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生长在安庆洲滩的具有不同倾斜角度的6棵I-69杨为研究对象,对应拉木生长应力和纤维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株倾斜树干的I-69杨应拉木区生长应力指示值(growth stress indicator,GSI)均值为280×10-3 μm,对应木区的GSI均值为30×10-3 μm,两侧木区的GSI均值为100×10-3 μm;应拉木比非应拉木的纤维长度长,长宽比大,但纤维宽度、腔径、双壁厚、壁腔比的值应拉木均比非应拉木的小,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单株、不同方向(应拉木区、对应木区和两侧木区)对纤维形态特征值均有显著性的影响;纤维形态特征的径向变异规律总体上是由髓心向外增大,并在达到一定的年龄后保持稳定波动或略有增大;树干最外围纤维长度与GSI值径向变化趋势一致且相关性显著,纤维长度与GSI值得到多项式方程为y=0.0023x2-0.0309x+1 315.9(R2=0.9843).  相似文献   

2.
马尾松木材横向液体渗透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分析了讨论了影响马尾松木材横向液体渗透性及各向异性的机理,对马尾松木材的径向液体渗透性和弦向液体渗透性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马尾松木材的径向液体渗透性大于弦向液体渗透性,并且,马尾松木材的径向液体渗透性和弦向液体渗透性都是比边材向心材逐渐减小,并随着含水率的下降而升高,其原因是径向液体流动的主要通道是木射线和水平树脂道,弦向主要是管胞管和交叉场的纹孔。  相似文献   

3.
色木径向、弦向、非标准向压缩木的干缩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东北色木为试材,对其径向、弦向、非标准向压缩木的干缩性测试结果表明:不论那个方向压缩,压缩木压缩方向的干缩率明显高于非压缩方向;压缩木压缩方向上的干缩率,径向压缩木的干缩率最小,且径向压缩木,径向、弦向干缩系数之比最小;压缩木压缩方向的垂直方向上的干缩率,弦向压缩最小,径向压缩最大,非标准向居中.  相似文献   

4.
该文以60株不同倾斜角度的马尾松为试材,对其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在这些树木中选择典型的2株马尾松对其生长应变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随着倾斜角度的增加,马尾松的生长量相应减小;(2)马尾松直立幼苗的应变为压应变,在倾斜幼苗下表面的应变为拉应变,应变值都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达到一定值时趋于稳定;(3)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倾斜角度下马尾松的生长特性和生长应变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5.
探究短时间(月、日)尺度上马尾松生长动态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为理解和预测气候变暖对马尾松生长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从2019年6月-2020年5月,通过树干径向生长测量仪(DENDROMETER)和小型气象站,对马尾松茎干年内径向变化和同期环境数据进行连续监测。结果表明:1)马尾松茎干径向日变化呈现昼缩夜胀的基本规律,马尾松茎干半径在8:00-16:00下降到最小值,16:00至次日8:00上升到最大值,年内径向变化范围为-54.4~38.1 μm。2)马尾松月累积茎干径向变化量存在2个峰值,分别出现在6月和9月,为943.3 μm和823.6 μm。3)在非生长季(11月至次年2月),马尾松日径向变化量与土壤含水量、空气湿度、降水量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与VPD存在负相关关系(P<0.01)。在生长季初期(3-5月),马尾松日径向变化量与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和VPD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但在生长季中后期(6-10月),马尾松日径向变化量与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和VPD的相关关系由正转负,与土壤含水量的相关关系由负转正。这种转变主要是因为生长季初期,较高的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有利于马尾松日径向变化量的增加,而生长季中后期,过高的温度和较低的土壤含水量则抑制马尾松日径向变化量的增加。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暖温带马尾松树木茎干的径向变化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特征,为判断马尾松未来的生长趋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丰富马尾松培育及材质改良的思路和方法,探索外源激素对马尾松应压木形成的影响。以人工倾斜45°的3年生马尾松作为试验材料,通过连续施加不同浓度的IAA、GA3、IAA+GA3对枝条的生长进行调控,分别观测马尾松当年生枝条的长度,韧皮部、木质部的径向宽度,管胞长度、管胞壁厚,管胞数量,应压木的等级并比较相应差异,分析这两种激素对应压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激素处理组枝条的增长率明显提高(89.6%~179.1%);施加GA3、IAA+GA3能促进枝条木质部和韧皮部的径向生长,但施加IAA对木质部、韧皮部的生长影响不显著;与空白对照组相比,GA3、IAA+GA3处理组倾斜枝条下侧的管胞数量降低(14~17层),上侧管胞数量上升(5~11层);施加GA3、IAA+GA3使倾斜枝条下侧形成中等应压木,对照组和IAA处理组倾斜枝条下侧均形成重度应压木。说明外源激素能促进马尾松倾斜枝条的顶端生长,在倾斜枝条上侧施加外源激素能抑制倾斜枝条应压木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马尾松人工林木材主要材性家系间的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5个家系马尾松人工林木材主要物理力学性能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人工林木材气干密度由大到小居前五位的家系依次为378、329、317、341、335,顺纹抗压强度值由大到小居前5位的家系依次是335、350、372、325、329;家系341和350马尾松人工林木材体积干缩系数和差异干缩均较小,尺寸性稳定均较好。方差分析表明,家系对马尾松人工林木材主要物理力学性能影响显著。多重比较分析表明,马尾松人工林木材气干密度、体积干缩系数、差异干缩以及顺纹抗压强度各家系间大都表现为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家系335、341、350、378可作为马尾松人工林木材品质选育的优良材料。  相似文献   

