同经营方式下杨梅林分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集约型杨梅林分的混交度为0,复合型的平均混交度大于粗放型的平均混交度;各样地的角尺度平均值为0.564~0.667。均属于集聚分布格局,但复合型的角尺度分布图基本上呈正态分布,所以复合型杨梅更接近于均匀分布;复合型经营方式下,杨梅林分的胸径大小比数、生物量大小比数、冠幅大小比数和树高大小比数较其他2种经营方式下分布均匀。复合型经营更有利于生态效益的发挥。在森林经营管理中,以杨梅为目的树种进行林分配置时,以树高优势较杨梅弱的下层树种为宜;择伐时应尽量保留大小比数比最近邻木高的个体。图6表2参13  相似文献   

2.
楠木杉木混交林生长效应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采用3个处理4次重复的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对楠木与杉木混交林生长效应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楠木与杉木混交对林木生长有促进作用, 混交林中楠木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均明显高于楠木纯林, 分别为楠木纯林的121 2%、134 6%、194 4%和104 8%; 混交林中杉木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也明显高于杉木纯林, 分别为杉木纯林的124 36%、104 2%和164 1%, 其杉木蓄积量也达到了杉木纯林的82 9%; 楠杉混交林林分生物量高于各自纯林, 分别为楠木纯林和杉木纯林的254 4%和134 8%; 不同林分林下植被生物量大小排序为楠木纯林>混交林>杉木纯林  相似文献   

3.
采用标准地调查法研究了大兴安岭加格达奇林业局落叶松、白桦纯林和混交林生长、生物量指标。研究结果表明:落叶松、白桦人工天然混交林较落叶松人工纯林和白桦天然纯林具有较大幅度的增产效益。混交林中落叶松、白桦生长表现均优于各自纯林,平均树高分别高出15.1%和20.5%,平均胸径分别高出8.0%和2.3%,平均单株材积分别增加11.5%和15.8%,林分总蓄积量分别增加14.7%和12.3%。混交林中乔木层生物量、干材生物量和枝叶生物量均显著高于落叶松纯林和白桦纯林,全林生物量也较落叶松纯林和白桦纯林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经营抚育后落叶松纯林、次生林林林分结构及多年生长状况,为纯林改为混交林、次生林结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河北承德围场县北沟林场落叶松纯林和次生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选取典型样地进行调查,研究经营抚育后幼苗和优势树种生长变化趋势。[结果](1)落叶松纯林林分直径组成呈正态分布,次生林中,落叶松胸径分布呈明显的双峰状,峰值出现在13~19 cm之间;白桦种群直径呈正态分布,山杨的直径分布呈"L"型,五角枫、花楸、蒙古栎等阔叶树种胸径呈近似双峰状;(2)次生林平均角尺度为0.526 5,属于轻微团状分布,平均大小比数为0.486 8,混交度为0.48,属于中度混交;(3)林分抚育改造后,落叶松纯林与次生林整体呈现的生长规律一致。间伐初期林分快速生长,后期变缓;阔叶树种前期生长较快,针叶树种后期赶超阔叶树种,逐渐占据群落优势地位。(4)通过"针改阔"的抚育手段,新植和自然更新苗木均出现快速生长的趋势,其单株材积和总材积量都呈现直线上升趋势。[结论]"针改阔"经营模式通过补植一定量的针叶树种或者阔叶树种等方式,成功将纯林转化为混交林,根本改变了森林群落结构,提高了林分多样性和稳定性。林分后期抚育管理,对促进林分良好生长,加快森林演替,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檫树林下福建柏的生长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17年生檫树低产林分经强度采伐后套种福建柏所形成的混交林分中16年生福建柏的生长情况、生物量组成及生长过程。结果表明,混交林中,福建柏的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分别比福建柏纯林大208m和150cm。混交林中福建柏的生物量为113692t·hm-2,比对照的福建柏纯林99779t·hm-2大13913t·hm-2,胸径总生长量、年均生长量分别大097cm和006cm,树高的年均生长量大01362m,材积总生长量大002867m3,而且材积的速生期持续较久。福建柏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过程均符合Logistic曲线。  相似文献   

