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浙江省安吉县毛竹现代科技园区毛竹林为试验林,研究分析了长期测土推荐施肥的林地土壤养分、毛竹胸径及竹林产量。结果表明:长期测土推荐施肥的毛竹林,土壤养分含量能够保持在较高水平上,满足毛竹生长对土壤营养元素的需求;竹林新竹胸径整齐度较高,胸径大小稳定;竹林大年产量虽然有波动,但总体上呈连续增长的趋势;毛竹林测土推荐施肥明显减少了化肥施用量,对于节能减排、减轻面源污染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重视发挥竹林的生态功能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介绍了竹纯林林分和混交竹林林分的生态功能 ,竹林的更新生长规律和特性 ;认为竹业发展必须确立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 ,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的方针 ,实施竹林分类经营制度 ,定向培育 ,充分发挥竹林的多功能效益。研究表明 ,竹纯林的固土能力为马尾松的 1 5倍 ,吸收降水能力为杉木的 1 3倍 ,涵养水量比杉木多 30 %~ 45 %。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测土平衡施肥对金丝小枣生长发育、病害发病率的影响及其对土壤理化性状的改良效果,以沧州市3个金丝小枣主产县市具有代表性的中等肥力水平枣园为研究对象,设测土平衡施肥(BF)、常规施肥(NF)和不施肥(CK)3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金丝小枣生长发育、枣果经济性状、浆烂病及裂果病发病率、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土壤容重及土壤孔隙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测土平衡施肥处理(BF)二次枝抽生枣股个数平均为7.08个,分别比对照(CK)和常规施肥处理(NF)增加2.71个和1.85个;测土平衡施肥处理(BF)枣股抽生枣吊个数分别比对照(CK)和常规施肥处理(NF)增加0.67个和0.25个;测土平衡施肥处理(BF)果吊比分别比对照(CK)和常规施肥处理(NF)增加54.55%和33.04%。测土平衡施肥处理(BF)的枣果纵径分别比常规施肥处理(NF)和对照(CK)增加13.20%和28.46%;枣果的横径分别比常规施肥处理(NF)和对照(CK)增加17.62%和31.53%;测土平衡施肥处理(BF)的平均单果重为16.40g,分别比常规施肥处理(NF)和对照(CK)增加16.56%和34.10%;测土平衡施肥处理(BF)平均单株产量极显著高于对照(CK),比对照(CK)和常规施肥处理(NF)分别增加47.49%和14.36%。测土平衡施肥处理(BF)的浆烂率比常规施肥处理(NF)和对照(CK)分别降低52.06%和52.40%,裂果率比对照(CK)和常规施肥处理(NF)分别降低51.70%和46.59%。测土平衡施肥处理(BF)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1.87mg/kg,分别比对照(CK)和常规施肥处理(NF)增加30.73%和9.91%;测土平衡施肥处理(BF)和常规施肥处理(NF)的碱解氮含量与对照(CK)间差异极显著,分别比对照(CK)提高43.27%和42.33%;测土平衡施肥处理(BF)和常规施肥(NF)的平均速效磷含量分别为28.54mg/kg和22.29mg/kg,分别比对照(CK)提高132.79%和81.81%;测土平衡施肥处理(BF)的速效钾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CK)和常规施肥处理(NF),分别比对照(CK)和常规施肥处理(NF)增加68.72%和32.37%;测土平衡施肥处理(BF)能降低土壤容重,分别比对照(CK)和常规施肥处理(NF)降低9.59%和7.69%;测土平衡施肥处理(BF)能增加土壤孔隙度,分别比对照(CK)和常规施肥处理(NF)增加11.11%和8.70%。  相似文献   

4.
竹林专用矿渣肥对毛竹发笋成竹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Carr.)H.de Lehaie)是一种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于一体的优良竹种,在生产经营中,肥培管理已成为提高毛竹林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手段[1-3]。近年来,测土施肥、配方施肥、营养诊断施肥技术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4-8],但是所应用的肥料种类主要为速效化肥,极易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9],因此,研制养分利用率高、环境负荷轻的新型肥料对竹林健康经营有重  相似文献   

