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晓明 《畜禽业》1999,(8):29-30
在育肥猪日粮中分别添加0.1%、0.2%禾0.3%EM微生物制剂的3组试验:A组(0.1%添加)、B组(0.2%添加)、C组(0.3%添加)。试验全期日均增重分别为650.4165g、714.2558g和660.862g,对照组(D组)602.7555g,试验B组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A,C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饲料报酬试验A、B、c3组比对照组由(D)分别提高5.9%、10.11%和7.3%,经济效益分别提高16.6%、33.07%和17.58%。  相似文献   

2.
柑桔皮粉作饲料添加剂对肉仔鸡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21日龄笼养京黄肉仔鸡180只随机分3组,再将每组60只鸡各分为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对照组只喂基础饲粮,在此基础上,两个试验组分别添加1.5%、2.5%柑桔皮粉,进行38d饲养试验。结果表明:只均增重试1组1.040kg、试2组1.125kg,分别比对照组(0.963kg)提高8.09%和16.9%,经F检验和多重比较与对照组间分利差异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科重比(耗料与活重之比)试1组2.55:1、试2组2.46:1,分别比对照组(2.77:1)降低耗料7.94%和11.17%;而每kg增重的饲料成本则分别比对照组减少0.58元和0.88元;两个试验组肉仔鸡成活率分别比对照组高3.3%、5.0%,只均增加收入分别比对照组多1.22元和2.37元,经济效益以试2组为最佳。  相似文献   

3.
王小民 《畜禽业》2000,(7):22-24
本试验选用2000只商品代肉用仔鸡雏于1日龄开始进行“肉鸡宝”应用试验。本试验分为4组即对照组和试验1组、试验2组、试验3组,试验期为52d,试验1组和试验2组在第1、3、5周饲料中加拌0.02%的纯土霉素粉和氯霉素粉(0.1%)以防白痢和大肠杆菌等肠道疾病;试验3组饮水中加“肉鸡宝”;对照组饲料中和饮水中不加任何药物。试验结果:总成活率对照组为82.8%,试验1组为95.7%,成活率提高12.9%;试验2组为96.8%,成活率提高14.0%;试验3组为98.8%,成活率提高16%;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显著(P<0.05),其中以试验3组差异最显著(P<0.01)。试验组肉用仔鸡HI效价明显提高,淋巴细胞比例及白细胞吞噬指数增加仅显著(p<0.01)。肉鸡增重效果明显,试验3组鸡只平均增重比对照组多125g,差异显著(P<0.05)。试验过程中肉鸡肠道疾病明显得以控制表明“肉鸡宝”能有效调节免疫功能、提高抗病力、加快增重速度,具有广阔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采用饲养试验和代谢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营养水平的饲粮对产蛋期美国鹧鸪种蛋品质和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营养水平的饲粮对种蛋品质的大多数指标影响不显著(P>0.05),而对种蛋蛋白高度、哈氏单位等少数指标有显著性影响(P<0.05),第4组的种蛋蛋白高度最大,为4.73mm,分别比第5、3、2、1组高2.54%、4.44%、5.71%、8.46%,其中第4组与第1、2、3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而与第5组差异不显著(P>0.05);第4组种蛋哈氏单位为84.66,分别比第5、3、2、1组高1.75%、1.91%、2.41%、3.01%,其中第4组与第1、2组差异显著(P<0.05),而与第5、3组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营养水平的饲粮对产蛋期美国鹧鸪的代谢也有影响,第4组能量代谢率最大,达76.25%,分别比第3、5、2、1组高1.11%、1.42%、2.09%、2.10%,其中与第1、2组差异显著(P<0.05),而与第3、5组差异不显著(P>0.05);第4组蛋白质日沉积率最高,是79.43%,分别比第1、5、2、3组高1.35%、1.79%、1.88%、2.58%,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5.
石传林 《畜禽业》1998,(10):24-25
本试验旨在探讨加酶益生素在生长育肥猪日粮中的应用效果。试验表明,在120天试验期间,添加饲喂加酶益生素的试验组,每头猪平均日增重789.25g,未添加加酶益生素的对照组,每头猪平均日增重为673.4g,试验组比对照组提高日增重17.2%,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组料肉比为2.91:1,对照组料肉比为3.18:1,试验组比对照组提高饲料报酬8.5%,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6.
哺乳仔猪采取注射初乳的试验组,与未注射初乳的对照组,试验全期两组日均增重分别为225g±22g和195g±27g,两组差异极显著(P<0.01),经济效益试验组比对照组提高15.4%。另外,注射初乳后,还能大大降低哺乳仔猪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水温13.8~20.0℃下,在容积50L的塑料水槽中,放养体质量为(1.4±0.6)g的虾夷马粪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11个,过量投喂海带(Laminaria japonica),再分别混养体质量为(3.4±0.6)g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0(A组)、3(B组)、5(C组)和10个(D组),体质量为(12.4±1.7)g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6个,排出水培养底栖硅藻和石纯(Ulva lactuca),用底栖硅藻饲喂仿刺参。77d的饲养表明,仿刺参和海胆的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混养组海胆的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单养组(P〈0.05),B、C和D组海胆的SGR分别比单养高9.12%、7.24%和10.06%,各混养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混养海胆的饲料系数(7.28~7.70)分别显著低于单养(9.12)(P〈0.05)组20.29/6、15.5%和18.0%。将刺参的产量计算在内,B、C和D组海胆的饲料系数分别比对照组降低31.5%、26.8%和16.0%,但混养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海胆和仿刺参的适宜混养比例为11:3。蛤仔和石纯生长慢,死亡率高。养殖排水培养的底栖硅藻以菱形藻(Nitzschia sp.)和卵形藻(Cocconeis sp.)为主,少量舟形藻(Navicula sp.)。混养海胆性腺中亚麻酸、EPA+DHA含量和n-3/n~6比值显著大于单养组(P〈0.05),混养池水中氨氮含量低而稳,溶氧量高。  相似文献   

