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栗属植物起源于中国,我国境内有中国板栗、茅栗和锥栗3个种,在世界栗属植物种质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起源、演化、分类和保存4个方面,概述了中国栗属植物种质研究的最新进展;同时提出一方面增加取样地点和数量,另一方面加强多国合作、多方法联合鉴定的方式,是澄清栗属植物起源和演化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锥栗属壳斗科栗属,落叶树种,建瓯市龙村乡现有栽培面积4533hm^2,栽培品种16个,1990年经原南平地区有关部门专家筛选、鉴定,评选出4个优良锥栗品种,即白露仔、乌壳长芒、黄榛、油榛。  相似文献   

3.
1概况 锥栗俗称榛子,壳斗科栗属落叶乔木,是我国南方著名的干果与木本粮食树种,也是福建省最有特色的农副产品之一。锥栗是福建省重要的优稀特色资源。锥栗树全身是宝,秋后落叶可以改良土壤,成熟后的种苞是生产活性炭的原料,根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上等药材,树干是工业原料用材;其坚果品质优良,富含17种氨基酸,具有补肾、健脾、强筋、活血的功用。锥栗糯性强、蛋白质丰富、水溶性总糖含量高、外观亮丽、风味独特。  相似文献   

4.
《新农业》2017,(13)
<正>锥栗作为一种壳斗科栗属植物,根据目前栽种情况来看,只有浙南闽北山区的果农有栽种大面积的大果锥栗人工林。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化的不断发展,锥栗的高量生产早已成为浙江一带农民的主要产业之一,有效提高当地农民经济效益。锥栗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其产量却没有呈正相关比例上增,仍处于低产状态,对当地果农的经济收入造成一定影响,即使大部分植株种植年限早已处于成龄盛产阶段,平均亩产量却只达到100公  相似文献   

5.
锥栗又名榛子、毛榛、栗子、珍珠果,为壳斗科栗属,是闽北的传统名果,已有500多年的栽培历史,主要分布在建瓯、建阳、政和3市(县)的交界处。锥栗果形美观、色泽鲜艳、种仁肥厚、甜美适口,果实富含糖、淀粉、蛋白质、脂肪,还富含人体所需的胡萝卜素、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不仅可以鲜食、炒食、炖食,还可以加工成糕点、代乳粉、罐头等系列食品,是理想的绿色食品,颇受消费者欢迎。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锥栗栽培技术得到不断优化,锥栗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每667 m2产量从过去的20余kg提高到现在的100 kg以上,增收400多元,榛农种植的积极…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5个壳斗科植物盐溶蛋白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分析,为壳斗科植物的种质资源鉴定提供科学依据.以栗属(板栗、锥粟、茅栗)和栎属(麻栎)5个壳斗科植物为试验材料,分别提取种子内盐溶蛋白,并进行PAGE电泳检测.结果表明,茅粟(Castanea seguinii Dode)的盐溶蛋白种类最丰富,有19条,而麻栎(Quercus acutissima Carr)最少,有11条.对每条谱带进行相似性比较,发现茅栗与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的相似程度最高,其次是锥栗[Castanea henryi(Skan)Rehd.et.Wils]和麻栎,再次是茅栗与锥栗,而板栗与麻栎的差异性最大.从而推断出它们之间进化关系:麻栎→锥栗→茅栗→板栗.袁明利用SDS-PAGE技术可用于鉴定壳斗科植物之间的进化关系和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7.
为了弄清稻属染色体组E和D的关系,本研究采用的材料是锡兰药用野生稻(染色体组型C C) 和澳洲野生稻(染色体组型E E) 杂交得到F_1杂种(染色体组型C E),上述F_1杂种(染色体组型C E) 与小颖野生稻(染色体组型C C D D) 之间杂交的植株(染色体组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6种聚集度指标与2种回归模型,研究栗角斑蚜在锥栗林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结果表明:栗角斑蚜在锥栗林中的分布型为聚集分布型,其种群聚集受环境因素影响,种群个体间相互排斥。同时,确定了栗角斑蚜在不同种群密度与不同精度要求下的最适抽样数。研究结果为锥栗林栗角斑蚜的种群监测与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植物根尖细胞涂抹制片方法,是观察植物染色体最常用的方法,也是研究染色体组型染色体分带的基础。甘薯属包括有不同染色体数的物种,即二倍体、四倍体、六倍体。由于甘薯属物种的染色体小和染色体数目多,以及受染色体制片技术的局限,使得对甘薯属物种体细胞染色体形态、组型分析研究很少,仅见有关甘薯属物种染色体数目个别报道。这对从细  相似文献   

