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河南中牟县万滩镇养殖池塘底泥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河南中牟县万滩镇养殖池塘底泥中Cr、Cu、Zn、Pb、Cd和Hg等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并以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对其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地区首要污染重金属Cr平均含量高达53.35mg/kg,超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国家标准最高限量幅度为6.7%;Cd含量在0.07~1.13 mg/kg之间,其平均值0.45 mg/kg未超过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但超出《土壤环境质量标准》Ⅰ类;Cu、Zn、Pb、Hg含量范围分别7.98~40.31 mg/kg、30.24~80.22 mg/kg、11.29~24.50 mg/kg、0.08~0.17 mg/kg,平均值均未超过2项国家标准最高限值;以《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为评价标准,利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表明,该地区的污染状态主要为警戒级和轻微污染级。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海产品与淡水产品中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摄入风险,实验分析了东部沿海地区市售的12种海产品和8种淡水产品,采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铅、镉、汞、砷、铬共5种常见重金属,根据单因子污染指数(Pi)和金属污染指数(MPI)评价其污染程度,比较不同水产品重金属含量差异及污染状况,并通过靶标危害系数(THQs)评价其健康风险。检测结果显示,海产品与淡水产品中,铅含量范围为ND~1.100 mg/kg,铅超标率为1.4%,各品种铅均值含量无显著差异。镉含量范围为ND~1.600 mg/kg,镉超标率为2.8%,长牡蛎、海湾扇贝镉均值含量高于其他品种。总汞含量范围为ND~1.900 mg/kg,蓝鳍金枪鱼总汞均值含量高于其他品种,其他品种总汞均值含量无显著差异。总砷含量范围为0.004~4.100 mg/kg,淡水鱼(乌鳢除外)总砷均值含量低于其他品种。铬含量范围为0.010~32.000 mg/kg,铬超标率为2.3%,鳙铬均值含量高于其他品种。单因子污染指数显示:不同品种的水产品都有一定的污染。重金属污染指数显示:污染指数呈现...  相似文献   

3.
对闽江口11个采样点的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各重金属含量分别为Cu4.8~34.3mg/kg(平均20.4mg/kg)、Pb12.4~28.9mg/kg(平均20.0mg/kg)、Cd0.064~0.393mg/kg(平均0.13mg/kg)、Hg0.01~0.2mg/kg(平均0.08mg/kg)、As3.8~12.5mg/kg(平均9.3mg/kg)。全部站位的重金属含量均符合国家海洋沉积物质量第一类标准,主要污染物是Cu、As和Hg。Cu、Pb含量空间分布特征相似;Cd、Hg、As含量空间分布特征不同;各元素含量均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大有递减的趋势。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闽江口水域总体为轻微生态风险,重金属污染的风险系数较小,该水域重金属元素的污染风险系数大小顺序为:HgAsCdPbCu。  相似文献   

4.
由于汞的生物甲基化和在食物链中的积累、放大作用,水产类膳食汞的摄入被认为是人体甲基汞负荷的主要来源。三都湾位于福建省东北部沿海,各类水产生物养殖面积1.5万hm2,年产量22.5万t。为评估甲基汞的健康风险,2004年在该湾采集海水样品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11个、养殖鱼类样品31个以及养殖贝类样品4个,用原子荧光光度法进行海水、沉积物和养殖生物总汞含量测定,对三都湾渔业环境汞污染现状和水产品质量安全进行评价。三都湾海水总汞含量范围在0.015~0.046μg/L,计(0.027±0.009)μg/L;沉积物总汞含量范围在0.055~0.113mg/kg,计(0.074±0.013)mg/kg,养殖贝类总汞含量范围在0.004~0.011mg/kg,计(0.008±0.005)mg/kg,与福建沿岸近20年来的其他相关调查结果相接近。养殖鱼类总汞含量范围在0.012~0.084mg/kg,计(0.032±0.006)mg/kg。通过调查数据的对比分析,三都湾鱼、贝类体总汞平均含量近30年来一直波动于鱼类汞含量的下限(0.05mg/kg)区间,与海水和沉积物汞的含量水平和变化趋势基本相对应;与美国、日本最近公布的鱼、贝类汞含量进行比较,三都湾牡蛎汞平均含量与日本的太平洋牡蛎和美国的牡蛎较接近,但三都湾牡蛎汞含量的最大值(0.011mg/kg)比日本、美国的牡蛎汞含量的最大值(0.250mg/kg和0.130mg/kg)低得多;三都湾大黄鱼、汞平均含量(0.026mg/kg和0.036mg/kg)和最大含量(0.084mg/kg和0.053mg/kg)均比美国的大西洋石首鱼(0.072mg/kg和0.148mg/kg)低;三都湾的鲈鱼汞平均含量(0.056mg/kg)低于日本的鲈鱼(0.100mg/kg)和美国的红鲈(0.128mg/kg)。后二者汞含量最大值(0.510mg/kg和0.625mg/kg)分别是三都湾养殖鲈鱼(0.075mg/kg)的6至8倍。三都湾海水、沉积物、贝类总汞含量符合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养殖鱼、贝类符合国家、WHO及欧盟的水产品汞限量要求。以100g/(人d)的水产类摄食量估算,食用鱼、贝类汞摄入量分别占JECFA推荐的汞临时性周可承受摄入量PTWI值的8.4%和2.9%;用总汞数据估算甲基汞摄入量分别占PTWI值的26.4%和9.0%。采用美国EPA设定的甲基汞RfD值估算,食用鱼、贝类甲基汞摄入量分别占60.3%和20.6%。三都湾沿海城乡居民水产品消费引起的汞暴露健康风险小。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固相萃取净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测定稻田水产品中26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残留的检测方法。样品经二氯甲烷-正己烷(1∶1,V/V)混合溶剂超声提取,由氨基固相萃取柱净化,采用气相色谱分离,在选择反应监测模式(SRM)下测定。结果表明,26种目标物在1~5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7,方法的检测限(LOD)为0.20~1.00μg/kg,定量限(LQD)为0.60~3.00μg/kg。26种目标物在鲤(Cyprinus carpio)和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空白样品中不同添加水平的平均回收率为70.6%~115.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29%~10.90%。该方法适用于稻田水产品中26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测定。[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0,10(4):45-56]  相似文献   