8.
选用270尾初始体重(12.97±0.18)g的德国镜鲤幼鱼,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I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Ⅱ、Ⅲ、Ⅳ、Ⅴ、Ⅵ组为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丙氨酰-谷氨酰胺(Aln—Gin)0.25,0.5,0.75,1.0和1.5%的13粮,试验期为12周,观察Ain—Gin对镜鲤血清生化指标及营养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血清总蛋白和球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添加高剂量Aln—Gin(1.5%)试验组血清白蛋白显著提高(P〈0.05);各组的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差异不显著;各试验组全鱼粗蛋白质含量升高,其中Ⅳ、Ⅴ和Ⅵ组显著升高(P〈0.05);各组的粗水分、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一定量的Aln—Gin能够显著促进鲤鱼幼鱼营养代谢,提高全鱼蛋白含量。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是在SPF核心猪群建立后,对初级SPF仔猪的两种培育方法进行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SPF母猪自然哺乳的初级SPF仔猪21和60日龄成活率分别达到86%和82%,较人工哺育组的73.8%和70.8%分别提高12.2%和11.2%,差异极显著(P<0.01);21、60日龄体重分别达到4.53kg±0.65kg和15.20kg±3.54kg,分别较人工哺育组的2.90kg±0.46kg和13.53kg±0.91kg提高56.2%和12.3%,差异均仅显著(P<0.01);0~60日龄仔猪的培育成本为142.34元,较人工哺育组的 326.43元节省 56.4%,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0.
限制饲养对肉鸭生产性能和屠体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1日龄樱桃谷肉鸭200只,随机分为两组,1个试验组,1个对照组,每组2个重复,每个重复50只。对照组1~6周自由采食,试验组1~3周自由采食,4~6周采用限制饲养(限量)。试验结果表明:6周龄时,试验组的饲料转化率比对照组提高了12.9%,差异显著(P<0.05),但日增重降低了9.13%,差异不显著(P>0.05);腹脂率降低34.2%,差异极显著(P<0.01);皮脂率降低15.1%,差异显著(P<0.05);瘦肉率提高了11.9%,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1.
2015年4月6日-10月26日,在桑沟湾海区现场研究了牡蛎壳粉缓释剂(Careshell)对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生长和存活的影响.按照缓释剂的重量比设置4个处理组,其中,魁蚶的初始体重均为160g/组,缓释剂的重量分别为0(对照组C0)、80 g(C1组)、160 g(C2组)和320 g(C3组).实验共进行200 d,每40 d测量各实验组魁蚶的生长参数(壳长、壳宽、壳高、湿重),计录死亡个体数,计算不同阶段(40 d间隔)魁蚶的特定生长率(SGR)及死亡率.结果显示,C3组魁蚶各生长参数显著高于C0组(P<0.05),但与C1、C2组差异不显著(P>0.05).经过200 d的养殖实验,C3组壳长、壳宽、壳高和湿重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0.34±0.01)%/d、(0.46±0.02)%/d、(0.39±0.01)%/d、(1.11 ±0.002)%/d,均极显著高于C0组(P<0.01),平均增加了17.9%、20.3%、18.1%、16.7%.C3组死亡率为(19.6±5.6)%,低于C0组的(26.1±2.5)%,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2.
在水温(25±2)℃下,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硬葡聚糖(0.2%,G1组;0.4%,G2组)绿原酸(0.04%,G3组;0.08%,G4组)和金丝桃素(0.066%,G5组;0.132%,G6组),连续投喂放在1.0m×0.5m×1.0m网箱内、体质量110±5g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幼鱼35d,以未添加者为对照组,探讨三种添加剂对草鱼幼鱼生长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添加济对草鱼幼鱼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影响不显著,当饲料中添加0.08%的绿原酸时,草鱼幼鱼末体质量和肝体比显著增加(P〈0.05);三种添加剂都可显著提高碱性磷酸酶活性,其中以添加0.08%的绿原酸效果最好,添加剂各组间碱性磷酸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0.132%金丝桃素组的草鱼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它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饲料中添加0.2%硬葡聚糖可显著提高草鱼幼鱼血清溶菌酶含量(P〈0.05);三种添加剂对草鱼幼鱼血清中丙二醛的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3.
酸化剂对奥尼罗非鱼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体重为5.35±0.02g的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 ♂×O.niloticus ♀)幼鱼480尾,随机分配在16个水族箱中,设计4个处理组,分别添加不同梯度水平的酸化剂(0%、0.1%、0.2%和0.3%),每组4个重复,每重复30尾鱼。通过8周的生长试验,来评价酸化剂对罗非鱼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0.3%的酸化剂显著促进了罗非鱼的生长(P〈0.05),饲料系数及蛋白质效率也有一定的改善;不同水平的酸化剂不影响鱼体的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等营养指标;除0.3%组脏体比显著高于对照组外,各试验组鱼体的肝体比、脂体比和血液指标与对照组相比也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说明,饲料中添加0.3%的酸化剂可显著促进罗非鱼的生长和提高饲料的利用。  相似文献   

