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陕西商洛油松飞播林生长规律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陕西商洛地区30年生油松飞播林设置样地开展林分结构调查,并获取28株解析木,运用WinDENDRO软件进行树干解析,统计分析陕西商洛地区油松飞播林的生长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研究区30年生油松飞播林的树高、胸径和材积均值分别为(10.52±0.18)m、(10.99±0.28)cm和(0.061 9±0.001 8)m3;该地区油松树高生长率在20a以后趋于减慢、胸径与材积生长率25a以后趋于减慢。2)海拔、坡位、坡向和林分密度对油松生长产生显著影响,不同立地因子、林分密度条件下,油松生长情况差异显著。其中海拔800~1 000m范围内油松生长表现最好;阴坡、下坡位油松生长情况明显优于其他坡向、坡位;密度则以1 000~1 400株.hm-2适宜。  相似文献   

2.
对秦岭山区60多块25年生油松飞播林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立地条件油松飞播林密度差异较大(51~366株·500 m-2)。高密度林分为纯林,林下几乎无活地被物,植株枝条稀疏,冠幅较小,绝大多数偏冠,林分平均直径小(10.6cm),生长速度慢;疏林是较稀疏的混交林,树木枝繁冠大干尖削,林分平均直径较大(16.5 cm),直径、树高、材积生长量大;中密度林分处于二者之间。建议对不同密度和特征的林分尽早采取相应的抚育措施,以改善林分结构,促进林分生长,增强林分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对秦岭东段油松飞播林地表可燃物载量进行系统测定,比较不同密度林分之间的差异,分析林分因子对地表可燃物载量的影响,为油松飞播林可燃物管理、林火预测预报及林分健康经营提供科学依据。在秦岭东段丹凤县流岭飞播林基地44 a油松飞播林中设置3个密度梯度共14块样方,调查样方内地表可燃物载量及相关林分因子,通过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得出不同密度油松飞播林地表可燃物载量差异及林分因子与地表可燃物载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秦岭东段油松飞播林地表可燃物载量为19.90~58.08 t·hm-2,其中64%的林分可燃物载量超过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的临界条件——30 t·hm-2。各类型可燃物中,下层枯落物载量占比最大。2)不同密度林分地表可燃物总载量由大到小表现为:低密度、高密度、中密度。下层枯落物载量表现为低密度林分显著大于中、高密度林分。灌木枯枝1 h时滞可燃物载量表现为高密度林分显著大于中密度林分。地表枯枝1 h时滞可燃物载量表现为高密度林分显著大于低密度林分。3)地表可燃物载量与林分因子的关系表现为灌木枯枝1 h时滞可燃物载量和地表枯枝1 h时滞可燃物载量与密度呈正相关,与枝下高、胸径、树高呈负相关;灌木枯枝10 h时滞可燃物载量与树高和冠幅呈负相关;草本层可燃物载量与冠幅呈正相关。秦岭东段油松飞播林地表可燃物载量大,有发生较大森林火灾的物质基础。不同密度林分地表可燃物载量差异较大。密度、胸径、树高、枝下高和冠幅对不同可燃物载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该区域油松飞播林进行可燃物调控和林火管理的关键是定期清理林下枯枝落叶和易燃灌草,合理调整林分密度并引进难燃阔叶树种营造结构合理的防火混交林。  相似文献   

4.
保留密度对油松飞播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以丹凤县流岭林场的标准地调查资料为依据,采用测树学方法,研究了不同保留密度和不同坡向对油松飞播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保留密度的变化对树高生长影响不大,对林分胸径和单株材积的生长影响显著.在阳坡,当保留密度为2 800~6 300株/hm2时,胸径年均生长量为0.36~0.28 cm,单株材积生长量为0.001 24~0.000 62 m3;在阴坡,当保留密度为1 125~5 306株/hm2时,胸径年均生长量为0.54~0.33 cm,单株材积生长量为0.003 6~0.000 98 m3,呈现出随保留  相似文献   

5.
以大青山30年生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2 000~4 000株/hm~2密度内不同林分密度对不同坡向油松人工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北坡和东坡的油松人工林生长规律对林分密度的响应趋势一致,即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冠幅、平均冠长均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减小,林分密度对高径比的影响无明显规律。大青山油松人工林北坡受林分密度的影响大于东坡,建议在此地区进行抚育时,北坡和东坡采取不同的抚育措施。  相似文献   