6.
柠檬桉与乡土树种复层混交林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金元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9):163-164
对22 a生柠檬桉×木荷×杉木复层混交林、木荷×杉木单层混交林及杉木纯林调查分析表明:柠檬桉×木荷×杉木复层混交林能合理利用营养空间,提高林分生产力,林分蓄积量比木荷杉木单层混交林提高了30.6%,比杉木纯林提高了119.3%。柠檬桉由于树体高大,与木荷、杉木混交,其密度的增加并不会影响乡土树种的树高、胸径、材积生长。柠檬桉×木荷×杉木复层混交林林下植被丰富,生物多样性高于荷×杉单层混交林和杉木纯林。  相似文献   

7.
分析落叶松(Larix spp.)纯林和落叶松-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 Rupr.)混交林林木生长和生物量分配特征,旨在探究混交林与纯林在生长和生物量分配上的差异.以24~28年生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落叶松纯林和水曲柳纯林为研究对象,对胸径、树高、材积等生长指标和树干、枝、叶、根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等生物量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混交林中落叶松、水曲柳树高分别比纯林树高增加2.06%和2.79%,促进了树高生长;枝下高占树高比例分别比纯林提高5.55%和2.01%,增加了枝下高的高度,但差异均不显著;林分蓄积介于落叶松纯林和水曲柳纯林之间.不同林型各树种不同组分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由大到小均为树干生物量、根生物量、枝生物量、叶生物量,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比、树干生物量与总生物量的比表现为混交林大于纯林;m(叶生物量):m(总生物量)、m(根生物量):m(总生物量)表现则相反.林分生长指标与生物量指标,生物量指标与植被多样性指标间均有较强的相关性.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树高生长、加速了自然整枝,提高了树木圆满度,复层林结构明显.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在林分生长和生物量分配比例上优于纯林,这种针阔混交模式可用于辽东山区培育用材林.  相似文献   

8.
杭州木荷常绿阔叶林的林分特征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用样地法和无样地法, 结合树干解析, 调查分析了杭州灵隐30 年生木荷常绿阔叶林的林分特征。结果表明, 该群落的层次发育较完整, 木荷等部分优势树种的年龄结构呈倒金字塔形, 存在着被其他树种替代的可能性, 但由于影响群落演替趋势的诸多因素之综合作用, 使得该群落的种类组成能够保持相对稳定。乔木层株数随胸径分布呈现截尾正态分布。不同径级的木荷具有大致相同的树高, 表现出同龄林的特征, 说明群落的结构还将继续变化。优势树种的高生长峰值年龄出现在8~12 a , 胸径平均生长和材积平均生长高峰尚未出现, 群落处于旺盛生长阶段。图1 表3 参3  相似文献   

9.
在杉木采伐迹地营造马尾松(A)、木荷(B)纯林及混交林(C)试验,经过15a的经营管理,对林木生长效果和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马尾松、木荷混交林(C)的林分生长量平均树高、胸径、枝下高、树冠、蓄积量,分别比马尾松(A)、木荷(B)纯林的林分生长量平均树高大15.11%、8.24%,胸径粗21.89%、10.30%,枝下高大29.7%、7.38%,树冠大7.83%、19.73%,单株材积大30.77%、57.69%,蓄积量多32.32%、57.87%。土壤肥力测定:马尾松木荷混交林(C)的土壤N、P、K养分含量,比马尾松木荷纯林(A、B)的土壤N、P、K养分含量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0.
李东  韦新良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8):4310-4312,4388
该研究通过对青山湖森林公园内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各树种的不同大小比数进行比较分析,得知以胸径和树高大小比数反映林木的大小分化程度较冠幅大小比数可靠,同时林木竞争过程中胸径和树高的分化程度最大。林分中的优势种马尾松的大小比无论在胸径还是树高上都优于其他树种。  相似文献   

