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在贵州省寡日照低副射的黔北地区.海拔950m的中等以上肥力稻田,通过田间试验对“水稻超高产栽培专家系统”计算的Ⅱ优162、冈优151、冈优527大穗型组合的栽插密度、肥料施用量及施用时期分配进行了栽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结果表明:(1)电脑计算高产栽培处理、高产经验栽培处理在中上等、上等肥力稻田均获得超高产产量,在中等肥力稻田均获得高产产量;(2)“水稻高产栽培专家系统”施肥校正方案为:种植大穗型组合,在中等以上肥力稻田,栽插密度宜选择1.3~1.4万穴/667m^2,有机肥施用量1000kg/667m^2以上,化肥施用量以N10.5~14kg/667m^2,P2O5 5~8kg/667m^2,K2O 8.5~11.5kg/667m^2,N,P2O5,K2O施用比例以1:0.5~0.6:0.8~0.9,或者根据目标产量与地力产量、有机肥增产量之差所得的施化肥增产量计算化肥氮、磷、钾施用量,即以施每千克N,P2O5,K2O养分,分别增产稻谷14.8~17.2kg,25.1~36.2kg,15.9~21.9kg计算.施用分配上磷肥全作基肥,氮、钾肥施用分配比例相同,基、蘖肥占65%~70%,穗肥35%~30%。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大穗型、紧凑型玉米单产超700kg/667m2达800kg/667m2适宜的群体结构,完善玉米高产综合组装配套技术,以指导遵义市玉米生产,于2002年开展了遵玉8号、登海3号的不同栽培密度与产量关系的试验.  相似文献   

3.
不同栽培模式对杂交粳稻群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杂交粳稻常优3号和常优5号为材料,设置未施氮处理(0N)、当地高产栽培(对照)、高产高效栽培、超高产栽培、超高产高效栽培和氮肥高效利用栽培等6种不同栽培模式,并观察上述栽培模式对水稻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品种超高产栽培和超高产高效栽培的产量平均分别达12.0 t hm-2和10.9 t hm-2,较当地常规高产栽培分别高出41.6%和29.1%。与当地常规高产栽培相比,超高产栽培和超高产高效栽培等处理的茎蘖成穗率明显提高,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增加,有效叶面积和高效叶面积比率增加。上述两处理还提高了水稻粒叶比,改善了源库关系,并提高了剑叶的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以及抽穗后的根冠比和根系伤流量。这些结果表明,通过栽培技术的集成与优化,可以改善水稻群体质量,获得更高产量。  相似文献   

4.
玉米‘洛玉863’群体动态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洛玉863’是洛阳农林科学院选育而成的高淀粉型玉米新品种,为了对该品种的高产栽培和示范推广提供理论依据,通过采用田间定点定株取样和公式法,研究了品种的群体动态指标,以明晰其适宜群体产量结构和群体动态指标,为品种的高产栽培和示范推广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洛玉863’适宜种植密度为60000株/hm2,产量结构为60000穗/hm2、穗行数15.0行、行粒数37.5粒、千粒重381.5 g,群体生产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产量达12599.4 kg/hm2。适宜密度下,群体各项动态指标发展协调,叶面积指数(LAI)在吐丝期最大值达到5.41,且稳定期长,成熟时仍达2.94,使‘洛玉863’活秆成熟的优点得到充分体现;叶面积持续期(LAD)总量达到335.46×104 m2?d/hm2,在各生育时期的分配合理;净同化率(NAR)与叶面积持续期(LAD)协调较好;干物质积累总量24702.3 kg/hm2,其中吐丝期以后的干物质积累量占全部积累量的60%;群体生长率(CGR)达247.0 kg/(hm2?d);灌浆速率始终保持在合理的较高水平。吐丝期以后的叶面积指数(LAI)、叶面积持续期(LAD)、干物质积累量和群体生长率(CGR)与最终的籽粒产量呈密切的正相关,可以作为适宜群体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水稻施肥效果,以乐优58为试验材料,在平塘县开展不同时期运筹氮肥及施用量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基肥尿素15.9 kg667m2,栽秧后5~7 d追施分蘖肥尿素6.3 kg667m2,倒5叶期追施尿素10.5 kg667m2,倒4叶期追施尿素4.7 kg667m2,剑叶抽出1/3时施尿素4.7 kg667m2有利于秧苗的健壮生长,提高秧苗的分蘖能力和分蘖成穗率,增加亩有效穗数,使单位叶面积达到最大经济化,有利于光合产物干物质的积累,从而使水稻产量构成三因素趋于最优,实现水稻单产目标898.67 kg/667m2。  相似文献   

