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已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传统农业向多元化高效农业转变,而如何加快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各级政府热切关注和关心的问题。30年来,农村的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不少难题通过群众实践得到了解决。但是,目前农村的发展、农民收入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和困难,还有待于研究和探索。一、当前农村、农业和农民的经济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探索了诸多解决"三农"问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已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传统农业向多元化高效农业转变,而如何加快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各级政府热切关注和关心的问题.30年来,农村的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不少难题通过群众实践得到了解决.但是,目前农村的发展、农民收入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和困难,还有待于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3.
正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已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传统农业向多元化高效农业转变,而如何加快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各级政府热切关注和关心的问题。30年来,农村的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速猛,不少难题通过群众实践都已创造性地解决了。但是,目前农村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还有待于研究和探索。一、当前农村、农业和农民的经济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4.
纵观共和国60年发展历程,前30年着力构建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系,后30年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农村经营体制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革,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经验教训表明,推动农村经管事业健康发展。必须坚持尊重广大农民的首创精神,必须将维护农民权益放在首要位置,必须着力于建立健全各项法规制度,必须构建适应农村经管的组织保障。完善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切实保障亿万农民合法权益,是新时期农村经管部门的重要职责。  相似文献   

5.
农业执法工作已成为农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有一个全新的体制机制,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需要有一个完善的工作制度和保障体系,来保证农业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为农村经济跨越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6.
农业产业化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体制 ,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从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经济管理体制、教育体制等方面 ,分析了我国现存的农业经营体制中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因素 ,提出实现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对策是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农业科技体系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相似文献   

7.
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对农业领域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农业教育将从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观念向复合型人才培养观念转变,从相对单一的培养层次向相对较多的培养层次转变,从单科性向多科性、综合性转变,这要求高等农业教育进行以办学体制、教学体制、人才管理体制创新为主要内容的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8.
当前农业和农村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农民增收困难,这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其实,农民增收难只是农村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其根源在于我国长期实行的二元经济结构体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城乡差别发展战略没有及时调整。这种城乡不平等的体制性障碍和发展失衡状态,使得城乡缺乏平等发展的根基,农民增收难就显而易见了。  相似文献   

9.
1 实现我国农业国际化的障碍1 .1 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僵化的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农业体制是我国农业国际化的制度障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践表明 ,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实行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农村经济体制适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农业生产力现状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然而 ,自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 ,我国农业依然沿袭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的各种制度 ,这些制度已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要求。我国农业已经进入大规模发展市场经济的新阶段 ,由于分散的小规…  相似文献   

10.
<正>农业现代化,是指在农业领域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设备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来装备和管理农业,使落后的、传统的农业变为现代化农业.当前,随着我国尤其是沿海地区农村二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积极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已日益成为当代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拟从发展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这一角度,就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途径问题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30年,是浙江农业奋发图强、锐意创新的30年。30年的改革发展,浙江农业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民生活从贫穷到温饱并向总体小康的转变,农村发展由落后到富裕并向和谐繁荣转变。浙江农业30年的实践探索,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认真总结农业改革发展的实践和经验,对于谋划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2.
喻占元 《新农村》2010,(5):36-37
在农业发展日趋市场化、国际化的今天,加强农民间的合作,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对于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农民合作组织在国外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年-2010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产品实现了从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全国农村总体上进入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阶段,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已进入新阶段,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必然要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为明确新阶段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与任务,确定农业科技工作"十五"重点和2010年目标,切实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特制订本<纲要>.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农业科技进步为重要标志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但是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业发展问题更加错综复杂,一些主要农产品由长期供不应求转变为阶段性供大于求,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加之农业科学技术投入不足,发展相对滞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受到市场和投入的双重制约。如何从全局战略的高度,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全方位的开放格局中,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机制.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业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速农业由主要追求数量向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根本转变,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农业发展的主要内容。目前,由于世界性的农业新的技术革命的兴起,许多国家纷纷把增加投入、改革体制、组织重大科技攻关作为加速农业科技进步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6.
昭通农业经济不断发展,但发展还不够充分,还需要不断加强农业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促进新时期农业产业化科学发展.新时期,农业经济工作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着力依法保障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维护农民群众的物质利益,为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提供体制保障和机制活力.  相似文献   

17.
农业企业化:中国农村经营体制的又一次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农业企业化与农业产业化在概念理解、组织程度和发展进程三方面的分析比较,认为企业化在概念上更具体、更容易理解,组织化程度更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更具可操作性和实际意义,企业化是产业化的基础和前提,没有企业化就没有产业化,企业化是我国农村经营体制的又一次组织创新。因此,明确提出要把企业化作为产业化的发展载体,通过推进农业企业化来加快我国的农业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业的经济体制转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农业的经济体制转变农业部国际合作司朱丕荣实施两个根本转变,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是中国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关键。当今世界正掀起资源—商品—市场模式的现代化经济建...  相似文献   

19.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创新的主要成果。农村改革已走过30年,农村经营体制如何稳定完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在充分强调“毫不动摇”的基础上,做好“一个长久不变”和“两个转变”。从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出发.要求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探讨国外现代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特征及做法,对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一种新的角度看,农业问题更多侧重于经济问题,而农民和农村问题则更多偏向于政治和社会问题.解决中国三农中的农业问题,也就是让中国农业从传统农业走上现代化、产业化之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一环.从根本上说,农业现代化实质是经营体制的一种转变,是从落后的不适应生产力的体制到先进的适应生产力的体制的转轨.本文就中国农业的现状和农业现代化的经营体制方向谈一些简单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