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将昆明鼠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肌肉注射含有猪轮状病毒(RV)JL94株VP7基因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VP7和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每只鼠100μg·(100μL)-1,共免疫3次,每次间隔2周。首次免疫第0,14,21,28,35,39,47,54天采血分离血清用ELISA法检测抗体动态变化。A组小鼠血清在首免后第14天即可检出阳性抗体(P/N≥2.0)。  相似文献   

2.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纤突蛋白是诱导猪产生特异性中和抗体的主要结构蛋白,包括A,B,C,D4个抗原决定位。为进一步生产TGEV植物转基因疫苗提供可操作性强、具免疫活性的外源基因,以猪传染性胃肠炎华毒弱株(TGEVH)的S基因为基础,扩增并连接4个抗原决定位相应的碱基序列,构建pPROEX-HTa原核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诱导表达。结果表明,修饰后的S蛋白的表达量为19.8%,仍能和相应的血清发生抗原抗体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S1融合蛋白的免疫原性。[方法]表达和纯化了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S1与TAT转导肽序列的融合蛋白S1-TAT,将融合蛋白S1-TAT经腹腔注射和灌胃方式免疫昆明小鼠,采集免疫小鼠血液和粪便样品,检测血清Ig G抗体和黏膜Ig A抗体水平,期间观察小鼠体重变化。[结果]腹腔注射组诱导产生的血清Ig G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试验组(P0.01),但其黏膜Ig A抗体水平较低;而灌胃组能够诱导中等水平的血清Ig G抗体和较高水平的黏膜Ig A抗体(P0.01);在试验周期中,各组小鼠体重均正常。融合蛋白S1-TAT的穿肠活性较好,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融合蛋白S1-TAT经口服或注射小鼠后,能够有效诱导小鼠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应答,并且融合蛋白S1-TAT经口服可诱导小鼠机体产生黏膜免疫应答;融合蛋白S1-TAT具有穿肠功能;融合蛋白S1-TAT经口服或注射小鼠,均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猪源CD1d的多克隆抗体,为探究猪CD1d蛋白在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感染过程中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利用PCR方法扩增了猪CD1d基因,并将其同源重组至pGEX-6p1载体中,构建了原核重组表达质粒pGEX-6p1-CD1d。将重组质粒转化E.coli BL21(DE3)并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表达的GST-CD1d重组蛋白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WB)方法鉴定,SDS-PAGE结果显示约50 ku处有一条明显的条带,该蛋白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然后利用谷胱甘肽琼脂糖亲和层析方法进行蛋白纯化,将纯化的GST-CD1d蛋白与等体积的弗氏完全佐剂混合乳化后,将纯化的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采用颈背部多点皮下注射,免疫剂量为200μg/只,首免后第3周和第5周分别进行二免和三免,均采用弗氏不完全佐剂乳化,方法和剂量与首免相同。三免后第7天,通过耳缘静脉采血分离血清。首免后第7周进行第四次免疫,一周后心脏采血。该抗体经Protein G亲和层析纯化后冻存于-80℃冰箱。通过WB和间接免疫荧光(IFA)鉴定瞬...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制出猪CD127(调节因子IL-7受体α链)流式单克隆抗体,为研究分析猪淋巴细胞亚群,尤其是猪Treg细胞亚群提供流式细胞分析抗体,也为进一步探究猪抗病性状与免疫机制间的关系打下基础.