14.
维生素E对斑点叉尾鮰生长性能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敏  汪开毓  张宇  孙挺 《水产学报》2009,33(2):288-294
试验研究了饲料中不同含量维生素E对斑点叉尾鮰生长性能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并对其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选取900尾健康的斑点叉尾鮰,平均体重(5.20±0.15)g,随机分成4个处理(I、Ⅱ、Ⅲ和Ⅳ处理依次分别添加维生素E 0、50、100和1000IU/kg饲料),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75尾。试验期105d。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添加水平内,维生素E能够显著提高斑点叉尾鮰成活率、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和摄饵量(P<0.01)。当维生素E添加量为到100 IU/kg时,以上四个指标均达到最高,分别为97.78±0.96%,2.99±0.50%,163.71±5.62%和7478.00±62.01 g/尾,均极显著高于维生素E添加量为0 IU/kg组(P<0.01);维生素E显著影响斑点叉尾鮰胃肠道和肝胰脏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P<0.01 or P<0.05)。当饲料中添加维生素为100IU/kg时,胃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最高,分别达29.33±1.66 U•min-1 •mg-1,196.52±17.28 U•min-1 •mg-1,极显著高于维生素E添加量为0 IU/kg组(P<0.01)和显著高于维生素E添加量为1000IU/kg组(P<0.05)。由本试验结果可以看出,维生素E在一定添加水平内能显著提高斑点叉尾鮰消化酶活性,促进此鱼生长,且其适宜添加量为100 mg/kg。  相似文献   

15.
选用270尾初始体重(12.97±0.18)g的德国镜鲤幼鱼,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I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Ⅱ、Ⅲ、Ⅳ、Ⅴ、Ⅵ组为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丙氨酰-谷氨酰胺(Aln—Gin)0.25,0.5,0.75,1.0和1.5%的13粮,试验期为12周,观察Ain—Gin对镜鲤血清生化指标及营养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血清总蛋白和球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添加高剂量Aln—Gin(1.5%)试验组血清白蛋白显著提高(P〈0.05);各组的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差异不显著;各试验组全鱼粗蛋白质含量升高,其中Ⅳ、Ⅴ和Ⅵ组显著升高(P〈0.05);各组的粗水分、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一定量的Aln—Gin能够显著促进鲤鱼幼鱼营养代谢,提高全鱼蛋白含量。  相似文献   