5.
库区内农业种植施肥策略直接影响流域土地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成效。以长县县合溪水库库区为例,选择库区内香樟、银杏和榉树等3种主要种植苗木为田间试验对象,对比分析不同土壤肥量策略(常规施肥、测土配方施肥、测土配方施肥+套种绿肥)与苗木生长和需肥的关系。结果表明,测土配方施肥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略高于常规施肥处理,但明显提高了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测土配方施肥和测土配方施肥+套种绿肥处理没有明显增加土壤碱解氮含量,有利于减少土壤氮素流失,但增加了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测土配方施肥和测土配方施肥+套种绿肥处理对于苗木茎粗、新梢粗度和新梢长度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能提高苗木的生长速度,且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施肥对毛竹生长量和秆形的影响,寻求科学的施肥方法和立地质量评价方法,在试验用地内选取20m×30m的标准样地38块,施以N∶P∶K=17∶8∶5的复合肥,设置不施肥的对照样地7块,对比研究了竹林生长量和秆形的差异,建立了毛竹形态的回归方程,应用Duncan多重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施肥后毛竹林密度有所增加,每公顷增加930株,秆质量与不施肥相比,减轻了6.8%,密度和质量差异均表现显著。竹林密度相同时,秆高、材质量和壁厚等差异不显著(P0.05)。采取施肥措施后,秆质量减轻,胸径和密度增加,生物量增加。为了提高毛竹林生物产量,提高立地生产能力,必须采取合理的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7.
采用劈杂除草不施肥、劈杂垦复后 1次施肥、劈杂垦复后 1次施药肥、劈杂垦复后 2次施肥、劈杂垦复后 2次施药肥等 5种低产林改造措施防治竹剌瘿螨表明 ,劈杂垦复后施药肥防治竹剌瘿螨效果达到 78 9~85 8% ,竹林螨害指数显著下降。劈杂除草后不施肥使螨害指数有所上升。 5种措施改造后新竹数量、胸径、新竹产量、叶面积、百叶鲜重、百叶干重分别比对照增加 ;投入产出比分别为 1∶2 4、1∶3 3、1∶3 6、1∶5 7、1∶6 1 ,经济效益显著。防治低产毛竹林中的竹刺瘿螨要与林分改造结合进行 ,要因地制宜 ,螨害发生严重的实施劈杂垦复施药物肥料 ;轻度发生的实施劈杂垦复施肥。  相似文献   

8.
毛竹丰产林生态培育技术的推广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毛竹林生态培育的核心是充分利用毛竹自然生产力 ,实施分区、分类指导经营 ,在毛竹最适宜区的最适宜带发展高产高效毛竹丰产林。在竹林培育和利用的循环过程中 ,采取生态系统管理 ,恢复竹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控制的功能 ,以调整竹林结构为主 ,尽量降低土壤垦复强度 ,防止水土流失。应用生态营林技术 (如竹蔸施肥、EM生物肥、生物增肥改土 ) ,分别不同低产林类型 ,分类改造 ,特别是科学经营好现有竹木混交林 ,遏制毛竹纯林的盲目发展  相似文献   

9.
分类经营 定向培育 提高竹林经营效益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竹林产品-竹林、竹笋等用途广泛,经济价值好;竹林枝叶繁茂,四季常青,地下茎发达,水土保持功能佳,固土能力为马尾松林的1.5倍,吸收 降水能力为杉木林的1.3倍,涵养水量比杉木林多30-45%;竹林青翠,形态多姿,观赏休闲价值高。竹林是经济效益、生态功能、观赏价值俱高的林处。我国竹林主要分布在江河湖库的源头和两岸的山区和丘陵。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建设需要竹林充分发挥它的多功能效益,实施竹林分类经营是必然的选择。本文就竹林分类经营的必要性、可行性、经营类型划分等作了描述。文章指出竹林目标经营效益是竹林生长状况、立地环境条件和人为经营活动三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定向培育是实现各类竹林获取最大化经营目标效益的重要保障。文章就不同竹种、不同林分组成和不同立地上的各种经营类型的定向培育技术包括它的制作原则和技术要素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施肥后毛竹鞭笋产量提高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毛竹林实施施肥与不施肥的试验,分析施肥对提高鞭笋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肥与不施肥的主要差别:1鞭笋单支重量变化很小,仅增加0.76%;鞭笋支数增加27.93%,t=18.965 6t0.012.821 4,达到极显著差异。2毛竹林竹鞭在土层中鞭段数所占的比例:0H≤10 cm和11 cmH≤20 cm分别增加153.11%和11.09%;21 cmH≤30 cm减少19.95%;31 cmH≤40 cm和H40 cm分别增加4.54%和7.56%。施肥提高鞭笋产量的主要原因是施肥可为主鞭提供充足的养分,确保支鞭萌发正常生长;但施肥后导致分布在土层中的竹林幼鞭上浮,鞭笋被采挖。因此,建议对施肥的林地,采取边挖鞭笋边埋鞭措施,以保证毛竹林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1.
在福建省尤溪县西滨镇彩洋村,对大小年明显的毛竹林实施大年强度采伐、定量留养、控制新竹数量,合理施肥,小年留笋养竹等技术措施。实施5 a后结果表明:改善了竹林的生长条件和竹林结构。竹林密度增加84.8%,立竹平均胸径从8.6 cm提高到10.1 cm,竹笋产量增加18.9%。竹材产量增加47.8%。Ⅲ度以下的青壮竹占全林竹的75.6%,Ⅳ度以上老竹从试验前27%下降到24.4%,小年竹占立竹总数的43.8%,每年林地孕笋竹和换叶竹的数量达到相近,完成了大小年转变到花年毛竹林的改造。  相似文献   