[方法]克隆猪CD127基因片段,通过原核载体诱导表达出相应的融合蛋白,以纯化后的融合蛋白免疫Balb/c小鼠,然后取其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综合ELISA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筛选出亚克隆抗体,并采用Western blotting验证所得亚克隆抗体能否与猪淋巴细胞上的CD127特异性结合.[结果]猪CD127基因cDNA全长1999 bp,第49~1428 bp为开放阅读框(ORF),编码459个氨基酸,其中前21位氨基酸为信号肽,成熟肽N端第1~219位氨基酸为胞外蛋白,第220~242位氨基酸为跨膜蛋白,第243~459位氨基酸为胞内蛋白.以pET28a和pET32a原核载体诱导表达CD127胞外片段可获得大小介于34~43 kD的融合蛋白,经Ni亲和层析柱纯化后用于免疫Balb/c小鼠,6只免疫小鼠血清中的多克隆抗体均能对猪淋巴细胞中的CD3阳性细胞(CD3+)进行共标记,其中以M2和M4两只免疫小鼠抗血清对CD3+的共标记效果较优,分群清晰;但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仅2.3%的CD3+能与M2混合池培养基上清液中的分泌抗体共标记,而67.0%的CD3+能与M4混合池培养基上清液中的分泌抗体共标记,且分群清晰.从M4混合池中筛选出6株效价稳定的亚克隆细胞株(1E2、1D8、2F3、2F8、3C6和4E1),且以1D8、2F3、2F8和3C6亚克隆抗体标记的CD3+较多,其培养基上清液中的分泌抗体在猪胸腺和肌肉样品中均能检测出大小约50 kD的单一目的条带.[结论]制备获得的猪CD127流式单克隆抗体可与T淋巴细胞表面的IL-7受体特异性结合,同时在流式细胞仪检测过程中可用于猪Treg细胞亚群检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艾灸对幽门螺杆菌胃炎模型大鼠胃黏膜组织形态学变化、血清IL-6、IL-8、TNF-α、Hp-IgG、CD3+、CD4+、CD8+的影响,探讨艾灸干预HP胃炎胃粘膜损伤的机制。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即A组(空白组)、B组(Hp胃炎模型组)、C组(艾灸+模型组)、D组(电针+模型组)。除A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以NaHCO3+消炎痛+Hp灌胃造模。各组经相应的干预后,HE染色光镜下观察大鼠胃黏膜组织形态学变化,Elisa法测定血清中IL-6、IL-8、TNF-α、Hp-IgG的含量,流式细胞术测CD3+、CD4+、CD8+、 CD4+/CD8+值。结果 与A组相比,B组大鼠血清IL-6、IL-8、TNF-α、Hp-IgG、CD8+明显增高(P<0.01),CD3+、CD4+、CD4+/CD8+明显降低(P<0.01)。与B组相比,C组血清IL-8、TNF-α、IL-6含量、Hp-IgG、CD8+明显降低(P<0.05或0.01),CD3+、CD4+、CD4+/CD8+明显升高(P<0.05),D组各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与D组相比,C组IL-6、IL-8、Hp-IgG明显降低(P<0.05),CD4+/CD8+明显升高(P<0.05)。结论 艾灸防治幽门螺杆菌胃炎的作用可能通过两种途径实现,抑制促炎细胞因子IL-6、IL-8、TNF-α的分泌,促进免疫因子CD3+、CD4+产生,抑制CD8+分泌,且艾灸对胃黏膜组织保护作用比电针更明显。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环磷酰胺对断奶仔猪免疫抑制效果的影响,选取体质量一致、健康的杜×长×大、35日龄断奶仔猪40头,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分别为:A对照组,不注射环磷酰胺;B试验组,连续3 d注射60 mg/kg环磷酰胺;C试验组,连续2 d注射90 mg/kg环磷酰胺;D试验组,一次性注射180 mg/kg环磷酰胺。试验7、14、21 d前腔静脉采血,用于血细胞检测。结果显示,与A组相比,B、C、D组平均日增质量显著降低(P0.05),B、C、D组间无显著差异;B、C、D组7、14 d的血清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显著低于A组(P0.05);7 d时B、C、D组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显著低于A组(P0.05),14 d时外周血CD4~+T细胞数显著低于A组(P0.05)。由此可见,总剂量为180 mg/kg的环磷酰胺可减少断奶仔猪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浓度,抑制CD3~+、CD4~+、CD8~+T细胞的成熟,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可用于构建仔猪免疫抑制模型。因一次性注射操作简便,在0~21 d内免疫抑制效果较稳定。因此,建议采用一次注射180 mg/kg环磷酰胺构建仔猪免疫抑制模型。  相似文献   