16.
中草药免疫增强剂对银鲫促生长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饲料中分别添加1%的党参、黄芪、黄芩、刺五加、大蒜、黄连、螺旋藻,对银鲫均有促生长的作用,其中以螺旋藻组生长最快,增重率比对照组提高11.55%(P<0.01),饲料系数比对照组下降了11.48%。增重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的还有党参组、大蒜组、黄芪和刺五加组,分别提高了10.18%、7.99%、7.36%和7.29%,黄连和黄芩组增重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2.04%、2.00%,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何文 《畜禽业》2001,(4):42-43
试验选用1日龄樱桃谷肉仔鸭300只,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2个重复,每个重复50只,A组饲喂基础日粮,B、C组在基础日粮的基础上分别添加0.08%甜菜碱、0.2%蛋氨酸而设计。结果表明:B组日增重比A组提高了11.10%(P<0.01),比C组提高了1.58%(P>0.05);B组料重比较A组降低了15.10%(P<0.01),较C组降低了3.85%(P<0.01);B组的成活率与A、C组无显著差异(P>0.05);B组分别比A、C组多盈利1.56元/只、0.61元/只。  相似文献   

18.
投喂频率对龙虎斑幼鱼生长和饵料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车间采用4种不同的投喂频率养殖龙虎斑幼鱼(47.6±5.2 g),分析和比较不同投喂频率对其生长和饵料利用的影响。试验设S1、S2、S3、S4共4组,分别按照1、2、3、4次/d进行投喂,共进行60 d。结果显示:(1)投喂频率显著影响龙虎斑幼鱼的生长(P<0.05)。 S1的平均体质量显著低于S2、S3、S4(P<0.05),为149.7 g;S2、S3、S4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S4最大(168.7 g),其次为S3(168.0 g)和S2(162.2 g);S1日增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小于S2、S3、S4(P<0.05),分别为1.68 g,204.83%,1.86%/d,S2、S3、S4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S2特定生长率最大,为2.12%/d;S2的体质量回归方程斜率最大,为1.915,S1最小,为1.532。(2)投喂频率对龙虎斑幼鱼的饵料利用影响显著(P<0.05)。 S2的摄食率和饵料系数显著小于S1、S3、S4(P<0.05),分别为1.31%/d、0.70;S4摄食率最大,为1.64%/d;S1、S3、S4组间饵料系数差异不显著(P>0.05),分别为0.88、0.84、0.88。因此,综合养殖效果和劳动强度考虑,S2的投喂频率最适合龙虎斑的养殖,建议在龙虎斑的养殖生产中,最适宜的投喂频率为2次/d。  相似文献   

19.
油脂对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安芳 《畜禽业》2000,(3):42-43
本次试验选用200只1日龄樱桃谷商品肉鸭,随机分成4组,每组50只,试验I组、II组和III组在前期日粮中分别添喂3%、6%和9%的大豆油;对照组只喂基础日粮,不喂大豆油,结果表明:各试验组42日龄平均体重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分别提高体重33g、389、52g,以添加9%的比例效果最好:饲料中添加大豆油对肉鸭成活率无任何不良影响,且能提高饲料的转化率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光合细菌对尖吻鲈(Latescal carifer)的生长、消化酶及血清免疫酶活性的影响。把浓度为8×10^8cfu·mL^-1的荚膜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capsulate)的液体制剂分别以0.0%(对照组)、0.5%、1.0%和1.5%的比例添加到饲料中,投喂初始体质量为(10.95±0.25)g的尖吻鲈50d。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成活率及饲料系数在组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蛋白酶、肠淀粉酶及胃淀粉酶在1.0%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肠蛋白酶在1.5%组显著低于1.0%组(P〈0.05),但试验组与对照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幽门垂的消化酶在1.5%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血清碱性磷酸酶(AKP)、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在组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该株光合细菌对尖吻鲈的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力没有显著影响,但在1.5%组能显著促进其幽门垂消化酶的活性,在1.0%组显著促进肝蛋白酶及肠和胃淀粉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