6.
根据2013年1月和7月对闽南沿海地区(厦门、漳州、泉州)水产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的调查,探讨该地区不同类型水产品中PAEs的残留水平和分布特征,并对PAEs的污染状况及其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海水鱼类PAEs总量为2.45×102-1.13×103μg/kg(湿重,下同),均值为6.78×102μg/kg;淡水鱼类PAEs含量范围为4.36×102-1.37×103μg/kg,均值为8.73×102μg/kg;虾类PAEs含量范围为3.22×102-1.27×103μg/kg,均值为7.76×102μg/kg;蟹类PAEs含量范围为6.17×102-1.20×103μg/kg,均值为7.91×102μg/kg;贝类PAEs含量范围为9.77×102-1.35×103μg/kg,均值为1.22×103μg/kg。所有水产品中均未检测出邻苯二甲酸丁基苄基酯(BBP)和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DNOP)残留,其他4种PAEs的残留量按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的顺序递减。PAEs在不同类型水产品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残留,表明环境中PAEs在水产品体内的富集已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针对食用水产品进入人体的DEHP和DBP,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该地区水产品中的接触风险指数ERI均小于1,表明闽南地区通过食用水产品途径暴露于PAEs的接触风险是可接受的。  相似文献   

7.
于2008-2009年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采集了10种鱼样,分别使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鱼体肌肉内Cu、Zn、Pb、Cd的含量,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Hg、As的含量,用以评价保护区内鱼体肌肉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和食品安全.6种重金属元素在不同鱼类肌肉中残留范围分别为0.39~1.17 mg/kg、29.83~38.68mg/kg、0.03~0.64 mg/kg、0.015~0.042 mg/kg、0.015~0.074 mg/kg和0.031~0.077 mg/kg(湿重).除了大眼鳜(Siniperca kneri)肌肉内Pb含量超出国家食品中重金属限量卫生标准外,其他鱼类肌肉中的重金属元素均低于限量标准.但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标准,有6种鱼体肌肉内的Pb含量超标.研究结果显示,肉食性鱼类肌肉中的重金属含量高于杂食性鱼类,各种鱼类肌肉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均低于0.5,属于微污染和轻污染程度,保护区范围内的鱼类没有受到明显的重金属污染.本研究结果反映了保护区内鱼类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对于该区域的生态环境管理与鱼类资源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同时测定贝类中15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包括8种有机氯农药和7种多氯联苯)残留的分析方法。采用丙酮超声提取样品中的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提取液经液液萃取、凝胶渗透色谱和固相萃取(LLE-GPC-SPE)联合净化,采用外标法定量。结果显示,在1.0~100.0μg/L质量浓度范围内,15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不小于0.995 0,定量限为1.0~2.0μg/kg,检出限为0.3~0.8μg/kg,回收率在60.1%~111.0%范围内,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该方法重现性好,准确度、精密度高,能满足残留分析技术要求,适用于贝类中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的同时测定。将此方法应用于检测蛤蜊、牡蛎和扇贝等贝类样品中将POPs的残留量,检出率最高的是p,p′-dichlorodiphenyl dichloroethylene(p,p′-DDE),其在样品中均有检出。本研究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3年1月和7月对闽南沿海地区(厦门、漳州、泉州)水产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的调查,探讨该地区不同类型水产品中PAEs的残留水平和分布特征,并对PAEs的污染状况及其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海水鱼类PAEs总量为2.45×102?1.13×103 µg/kg(湿重,下同),均值为6.78× 102 µg/kg;淡水鱼类PAEs含量范围为4.36×102?1.37×103 µg/kg,均值为8.73×102 µg/kg;虾类PAEs含量范围为3.22×102?1.27×103 µg/kg,均值为7.76×102 µg/kg;蟹类PAEs含量范围为6.17×102?1.20× 103 µg/kg,均值为7.91×102 µg/kg;贝类PAEs含量范围为9.77×102?1.35×103 µg/kg,均值为1.22×103 µg/kg。所有水产品中均未检测出邻苯二甲酸丁基苄基酯(BBP)和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DNOP)残留,其他4种PAEs的残留量按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的顺序递减。PAEs在不同类型水产品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残留,表明环境中PAEs在水产品体内的富集已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针对食用水产品进入人体的DEHP和DBP,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该地区水产品中的接触风险指数ERI均小于1,表明闽南地区通过食用水产品途径暴露于PAEs的接触风险是可接受的。  相似文献   

