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旱地甘蔗高产、高糖栽培技术”项目,我们于1993-1994年开展了旱地甘蔗深沟、板土、镇压的抗旱保水栽培试验研究。据昌宁县两年的试验研究结果,新植蔗每公顷增产21-22.2吨,宿根蔗增10.46吨,增糖0.5%。此项栽培技术具有抗旱、保水、延长宿根年限、提高甘蔗的产量和含糖量的明显效果,是适合云南旱地甘蔗推广的一项高产、高糖重要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对云南弥勒5个主栽和主推甘蔗品种桂糖1 1号、ROC22、ROC16、福农91-21、ROC96-38等进行甘蔗温水脱毒种苗与常规种苗田间种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甘蔗温水脱毒种苗较常规种苗新植蔗增产8.73~29.58 t/hm2,增幅8.5%~28.5%;宿根蔗增产17.055~32.37 t/hm2,增幅17.7%~43.7%,温水脱毒种苗更有利于宿根蔗增产.  相似文献   

3.
针对云南甘蔗生产低产低效的重大问题 ,1998~1999年 ,云南省科委组织实施了“甘蔗丰产栽培综合配套技术示范”重大成果推广项目 ,在旱地蔗区重点推广“八五”科技攻关形成的节水抗旱栽培技术“穴植聚土栽培法”和“深沟板土槽植法” ,并结合改变植期 ,实行秋植、冬植 ;在水浇地蔗区实行集“选用高产高糖良种、提早植期、地膜覆盖、配方施肥、化学除草、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为一体的“亩产吨糖”综合技术。该项目以云南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为技术依托单位、省科委宣教中心为宣传单位 ,昆明市植保站和云大120公司为配套技术服务…  相似文献   

4.
《广西蔗糖》1997,(1):24-24
雷州半岛旱地甘蔗生态系统面临土壤退化,水分失调的严峻挑战,因此,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分蒸发、渗漏、流失,提高水分利用是实现旱地甘蔗高产的中心环节。1改革栽培制度,减少干旱威协雷州半岛春旱严重,有“十年九旱”之称,甘蔗发芽率低,因此,必须改革栽培制度,发挥旱地蔗秋、冬植的优势。2蓄水保墒抗旱(1)改牛耕为机耕,机耕深度达25~35cm,使降水渗入土壤底层,提高抗旱能力。一般可增产10~13%;(2)覆盖保墒,旱地蔗区用地膜覆盖使地面蒸发水分上下循环,做到“少水高效”,甘蔗种植后,用蔗叶,稻草等覆盖蔗行间,土壤水…  相似文献   

5.
试验结果,甘蔗二次施肥比常规施肥每公倾增产7.71吨,经过二年新植、宿根蔗示范平均每公倾产量均在90吨以上,是一项增产、增糖的可行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试验结果,甘蔗二次施肥比常规施肥每公倾增产7.71吨,经过二年新植、宿根蔗示范平均每公倾产量均在90吨以上,是一项增产、增糖的可行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
《广西甘蔗》1996,(4):21-24
GB/T450000 B 3401—92《广西旱地糖料甘蔗亩产五吨栽培技术规程》,是根据我区多年科研成果和高产栽培实践经验制订,于1992年8月发布实施的。几年来,《规程》作为我区糖料甘蔗高产高糖栽培技术措施大面积推广应用.抓住关键技术措施,从根本上克服栽培管理中的薄弱环节。获得较好的增产增糖效益。至1995年.全区实施《规程》有20多个县和47家糖厂蔗区,累计示范推广面积100多万亩,平均亩产达5.57吨,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的自然资源条件很适合甘蔗生产。但旱地蔗区的旱、瘦、浅是低产的主要原因。在过去的十几年中,通过对旱地甘蔗“三高”栽培技术的应用试验研究,把单项技术进行组合配套和改进提高,并通过大型的推广项目进行推广,取得了增产增收的效果,社会经济显著。主要技术措施:一是选用适合旱地蔗区的高产高糖、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二是把常规栽培改为地膜蔗技术;三是改进施肥方法,实行配方施肥;四是改进耕作方式,推广防旱保水技术;五是推广秋冬植蔗,延长甘蔗生长期;六是改宿根蔗这管为宿根蔗旱管;七是及时防治病虫鼠草害,确保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9.
根据云南省保山市怒江河谷、柯柯河谷流域旱地蔗区的自然气候特点、生产条件,以节水抗旱为中心,丰产高效为目的。重点采用“深沟板土镇压栽培法”、“槽植法”技术,改变传统春夏植蔗,大力推广秋冬植蔗,并配套良种良法技术。采用合理密植、配方施肥、新型肥料(控释BB肥、缓释肥)、保水剂、化学除草、防治病虫害、甘蔗脱毒健康种苗等新技术的应用,以达到旱地甘蔗高产高糖之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甘蔗新品种健康种苗的应用效应.对6个甘蔗新品种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健康种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1)健康种苗可显著增加甘蔗产量和含糖量,这种效应可从新植蔗延续至宿根蔗且因品种而异.健康种苗甘蔗产量增产16.4%,含糖量增产15.9%.(2)健康种苗对甘蔗蔗糖分无显著作用.(3)健康种苗对甘蔗产量性状作用是多方面的,可促进甘蔗发芽出苗,增加分蘖、株高、茎径和有效茎数.该试验结果对健康种苗在甘蔗生产上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根据云南省保山市怒江河谷,柯柯河谷流域旱地蔗区的自然气候特点、生产条件,以节水抗旱为中心,丰产高效为目的,重点采用"深沟板土镇压栽培法"、"槽植法"技术改变传统植期,大力推广秋冬植蔗,并配套良种良法技术。采用合理密植、配方施肥(控释肥)、化学除草、防治病虫害、甘蔗脱毒健康种苗等技术,以达到旱地甘蔗高产高糖之目的。  相似文献   