8.
采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来测定不同月份人工倾斜杨树树干形成层区域的5种内源激素即吲哚-3-乙酸(IAA)、赤霉素(GA3)、吲哚-3-丁酸(IBA)、脱落酸(ABA)、玉米素(Z)含量的变化,研究倾斜杨树树干应拉区与对应区内源激素分布规律。结果表明,IAA在6月份时含量是最高的,在不同倾斜角度下,应拉区和对应区的IAA含量分布规律相同,倾斜30°时IAA含量最高而45°时含量最低,除30°外其他角度对应区含量都高于应拉区。GA3在4月份时含量最高,在一个生长周期即一年内对应区含量高于应拉区,倾斜15°和30°时对应区含量高于应拉区。IBA在不同生长季节、不同倾斜角度下呈现出对应区含量高于应拉区的分布规律。ABA(12月除外)和Z(12月和15°除外)也都呈现出与IBA相同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9.
龙竹干燥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云南典型的材用丛生竹--龙竹(Dendrocalamus ganteus)的干燥特性进行研究.比较了100℃和60℃温度下竹材干燥速度、干缩率、变形情况以及竹材在纵向、径向、弦向3个方向上干燥速度的大小.结果表明:高温干燥较低温干燥干燥速度快,但竹材干缩率较大,变形较大.无节部位径向干缩率大于弦向干缩率;节子部位径向干缩率小于弦向干缩率;相同方向上,节子部位干缩率小于无节部位干缩率.无节试件纵向干燥速度较弦向和径向快,而有节试件径向干燥速度较纵向和弦向快.  相似文献   

10.
以毛竹为原材料,将丙烯醇减压浸渍到竹材中,通过辐照产生接枝,制备竹材有机复合材料,并对不同工艺制备材料的密度和干缩性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浸渍时间的增加和辐照剂量的加大,生材、碳化材的径向全干干缩率、弦向全干干缩率都有下降但都高于对照组;而生材、炭化材的基本密度都明显增大.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试材类型主效应仅对基本密度的影响极显著;浸渍时间主效应对径向全干干缩率影响显著;辐照剂量主效应对弦向全干干缩率、径向全干干缩率、轴向全干干缩率的影响显著.浸渍时间与辐照剂量的交互效应仅对径向全干干缩率的影响极显著.试材类型、浸渍时间和辐照剂量3个因素交互效应对径向全干干缩率、弦向全千千缩率、轴向全干干缩率的影响显著.随着浸渍时间延长,炭化材径向全干干缩率、弦向全干干缩率、轴向全干干缩率都有下降的趋势,基本密度逐渐增大.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大,炭化材径向全干干缩率、弦向全干干缩率、轴向全干干缩率有下降的趋势,炭化材基本密度增大.  相似文献   

