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籼粳稻之间的亲和性及其杂种优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发现粳稻品种秀水117和籼稻品种IR58分别表现亚种间杂交的亲和性。秀水117与IR58、二九丰的杂种一代结实率分别为85.9%和88.4%;IR58与T8340及粳型不育系双百A、农六209A和六千辛A的杂种一代结实率分别为81.1%、76.5%、74.5%和67.0%”秀水117/IR58”的F_1在株高、穗长、每穗粒数和单株稻谷产量等性状上均存在很强的正向超亲优势。该组合的亲和性在F_2及回交世代中仍可表现。试验结果表明,在籼、粳稻内各存在着亚种间杂交的亲和性材料,但其亲和性的表现范围可以不同。讨论了籼粳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收集不同熟期、不同类型的BT型粳稻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对亲本分别按不同性状进行聚类,比较分析不同类型亲本配组杂种后代的性状表现,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亲本配组,杂种的性状一般表现为中间类型;2)亲本的抽穗期、株高对杂种单株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单株产量、单株颖花量等多数产量性状无明显影响。亲本的穗粒结构对杂种的穗粒构成有明显影响,多穗型亲本间配组,杂种每穗总粒数及单株颖花量、产量潜力均较小;大穗型亲本间配组,杂种每穗总粒数及单株颖花量、产量潜力均较大;3)以多穗型不育系与大穗型恢复系配组,产量较高,是现有亲本配制杂交粳稻一种较好的配组方式;4)直立穗不育系与弯曲穗恢复系配组,杂种单株颖花量最多,产量潜力最大,而且株叶形态较好,如筛选到结实率高的组合,该配组方式的杂种具有较高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3.
“闽糯706”     
一、品种来源该品种是从7056/IR29杂种F_1代经辐射诱变后代选育而成的,属中熟早糯类型。1986年定型。在两个亲本中,7056系本所由京引47/早广(矮)杂种F_0代辐射诱变选育而成的早稻中熟优质品种,IR_(29)是国际水稻所选育的糯稻品种。二、主要特性 1.熟期适中:在福州地区种植3月下旬播种,4月下旬插秧,6月下旬初齐穗,7月下旬初成熟,全生育期120天左右,比当前早稻当家种“珍选术”早熟10天。 2.丰产性较好:属多穗型品种,分蘖力强,株型中等偏紧,接受温光条件好,茎叶  相似文献   

