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采用2因素4水平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种植密度和磷肥施用量对菜用大豆“绿75”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每公顷施270kg磷酸二铵能有效地增加分枝数、分枝荚数、主茎荚数、单株总荚数、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和小区产量。每公顷45万株的密度可提高单株荚数,但百粒重降低。不同因素间互作效应表明,每公顷施270kg磷酸和45万株密度,能增加单株的分枝数、分枝荚数、单株粒重和单株粒数。每公顷在22.5万 ̄45万株,施用磷肥能有效地提高单株的主茎荚数和单株总荚数。在施肥量相同时,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2.
以大豆新品种山宁15号为材料,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分设5个播期、5个密度,研究了播期与密度对山宁15号产量及产量性状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山宁15号随着播期的推迟其株高、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都逐渐增加,茎粗、结荚高度、主茎节数、单株粒重、百粒重、产量逐渐减少;随着密度的增加其株高、结荚高度逐渐增加,茎粗、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逐渐减少,百粒重随着密度的变化各处理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不同种植密度对亚有限大豆主要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表明,不同种植方式对亚有限大豆主要性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生育期受密度的影响不大。在植物学性状方面,密度与株高、底荚高度和节问长度之问为正相关,与主茎节数、分枝数、茎秆重和茎粗之间为负相关;随着密度增加,株高、底荚高度和节间长度增加,主茎节数、分枝数、茎秆重和茎粗减小。在经济性状方面,密度与每荚粒数、百粒重、产量之间为正相关,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之间为负相关;随密度增加,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逐渐减少,而百粒重略有增加,每荚粒数变化不大,群体产量呈增加趋势。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亚有限大豆表现出较高的耐密植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商豆6号不同密度与其产量性状的影响的相关性研究,在黄淮海南片夏大豆产区,商豆6号不同密度与其产量性状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不同密度与产量性状结果表明:密度对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随着密度的增加,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随着降低。密度对百粒重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先增后降,密度为1.4万株/667m2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5.
密度和磷肥对豌豆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豌豆品种成豌8号为试材,研究了种植密度、磷肥施用水平对豌豆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和肥料对大部分农艺性状和产量均表现极显著影响,其中株高、结荚节数、百粒重以及籽粒产量的密度效应小于肥料效应,始荚高度、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每荚粒数以及单株产量的密度效应大于肥料效应;始荚高度、结荚节数、单株荚数和每荚粒数与产量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在5个种植密度梯度和4个磷肥浓度梯度中,以种植密度为28.6万株/hm2和过磷酸钙施用量为500.0 kg/hm2时成豌8号的各农艺性状和产量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6.
新农菜豆1号密度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新农菜豆1号在3种不同密度下,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等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和底荚高度增加,茎粗、节数、分枝数、分枝总长降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降低,而百粒重与密度关系不显著。以密度21万株·hm-2鲜荚产量最高,为12440kg·hm-2,百粒鲜重64.7g。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不同N、P、K及密度配合对赣豆4号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A2B3C1D2)、8(A3B2C1D3)、4(A2B1C2DE3)产量最高,分别为2824kg/hm^2,2818.5kg/hm^2,和2816.25kg/hm^2。密度和KA肥对产量影响达极显著水平,N肥影响达显著水平,而P肥对产量的作用不大,K能促进产量构成因子的形成,提高单株生产力。密度增大,株高增加,分支增多,但单株荚数,粒数,单株生产力减少,百粒重减轻,随关N肥的增加,植株有所增高,分枝有所减少,单株荚数,单株生产力,百粒重均有所降低,P对促进分枝,提高单株荚数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大豆新品系主要农艺性状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6个大豆参试新品系的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参数的分析,结果表明:(1)6个品系的百粒重平均表现高于对照品种;15个参试品系的单株产量均高于对照品种;(2)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遗传力较低;(3)单株荚数与主茎分枝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百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百粒重与荚宽呈显著正相关,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选用20个山西早熟大豆品种,对13个性状进行遗传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生育期性状遗传力较高,荚粒数变异较大,遗传型相关一般接近或稍高于表型相关,百粒重、株高、单株粒数、单株荚数、二粒荚数、主茎节数、生育期、一粒荚数与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百粒重和单株粒数对产量起决定作用。选育早熟高产品种要以百粒重和单株粒数为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0.
笔者对377份不同生育期的大豆品种与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选育新品种时,若以全生育期、荚长、单株荚数、单株粒数进行选择可望获得早熟、高产新品种;若以荚长、荚宽进行间接选择可望获得大粒新品种。(2)不同生育期类型各品种间产量构成因素均达极显著水平,早熟品种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百粒重的处理间达极显著水平。(3)早熟品种的茎粗、全生育期的变异系数最大;中熟品种的株高、结荚高度、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的变异系数最大;晚熟品种荚长、荚宽、百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大。(4)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的遗传力较低,而遗传进度较高;百粒重、单株产量的遗传力较高,遗传进度较低。  相似文献   

11.