6.
2005年贵州省在9个点实施水稻和玉米千亩连片超高产示范项目,水稻和玉米千亩连片超高产示范工程实施面积共657·75hm2,其中:5个水稻点366·28hm2,平均单产715·5kg/667m2,最高单产达907·9kg/667m2,创贵州省单产纪录;4个玉米点287·88hm2,平均单产657·1kg/667m2。与项目区常规栽培比较,水稻平均增产130·63kg/667m2,增幅22·34%;玉米平均增产218·84kg/667m2,增幅49·94%,为全省高产地区进一步提高单产探索了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不同栽培模式下早稻-再生稻的养分积累与分配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探讨不同栽培模式早稻-再生稻水稻的养分积累动态和分配特征;【方法】以杂交水稻新组合Ⅱ优航1号为材料,采用超高产栽培 (SHC)和常规栽培(CC)模式,通过测定水稻各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和养分含量变化;【结果】超高产模式头季稻稻株N含量在全生育期均高于常规模式,孕穗前稻株P含量、黄熟前及再生稻K含量亦明显高于常规模式。超高产模式头季稻完熟期积累的N、P、K依次达15.06 g/m2、4.58 g/m2、15.8 g/m2,分别比常规模式高出47.2%、21.2%和低9.1%;分配到籽粒的N、P、K比例依次为50.5%、47.8%、25.3%,与常规栽培相近;N、P、K生产效率依次为75.39 kg/kg、247.9 kg/kg、71.9 kg/kg,P、K生产效率略高于常规栽培。超高产模式再生稻完熟期积累的N、P、K依次达10.9 g/m2、4.05 g/m2、12.9 g/m2,比常规模式高出38.0%、30.5%和78.3%;分配到籽粒的N、P、K比例依次为51.0%、68.1%、15.5%,N、K分别比常规模式低9.1%和7.0%;N、P、K生产效率依次为75.60 kg/kg、203.5 kg/kg、63.9 kg/kg;N、K生产效率低于常规栽培的。超高产模式头季稻的N、P、K需求量为:17.9 g/m2、6.77 g/m2、34.9 g/m2,比常规模式高出54.3%、35.4%、73.6%,再生稻N、P、K需求量为:9.59 g/m2、3.61 g/m2、17.20 g/m2,比常规栽培高出61.2%、43.8%、361.1%;【结论】超高产模式下水稻养分需求量大,转运比较顺畅,促进水稻高产的形成,但N、K生产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8.
王金栋 《种子世界》2000,(12):28-29
通过时济南17超高产麦田的追踪调查测定,得到济南17产量实现604.67kg/667m^2的超高产时,各重要生育时期的群体数量、干物质积累、叶面积系数(以下简称LAI)及挑旗后各层叶的LAI的动态指标及各相应时期个体质量的动态指标。明确了济南17实现超高产时的产量构成为:穗数49.04/667m^2,穗粒数32粒,千粒重39.08g,并与533.01kg/667m^2的高产田的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提出技术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9.
陶田力 《种子》1995,(1):59-60
杂交水稻高产制种(667m2)产200kg以上)和超高产制种(667m2300kg以上),其主要量化指标是:每667m2父本有效穗7.5~8万.颖花800万以上;母本有效穗20~22万,颖花2000万以上;父本结实率80%左右,667m2产125~150公斤;母本异交结实率50%~55%.超高产制种的母本结实65%~70%;千粒重:汕优、金优系列组合25,威优系列组合28g以上。同时要求纯度、净度、发芽、水分达国家一级种子标准,且谷色金黄,商品外观品质好。其栽培要点是;1培育多蘖壮秧1.1用种量与秧田面积:父本每667m2制种田用种0.5~0.6kg,母本3.5~4kg。父本寄…  相似文献   

