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众所周知,农作物的产量有90—95%是作物在光合作用中利用日光能同化CO_2所形成的。因此,光合作用在农作物的产量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当前农作物产量远较理论值为低,其主要问题在于光能利用率不高[1、2]。所以生产中许多农业技术和措施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提高光能利用率或光合强度,从而提高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在农业生产中的合理密植正是提高光能利用率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在水稻及小麦方面曾比较  相似文献   

2.
前言     
阳光是一切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之一。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的碳水化合物。据研究,农作物中的干物质90%以上来自光合作用。“万物生长靠太阳”这句话,正确地揭示了一切生命需要依靠光能才可以生存、发展的道理。太阳每年向地球表面辐射巨大的能量。但是,目前人类在农业生产上对太阳光能的利用率却是很低的。我国农田年平均光能利用率才0.4%,如果年平均光能利用率提高到1%,那么农业  相似文献   

3.
我国光呼吸化学控制技术的产业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光合作用是人类物质生产的基础,作物生长过程中有机物的形成积累90%~95%来自于光合作用.理论上光能利用率可达5%.目前,大面积生产中作物对光能的利用率只有0.5%~2%,利用效率很低.专家预测,如果每667m2光能利用率提高到5%,年产量将达到2 500 kg[1,13].因此,提高作物的光能利用率有着巨大的潜力,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正> 玉米的产量90%以上是靠光合作用积累起来的.但目前各种作物对光能的利用率是很低的.即是高产玉米全生育期对光能的利用率也只有1-2%.所以研究玉米合理群体结构,提高光能利用率以提高产量,是很值得重视的一个方面.本文根据试验资料,对高产玉米合理群体结构的生理基础,作初步分析.一、叶面积与产量的关系.叶子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在一定密度范围内,叶面积愈大,产量愈高.但当叶  相似文献   

5.
农作物的百分之九十至九十五以上的干物质,来源于光合作用。目前产量较高的农田,作物的光能利用率只不过百分之一、二。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产量即可成倍增长。因此,在改善生产条件和改进栽培技术的同时,选育光合效率高的品种,“向阳光要粮”,是进一步夺取农作物大幅度增产的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6.
农作物生产的基本过程,是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实现的。就目前一般作物生产水平而论,阳光能量的利用率仅为1—3%。因此,提高光能的利用率,使作物大幅度增产的潜力是十分巨大的。  相似文献   

7.
作物产量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太阳辐射不仅是光合作用的唯一能源,而且能转化为人类可利用的产品如糖、淀粉、蛋白质和纤维等。太阳辐射中只有波长在380—710毫微米范围内的对作物有效,它约占太阳总辐射的45%,即光合有效辐射。研究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和利用,以提高光能利用率是当前世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太阳辐射特征  相似文献   

8.
水稻的产量与光能利用率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而且不同栽培方式间的光合利用率也存在差异,一般农田光能利用率平均只有0.40%。在寒地水稻栽植过程中,通过改变栽插行向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有效提高气温和地温,减少水稻植株阴影对光合作用影响,使植株透光性和叶片受光量增加,从而达到增加光能利用率进而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作物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及解决方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作物的产量主要来自光合作用。产量的高低决定于作物对光能利用率的大小。从理论上测算,作物的光能利用率可达12%,禾谷类作物产量可达1775公斤/亩。美国科学家估算,在最佳条件下,小麦产量可达1400公斤/亩,玉米产量可达2000公斤/亩。我国科学家根据山东的地理纬度及光热资源和小麦的光能利用率,计算的小麦最高理论产量为1200公斤/亩。以上理论产量比现有得到的高产纪录高出1倍以上。是什么原因限制了作物的高产潜力呢?  相似文献   

