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人工气候箱内,控制接种温度(T)及植株叶面湿润时数(WD),研究了T及WD对大豆灰斑病菌(C.sojina)侵染的综合作用。温度、叶面湿润时数及其互作是病菌侵染的主要因素,病菌侵染温度范围为15~32℃,最适25~28℃,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接种后保湿2小时病菌即可侵入。报导了大豆灰斑病菌侵染概率(IP)与T及WD的关系,组建了侵染概率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2.
在人工气候箱内,控制接种温度(T)及植株叶面湿润时数(WD),研究了T及WD对大豆灰斑病菌(C.sojina)侵染的综合作用。温度、叶面湿润时数及其互作是病菌侵染的主要因素,病菌侵染温度范围为15~32℃,最适25~28℃,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接种后保湿2小时病菌即可侵入。报导了大豆灰斑病菌侵染概率(IP)与T及WD的关系,组建了侵染概率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3.
枯草芽孢杆菌A014菌株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平皿抑菌作用测定、盆栽和田间小区试验初步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菌株A014对小麦赤霉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并有一定的防病效果,使病菌侵染率降低50.6%,能较好地保护麦穗不受病菌侵染或限制穗部病菌的扩展。  相似文献   

4.
 黑胫病或赤星病菌接种到试管烟苗基部进行培养,定期观察病情,结果表明:(1)高抗黑胫病而高感赤星病品种G140的幼嫩试管苗能被黑胫病菌侵染,接种病原菌30天病指100;但赤星病却与烟苗共生,病指为0。(2)接种黑胫病菌后,高感品种小黄金1025较G140凋萎死亡迅速,二者差7~10天;同一品种内单倍体较二倍体凋萎死亡迅速。(3)试管烟苗继代后7天内,极易遭黑胫病菌侵染,抗感品种间无差异;继代后10天,抗感品种间差异显著;继代后时间继续延长,烟苗抗病性有增加趋势。(4)28℃左右黑胫病菌侵染能力强而稳定,15℃能够侵染,8℃以下失去侵染能力。  相似文献   

5.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菌再侵染和潜伏侵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Erwinia chrysanthemi pv. zeae)近年来在我国局部地区发病加重。有关病菌生物学特性和侵染规律有过一些研究和报道,但病害后期表现症状及病菌的再侵染和潜伏侵染现象等,均未见报道,笔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水稻品种和试验菌株感病品种:特籼13;利富平抗性基腐病菌株:REch7。 1.2 种子萌发与病菌侵染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市小麦全蚀病菌的变种类型及进化情况,筛选全蚀病菌侵染小麦的分子标记,采用形态学观察、科赫氏法则验证、ITS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树构建等方法对分离的小麦全蚀病菌进行鉴定,并对其侵染后小麦病原相关蛋白(pathogen-related protein,PR)基因的表达进行实时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显微形态观察初步确定分离的小麦全蚀病菌为禾顶囊壳Gaeumannomyces graminis(Sacc.)v. Arx.Olivier,经科赫氏法则验证、ITS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树分析进一步证明该病菌均为禾顶囊壳。本研究分离的小麦全蚀病菌与地域相距较远的英国、美国的小麦全蚀病菌间的同源性比与来自中国陕西省的小麦全蚀病菌的同源性更高。采用禾顶囊壳4个变种的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所有分离病菌均扩增出了小麦变种的特异性条带,证实分离菌株为禾顶囊壳小麦变种G. graminis var. tritici。实时定量PCR分析发现,病原相关蛋白基因PR4a、PR4b、PR2、PR10受到小麦全蚀病菌侵染后表达量均显著上调,在侵染后第5~6天达到最高峰,表明这些基因可作为小麦全蚀病菌侵染小麦的标志性基因。