以豫麦66号为材料,研究了密度及追氮时期对大穗型小麦旗叶和子粒碳氮代谢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随着密度增加。旗叶的磷酸蔗糖合成酶(SPS)活性下降,导致标志源端供应能力的可溶性糖(WSC)减少.推迟追氮时期可使SPS活性及WSC含量增加.密度增大导致子粒中蔗糖合成酶(SS)活性及淀粉积累速率降低,推迟追氮时期则使SS活性和淀粉积累速率提高.密度及追氮时期对产量性状有明显的互作效应,增加种植密度可使单位面积成穗数有所提高,但密度过高穗数的增益难以抵偿穗粒数和粒重下降的损失.适当增加密度,配合后期追氮是大穗型小麦实现超高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氮、磷、钾肥料施用量对水稻产量及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肥施用均可提高水稻产量,氮肥是增产的主要因子,远高于磷、钾肥增产效果。产量(y)与施氮量(x1)、施磷量(x2)、施钾量(x3)呈抛物线关系,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0.021 9x12+18.255x1+5 063.8;y=-0.135 3x22+29.049x2+7 159.4;y=-0.033 7x32+15.238x3+7 057.2。不同肥料因子对水稻产量构成影响不一,氮肥促进有效穗数、穗粒数增加,而降低千粒重;磷肥促进有效穗数、千粒重增加,而对穗粒数影响不大;钾肥促进穗粒数、千粒重增加,而对有效穗数影响不大。氮、磷、钾肥对水稻形态影响不一,3种肥料因子均能增加叶面积,但氮肥增加幅度显著高于磷肥和钾肥;氮肥增加株高和穗长显著,而磷钾肥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Optimal planting density and proper fertilization method are important factors to improve maize yield and nutrient utilization. A two-year(2016 and 2017)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with three plant densities(6.0, 7.5 and 9.0 plants m~(-2)) and three fertilization modes(no fertilizer, 0 F; one-off application of slow-released fertilizer, SF; twice application of conventional fertilizer, CF).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grain yields and N, P and K use efficiencies under SF with the optimal planting density(7.5 plants m~(-2)) were the highest among all the treatments in 2016 and 2017. Compared with CF, SF could increase post-silking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promote N, P and K uptake at pre-and post-silking stages; this treatment increased grain N, P and K concentrations and resulted in high N, P and K use efficiencies. Nutrient(N, P and K) absorption efficiencies and partial productivity, and nutrient(N and P) recovery efficiency in SF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CF treatments under the planting density of 7.5 plants m~(-2). Under both SF and CF conditions, the grain yield, total N accumulation and nutrient use efficiencies initially increased, peaked at planting density of 7.5 plants m~(-2), and then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plant density. Based on the yield and nutrient use efficiency in two years, plant density of 7.5 plants m~(-2) with SF can improve both the grain yield and N, P and K use efficiency of spring maize in Jiangsu Province, China.  相似文献   

14.
小麦不同施肥水平与施肥结构的产量效应和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施肥水平、施肥量和施肥结构条件下有效养分的产量效应和经济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较低施肥水平时均衡肥料投入有利于提高产量,提高微肥用量或钾肥用量有显著的增产效应和经济效益。在中肥基础上微肥用量增加1倍,有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增加养分的产量和效益分别为69 50kg/kg和72 04元/kg;P肥和微肥同时增加1倍,增加养分的产量和效益分别为18 12kg/kg和17 422元/kg;增加K肥施用量,只增产不增收。在中肥水平下不增加N肥,提高P、K及微肥的投入量,增加养分的产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分别为5 51kg/kg和4 654元/kg;在此基础上P肥投入量增加1倍,增加养分的产量和效益最高,分别为53 36kg/kg和60 55元/kg;P和K肥同时增加,有增产效果,但增加养分的产量和效益为负值。P肥是提高小麦生产能力和效益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南方土壤由于长期脱硅富铝化过程,土壤中全硅和有效硅的含量均较低,研究硅对提高中国花生的产量对和品质有重要意义。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花生施用硅肥后,花生增产效果明显,其中以结荚期施用硅肥增产效果大,增产效果在13.5% ̄25.6%之间,平均增产达20.1%;从施用成本和增产效果综合分析,建议在热带砖红壤地区花生硅肥施用量为30kg/hm2(SiO2);不同时期施用硅肥对百果重和百仁重的影响效果不同,总的来说低水平的硅[30kg/hm2(SiO2)]的效果好于中高水平。仅在结荚期施用30kg/hm2硅提高花生的百仁重;在下针期和结荚期施用30kg/hm2可提高百果重;基施(30kg/hm2)提高产量的主要原因是增加了单株结荚数;花生施用硅肥后对花生仁的脂肪含量没有明显的影响,花生施硅适宜于食用型品种;花生施用硅肥能明显降低花生成熟期植株的全氮含量;对磷的影响则表现为,基施硅肥90kg/hm2可提高植株中磷的含量,而结荚期追施150kg/hm2的处理降低植株中磷的含量;对钾的影响则表现为复杂的规律,其机理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氮、磷、钾、硅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在大田条件下 ,应用四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回归组合设计方法 ,研究了山西石灰性草甸土壤合理施用氮、磷、钾、硅肥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 :氮、磷、钾、硅肥的合理配施对水稻产量的形成有极显著的促进作用 ,四因素与产量的主效应回归方程为y =6973.5+2 4 89x 1+7.912x 2 +7.388x 3 +7.0 4 72x 4 。氮肥主要是通过影响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而促进产量的形成 ,磷肥主要是通过影响有效穗、穗粒数而促进产量的形成 ,钾肥主要是通过影响有效穗、结实率而促进产量的形成 ,硅肥主要是通过影响千粒重、结实率、穗粒数、有效穗而促进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灰色关联度在冬油菜种质资源创新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灰色关联度对13份冬油菜种质资源的6个主要经济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单株有效荚果数、主花序有效荚果数、主花序有效长度、单荚粒数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8.