6.
运用基于耗水量的密度调控模型,结合降水量,估算了山西吉县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inn.)和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人工林不同林龄的合理林分密度。研究表明:①随着林龄的增加,各耗水量等级的林分密度均递减。但随着耗水量等级的增大,其林分合理密度水平也递增。②耗水量为450 mm时,以胸径连年生长量指标估算的刺槐(1~18 a)、油松(5~40 a)林合理密度分别为:562~3 666、1 969~2 642株/hm2。以材积连年生长量指标估算的刺槐人工林合理密度为:733~3 752株/hm2。③耗水量为500 mm时,以胸径连年生长量指标估算的刺槐(1~18 a)、油松(5~40 a)林合理密度分别为:1 049~6 843、2 025~2 717株/hm2。以材积连年生长量指标估算的刺槐人工林合理密度为:871~4 456株/hm2。④在目前降水条件下,试验区人工林密度偏高,因此需要通过间伐处理降低密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河北省油松飞播林生产现状,对林分生长发育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油松飞播林应分为种苗期、生长发育期、生长稳定期与衰退期;并根据不同发育期的生长特性,提出了封育、密度调控、林分改造等抚育措施。  相似文献   

8.
以阳煤集团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调查了油松人工林抚育间伐的现状,采用标准地调查法,通过制作解析木、数理统计综合分析,对阳煤集团油松人工林抚育间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松人工林在10a以后就应该开始抚育间伐;抚育间伐对油松胸径生长有显著影响;对树高生长影响不显著;间伐的起始年限从13~15a后开始;并对林分间伐的保留密度和间伐经济效益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陕西黄陵地区油松人工林进行了立地类型划分与立地质量评价,以确定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适宜的生长环境,为黄陵地区油松人工林的经营管理及油松林生产潜力提升提供参考。【方法】根据不同林龄、林分密度、海拔、坡向、坡位、坡度等因子,在陕西黄陵地区油松人工林区域设置52个20 m×20 m的样地,调查样地内油松树高、胸径、立地环境因子和林分密度等指标,利用数量化理论Ⅰ模型分析各调查因子对油松生长的影响。【结果】(1)在陕西黄陵的油松人工林中,油松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随着林龄的增大而增加,但在其生长的20~50年,每10年间油松的生长速率并不相同,其中以30~40年的生长速度最快,而40~50年的生长速度较慢。(2)海拔对油松人工林生长的影响最大,坡度和坡向次之,坡位的影响最小。(3)以海拔、坡度、坡位和坡向为主要立地因子,将研究区油松人工林划分为36种立地类型,75%立地类型的立地质量处在中等及中等以上水平;(4)建立人工林质量评价模型并对黄陵地区油松人工林进行立地质量评价。评价结果显示,92.3%样地为中等或者优,说明黄陵地区油松人工林生长良好。【结论】黄陵地区油松最适宜生长的立地条件为中海拔、缓坡、下坡位、半阴坡。  相似文献   

10.
不同密度和立地条件对北京山区油松人工林树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25块标准地资料,尝试用美国的树冠调查指标对北京山区油松人工林进行初步调查探究,对4种林分密度(500、1000、1500、2000株9hm-2)同龄级(40~50a)油松人工林树冠因子的研究发现:北京山区油松人工林(40~50a)林分密度应控制在1500株·hm-2以下有利于树冠生长;对比分析3种立地条件(低山阴坡厚土、低山阴坡薄土、低山阳坡厚土)下树冠生长情况,结果表明:油松最适宜生长在阴坡厚土条件下;对不同林分密度、立地条件下树冠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发现林分密度与冠幅、树冠长度、树冠密度、树冠透光率呈显著负相关;立地条件与树冠透光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97),与其他指标相关性较低,说明林分密度对树冠生长的影响较立地条件更大,是影响树冠生长的重要因素,合理调整林分密度有利于树冠的生长。  相似文献   

11.
【目的】阐明黄土高原森林区不同坡向对油松人工林建群种种群结构及群落特征的影响,为黄土高原地区油松人工林天然化发育的生境选择及合理经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黄龙山生长于阴坡、阳坡的油松人工林,于造林后10,30(间伐1次)和45年(间伐2次)对其建群种的种群结构、幼苗更新、物种多样性、土壤养分特征进行调查和综合比较分析。【结果】10年生油松人工林种群在阴坡、阳坡样地上的种群结构、幼苗更新和群落特征没有明显差异;经过1次间伐的30年生油松人工林,阴坡林木的生长量、物种多样性及土壤养分速效P、硝态N、铵态N含量显著高于阳坡;经过2次间伐的45年生油松人工林,其在阴坡、阳坡的平均胸径差异不显著,但阴坡有少量较大胸径的林木,且林木平均高度、油松幼苗更新数量、土壤养分、灌木物种的丰富度及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阳坡。【结论】从持续发育角度看,黄龙山林区阴坡和阳坡均适合油松人工林培育,阴坡优于阳坡。及时抚育可以促进油松人工林的持续发育。  相似文献   

12.
密度调控对油松人工林空间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旨在探索密度调控对油松人工林空间结构的影响。【方法】以实施间伐后6种保留密度下油松(Pinustabulaeformis Carr.)人工林样地植被群落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来分析华北土石山区油松人工林空间结构。【结果】研究区油松人工林林分混交度和角尺度随密度增大呈减小趋势,林分大小比数呈波动型变化趋势,但各密度油松人工林林分大小比数相差不大,分布较均匀,林木分化程度较高;油松人工林空间分布格局整体呈均匀分布,但随保留密度的减小向随机分布演替,保留密度最小的林分(540株/hm2)已经向异龄混交林发展。【结论】密度调控使林分空间结构趋于优化合理状态,建议引进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Fisch.ex Ledeb.)等乡土树种,伐除角尺度较小林木来改变树种组成及竞争关系,以促进油松人工林演替。  相似文献   