12.
通过采取踏查和样点详查方法,并经系统分析研究,提出了竹林生态高效可持续经营建议:一要坚持竹林的分类经营和定向培育,特别是可通过发展林下经济、推广竹林覆盖技术,全面提升竹林的多重功能效益;二要科学管理与施肥,不破坏、不污染环境,保障竹林的可持续经营;三要推行竹林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四要避免竹林纯林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竹林抗灾能力,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最佳经营效果,实现竹林的生态高效经营.  相似文献   

13.
青阳县毛竹资源分布广泛,但由于长期粗放经营、管理不善,林分结构不合理,导致林分产量低、质量差,浪费了林地资源,影响着毛竹林经济和生态双重效益的发挥,严重制约了竹产业的发展。采用科学留笋养竹、合理控制采伐等措施调整林分结构;采取劈山抚育、垦复松土、施肥等措施加强土壤管理,毛竹低产林分质量和产量得到明显提高。调查结果显示:采取集约经营措施后,立竹度可提高112%,平均胸径可提高3.7%,每度发新竹可提高3.8倍,年龄结构由1∶1∶3∶5优化至3∶4∶2∶1。  相似文献   

14.
施肥对毛竹鞭笋产量和地下竹鞭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4 a对毛竹林(Phyllostachys pubescens)实施施肥与不施肥的试验,分析施肥对地下竹鞭生长和鞭笋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鞭笋产量增加28.9%,鞭笋支数增加27.9%,达到极显著差异;施肥鞭笋单支重量变化很小,仅增加0.7%;施肥地下竹鞭的总长度、竹鞭粗度、竹鞭节间长度均略有增长;施肥毛竹林竹鞭分布在土层中鞭段数所占的比例:0H≤10 cm和11 cmH≤20 cm分别增加153.11%和11.09%,21 cmH≤30 cm减少19.95%,31 cmH≤40 cm和H40 cm分别增加4.54%和7.56%。可见,施肥对鞭笋产量的提高效果显著,对竹鞭的生长影响不大。但是,连续施肥会导致分布在土层中的竹林幼鞭向上靠地表生长,对竹林经济产量不利,影响笋的孕育和萌发。因此,建议对连续施肥的林地,应及时采取埋鞭措施,确保毛竹林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林地生产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杉木大径材的需求,采用不同抚育措施和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研究其对土壤养分变化和杉木胸径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伐措施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不明显;测土施肥处理,与不施肥相比,有效促进了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的积累,改善了土壤肥力水平。采取间伐施肥措施能显著增加杉木大径材胸径的生长,两年平均增加了3.43 cm,其中:平衡施肥带来的平均胸径增加量分别为1.03 cm;间伐带来的平均胸径增加量分别为2.4 cm。培育杉木大径材应实施间伐与测土施肥相结合的抚育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在福建省建瓯市房道镇开展了毛竹笋竹两用丰产林的生物有机肥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在当前立地条件下,连续施用2年生物有机肥和实施竹林标准化培育措施,明显增加研究区毛竹的新竹、冬笋和春笋产量,有效提高竹林生产能力。有机肥施肥区(埂尾区、吴大元区)新竹产量是不施肥对照区的1.94~2.21倍,其冬笋和春笋总产量则比同期常规复合肥施肥区增加28.9%;埂尾区和吴大元区竹笋产量比施肥管理前分别增产138.2、127.9 kg/667 m2,增长率相应达43.1%、40.2%。沿水平等高线开沟施用生物有机肥的方式,具有改善土壤综合肥力、减少养分流失和环境污染风险的作用,以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增加最明显,碱解氮增长率达38.4%(埂尾区)、31.9%(吴大元区),速效钾增长率达35.7%(埂尾区)、24.3%(吴大元区);同时,竹林科学管理促进了竹笋粗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提高、粗脂肪含量降低,竹笋营养品质和质量安全保持良好状况。因此,加强竹林标准化丰产培育和因地制宜地科学施肥,有利于促进毛竹林可持续经营和综合效益提升。  相似文献   