8.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SC-Y株N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PCR方法扩增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SC-Y株核衣壳蛋白(N)基因,然后将重组到pMD18-T载体中的约1174 bp的基因片段亚克隆到PET-32a( )表达载体上,通过酶切及PCR鉴定阳性的重组质粒命名为PET-N,核苷酸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与其他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相应基因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将阳性重组质粒转化BL21(DE3),经IPTG诱导可表达分子量约66 kD的融合蛋白,N基因的表达可为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诊断提供良好的物质材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苦马豆素-HSA(SW-HSA)对小鼠的免疫原性,为构建SW噬菌体单链抗体库奠定基础。【方法】将12只健康Balb/c小鼠随机分为小剂量免疫组(A组)、大剂量免疫组(B组)和对照组(C组)3组,每组4只。免疫组用SW-HSA加入佐剂后进行了4次免疫,首免和第2次免疫间隔30 d,抗原剂量相同,分别为A组0.05mg/只,B组0.10 mg/只;第3,4次免疫分别在第50,70天进行,第3次免疫各组抗原量分别是首免的1.5倍,第4次免疫抗原量分别是首免的2.5倍。第3,4次免疫后第10天采血,用间接血凝试验与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的SW抗体效价。【结果】第4次免疫后,间接血凝试验检测显示,A、B两组小鼠血清中的抗体效价分别达26和25;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显示,A、B两组小鼠血清中的抗体效价分别达29和28。【结论】用SW-HSA免疫Balb/c小鼠,可获得高抗体效价的免疫小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对卵清蛋白(OVA)免疫耐受的Babl/c小鼠模型。【方法】分别设立A、B、C、D、E、F试验组及相应对照组。A、B组小鼠口服OVA,隔天1次,共服5次,口服剂量分别为50或100μg/只;C、D、E、F组小鼠经尾静脉注射OVA 1次,剂量分别为5,10,50和100μg/只;分别于口服完成7 d后或尾静脉注射5 d后免疫小鼠,免疫后15 d,MTT法测定小鼠OVA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情况,间接ELISA测定小鼠血清抗OVA的IgG水平。C、D组小鼠分别进行二、三次免疫并检测抗体。【结果】A、B组小鼠淋巴细胞增殖的刺激指数(Simulate index,SI)分别为0.603±0.03和0.715±0.08,增殖效果不佳;C、D组小鼠SI值分别为0.096±0.01和0.083±0.01,淋巴细胞不增殖;E、F组小鼠淋巴细胞增殖效果与正常小鼠无差异。第一次免疫后,各组小鼠OVA抗体效价与相应对照组小鼠的OVA抗体无显著差异;C、D组在二免、三免后抗体水平持续下降,不呈现再次应答规律。【结论】小鼠口服小剂量OVA可以建立不完全细胞免疫耐受,经尾静脉注射小剂量OVA可以建立完全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海南省某猪场腹泻病死仔猪病原进行实验室诊断。[方法]通过临床症状观察与病理剖检,结合RT-PCR方法和病毒的分离培养进行病原鉴定。[结果]经过RT-PCR扩增,获得了PRV和TGEV阳性目的片段;应用MA-104细胞与PK-15细胞分别进行PRV与TGEV的分离培养后,可见典型的细胞病变,经过RT-PCR进一步鉴定最终确诊为PRV和TEGV混合感染。[结论]通过采用紧急接种和保守治疗等综合防治措施,获得了较好的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12.