13.
不同栽杉代数林分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采用设标准地进行实验测定的方法,研究了南平溪后29年生杉木材不同连栽代数林分的生物量。结果表明:29年生单株杉木各 成所占比例大小顺序为干〉根〉皮〉枝。2代和3代林分中实生平均木的生物量,干皮占总生物量的比例随连栽代数增加均下降。  相似文献   

14.
晋西黄土区不同树种配置对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晋西黄土区的油松林、刺槐林和油松刺槐混交林3种人工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地表植被调查,分析了不同树种配置对林下层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晋西黄土区,针阔叶树种的配置更有利于林下层植被多物种的共存;油松和刺槐的搭配种植显著提高了森林土壤的养分质量分数和林下植物群落的生物量,这些生态因子的改善又有利于其林下植被物种...  相似文献   

15.
北京西山森林公园,距市区近、交通方便、森林类型及人文古迹多,主要人工林类型13种。幼中林多,近成熟林少;高、中、低郁闭度林分都有。不同林分物种多样性差别不明显。树种观赏指数依次为:黄护、元宝枫(21分)>白皮松(19分)>樟子松、华山松、山杏、桃(18分)>油松(17分)>刺槐、栾树(16)>侧柏(15分)>栎类(14分)>白蜡(10分).森林类型中,观赏价值高的林分面积小,有的空间分布欠合理;有的下层灌木多不便游憩;景观补救方法是:引入新“斑块”,扩大珍贵景观斑块,人工抚育、修枝等,创造适应游憩的环境。  相似文献   

16.
北京鹫峰公园主要人工林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野外调查基础上,对鹫峰公园侧柏林、油松林、栓皮栎林、栓皮栎与槲栎混交林及刺槐林5个植物群落进行了物种多样性的分析.结果表明:在5个人工林群落中,乔木、灌木、草本的层次分明,乔木层的多样性与灌木、草本层有一定的相关性;不同群落间各层次比较,栓皮栎与槲栎混交林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以及较高的优势度;在灌木层中,油松林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在草本层中,刺槐林和栓皮栎林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  相似文献   

17.
北京山区人工林枯枝落叶层养分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不同人工林经营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该研究于2000年在北京九龙山地区设立样地,对华北落叶松、油松、白蜡人工林和椴栎杨天然次生林的枯枝落叶数量、养分含量、分解速率和养分归还量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①林下枯枝落叶储量的顺序为:油松椴栎杨落叶松白蜡;②单位面积各营养元素的总量与枯枝落叶的储量及营养元素含量成正相关关系;③落叶松、椴栎杨林下枯枝落叶分解较快,油松和白蜡相对较慢;④对于枯枝落叶归还到土壤中的N、P、K数量,落叶松人工林最大,其次为椴栎杨天然次生林,油松和白蜡人工林最少。   相似文献   

18.
抚育间伐对华北土石山区油松林群落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抚育间伐是森林经营的关键环节,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重要影响。对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北沟林场3块间伐强度分别为47.65%(Ⅰ)、56.38%(Ⅱ)、66.44%(Ⅲ)的油松人工林样地和未间伐的对照样地进行植被群落和土壤调查,研究不同间伐强度对种群更新潜力、土壤肥力、植被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并采用模糊数学中隶属函数的方法对油松林群落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间伐后在一定时间内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种群更新潜力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土壤肥力随间伐强度的增大成增大趋势;间伐在减少立木蓄积量的同时增大了灌草生物量,且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适度间伐有利于提高物种多样性。油松林群落稳定性表现为:样地Ⅲ>样地Ⅱ>样地Ⅰ>样地CK,间伐有利于提高群落稳定性,适合当地油松林的抚育管理。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沟壑区人工林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通过对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沟壑区的人工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柠条(Caragana microPhylla)林地土壤水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油松、樟子松、柠条林地土壤水分亏缺很大,柠条尤为突出,生长季平均土壤含水量为4.53,水分亏缺1 299mm,油松、樟子松水分亏缺约1 220 mm.在季节变化上,柠条林地土壤含水量最高值出现在生长季以前,油松、樟子松林地土壤含水量最高值则出现在6、7月份,在生长季末各林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北京市低效油松人工林林分结构特征。[方法]对北京市低山区低效油松人工林进行样地调查,分析了低效油松人工林的树种组成结构、树高结构和直径结构。[结果]通过分析得出导致该林分低效的主要原因有林分过密、立地条件差、人为干扰和没有适地适树等。[结论]针对引起低效林的主要原因提出了营林和造林过程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