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剪口龄期和水分胁迫对轮纹病菌从剪锯口侵染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脱脂棉蘸取轮纹病菌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不同龄期和断水处理的‘富士’苹果枝条剪口,研究了剪口龄期和水分胁迫对轮纹病菌从剪口侵染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修剪形成的剪口在2个月内对轮纹病菌都较为敏感,接种发病率较高。夏秋季节形成的剪口在2周内对轮纹病菌非常敏感,2周后抗病性逐渐增强。苹果修剪前后,干旱能明显降低剪口对轮纹病菌的抗侵入和抗扩展能力。保护剪锯口不受侵染既能降低苹果苗木带菌率,又能有效控制轮纹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8.
稻曲病菌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曲病是一种水稻穗部病害,在世界各水稻主产区均有发生,已成为世界性病害,在我国也属于水稻主要病害之一。稻曲病的发生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研究其病原菌致病机制,对找寻防治药物的特异性靶标具有重要作用,可为抗病分子育种提供新的思路,为稻曲病菌防治药剂研发提供新的靶标。本文综述了稻曲病菌侵染过程、致病相关基因功能研究、水稻响应稻曲病菌侵染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进一步研究的策略。现有研究表明,稻曲病菌能成功侵染水稻孕穗期雄蕊的花丝引起发病。病原菌可通过抑制多个水稻免疫途径实现成功侵染;还可模仿胚珠受精激活水稻灌浆、糖代谢等途径为稻曲球的形成提供营养物质;全基因组测序完成和基因编辑技术在基因敲除中的成功应用,为稻曲病菌功能基因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稻曲病菌独特的侵染过程和营养利用机制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9.
 稻曲病是一种水稻穗部病害,在世界各水稻主产区均有发生,已成为世界性病害,在我国也属于水稻主要病害之一。稻曲病的发生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研究其病原菌致病机制,对找寻防治药物的特异性靶标具有重要作用,可为抗病分子育种提供新的思路,为稻曲病菌防治药剂研发提供新的靶标。本文综述了稻曲病菌侵染过程、致病相关基因功能研究、水稻响应稻曲病菌侵染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进一步研究的策略。现有研究表明,稻曲病菌能成功侵染水稻孕穗期雄蕊的花丝引起发病。病原菌可通过抑制多个水稻免疫途径实现成功侵染;还可模仿胚珠受精激活水稻灌浆、糖代谢等途径为稻曲球的形成提供营养物质;全基因组测序完成和基因编辑技术在基因敲除中的成功应用,为稻曲病菌功能基因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稻曲病菌独特的侵染过程和营养利用机制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探讨根肿病菌接种浓度与时期对寄主发病的交互作用及根肿病菌侵染后寄主的抗性响应.[方法]通过苗期盆栽试验,系统地研究了接种根肿病菌浓度(105、106、107、108 cfu/mL)及时期(0、10、20 d)对白菜发病率及防御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病率及病情指数与接种根肿病菌浓度呈正相关,108 cfu/mL为最佳侵染浓度,白菜幼苗出现第一片真叶后10 d接种侵染效果最佳.根肿病侵染后,根肿病发病程度与呼吸速率和气孔导度呈正相关,根系活力随病情指数先升高后降低,植株受根肿病侵染后光合作用降低,呼吸作用增强,植物生长受抑制;防御酶POD、PAL、PPO与发病率呈负相关,丙二醛含量与发病率呈正相关,植株抵抗病害能力降低.[结论]研究为根肿病的侵染和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4个生产上主栽草莓品种为试材,采用曲利苯兰透明染色法,系统研究了草莓白粉病菌在不同抗性草莓品种上侵染过程的组织学特征。结果表明,草莓白粉病菌的侵染过程可分为:分生孢子萌发、附着胞形成、侵入寄主产生吸器、菌丝扩展和分生孢子链产生。而草莓不同品种对白粉菌的抗性表现在附着胞产生后的各侵染阶段,随品种抗病性增强,病菌侵入率降低,吸器数目减少,菌丝扩展缓慢,分生孢子数目减少。  相似文献   