夏秋  赖雄  王小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6805-16807
[目的]探讨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川单418玉米杂交种产量的影响,为其快速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密度为主处理(45000~67500株/hm2),施氮量为副处理(90~360kg/hm2),研究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对川单418产量的影响。[结果]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川单418产量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川中丘陵区川单418的最佳种植密度为60000株/hm2,比常规种植密度可以适当加大,最佳施氮量为270kg/hm2,产量可达到8024.36kg/hm2。密肥互作效应分析表明,在较高密度下,氮肥对产量的调控作用更为明显,主要通过影响穗粒数来实现。[结论]在西南地区加强玉米杂交种川单418种植密度和肥力组合调控可有效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和磷钾吸收利用的影响,于2015—2016连续2年在河南省禹州市开展大田试验,选用伟科702和中单909,设置不施氮(0 kg·hm-2,N0)、低氮(180 kg·hm-2,N180)、高氮(360 kg·hm-2,N360)三个施氮水平,4.5×104(D45)、6.0×104(D60)、7.5×104(D75)、9.0×104 株·hm-2(D90)四个种植密度,分析不同因素对玉米产量及构成、磷钾累积及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产量随密度提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相同密度下低氮处理提高了玉米产量,密度越高增产量幅度越大,D45、D60、D75、D90密度下玉米产量分别增加0.49%、0.73%、5.38%、7.81%;高密条件下,伟科702的N180处理比N360处理增产17.28%,而中单909的两个处理的产量间无差异。随着密度增加,有效穗数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下降;施氮量对有效穗和千粒重的影响较小,对穗粒数的影响与产量变化趋势一致。大喇叭口期以后,各处理玉米磷、钾吸收的差异逐渐变大。随着密度增加,玉米磷、钾吸收量逐渐增加,密度从D75增加至D90,则磷、钾累积量降低,其中伟科702降幅显著高于中单909。相同密度下,N180比N360处理提高了玉米磷、钾素累积,成熟期磷和钾素累积量平均提高了15.30%和17.91%。随密度增加,磷、钾偏生产力和吸收效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收获指数和利用效率呈下降趋势。低氮处理提高了玉米的磷、钾吸收效率,且增密处理(D75和D95)提高了磷、钾偏生产力及磷收获指数,但降低了钾收获指数和磷、钾转运效率。本研究条件下,施氮180 kg·hm-2和种植密度7.5×104株·hm-2可提高玉米产量和磷、钾素吸收,优化磷、钾肥的利用效率,研究结果为我国玉米合理栽培与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钾肥不同施用量对玉米产量和效益及钾素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黑龙江省玉米主产区双城地区不同钾肥施用量条件下,玉米产量、养分吸收规律以及土壤—作物系统中钾素投入—产出平衡状况。结果表明:施钾可明显增加玉米植株各部分含钾量,对秸秆钾含量的提高尤其明显。在一定范围内施用钾肥可显著提高玉米籽粒产量,随着施钾量增加,籽粒产量没有进一步提高,从而使钾肥效益降低。施钾肥的K1、K2、K3、K4处理分别比K0产量增加1 190、1 460、1 070和729 kg.hm-2;各处理钾含量大小顺序为:籽粒K4K3K2K1K0;秸秆K4K3K1K2K0;各处理钾表观盈亏量均为负值,其中K1和K2处理钾的亏缺程度最大。双城地区钾的平衡系数均小于1。从产量、效益及平衡系数看,该地区钾肥用量以K2O 100 kg.hm-2为宜,可使土壤钾素趋于动态平衡,达到玉米的高产、优质和高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