10.
张雅菁  吴建明  顾昊 《中国种业》2023,(10):104-107
扬麦 25 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育成的高产、耐迟播、灌浆快、脱水快的优异小麦品种,偏迟播栽培的生产田块,按穗数高、中、低 3 个类型在不同田块进行取样,调查穗数、株高、产量、每穗粒数、千粒重等性状,以期为高产栽培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产量及三因素变异程度依次为穗数 > 产量 > 每穗粒数 > 千粒重。偏迟播条件下总体穗型偏小、每穗粒数较少。穗数与产量符合直线回归关系,呈极显著正相关;穗数与株高亦呈极显著正相关,当穗数达 37.87 万穗 /667m2 及以上时,成熟阶段遇雨易发生斜倒。研究认为,偏迟播栽培扬麦 25 要走足穗夺高产的途径。以 500kg/667m2 左右为目标产量,产量结构指标宜为:穗数在 35.0 万穗 /667m2 左右,每穗粒数 28~33 粒,千粒重 46g 左右。要实现这些指标,除常规高产措施外,还应重视适当增加播种量、全力提高播种质量、进行化控防倒等 3 项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1.
杨贵成 《耕作与栽培》2010,(3):37-38,33
通过稳产高产小麦品种连麦2号的试验,小面积、大面积高产栽培示范的技术分析,提出了技术特点和栽培要点,指出产量550~600kg/667m2的穗粒结构为40~45万穗/667m2,穗粒数35~40粒/穗,千粒重38~42g;基本苗15~20万/667m2,越冬前茎蘖数70~80万/667m2,返青期茎蘖数90~100万/667m2;最佳播期10月1~10日,播量8~10kg/667m2;肥水运筹,全生育期总施N量20~25kg/667m2,P2O5kg/667m2,K2Okg/667m2。  相似文献   

12.
玉米千亩连片超高产栽培,采用优良品种、营养球地膜覆盖育苗、培育壮苗、适时播种和移植、种植密度标准化、测土配方施肥、追肥标准化等组装配套的技术措施,获得核心区14.57hm2,平均单产770.28kg/667m2,项目区72.43hm2,平均单产669.5kg/667m2的产量。从7个品种中筛选出安单2030、贵农9518、奥玉3202三个高产品种。从测土配方施肥试验中得出超高产最大施肥量N=16.75kg、P2O5=9.36kg、K2O=14.91kg,N:P:K=1.8:1:1.6的最优配方。超高产栽培的种植密度,中等穗型品种(500~599粒/穗),4000株/667m2以上,大穗型品种(>600粒/穗),3300株/667m2以上是合理的密度。  相似文献   

13.
水稻旱育稀植超高产栽培的机理与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旱育秧具有较多总根数、白根数和绿叶片数,从而使得其分蘖的发生、干物质积累表现出优势,为充分挖掘水稻生产潜力,实现超高产群体打下基础。超高产群体产量构成为穗粒兼顾型:即穗数17万/667m^2以上,穗实粒数150粒以上,结实率90%以上。旱育稀植超高产栽培的技术路线为前促、中稳、后攻。  相似文献   

14.
贵州省高原山区杂交籼稻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1—2012年以超级杂交籼稻金优785为试材,研究贵州高原山区6个试验点的中产(9.0~10.5 t hm~(–2))、高产(10.5~12.0 t hm~(–2))、超高产(12.0~14.5 t hm~(–2))群体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的有效穗数差异最大,其次是穗粒数和结实率,千粒重差异最小,有效穗数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2011年和2012年分别为0.5822和0.7304,相关系数分别为0.7771和0.8858;(2)抽穗期不同产量水平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差异较小,成熟期超高产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两年平均为21.9 h hm~(–2),分别比高产和中产群体提高了7.7%和15.9%,差异达显著水平;(3)抽穗期粒叶比以超高产群体最高,与高产和中产群体相比,超高产群体颖花数/叶面积分别提高9.7%和21.5%,实粒数/叶面积分别提高10.9%和17.8%,粒重/叶面积分别提高4.3%和8.4%;(4)超高产和高产群体穗型较大,每穗250粒以上的大穗比例较多,100粒以下的小穗比例较少;(5)顶四叶叶长顺序在不同产量水平群体间也有较大差异,中产群体以顶一叶最长、顶四叶最短,高产和超高产群体以顶二叶或顶三叶最长、顶四叶最短。因此,要实现贵州高原水稻超高产,需增加有效穗数、促大穗形成,确保抽穗期拥有适宜叶面积和较高的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  相似文献   