10.
北京地区养殖池塘底泥中重金属的分布及污染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地区养殖池塘底泥中铬、铅、汞、锌、铜的含量分别为93.6(50.3~172)mg/kg(干)、32.2(20.1~185.8)mg/kg(干)、0.136(0.009~0.742)mg/kg(干)1、09.4(61.1~235)mg/kg(干)和57.8(18~155)mg/kg(干)。北京地区养殖池塘底泥中重金属含量相对较高,其中部分池塘中铜和汞的含量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Ⅱ级标准。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北京地区养殖池塘底泥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北京地区养殖池塘底泥中铅的污染等级为安全级;锌的污染处于警戒线;铬、汞和铜为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11.
常见水产品中生物胺的调查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中辉  林洪  王林  李振兴 《水产科学》2012,31(6):363-366
为研究不同水产品中生物胺的产生情况,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柱后衍生-荧光检测技术对蓝点马鲛、黄鳍金枪鱼、银鲑、牙鲆、中国明对虾、鹰爪虾、中华绒螯蟹、杂色蛤、杂色鲍中的7种生物胺含量进行调查与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鲜活水产品中几乎不含生物胺,或仅含少量的精胺、亚精胺;腐败水产品中检出大量的生物胺,其中蓝点马鲛、黄鳍金枪鱼、银鲑、牙鲆中的组胺含量分别为422.57、640.00、309.63、151.86mg/kg,而虾、蟹、贝类等无脊椎动物几乎不产生组胺。不同水产品在腐败过程中产生的生物胺种类、含量、比例不同。生物胺总量可作为水产品腐败变质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合成洗涤剂主要成份表面活性剂直链型烷基苯磺酸钠(LAS)对隆线溞、白鲢幼鱼的急性毒性,以及对鲤鱼胚胎发育的毒性影响和鲤鱼仔鱼的急性中毒效应。试验结果表明,LAS 对以上几种水生生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毒性作用,隆线溞48小时 LC_(50)为5.26毫克/升,白鲢幼鱼96小时 LC_(50)为2.16毫克/升,鲤鱼受精卵的孵化率随着 LAS 浓度增大而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其浓度组推迟了孵出时间。因此初步说明 LAS 对溞和鱼类是属低毒物质。本文还用加佳、白佳两种洗衣粉对隆线溞的急性毒性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3.
2007-2008年对39尾,4~5龄,雌鱼体长36~41 cm,体质量 2.5~2.9 kg,雄鱼体长 32~35 cm,体质量 1.5~1.6 kg的缺帘鱼亲鱼用 HCG、PG、LHR-A_2、DOM 4种催产药物,按5种组合(设置每千克体质量:HCG 300 IU + LHR-A_2 2.5 μg + DOM 2 mg、 HCG 3500 IU +PG 2 mg + LHR-A_2 3 μg + DOM 3 mg、PG 4 mg + LHR-A_2 6 μg + DOM 2 mg、HCG 700 IU + DOM 2 mg、LHR-A_2 5 μg + DOM 4 mg)进行催产试验,催产水温27~28 ℃,采用两针注射,效应时间 9~10h.5种组合的平均催产率分别为75.2%、75.4%、75.5%、60%、60.3%;平均受精率为76.6%;平均孵化率为68.5%;平均出苗率为72.2%;出膜时间为17~18 h;孵化水温27~28 ℃,20尾雌鱼共产卵59 560粒;共获苗种23 469尾.  相似文献   

