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Shar.  RC 梁根庆 《杂粮作物》1991,(5):30-31,35
60年代初,印度就开始对玉米病害进行系统研究,其目的之一是鉴定寄主对主要流行病害的抗性,使由这些病害造成的产量损失降至最低。在田间人工接种和易发病区自然发病两种条件下,对大量的国内和引种的玉米材料进行主要病害抗性鉴定。在被鉴定的61种病害中,有16种是主要流行病害,其中4种叶部病害——玉米小斑病(Drechslera maydis Nishikado)、玉米大斑病[Exserohilum turcicum(Pass.)Leon.和Suggs]、玉米锈病(Puccini  相似文献   

2.
稻粒黑粉病俗称乌谷,黑穗病,是由病菌厚垣孢子浸染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近年来该病害在杂交水稻制种田中时有发生,已成为制种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 据浙江永康县调查,从1976年大面积制种以来,到1983年全县各制种基地未出现过此病害。1984年有少量零星发生,发病率只占0.5— 1%,而1985年发病率增至1-4.1%。尤以威优35制种田较严重。因V20不育系是从外地调入的,由于种子带菌和其他原因,尽管在未发生过该病的地区制种,仍然出现黑粉病大发生,严重的田块发病率达57%.采取各种防治措施后仍有6.1%的发病率,按亩产250—260斤估算,严重的田块损失…  相似文献   

3.
水稻品种(组合)与稻曲病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稻稻曲病又名青粉病 ,是由病原真菌Ustilaginoideavirens(Cke)Tak.引起的一种水稻后期谷粒病害 ,常在水稻收成好的年份发生 ,农民认为是丰年征兆 ,故称它为“丰收果”[1]。稻曲病多发生在单季中稻 (北方 )和连作晚稻 (南方 )上 ,杂交稻制种田近年也有加重的趋势 ,双季早稻一般较少发生。一、稻曲病发生特点一般年份稻曲病的发生不会很严重 ,穗发病率多在1%以下 ,每穗病粒数1~2粒 ,如果以这种发病程度而论 ,稻曲病对水稻产量不会造成太大影响。水稻稻曲病在水稻上可说是一种“富贵病” ,凡是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高产的气候条件 ,如中…  相似文献   

4.
茉莉枝枯病又称褐斑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致的茉莉重要病害。此病在我国各地茉莉花区均有发生。近年来,在福建省福州、闽侯、闽清等地发生为害亦很严重,引起茉莉叶片变黄、枝条枯死,甚至整株枯死。一般发病率为10~15%,严重的发病率达35%以上,给茉莉生产造成很大影响。为此,作者进行了田间调查和病原鉴定。根据调查和病原鉴定结果,现将其症状、病原菌、发生条件及防治建议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海南蔗区甘蔗病害种类及发生情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1年来对海南甘蔗产区8个县(市)28个乡镇进行病害调查,初步明确了海南甘蔗病害种类。共发现病害31种,其中由病原真菌引起的病害有19种,由病原细菌引起的病害有3种,由病毒引起的病害2种和由线虫引起的病害3种及由于甘蔗生长期出现的缺氮、缺磷、缺钾、缺钙等生理性病害4种。在这些病害中,甘蔗黑穗病(Ustilago scitaminea Sydow.)、赤腐病(Colletotrichum fuleatum Went.)、黄斑病(Mycovellosiella koepkei(Kruger)Deighton.)、轮斑病(Leptosphaeria sacchari Breda de Haan)、梢腐病(Gibberella fujikuroi(Sawada)Wollenw)、宿根矮化病(Clavibacter xyli subsp.xyli Davis)和甘蔗黄叶病(Sugarcane yellow-leaf virus,SCYLV)、花叶病(Sugarcane mosaic virus,SCMV)最为普遍,而对甘蔗生产产生主要影响的是甘蔗黑穗病和甘蔗花叶病。总结甘蔗苗期、生长中期及后期发生的各类主要病害,对指导海南蔗区甘蔗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由Colletotrichum graminicola真菌引起的高梁炭疽病是玉米的主要病害。病菌可侵染玉米的根、叶、茎、穗、籽粒、雄穗甚至花丝。美国及世界其它地区已报道该病造成的严重产量损失。常见的症状是炭疽叶斑(ALB)和炭疽茎腐(ASR),后者被认为是更主要的产量损失因素。  相似文献   