11.
为了鉴定应压木木材细胞壁形成中的差异表达蛋白质,并确定其在木材形成中的功能,采用双向差异凝胶电 泳技术,对正常木和应压木木材形成组织中蛋白质进行分离和鉴定,获得了较高质量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应用 TOF-MS/ MS 技术对应压木和正常木木材形成组织中的差异表达蛋白质进行鉴定,并用MASCOT 软件对每个差异 点的匹配峰值在Swiss Prot 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最终确定了7 个差异蛋白质。其中,4 个蛋白质在应压木中表达上 调,3 个表达下调。这些蛋白质参与了木质素生物合成、应力响应与胁迫、细胞骨架运动及脂类代谢,因而推测它们 与应压木木材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2.
以速生杨木为研究对象,通过木材改性剂对速生材浸渍强化处理,使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仪、傅氏转换红外线光谱分析仪对改性前后的木材进行表征,并分析改性前后木材的物理性能。结果表明:经木材改性后,速生材物理性能显著提高。X射线衍射仪数据表明,木材改性剂使木材结晶度从39.65%降到36.89%,能谱分析仪结果显示:氮(N)氧(0)碳(C)元素在木材内部分布均匀,扫描电子显微镜谱图分析了禾材改性剂在木材管孔中的分布,最后红外光谱图表明改性剂与木材内部集团发生交联反应.并且羟基数目大量减少。图4表1参7  相似文献   

13.
木材剩余物的木酢液制备及其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以木材剩余物为原料的木酢液制备特性和木酢液的成分组成,采用电控炭化反应釜进行调制试验,分析了不同材料和调制温度下的生成物组成。并采用GC-MS对木酢液的成分组成进行分析,同定出有机酸、酚、醛、酮、酯等38种有机成分,对主要组成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杉木调制的针叶材木酢液,与采用杨木调制的阔叶材木酢液,其酚类成分的组成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别,这与原料木素的组成成分有一定的相关性, 通过其特征谱图可以对混合木质来源材料制取的木酢液进行评价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红松正常木与应力木木材形成组织中极性代谢物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鉴定木材形成组织中的主要代谢物及其功能,并更深层次地认识木材形成的生物学过程,采用甲醇/氯仿有机溶剂体系抽提正常木、应压木、对应木木材形成组织中的极性代谢产物。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 MS)在线分析,鉴定其成分和相对表达丰度。结果表明:木材中检测出31个极性代谢物;应压木主要代谢产物相对表达丰度低于或接近正常木,而糖类物质明显降低;对应木主要代谢物质相对表达丰度高于或接近正常木,而含氮化合物和脂类明显升高;应压木主要代谢产物相对表达丰度低于对应木的。   相似文献   

15.
该文采用一种全新的方法———分形理论来描述干燥过程中,木材内部孔隙度的变化情况.实验以银杏和板栗为试材,采用连续升温干燥的方法,并建立了不同干燥温度下木材重量和尺寸之间的双对数关系,计算得出木材内部孔隙度的分形维数.结果表明:木材内部孔隙度的分形维数是定量反映干燥过程中木材内部孔隙复杂程度新的有效指标.木材内部孔隙度分形维数的变化与干燥温度和木材含水率的变化相对应,随着干燥温度的升高,两种试材含水率逐渐降低,内部孔隙度的分形维数均逐渐增大,内部孔隙的复杂程度也增大.当干燥温度从20℃到100℃,试材从气干状态(含水率14%)到绝干状态,银杏木材内部孔隙度的分形维数变化在2.1057~2.8757之间,板栗的维数变化在2.0080~2.9238之间.板栗木材内部孔隙度的分形维数变化范围要比银杏大,说明在干燥过程中板栗内部孔隙变化的复杂程度要比银杏大,干燥银杏木材比干燥板栗木材相对容易,产生干燥缺陷的可能小于板栗.  相似文献   