11.
以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在选取的永久样方中应用每木调查法调查了群落的种类组成,并对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收获法直接测定了群落草本层和灌木层的生物量,并采用标准木法间接测定了乔木层生物量,同时分析了该群落及其主要组成树种的生物量特征.结果表明:木荷Schima superba,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为群落优势种,它们与石栎Lithocarpus glaber,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细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myrsinaefolia共同构成了该群落的主要树种.群落生物量主要是由群落内主要组成树种的生物量构成的,主要集中在乔木层,其生物量主要分配在米槠和木荷上,各层生物量绝大多数由主要组成树种的生物量构成,乔木层和灌木层主要树种的生物量器官分配为干>枝>叶.图2表3参17  相似文献   

12.
张章秀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255-13257,13259
分析了不同坡位5年生杉木木荷混交林杉木木荷混交林生长量、地上及地下部分生物量及其分配率。研究结果表明,从杉木木荷混交林的胸径生长、树高生长、鲜生物量、干生物量以及各器官生物量来看,均表现为下坡位生长量〉中坡位生长量〉上坡位生长量。从平均木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来看,杉木不同坡位均表现为树干〉叶〉枝,木荷不同坡位均表现为树干〉枝〉叶。从平均木各径级根生物量分配率来看,杉木不同坡位均表现为骨骼根〉中根〉大根〉小根〉细根,木荷不同坡位均表现为骨骼根〉中根〉小根〉细根〉大根。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不同因子对树干密度和木材密度的影响,为林木选育、碳汇计量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基于广东省樟树、木荷、枫香3个乡土阔叶树种树干密度和木材密度的实测数据,利用含协变量和无交互作用的多因子方差分析法,从5大类30个因子(11个定性因子、19个定量因子)中,筛选出与树干密度和木材密度相关的因子,进而用增强回归树(BRT)来分析不同因子对3个树种树干密度和木材密度影响程度的大小。结果(1)植被类型、枝下高、胸径、植被总覆盖度、冠幅东西向宽度是影响樟树树干密度的主要因子,地市、植被类型是影响木荷树干密度的主要因子,坡向、海拔、平均高度为影响枫香树干密度的主要因子;3个树种树干密度的主要影响因子不同,无共同主要影响因子。(2)影响樟树木材密度的主要因子有枝下高、植被类型、海拔、植被总覆盖度、平均高度、灌木盖度、年龄、胸径、林种、土层厚度,影响木荷木材密度的主要因子有年龄、草本盖度、枝下高、平均胸径、土层厚度、植被类型,影响枫香木材密度的主要因子为坡向、海拔、平均高度、枝下高;3个树种木材密度具有共同主要影响因子枝下高,其相对贡献率相近,均在10%左右。(3)林分因子和单木因子同为影响樟树树干密度和木材密度的主导因子,其相对贡献率之和分别为87.04%和76.92%。林分因子、单木因子和地域因子是影响木荷树干密度的主导因子,其相对贡献率之和为79.96%;影响木荷木材密度的主导因子为林分因子、单木因子和土壤因子,其相对贡献率之和为83.04%。地形因子、林分因子和单木因子同是影响枫香树干密度和木材密度的主导因子,其相对贡献率之和分别为83.98%和92.70%。结论本文通过多因子方差分析和增强回归树对不同因子进行分析,得出林分因子和单木因子同是影响樟树、木荷、枫香树干密度和木材密度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14.
吕圣吉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844-13846
[目的]研究杉木—木荷混交林土壤肥力与水源涵养功能。[方法]通过对23年生杉木—木荷混交林以及杉木纯林的生物量和土壤进行调查。[结果]与纯林相比,混交林更能促进林木生长,混交林中的杉木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比纯林中的杉木分别提高了20%、18.97%。混交林林分的总蓄水量为1 947.98 t/hm2,纯林林分总蓄水量为1 640.16 t/hm2,混交林能明显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水分状况,同时混交林比纯林具有更好的改土培肥作用,0~20 cm土层中,混交林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钾、有效磷、水解氮分别比纯林中提高34.05%、47.66%、19.29%、55.04%、49.15%和20.63%,而在20~40 cm土层中各种养分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与纯林相比,混交林的营造对林木生长、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肥力以及水源涵养均具有良好的改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调查50年生木荷人工林生物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坡位林分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及土壤的水源涵养能力。结果表明,随着坡位上升,林分不同层次生物量呈下降趋势,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及土壤的水源涵养能力也呈下降趋势,且下坡位林分不同层次水源涵养能力与上坡位相比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6.
香叶树人工林与天然林群落特征及生长过程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香叶树人工林与天然林群落特征及生长过程的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林分群落特征和生长过程存在明显差异,人工林林相整齐,林分结构简单,郁闭度较大;天然林多为萌蘖次生林,林相不整齐,林冠具有成层性,林下植被生物量大.人工林胸径前期生长较快,天然林胸径前期生长较慢;人工林胸径速生期和生长高峰出现时间比天然林来得早,但持续时间比天然林短.人工林树高前期生长较快,天然林树高前期生长极为缓慢;人工林树高速生期比天然林来得早,生长速度也比天然林快,而天然林前期受压明显.人工林材积速生期和材积生长高峰比天然林来得早,而天然林的数量成熟相对较迟.  相似文献   