17.
毛竹用材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毛竹用材林高产高效栽培模式试验林8.0hm2,提出了包括毛竹林砍杂、竹林结构调整、科学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为主要内容的毛竹高产高效栽培模式,采取砍杂草灌、清理竹林,科学施肥,调整竹林结构等技术措施,使竹林健康旺盛生长、立竹量增加,亩立竹量由实施前的104株增加到187株以上(增加83株),比对照的林分增加41株,平均胸径由实施前的9.3cm增加到10.9cm以上,达到国家丰产毛竹林标准,效果非常好。  相似文献   

18.
2014-2016年,按照《毛竹笋用林栽培技术规程》在浙江省庆元县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v.pubescens)林地进行推广试验。调整了竹林结构,立竹密度从2 600~2 900株/hm~2调整为2 400~2 700株/hm~2;年龄结构调整为4:4:2(Ⅰ度竹:Ⅱ度竹:Ⅲ度竹);采用生态型土壤管理进行松土、施肥、灌溉和排水;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施后的效益分析表明,标准化示范基地年产竹材10 860 kg/hm~2、春笋1 425 kg/hm~2、冬笋742.5kg/hm~2,年效益为12 607.5元/hm~2,而未实施标准化生产的竹林年效益仅为11 415元/hm~2。  相似文献   

19.
群体结构与产量类型——淡竹林的胸径与林高、单株竹重、产量均呈直线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907,0.9190,0.9756。高产竹林的竹冠中部1/3区分段的叶面积最大;低产竹林的竹冠上部1/3区分段叶面积最大,二者的叶面积模型差异很大。由于立地条件和管理水平不同,形成高、中、低三种产量类型,竹材年产量分别为:高产型每亩2853—3435公斤,中产型每亩2363—2681公斤,低产型每亩761—957公斤。鞭层入土深30厘米时,产量最高。栽培技术与增产效果——垫土、浇水、施肥、采伐是淡竹林的主要栽培技术,它们各自有其特定的技术模式。竹鞭的负向地性生长大于正向地性生长的规律、竹鞭对成竹大小及形成产量的决定作用规律,是竹林垫土的理论依据。垫土可增产70—120%以上。土壤←水→淡竹←水→空气,是一个连续的系统,水是这一系统中的重要媒介物质,是淡竹生命的赋予者,这一系统是淡竹林浇水的理论依据。依淡竹的年生育规律适时灌溉,可增产1倍以上。土壤是生命“长链”的中枢,土壤肥力与淡竹产量直接关联,土壤的矿质营养学说和归还定律是竹林施肥的理论依据。施肥后可增产80%左右。采伐是获取经济效益的手段,又是竹林栽培的一项技术措施。依据竹林的成材规律、繁殖规律、生态规律,合理采伐,是竹林丰产稳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3种不同营林措施对毛竹林低改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浇灌、竹木混交和施肥3种营林措施,对低产低效竹林实施了改造。以改造前、后试验区毛竹平均竹高、平均眉径、平均立竹度和毛竹均匀度为指标,分析了不同营林措施对竹林低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喷灌比滴灌效果好,前者平均竹高、平均眉径、平均立竹度增加值分别为后者的218.2%、173.1%和186.1%;2竹木混交林毛竹质量比纯竹林好,竹林纯林平均竹高增长值呈倒退状态,平均眉径增长值也低于竹木混交林,但平均立竹度增加值高于混交竹林;3与腔施相比,撒施更能够促进竹林均匀度的增长。因此,不同浇灌、竹木混交和施肥技术措施可以在低产低效竹林改造中合理进行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