10.
农牧交错带(武川县)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结构的退化 ,生态系统的功能相应退化。以内蒙古武川县为例研究表明 :194 9— 1995年间 ,粮食单产与农作物光能利用率一直维持在 730kg·hm-2 和 0 0 8%的较低水平 ,天然牧草产量及其光能利用率则不断下降 ,分别由 82 5kg·hm-2 和 0 0 5 %下降到 375kg·hm-2 和 0 0 2 % ,农田养分输出大于输入 ,生态系统趋于退化。 1996年后这种状况有所缓解 ,粮食产量、农作物光能利用率转向上升 ,农田养分输入转向大于输出 ,农田生态系统开始得到恢复 ,但天然牧草的情况仍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1.
光合作用是植物生产最基本的生理过程之一,作物产量的提高都是通过各种农艺栽培措施直接或间接地改善植物的光合利用率来实现的。水稻的产量与光能利用率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而且不同栽培方式间的光合利用率也存在差异,一般农田光能利用率平均只有0.40%。在寒地水稻栽植过程中,通过改变栽插行向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有效提高气温和地温,减少水稻植株阴影对光合作用影响,使植株透光性和叶片受光量增加,从而达到增加光能利用率进而增产的目的。本试验通过改变栽插行向,由南北插改为南偏西23.5&#176;,探讨此栽植方式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为水稻生产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发挥高原光温优势 提高春小麦光能利用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光能利用率系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光合作用累积的有机物所含能量与照射在同一地面上日光能量的比率。作物产量的高低与作物光能利用率的高低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通过多学科综合技术措施,提高作物的光能利用率以增加作物产量,目前在世界各国的农业科研中受到普遍重视。因为光能利用率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叶片的光合作用速率,所以光能利用率的提高最终依赖于叶片的光合能力,通过提高作物光  相似文献   

13.
植物的产量90%以上是靠光合作用积累起来的。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利用太阳的光能,通过叶绿素和酶的作用,把CO_2和H_2O化合成有机物质。所以,植物生产的本质,就是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并贮于有机物中。  相似文献   

14.
<正> 光合作用是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能量的主要来源。一般作物的干物质中有90—95%来自光合产物。茶树是多年生常绿叶用植物,以摘采芽叶为主要生产目的。茶树芽叶既是采收对象,又是行光合作用的重要营养器官。因此,茶树叶片光合能力的大小,对于产量的形成关系极为密切。茶树属耐阴植物,光饱和点低,光能利用率也就低。据报导,一般光能利用率在1%左右,即使亩产千斤的高产茶园,光能利用率也未超过3%。如何从提高光能利用率,以挖掘增产潜力,便成为茶树栽培工作者十分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解锋 《陕西农业科学》2008,54(1):144-146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为人类生产直接和间接提供农产品.从我国的地理位置来看,日照充足,光合生产潜力大,提高光能利用率是农业生产上增产的主要措施.但光能利用率低,那么提高作物对光能的利用率就成为农业生产重要问题.分析了导致光能利用率不高的原因,并提出在农业生产中提高先能利用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浅谈如何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作物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和影响作物光能利用率的因素,并提出提高作物光能利用效率的几种途径。  相似文献   

17.
山西省小麦气候生产潜力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产潜力的评价是农业生产区域化和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基础,也是确定高效农业投资方向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依据。山西省小麦光合生产潜力为800—1500公斤/亩,光能利用率3%左右;光温生产潜力为700—1100公斤/亩,光能利用率2.4%左右;气候生产潜力为400—600公斤/亩,光能利用率1.1—1.4%;现实生产水平不足200公斤/亩,光能利用率仅0.54%左右,小麦生产具有很大的潜力。目前应采取以培肥地力为中心中综合技术。把东西部丘陵山区作为重点,通过提高水分利用率,开发小麦气候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18.
绿色植物依靠光合作用获得了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有机物质,而合成这些物质的能力又是与植物本身的光能同化率密切相关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植物捕获太阳光能的多少,就决定了它生产有机物质的多少。所以,光合作用是作物产量的基础。实际上,作物的光能同化率很低,一般只占全年总辐射能的1—3%,有的甚至达不到这个水平。可以设想,如果能在充分利用日照时间和光合面积的基础上,再设法提高作物的光能利用率,那么它们的产量就会以惊人的速度成倍增加。据估计,水稻、玉米的平均光能利  相似文献   

19.
斯迪 《农家科技》1998,(10):9-9
<正> 提高农作物光能利用率,是当前农业气象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对于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作物单产和总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气象角度考虑,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改变农作物种植制度和种植方式这里  相似文献   

20.
农业生产是大范围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的过程,农业“八字宪法”的各项措施,实质上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创造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条件来增加作物的干物质积累。植物干重的90~95%是光合作用产生的,仅5~10%是来自根系吸收的养分。然而目前产量较高的农田,对照射到作物上的全部光能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