7.
粒用高粱易受病害而降低籽粒的产量与品质。定苗后最严重的病害是由镰刀菌属(Fusa-rium)真菌引起的炭疽病。种子和幼苗病害对于由种子和土壤真菌引起的种子腐烂及幼苗凋萎病,高粱比玉米更为敏感。特别在低温、潮湿土壤中,这些病害能影响苗数。做好苗床,当土表4英寸深处连  相似文献   

8.
玉米苗枯病在聊城地区的发生现状与综合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苗枯病是一种由多种镰刀菌侵染的引起真菌病害,近几年来在聊城呈逐步加重趋势,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环境条件、病原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应引起足够重视,对其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9.
甘蔗叶焦病(Leaf scorch)是一种重要的真菌性突发病害。结合田间调查分析了甘蔗叶焦病的症状、致病病原、侵染途径和发病条件等发生危害特点,并根据其发生危害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0.
油菜根圈枯草芽孢杆菌Tu-100抗真菌范围和防治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具有抗胁迫生长和强竞争性等优势,是一种具有应用潜力的农作物病害生防细菌。本研究以来源于油菜根际、具有促生作用的枯草芽孢杆菌Tu-100为材料,研究了其抑制农作物真菌病原菌的作用范围和效果。结果证明:Tu-100对供试的12种真菌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对峙培养试验结果显示:直接用Tu-100的发酵菌液与供试的10种病原真菌形成了明显的抑菌圈,浓缩10倍后对供试的12种真菌均形成直径27~40mm的抑菌圈。离体叶片上防治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试验结果显示:Tu-100菌液对油菜、大豆菌核病和玉米小斑病(Bipolaris maydis)均有显著防治作用。该菌株防治植物根部病害的进一步研究将具有实际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玉米弯孢叶斑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米弯孢叶斑病[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是我国近几年玉米上发生的重要病害.其危害在一些地区已经超过大小斑病,成为玉米主要病害.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危害损失、抗病性以及综合防治等方面对该病进行了综述,同时讨论了今后玉米弯孢叶斑病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解淀粉芽孢杆菌B9601-Y2对玉米的防病促生长效果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通过平板对峙培养及盆栽试验,研究解淀粉芽孢杆菌B9601-Y2(Y2)防治玉米小斑病和茎基腐病以及提高玉米生物量的效果。平板对峙培养结果表明,Y2发酵液、无菌滤液及菌体悬液对玉米小斑病菌和茎基腐病原菌均有拮抗作用。盆栽实验结果显示,3种处理对玉米小斑病防效60%左右,对茎腐病防效50%左右,防效依次为Y2发酵液菌体悬液无菌滤液。单独使用Y2发酵液、无菌滤液及菌体悬液处理的苗根长、株高、鲜重和干重均显著高于清水和病原菌对照20%以上,喷施或灌溉接种病原菌的玉米苗生长量显著高于单独接种病原菌处理,有效消除了病原菌对植株生长的影响。因此,生防菌Y2具有用于防治玉米病害和具有根肥及叶面肥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麦根腐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sorokiniana)侵染玉米引起叶斑病,也能侵染小麦引起根腐病。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到2个玉米和1个小麦分离物,均为麦根腐平脐蠕孢菌(B. sorokiniana)。玉米分离物与小麦分离物在培养基利用、pH值、硝酸钾和硫酸铵等条件下菌丝生长速率存在明显差异,且两种不同寄主分离物在人工接种条件下均可成功侵染小麦克春10号和玉米郑单958,完成交叉侵染。比较来自不同寄主的麦根腐平脐蠕孢菌生物学特性差异,发现玉米和小麦分离物存在交叉致病性。  相似文献   