4.
菲律宾政府种子局又命名3个由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杂交育成的水稻新品种。并在菲国本上首先推广。 IR58选自IR28/广场矮//IR 36的杂交后代,其株系代号为IR9752-71-3-2。该品种在菲国的生态条件下,全生育期100天,高抗东戈罗病和稻瘟病,且抗褐飞虱生物型I和Ⅱ,其稻米蒸煮食味与IR36相似。在吕宋(Luzou)和威沙亚士己为稻农所使用。该品种引进我所进行试种观察后,具有矮秆、分蘖力强,早熟的特点,1983年5月1日播种,5月15日移栽,6月20日抽穗,第二次于6月23日播种,9月13日齐穗。其株形特征与以往IR编号的品种有较大不同。 IR60是从IR4432-53-33/PTB33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4个东方型栽培大麦品种和5个西方型美国栽培大麦品种以及按5×4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的20个F_1杂种为材料,用系×测验系分析法研究了大麦不同类型亲本基因组在杂种F_113个性状上的遗传行为以及这些性状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杂种一代的性状表现决定于亲本基因组的基因加性效应与互作效应且多数性状主要决定于基因的加性效应。株高、穗粒数、生育期性状较千粒重、单株有效穗、结实率易于改良。东方型栽培大麦品种在目标性状上比西方型美国栽培大麦具有较好的配合力。在中国南方冬麦区,作为组合育种的亲本,东方(?)栽培大麦品种比西方型美国栽培大麦品种要优越。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YS与1B/1R两类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的配合力差异,利用1B/1R类型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K3314A(A1)和YS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A732(A2)、A3017(A3)作母本与7个恢复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NCII),对所得F1代的株高、穗长等7个农艺性状的配合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0个亲本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GCA)和各组合特殊配合力效应值(SCA)均具有正向和负向两类, 它们在一定基因型均值的基础上表现为加强或削弱该性状的作用.21个杂交组合中,各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最高值都出现在2个YS型温敏雄性不育系组配的组合中.其中A3017/新乡9408、A732/新乡9408和A732/温6有较高的生产利用价值.一般配合力效应值(GCA)在同一性状不同亲本间和同一亲本不同性状间均存在显著差异,2个YS型不育系在产量性状上GCA均表现为正值,K3314A的GCA表现为负值.亲本中A732、K460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7.
以雄性不育系郑 58cms-M084和郑 58cms-Q1261为材料,鉴定其育性稳定性和胞质类型,观察小孢子败育过程和不育性的遗传特性,并对不育系的产量和品质相关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个不育系在不同生态环境下均表现为花药不外露,干瘪皱缩,无花粉粒,属于 CMS-S型胞质不育类型。其小孢子均在单核晚期至双核期开始出现崩溃解体现象,到成熟花粉期完全降解消失。两个不育系的穗位高极显著低于郑 58,郑 58cms-Q1261子粒蛋白质含量极显著高于郑 58,其他性状与郑 58均无显著差异,表明郑 58cms-M084和郑 58cms-Q1261均为 CMS-S型不育系,不育性状稳定、无明显不良胞质效应,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以玉米自交系郑58及其两个S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材料,对不同生育时期叶片和雄穗小花中的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散粉期,郑58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低于不育系,雄穗小花中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不育系。郑58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含量仅在雄穗发育末期显著低于郑58cmsQ1261;雄穗小花中游离脯氨酸含量在雄穗发育初期及散粉期均显著高于不育系。郑58叶片中丙二醛含量除雄穗发育末期和抽雄期,其他时期与不育系均有显著差异;雄穗小花中丙二醛含量在雄穗发育初期和散粉期与不育系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威优17106(原名威优171)系稻麦所杂优室籼粳交育种课题组于1986年用新选育的恢复系7Vf/特特甫//IR58AV_(20)A测配定型的早杂优组合。1988年早季在福州闽侯县尚干镇试种了亩多。经镇部技站示范试验种植测产验收,三个农户亩产446—467公斤,平均462公斤。3月27日播种,4月23日插秧,6月14日始穗,20日齐穗,7月20日成熟,全生育期118天,比威优64早熟十天。苗期耐寒性较好。植株茎秆粗硬,基部带紫红色,叶片较宽大,叶脉浮凸,叶色浓绿带灰,株型  相似文献   

10.
两系杂交籼稻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5个新育成的籼型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和生产上广泛应用的不育系培矮64S为母本,6个新育成的恢复系为父本,采用NCⅡ设计配制36个组合,分别在海南和湖北进行试验(完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考查单株产量等10个主要农艺性状,分析配合力。大多数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均大于特殊配合力方差,表明基因的加性作用大于非加性作用。5个新育成的不育系产量的一般配合力效应没有显著差异,但都显著高于对照不育系培矮64S;华885S的产量一般配合力效应最高,特殊配合力方差较大,是参试不育系中产量配合力最好的亲本;华893S的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的一般配合力效应最高,特殊配合力方差最大,是提高每穗粒数的优良亲本;播始历期以华328S表现最好,以华328S作母本可以选育到生育期变化较大的组合,既可以培育中籼型组合,也可以培育晚籼型组合;株高一般配合力以华884S的负效应最高,特殊配合力方差显著大于组合平均值,表明用华884S作母本,容易选育出植株较矮、抗倒性较强的组合。恢复系中,华恢2185的产量一般配合力效应表现最高,特殊配合力方差最大,千粒重、穗长、结实率和播始历期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均排在参试恢复系首位,是一个理想的亲本;株高、每穗总粒数和着粒密度的配合力,以华1108表现最好。特殊配合力效应最大的前10个组合和单株产量最高的前10个组合顺序完全对应,表明在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中,亲本之一有良好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另一个亲本或双方都具有良好的特殊配合力,就有可能育成强优势组合。  相似文献   