12.
10个云蔗系列甘蔗品种(系)灰色关联度多维综合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出抗旱、高产高糖甘蔗新品种,分别在水浇地、旱地栽培条件下,采用灰色关联度多维分析法对10个云蔗系列甘蔗品种(系)9个工、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云蔗06-407、云蔗03-103、云蔗03-258、云蔗05-226四个品种(系)水浇地、旱地条件下均表现出良好的抗旱性、高产稳产性,综合表现优于ROC22号或与其相当,应加强跟踪试验与观察并适时进行种苗繁育。  相似文献   

13.
选择云南勐海蔗区4个高感甘蔗宿根矮化病(RSD)的主栽品种粤糖93-159、粤糖00-236、ROC22、ROC20进行甘蔗温水脱毒种苗与常规种苗田间种植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种苗相比,温水脱毒种苗增产增糖效果显著。新植增产甘蔗558~2532 kg/667m2,增幅9.5%~54.73%;甘蔗糖分提高0.68~1.69个百分点。可见,种植温水脱毒种苗是防治甘蔗RSD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可大幅度提高甘蔗的产量和糖分,从而显著提高甘蔗生产的经济效益,增加蔗农收入,建议在勐海蔗区加快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结合少雨旱区的实际,集中讨论了提高自然降雨利用率的有效途径,形成了一套以利用植期、耕作栽培技术、蔗叶覆盖进行集成配套的旱地甘蔗抗旱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5.
旱地甘蔗植沟深松试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验证植沟深松在旱地甘蔗生产上的应用效果和技术,实现旱地甘蔗高产高糖栽培目的,特进行了此项试验。现将试验情况及调查结果汇报如下:1 试验方法及过程 试验采用的耕作机械为上海—50轮式拖拉机,悬挂华农83旱地深松犁,按植蔗沟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甘蔗生产技术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国内外甘蔗机械化生产、甘蔗育种、健康种苗的利用现状和研究进展,介绍了水田甘蔗高产高糖栽培技术、旱地甘蔗节水抗旱栽培技术、蔗田覆盖技术、甘蔗间套作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同时还涉及了甘蔗栽培管理研究的一些新技术和新动向.  相似文献   

17.
延安旱地冬小麦地膜穴播栽培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静  雷彩碧 《麦类作物》1999,19(1):60-62
为了提高延安市旱地小麦降水有效利用率,进而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采用冬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穴播栽培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覆膜穴播比同期露增产30.5%,比常规露播增产20.5%,说明地膜小麦具有保水,抗旱,增产的全程优势作用,因此,旱地小麦覆膜穴播栽培技术在该市干旱干旱农业我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研究应用飞机大规模喷施抗旱型增糖增产剂的实际效果,为在生产上提高甘蔗的抗旱性,实现增产增糖提供依据。本研究在2008/2009和2009/2010两个年度于广西蔗区甘蔗生长后期应用飞机大面积喷施抗旱型甘蔗增糖增产剂共2 400 hm2,以后分别调查其对甘蔗品质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抗旱型甘蔗增糖增产剂后甘蔗绿叶数和叶绿素都有所增加,并提高了蔗汁锤度和重力纯度、甘蔗纤维分和蔗糖分,降低了蔗汁还原糖分,其中以2009~2010年度喷施50 d时表现最为明显,新植和宿根蔗平均甘蔗蔗糖分比对照提高2.23%(绝对值,下同),新植蔗增糖效果优于宿根蔗;不同时期总平均甘蔗蔗糖分比对照提高1.33%。甘蔗株高、茎径、单茎重有一定的提高,平均甘蔗产量比对照增加14.3%,以宿根蔗增产效果优于新植蔗。应用抗旱型甘蔗增糖增产剂可以防止甘蔗叶片早衰,实现增糖增产,节本增效。  相似文献   

19.
何春林 《甘蔗(福建)》1998,5(1):26-30,39
本文论述了雷州半岛特旱蔗区甘蔗抗旱增产综合技术的核心应从畜水、保水、节水和高效用水出发来提高蔗田水分(自然降水、补充灌水)利用效率;并提出了“提高蔗田蓄水能力,降低土壤水分蔗发,充分有效利用现有水资源和开源节流”四大环节组成的抗旱增产的综合技术体系及其对甘蔗增产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老高旱地利用春植新台糖1号进行沟灌试验,试验结果,在7~11月于旱节中,8月份排水沟灌一次,可使甘蔗株高增加73cm,亩有效茎数增加633条,每株青叶数增加3.4张,亩增产1.89吨;对茎径、四间锤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