14.
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流行环节的若干问题研究表明:玉米叶面渗出物对弯孢菌孢子萌发及附着孢形成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弯孢菌孢子主要在白天飞散;弯孢菌叶斑病较大面积发病田经1个月左右,顺风向可传播约250 m;病害传播梯度模型为xi=159.33.exp(-0.010 3di);病害空间分布为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15.
测定玉米褐斑病的适宜侵染时期及不同叶龄玉米叶片浸提液对褐斑病菌休眠孢子囊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叶龄玉米感染褐斑病的程度不同,5~7叶期玉米较易感病,其中,5叶期玉米上褐斑病发生最重,郑单958和浚单20病情指数分别为51.1和32.5,显著高于其他叶龄。郑单958和浚单20的玉米叶片浸提液均能提高褐斑病菌休眠孢子囊的萌发率,其中,以第5片叶的浸提液对休眠孢子囊的萌发提高最显著,郑单958和浚单20第5片叶的叶片浸提液分别比对照的萌发率提高15.1%和38.8%。因此,5~7叶期玉米易感褐斑病,玉米褐斑病的最适宜侵染时期为5叶期。  相似文献   

16.
玉米弯孢菌毒素作为病原菌的致病因子之一,在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病害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致病作用,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致病机理,探索新的防治途径。本文对玉米弯孢病菌毒素的培养条件、理化性质、生物活性、致病机理的研究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17.
海南岛甘蔗病害种类初步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了海南省海口、儋州、澄迈、临高、屯昌、定安、白沙和昌江等8个市(县)甘蔗病害,并对病原进行了鉴定,发现海南岛甘蔗常见病害共14种。其中,真菌病害9种,病毒病害2种,寄生线虫病害3种。甘蔗鞭黑穗病、甘蔗赤腐病、弯孢霉叶斑病发生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8.
石洁  何康来 《玉米科学》2021,29(3):55-62
选用5个玉米骨干亲本Mo17、黄早4、掖478、自330和丹340及其68个衍生品系,对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弯孢叶斑病、禾谷镰孢茎腐病、矮花叶病和黑粉病的抗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黄早四具有较好的多抗和兼抗性,60.7%衍生品系对大斑病达中抗以上水平,82.0%高感或感小斑病,对小斑病的抗性较易丢失,感丝黑穗病易被改良。Mo17具有较好的多抗和兼抗性,81.2%衍生品系对丝黑穗病达到中抗以上水平,64.7%高感或感小斑病,对丝黑穗病的抗性能较好地传递给其衍生品系,对小斑病的抗性易丢失,感大斑病性状易被改良,Mo17是唯一对弯孢叶斑病的抗性达到中抗水平的骨干自交系。自330对3种病害具有较好的抗性,其衍生品系中70.0%对丝黑穗病达到中抗以上水平,表明自330对衍生系的丝黑穗病抗性有较好的遗传贡献,对小斑病和弯孢叶斑病的感病性状不易通过传统的系选方法进行改良,自330是唯一对禾谷镰孢茎腐病的抗性达到中抗水平的骨干自交系。掖478中抗小斑病,其71.4%的衍生系中抗小斑病,抗性能较好的传递,掖478感弯孢菌叶斑病和大斑病,其衍生系中有57.0%中抗弯孢菌叶斑病,42.9%抗大斑病,表明其感弯孢菌叶斑病和大斑病的性状易被改良。  相似文献   

19.
吉林省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变异与动态预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1套鉴别寄主对2006~2007年采自吉林省7个地区100份玉米大斑病病菌分离物的致病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出15个类型的生理小种:0、1、2、3、12、13、1N、23、2N、3N、12N、13N、123N、123、23N;吉林省玉米大斑病菌的小种组成十分复杂,在中晚熟玉米产区已没有明确优势小种的存在;1号生理小种虽然是主要小种类群,但所占比例仅为18%,并且出现了能够克服4个抗性基因的强毒力小种。不同玉米熟区的大斑病生理小种的分布与种间变异频率也趋于复杂。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中南部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对黑龙江省中南部玉米主产区采集的90份玉米大斑病叶标本分离得到50个菌株,通过带有不同抗病基因的寄主接种鉴定.结果表明,存在有玉米大斑病2号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