11.
Y两优900是创世纪种业有限公司用两系不育系Y58S与恢复系R900配组育成的籼型两系杂交水稻,2015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具有高产稳产、大穗结实率高、适应性好,后期转色好等特性。2015年引进在将乐县作烟后稻试种,总结其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2.
目前生产上应用的野败型三系不育系均具有保持系 (B)较不育系 (A)早始穗的特性 ,随种植季节的不同 ,保持系一般较不育系早 1~ 3d始穗。迄今 ,尚未见有A系较B系早始穗的报道。最近 ,我们转育定型的野败型不育系 0 95A则具有此特性。在同期播种、同期移栽的情况下 ,海南春季、嘉兴早季及翻秋三季 ,0 95A分别较 0 95B早始穗 4,3 ,5d。而对照珍汕 97B较珍汕 97A分别早始穗 2 ,3 ,3d。由于在不同的季节A系较B系早始穗的趋势一致 ,因此推断 0 95A表现的该特性应为遗传决定 ,而非环境条件影响所致。对A系较B系早始穗的现象在生产应用上的积…  相似文献   

13.
对优良地方种质金系综合种选系及其改良系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试验采用昌7-2、郑58、4C274、齐319和P28作测验种,对优良地方种质金系综合种的8个选系和用含热带血缘自交系改良后的8个金系综合种选系进行测交。结果表明:金系综合种选系与齐319可以产生较大的杂种优势;改良后的金系综合种选系与我国地方品种旅大红骨的P28可以产生较大的杂种优势。金系综合种选系4和6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改良后的金系综合种选系9和10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金系综合种选系蕴涵着增加株高、穗粗和穗长的优良基因。  相似文献   

14.
以高诱5号为诱导系,M54×外引杂交种的F1代材料为基础试材,进行杂交诱导产生单倍体,经过加倍、鉴定、筛选后,获得8个优良DH系。通过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分析DH系的配合力表现,评价其应用潜力。结果表明,来源于同一基础材料的不同DH系之间一般配合力差异较大,MDH4和MDH8单株产量具有较高的GCA值,容易组配出高产杂交种。综合各农艺性状的GCA表现,DH系MDH4是组配高产优质玉米杂交种的理想亲本,DH系MDH8和MDH5有较大的应用潜力。MDH4×H451、MDH4×S121和MDH8×H451具有较高的TCA值和单株产量,可确定为优良组合,应进行多年多点试验,挖掘其应用潜力。遗传参数分析表明,对株高、穗位高、穗长、穗行数的选择可在早代进行。组配杂交种时,应着重选择在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GCA表现突出的DH系或自交系为亲本,要兼顾双亲穗粗、千粒重和单株产量GCA和杂交种的SCA,改良行粒数应注重SCA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籼粳亚种间杂种具有强大的穗形优势,但同时存在的生育期和株高超亲优势阻碍了其在生产上应用。而籼粳“架桥”已作为一种间接利用亚种间优势的方法。本所在利用籼掺粳选育早杂恢复系的过程中,发现粳占遗传背景的多少,与穗粒、株高、生育期的优势有一定的规律。本试验就此作了初步探索。1 材料与方法1988年晚季用籼型不育系V20A作母本,与对其有半恢能力的中粳77302及籼粳交衍生恢复系早24/77302,圭630//早24/77302配制3个组合(F1)。1989年4月7日播种。以母本不育系的同型保持系V20B及父本恢复系77302,早24/77302,圭630//早24/77302作亲本…  相似文献   