12.
方振珍 《植物保护》1965,3(5):195-195
黄麻的烂根主要是由于土壤中的根腐病菌Papulospora SP.、立枯病菌Macrophominaphaseoli和丝核菌Rhizoctonia SPP.侵染所致。这些病菌有的单独侵染,有的往往两种或几种同时寄生。被害麻株轻者生育不良,植株矮小、叶色发黄,降低原麻的产量和品质;在病势急剧发展时引起植株早期变褐而枯死。  相似文献   

13.
葡萄白腐病菌侵染的主要条件是伤口和充分潮湿。对葡萄的任何绿色组织,通过伤口,都能发生侵染。在高湿度环境下,或在叶片吐水之际,水孔能成为侵染的途径。在葡萄穗上,它们是不可能作为伤口被肉眼分辨出来的,然而穗梗上的自然伤口足够为病菌所入侵。白腐病菌的孢子萌发和入侵,是与潮湿密切相关的。土壤由于下雨或灌溉而充分湿润,可由下列两条途径引起侵染:(1)水膜凝聚引起营养物质外溢,从而促使孢子萌发,以至进一步入侵。(2)由于葡萄的根压增高而引起叶片吐水,给病菌提高水、营养物质的供应量,导致入侵。  相似文献   

14.
谷子白发病菌分生孢子在一定湿度条件下,能从谷子的分生組織分蘖分枝幼芽、幼穗、幼叶、幼苗和胚芽上侵入而形成系統侵染发病;所产生的分生孢子与卵孢子侵染产生的分生孢子,在侵染致病特性上并无差異。在谷子各个生育阶段的病征也与卵孢子侵染完全一致,并丰产卵孢子。由于分生孢子的系統侵染,因此陕西省陕北和关中地区谷子白发病在多雨年份比少雨年份、低湿田块比高燥田块田間发病显著严重。白发病菌还可能通过分生孢子系統侵染而进行杂交产生新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西瓜枯萎病菌侵染西瓜根系及茎的过程,本研究选取一株致病力较强的西瓜枯萎病菌FO1022,利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标记该菌株,观察病原菌侵染西瓜根茎部的组织学过程。结果表明,用GFP标记的病菌接种感病西瓜品种‘苏蜜1号’,接种后2 d,显微观察显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附着于西瓜根系表皮细胞并萌发,沿细胞间层定殖生长;接种后5 d,在西瓜根部维管束导管中观察到大量菌丝和大型分生孢子,在根部表皮细胞上观察到大量厚垣孢子,在茎部部分维管束导管中也观察到少量的菌丝,此时48.6%的幼苗表现萎蔫症状;接种后9 d,茎部所有维管束导管都充斥着密集的菌丝体,此时91.7%的幼苗表现枯萎和死亡。与侵染感病品种相比,该菌株在侵染中抗品种和高抗品种时,在侵染时间上要明显滞后。本研究从组织病理学的角度观察并分析了GFP标记的西瓜枯萎病菌侵染西瓜根茎部的过程,为研究西瓜枯萎病菌的致病机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广东、海南荔枝采后主要病害及其发生和危害情况,从两省荔枝主产区取果,在常温贮藏条件下观察荔枝采后病害的发生情况,测定荔枝果皮上炭疽病菌潜伏侵染率及其对荔枝采后生理变化和贮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荔枝采收后在28℃下贮藏,炭疽病、霜疫病和酸腐病的发病率分别为95.3%、6.5%和8.2%。炭疽病在采后3—4天开始表现症状,7天后发病率为60.8%~100%,9天后发病率为83.1%~100%,该病害是引起荔枝采后腐烂的主要病害,其病原菌主要来自采前潜伏侵染。从幼果果皮上可分离出潜伏侵染的炭疽病菌,随着果实的生长,果皮上的潜伏侵染率不断上升,到采收时炭疽病菌潜伏侵染率达到90%左右。炭疽病菌潜伏侵染率较高的荔枝果实。其采后呼吸速率、乙烯释放量、果皮丙二醛含量均显著升高,褐变腐烂较快,贮藏效果较差,即使在采后用杀菌剂处理,防治效果也不明显。采收时荔枝果皮上炭疽病菌潜伏侵染率越低,贮藏效果越好。在荔枝果实生长期间喷雾2—3次杀菌剂可显著地降低炭疽病菌潜伏侵染率,减轻荔枝采收后炭疽病的发生严重程度,提高荔枝贮藏效果。  相似文献   

17.
新疆枣果黑斑病发生规律及温湿度对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新疆枣果黑斑病的发生规律,于2012—2014年在新疆和田、阿克苏地区的枣园定点观察,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培养采集自枣树不同组织中的病菌,依据枣树不同部位病菌的分离率分析枣果黑斑病菌的主要越冬场所及方式、发病时间和致病关键因子等。结果表明:枣果黑斑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的形式在树皮和落叶上越冬;病菌整年存在于主干树皮上,分离率达80%~100%;病菌于5月中旬开始侵染枣花,分离率最高达83%~86%;一年生枝条和叶片均在6月初被侵染,分离率分别为71%~84%和85%~95%;6月下旬病菌开始侵染枣果,分离率为50%~58%;枣果上病菌的分离率与空气中的温湿度呈正相关,在枣果膨大期和白熟期,当温度达到25~28℃、相对湿度高于70%并持续2周时,枣果中病菌的分离率急剧增加。  相似文献   

18.
王桂清  陈捷 《植物保护》2006,32(5):26-28
利用玉米灰斑病菌株20-47、感病玉米品种(掖单13)和抗病玉米品种(沈单10号),在人工气候室和自然条件下对影响玉米灰斑病菌侵染的环境条件和寄主生育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灰斑病是属偏高温高湿类型的病害,在温湿度条件不能得到满足时,病害就难以完成侵染发病;病菌接种侵入的最佳温度为25℃左右,水滴条件下侵染最容易;土壤条件特别是氮、磷肥如果施用不均匀、不足或过多,也都可以对结果产生影响,在通常情况下,增施氮、磷肥能提高玉米对灰斑病的抗性;在一定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对鉴定结果的影响不明显,但光暗交替更有利于寄主发病;寄主不同生育期对病原菌侵染寄主的影响不同,11~12叶期(喇叭口期)接种,病菌较易侵染。  相似文献   

19.
用阴沟肠杆菌(菌株D—31)能推迟在人为伤口上接有挑软腐病菌(Rhizopus stolonifer)的发育始期和减缓腐烂进程。接种5天后,在70%的果实上软腐病菌的侵染完全被抑制。阴沟肠杆菌的防病效果与病原菌和桔抗菌本身的相对浓度有关。果实坚硬度影响软腐病菌的侵染,但不影响阴沟肠杆菌的防病效果。  相似文献   

20.
苹果树腐烂病(Valsa malimiyabe et Yamada)侵染时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导了苹果树腐烂病侵染时期的研究结果.明确了我国辽宁西部的兴城,从3月至11月均能发生侵染,从3月下旬至5月中旬侵染最为集中.就树皮腐生真菌对腐烂病菌侵染的影响做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