14.
壳寡糖对南美白对虾生长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研究壳寡糖对南美白对虾(初始体重约1.23 g)的生长和血清生化指标影响,设置了含壳寡糖0 mg/kg、125 mg/kg、250 mg/kg、500 mg/kg、1000 mg/kg的5组试验饲料,经过8周的饲养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含量的壳寡糖对南美白对虾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和成活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对南美白对虾血清中的肌酐、葡萄糖、钙离子、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无显著影响,但可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增加,促进脂类代谢;综合试验结果得出饲料中壳寡糖添加250~500 mg/kg为宜。  相似文献   

15.
刘伟  文华  吴建开  蒋明  吴凡 《淡水渔业》2008,38(2):12-16
采用在实用饲料(含铜11.68 mg/kg)中分别添加铜(以分析纯CuSO4.5H2O为铜源)了0 mg/kg(对照组),25 mg/kg(适量组),50、100、200、400 mg/kg(高铜组)(编号为C0、C25、C50、、C100、C200、C400)的6组饲料,喂养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0.49±0.03 g)8周,研究了高铜饲料对凡纳滨对虾生长、肌肉和肝胰脏铜积累的影响。结果显示:饲料铜含量过高具有毒性,C100~C4003组存活率显著低于其它组(P<0.05),分别为51.11%、37.78%、14.81%;随饲料铜水平的增加,增重率、饲料效率、特定增长率先升高后降低,C50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C25、C50组的饲料效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随饲养时间的延长,肌肉、肝胰脏铜积累增加,试验末期各组肌肉、肝胰脏铜积累显著升高(P<0.05),试验期间肌肉铜积累在3.10~11.08 mg/kg之间,而肝胰脏铜积累则在10.89~449.48 mg/kg之间,同组对虾肝胰脏铜积累量远高于肌肉;饲养8周肌肉铜积累小于50 mg/kg,符合食品安全,而肝胰脏除C0组外均大于50 mg/kg。  相似文献   

16.
以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Oreochromis niloticus)幼鱼为试验对象,以蛋氨酸锌为饲料锌源,研究了在饲料中添加6种浓度的锌(0、5、10、20、40和80 mg/kg)对奥尼罗非鱼幼鱼生长和肌肉抗氧化功能的影响。试验周期56d。试验结果显示:饲料转化率、全鱼脂肪含量、肝脏中水分和脂肪含量随锌添加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脊椎骨中锌离子含量和血液红细胞数量在锌添加浓度为10 mg/kg时达到最大值;肌肉中硫代巴比妥酸底物(TBARS)值在锌添加浓度为5 mg/kg时达到最小值。饲料中锌添加浓度为5~10 mg/kg时,奥尼罗非鱼幼鱼生长迅速,鱼体抗氧化功能增强。  相似文献   

17.
在水温10.2~12.4℃、p H 7.8~8.0、盐度24~28条件下,将平均体质量为(45±5)g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饲养在室内养殖池的网箱中,投喂蛋氨酸硒添加量分别为0mg/kg、0.2mg/kg、0.4mg/kg、0.6mg/kg、0.8mg/kg和1.0mg/kg的6组饲料。饲养60d后,测定仿刺参的特定生长率(SGR)和体壁中常规营养成分含量。结果表明:当蛋氨酸硒添加量为1.0mg/kg饲料时,仿刺参的特定生长率、粗蛋白、粗灰分含量最大,较对照组分别高155.56%、5.65%和2.9%(P0.05),而仿粗脂肪含量最低,较对照组低10.61%(P0.05)。  相似文献   

18.
珠江河口重金属镉的含量与分布的季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珠江河口水体、沉积物和生物体中重金属镉(Cd)的含量与分布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水体中Cd含量范围在0.022~0.047 1 mg/L,并且Cd含量在时间上由高到低依次为:2月、5月、11月、8月,2月Cd含量显著高于5月、8月和11月(P<0.05).以海水水质标准衡量,珠江河口水体2008年中大部分时间为海水二类水质.沉积物中Cd含量范围在5.062~9.239 mg/kg,平均含量为6.974 me/kg,并且沉积物中Cd含量均超过海洋沉积物3类标准.与国内外河口比较,珠江河口沉积物中Cd含量处在较高水平,污染比较严重,并且有逐年升高的趋势.生物体中Cd含量范围在0.144~0.430 mg/kg,鱼类Cd含量均超过国家水产品卫生标准,并且肉食性鱼类Cd含量略高于杂食性鱼类,但差异不显著(P>0.05).与往年调查进行比较发现,珠江河口鱼类Cd含量2000年较1988年有大幅增加,并且2000年以后增加也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