16.
《杂交水稻》2016,(2):72-75
以聚合杂交选育的112个高代稳定自交系及其12个亲本为材料,分别在湖北荆州作中稻和广东广州作早稻种植,研究不同生态条件下水稻齐穗后不同时期剑叶叶绿素含量(SPAD值)日衰减量与出穗促进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广州和荆州水稻齐穗后第11~16天的SPAD值日衰减量与出穗促进率的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偏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水稻齐穗后第11~16天剑叶SPAD值日衰减量可作为其光温敏感性的评价指标,在此期间,SPAD值日衰减量越大,光温敏感性越强,品种适应性越差,反之,适应性越强。  相似文献   

17.
高原粳稻抗倒性与农艺性状及亲本抗倒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调查了26份高原粳稻品种(系)的田间抗倒性,测定了材料的株高、穗重、穗长、节间长度、节间壁厚、节间直径与节直径7类共20个性状,同时分析了品种抗倒性与系谱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穗长、穗重与节间直径3类性状与抗倒性相关不显著,株高、穗下节间长度、穗下节间壁厚、穗下节直径这4类性状与品种抗倒性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品种系谱分析表明,品种(系)的抗倒性与其亲本关系密切。品种抗倒性与其亲本关系密切,选择抗倒伏品种作亲本,可以提高育成品种的抗倒性。  相似文献   

18.
两系杂交小麦杂种优势、配合力及遗传距离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15个亲本及其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的56个杂种F_1的5个性状进行杂种优势、配合力与遗传距离分析,以研究两系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的选配规律及其亲本的利用价值。结果表明:(1)5个性状均表现正向中亲优势,其大小顺序为:株粒重>穗粒数>株穗数>千粒重>株高,其中株粒重、穗粒数、株穗数的超高亲优势和超对照优势均为正值;(2)强优势组合的产生是产量构成因素优势相互补充与积累的结果;(3)根据遗传距离的大小,15个亲本可划分为五大类群,不育系与恢复系完全划分为不同的类群;(4)在亲本选配上,选择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效应方差综合表现较好、遗传距离中等者为佳。  相似文献   

19.
为给春小麦生育早期抗旱和收获期抗穗发芽育种提供抗性亲本,利用与小麦抗旱性相关的分子标记TaNRX-B1a1、TaNRX-B1b1和FerA1-intrl以及与小麦穗发芽抗性相关的分子标记Vp1B3、Vp1A3和Tamyb10D对137份内蒙古春小麦育种材料进行检测。结果表明,73B609等共58份材料的抗旱性分子标记均属于抗旱基因型,占供试材料的42.34%,其单倍型组合为TaNRX-B1a/TaFer-A1a,可以用作抗旱育种的亲本材料。中国春既属于Vp-1Bb等位基因类型,同时用标记Tamyb10D检测时也属于抗穗发芽类型。辽春10号在3个分子标记的检测中均属于抗穗发芽的等位基因类型,同时又是TaNRX-B1a/TaFer-A1a单倍型,所以辽春10号在抗穗发芽和抗旱性聚合育种中可以作为亲本使用。  相似文献   

20.
籼稻改良单交种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3个全同胞型二元不育系、11个回交型二元不育系、10个半同胞型二元不育系和10个亲本纯合不育系,与南恢04、明恢86、辐恢838、先恢207和密阳46等5个不同类型的恢复系,配制了50个单交种和120个不同类型的改良单交种,研究比较了各类改良单交种与普通单交种单株产量的差异以及株高、剑叶长、剑叶宽、主穗长、抽穗期等与群体整齐度关系较为密切性状的变异情况。三种类型的改良单交种平均产量均比普通单交种的平均产量增加;有74个组合比其两个对应单交种都增产,占所有改良单交种的61.67%,其中全同胞型改良单交种9个,回交型改良单交种37个,半同胞型改良单交种28个;三类改良单交种株高、剑叶长、剑叶宽、主穗长等性状的变异系数与单交种差异不大,单株播种至始穗历期、始穗至齐穗历期、抽穗历期的变异系数比普通单交种略有增加。通过综合考查各改良单交组合的产量优势及群体整齐度,筛选得到10个有可能在生产上应用的改良单交种,其产量比相应高产单交种增加10.43%~26.3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