16.
为配合宁波保国寺大殿保护和未来修缮的需要,对保国寺大殿古建筑主要木构件木材进行了属种鉴定。采用切片、光学电子显微镜拍照、宏观和微观特征分析等方法,对287个试样进行了属种鉴定。结果表明:保国寺大殿的木构件共有9个属种,分别是杉木属、硬木松属、云杉属、扁柏属、落叶松属、水松属6个属的针叶材和龙脑香属、锥木属、板栗属3个属的阔叶材。  相似文献   

17.
针对市售季铵盐及其改性产品处理后木材的增重率、吸湿性、尺寸稳定性、材色变化进行试验研究,结果显示:试样的增重率随季铵盐防腐剂浓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大;不同的季铵盐防腐剂对试件的吸湿性有不同影响;季铵盐防腐剂处理后试样的体积变化不大;季铵盐防腐处理会使材色加深,防腐剂浓度越高材色变化越显著。  相似文献   

18.
受生物体磁场感应特征的启发而被开发利用的趋磁性木材是一种新型的功能性材料,当前对它的研究仍在起步阶段。文中系统地探讨了水热工艺参数,如反应的温度、时间和反应物的浓度对趋磁性木材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仪和磁学测量系统对趋磁性木材的表面形貌、晶体类型和磁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高的反应温度有利于在木材表面生成粒径更大的磁性粒子,从而得到具有更高饱和磁化强度的磁性木材。反应时间对趋磁性木材形成初期的形貌和磁性有重要影响,但当反应时间达到8 h时,木材上磁性粒子数量达到饱和状态。反应物浓度对生长在木材表面磁性粒子的纯度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合适的反应物浓度能够确保得到高纯度的磁性粒子。此外,在优化工艺的基础上对趋磁性木材进行疏水改性,可以得到同时具有抗紫外老化性能、超疏水性和磁性的多功能性木材,拓展了趋磁性木材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9.
木材的化学镀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木材是重要的再生资源 ,化学镀的木材可以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装饰性 .为了使化学镀这一金属加工技术更好地应用于木材行业 ,提高木材的利用率和使用价值 .该文归纳、分析了木材化学镀的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提出了木材化学镀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一些问题 ,指出木材化学镀是木材表面改性和开发电磁波屏蔽、抗静电等新型木质复合材料的有效途径之一 .  相似文献   

20.
不同水基防腐剂处理木材的表面自由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研究中测定了蒸馏水、二碘甲烷、甲酰胺和甘油等4种参照液体在不同水基防腐处理(包括铬化砷酸铜CCA以及另外两种商品名为NW和NS的处理)后的木材表面所形成的接触角,并根据酸碱作用理论计算得到其表面自由能及其两个分量——Lifshiz van der Waals(LW)分量和酸碱作用(AB)分量.结果表明,NW和CCA处理使木材表面的疏水性有所增加,而NS处理由于早材的水分渗透速率加快总体表现为亲水性增加.利用蒸馏水、二碘甲烷、甲酰胺这3种参照液体计算得到的未处理早材、未处理晚材、CCA处理早材、CCA处理晚材、NW处理早材、NW处理晚材、NS处理早材和NS处理晚材的表面自由能分别为43.1、44.5、43.4、45.1、49.4、40.6、46.0和40.9 mJ/m[[sup]]2[[/sup]].由此可见,CCA处理材的表面自由能接近于未处理材,而经过NW和NS处理后,早材和晚材的表面能都有一定程度的变化,但对于木材整体来说表面自由能仍接近于未处理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