15.
《种子》2021,(4)
超级稻新品种松粳15为研究对象,以松粳9为对照,设置4个栽培密度和5个施肥水平处理,分别对有效穗数、实粒数、瘪粒数、穗长和千粒重等农艺性状及干物质质量、叶面积指数开展调查,探讨松粳15的最适栽培技术条件及高产机理。结果表明,松粳15在栽培密度为30 cm×13.2 cm,施纯氮13 kg·(667 m~2)~(-1)条件下产量最高。对不同肥力下各生育期的干物质和叶面积指数进行分析,表明松粳15能够在抽穗期和灌浆期保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和SPAD值,极大地增加了干物质积累量,并为产量提高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水稻单产,2012年开展了水稻精确定量高产栽培攻关示范,结果表明选用大穗型杂交品种,运用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可实现高产目标,示范区平均单产达873.36kg/667 m2.  相似文献   

17.
运用裂区试验方法,研究了肥料水平和肥料运筹对麦田套播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及其群体质量的影响。明确了麦田套播稻高产(≥600kg/667m^2)栽培的适宜肥料水平为15kg/667m^2,肥料运筹4:6为最佳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18.
为积极应对干旱天气对黔西南州水稻生产的影响,探索新型轻简、增产、增效的水稻种植模式,进行了免耕直播覆膜、覆膜移栽、常规等行距移栽3种不同种植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免耕直播覆膜和覆膜移栽有效穗、结实率和产量均高于常规等行距栽培,3种栽培方式有效穗分别为19.7万/667m2、18.6万/667m2、17.1万/667m2,结实率分别为89.3%、84.1%、79.4%,产量分别为663.4kg/667m2、671.2kg/667m2、587.5kg/667m2。  相似文献   

19.
超高产栽培杂交中籼稻的生长发育特性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以5个杂交中籼稻品种(含品系)扬两优6号、P88S/747、珞优8号、珞优234和天两优2号为材料,研究大田条件下超高产水平(产量≥12.0 t hm-2)的物质生产、产量构成及养分吸收特性。试验结果表明,与高产水稻(产量≥9.0 t hm-2)相比,超高产水稻具有以下特征,幼穗分化期、齐穗期和灌浆结实期(齐穗后10 d) LAI大,分别为6.5~7.2、8.5~8.9和6.5~7.0;齐穗期的高效叶面积比率高,为60.0%~66.5%;齐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积累较多的干物质,分别为13.5~15.0、15.0~16.0和25.0~28.0 t hm-2;分蘖盛期对氮(N)、磷(P)、钾(K)吸收利用优势不明显,而幼穗分化期、齐穗期和成熟期对N、P、K 吸收利用高而且积累速度快。此外,具有穗数多(有效穗数介于250×104 ~290×104 穗 hm-2)、结实率高(88.2%~92.3%)、千粒重大(29.0~31.0 g)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高产夏玉米的群体结构与产量形成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寻夏玉米高产栽培可借鉴的高效生产管理方法和显著提高其产量,采用对比研究方法,明确了河北省夏玉米生产中高产模式和农户生产模式间群体结构、产量形成的差异。结果表明,高产模式比农户生产模式产量提高了21.4%,原因在于高产模式下82 000穗/hm~2以上的有效穗数和近350 g的千粒质量,但高产模式的单穗粒数不占优势。高产模式下夏玉米具有较高的穗高系数,倒伏风险也随之加大。高产模式吐丝期叶面积指数在6.3以上、全生育期总光合势在300万(m~2·d)/hm~2以上,且花后光合势占总光合势的75%以上,吐丝后光合势较农户栽培模式提高了38.4%。高产模式下茎叶干物质向籽粒转移量显著高于农户生产模式,而农户生产模式因籽粒的灌浆活跃期较短而出现干物质在茎叶中的积累现象。收获时高产模式下群体干物质达到24 296 kg/hm~2,收获指数为54.43%。每生产100 kg籽粒对氮磷钾的需求量高产模式下分别为1.93,1.19,1.85 kg,与农户生产模式相比,高产模式对钾素和磷素的相对需求比例增高,氮素需求量则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