根据GenBank公布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S基因的序列,设计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通过RT-PCR从用细胞增殖的TGEV病毒液中扩增编码S基因B、C抗原位点的基因片段,然后将获得的片段克隆至pMD18-T载体上,构建重组质粒。通过PCR、酶切和测序鉴定重组质粒,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公布的21个相关序列进行多序列比较并绘制进化树。所克隆的TGEV陕西分离株S基因B、C抗原位点基因片段长度为765 bp,与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6.1%~99.9%。进化树分析表明,分离株与中国的H株、HN2002株、TS株,美国的Miller M60株、Miller M6株及英国的FS772株亲缘关系较近,与H株的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13.
用纯化的重组PRV VP6蛋白免疫BALB/c小鼠,运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通过间接ELISA筛选,获得了1株稳定分泌抗PRV VP6的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命名C5D10。经鉴定C5D10为IgG1亚类,杂交瘤细胞的平均染色体数为93,细胞培养液上清及腹水效价分别为18∶00和11∶×106,且C5D10单克隆抗体不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发生交叉反应,显示良好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规模化猪场仔猪腹泻4种病原的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PCR和RT-PCR技术,对福建省16个规模化猪场的仔猪腹泻样本进行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和猪轮状病毒(RDV)的感染情况调查。结果表明:15个猪场EPEC检测为阴性,1个猪场同时检测到大肠杆菌K88的201 bp条带和仔猪水肿病大肠杆菌F18ab菌毛蛋白的510 bp条带,EPEC的阳性率为6.25%。1个猪场检测到TGEV的497 bp特有条带,TGEV的阳性率为6.25%。3个猪场检测到PEDV的854 bp特有条带,PEDV的阳性率为18.75%。3个猪场检测到RDV的342 bp特有条带,RDV的阳性率为18.75%。1个猪场同时感染EPEC和PEDV 2种病原,其余的15个猪场均为单一病原感染。表明福建省规模化猪场的仔猪腹泻仍然存在EPEC、TGEV、PEDV、RDV病原感染,呈现散发流行,与以往的报道相比阳性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5.
利用含有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S基因主要抗原位点的重组质粒PCI-Sa免疫BALB/c小鼠,通过细胞融合技术,间接ELISA方法进行筛选和有限稀释法3次克隆,获得1株稳定分泌抗TGEV重组S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命名为E6D9A12,其染色体平均计数为88±10对,间接ELISA检测制备腹水抗体效价为1:6×105,分泌抗体亚类为IgG2a型。杂交瘤细胞上清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轮状病毒(PRV)、猪伪狂犬病病毒(PrV)均不发生交叉反应;与TGEV感染细胞经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均呈黄绿色荧光;与TGEV经Dot-ELISA检测呈特异性反应。  相似文献   

16.
Porcine respiratory coronavirus (PRCV), a spike (S) gene natural deletion mutant of 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 (TGEV), causes porc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 Research advances on porcine respiratory coronavirus were reviewed from four aspects of biological character, the model fimction for SARS-CoV research, contribution of the immunity to PRCV to protection against TGEV challenge exposure and other etiological significance  相似文献   

17.
Chinese isolate of 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 was propagated and harvested in swine testicle(ST) cells.Two pairs of primers we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published sequence with Oligo 4.1 and DNasis softwares.The products of RT-PCR were named Sa and Sb,of 2.3kb and 2.1kb respectively.Sa was inserted in EcoR Iand Kpn I sites after Sb was cloned in Kpm I and Pst I sites of the same pUC18 plasmid,The recombinant designated pUC-S was verified and analyzed by corresponding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RE) and nested PCR on the basis of genetic sites of S gene and physical map of pUC18 plasmid,which was identified as S gene from CHinese isolate of TGEV.  相似文献   

18.
根据GenBank中已登录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的序列,利用Primer 5.0设计合成了2对特异性引物。用这2对引物对TGEV、PEDV cDNA模板首先进行单项PCR条件优化,然后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多重RT-PCR反应条件,结果同时扩增到2条与实验设计相符的492bp(PEDV)和211bp(TGEV)特异性条带,建立了能够同时检测2种病毒混合感染的特异、灵敏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可检测出约11pg的PEDV和13pg的TGE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