17.
郑勇  温小荣 《安徽农业科学》2013,(25):10328-10332
该研究以灌阳县天然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灌阳县天然阔叶混交林2005年和2010年2期森林清查数据对比,结合混交度、角尺度、大小比数这3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来说明5年期间该地天然阔叶混交林林分结构的变化及特点.分析发现,该地天然阔叶混交林混交度指数呈增大趋势,2期数据林分混交度值波动明显,总体上由弱度混交向中度混交转变.角尺度参数变化较稳定,林木空间分布多为团状分布状态,随林龄增大,其平均角尺度多有降低趋势,林分结构有向随机分布演变的趋势.该地林分在胸径生长大小上的分布状态均为中庸状态,各样地大小比数值波动不大,荷木在胸径生长大小上占据较大优势,主要分布的栎类2010年在胸径生长上的优势有所增加,也均处在中庸分布.总体来说,灌阳县天然阔叶混交林林分有向稳定森林群落发展的趋势,其空间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8.
杉木人工纯林与混交林下土壤肥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文对杉木人工纯林,杉木与马尾松、木荷、厚朴构成的混交林下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混交林能有效地改善林地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和营养元素的含量,并通过降低土壤酸度,增加了养分有效性.在所研究的3种混交模式中,以杉木与木荷混交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9.
樟子松种源含碳量遗传变异分析与高碳汇种源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黑龙江省尚志市帽儿山实验林场28年生樟子松种源试验林为对象,测定了树高、胸径、材积、木材密度、含碳率、干材生物量、碳储量、木质素质量分数、综纤维素质量分数,并运用Spass18分析软件估算了各性状及指标的变异系数、相关系数,以筛选含碳率高、碳储量大的种源。结果表明,树高、胸径、材积、干材生物量、碳储量都存在较大的变异。其中:干材生物量变异系数最大,为26.818%;木材密度、含碳率、木质素质量分数、综纤维素质量分数的变异相对较小,含碳率变异系数最小,为1.479%;碳储量与胸径、树高、材积、木材密度、干材生物量、含碳率各项指标均正相关极显著,含碳率与木材密度和干材生物量正相关显著。对生长性状及各项指标进行方差分析表明:种源干材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木质素质量分数存在显著差异;碳储量、木材密度、立木材积在10%水平上达到显著。通过对8个种源的生长性状及干材生物量、含碳率、碳储量的分析,选择出含碳率较高、碳储量较大的2个种源,即红花尔基和图强,其含碳率分别为0.469、0.472,单株碳储量分别为31.268、29.175 kg,2个种源的单株碳储量均值高于对照37.2%。  相似文献   

20.
杉木人工纯林与混交林下土壤肥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宝川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138-139,88
对杉木人工纯林,杉木与马尾松、木荷、厚朴构成的混交林下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混交林能有效地改善林地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和营养元素的含量,并通过降低土壤酸度,增加了养分有效性.在所研究的三种混交模式中,以杉木与木荷混交为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