10.
家猪的染色体组型研究,国内、外皆有报导。其目的是研究家猪的正常染色体组型:进一步探讨猪的遗传性疾患与染色体的关系,以及种族间在遗传结构上的变异。一、材料和方法由于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对于染色体的研究已成为方便易行之事。因为血液中的单核  相似文献   

11.
锥栗品种资源性状描述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锥栗主产区福建省建瓯市以及福建农林大学南平校区锥栗试验林中 35个品种的研究 ,并参考了板栗的评价系统 ,初步建立了适合中国南方特点的锥栗品种资源性状描述与评价系统 .同时确定了标准叶取样部位、数值性状理论样本容量和分级标准 ,为今后系统研究锥栗品种资源及其选择优良品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筛选‘桂栗一号’大果锥栗优良砧木及为探讨砧穗互作机制提供理论支持,以‘桂栗一号’大果锥栗为接穗,以板栗和普通锥栗作砧木进行嫁接,观察其成活率;以板栗和普通锥栗实生苗为对照,测定其苗木生长量、光响应曲线和光合日变化等。结果表明,以普通锥栗为砧木的嫁接成活率远高于以板栗为砧木的嫁接成活率,两种砧木的‘桂栗一号’嫁接苗的长势均弱于其对照。不同砧木对‘桂栗一号’苗木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表观量子效率(AQY)和暗呼吸速率(Rd)等光响应参数的影响并不显著。4种苗木对光强的适应范围:板栗=板栗/桂栗一(以板栗为砧木的‘桂栗一号’嫁接苗)>锥栗/桂栗一(以锥栗为砧木的‘桂栗一号’嫁接苗)>普通锥栗。4种苗木的Pn(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全天Pn的最高峰出现在8:40~10:00,14:00时均有光合“午休”,而普通锥栗和锥栗/桂栗一的“午休”幅度比板栗和板栗/桂栗一大。对于全天的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气孔限制值(Ls)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等光合参数变化,板栗与板栗/桂栗一、普通锥栗与锥栗/桂栗一走势分别相类似。普通锥栗和锥栗/桂栗一比板栗和板栗/桂栗一受炎热和强光等环境因素影响较为严重。以板栗或普通锥栗作砧木,在全天有机物的积累上差异小。影响嫁接苗全天Pn的主要生理生态因子为光合有效辐射(PAR)、Gs、Tr、Ci和Ls。单从亲和力上考虑,选用普通锥栗作为砧木嫁接‘桂栗一号’为佳,但在高海拔或日照强的地区建议使用板栗作为砧木。  相似文献   

13.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法对整地方法与锥栗产量的关系进行研究,通过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锥栗不同整地方法之间的果苞数和产量差异显著,经过整地的A、B、C、D标准地的果苞数和产量均大于不整地的E(ck)标准地。采用坡改梯整地栽植锥栗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4.
不同板栗品种过氧化物同工酶谱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对不同板栗品种的野外材料和愈伤组织的过氧化物同工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过氧化物同工酶谱有其相似性又各有差异,华光Castanea mollissima cv.Huaguang和韶十八Castanea mollissima cv.Shaoshiba之间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华光Castanea,mollissima cv.Huaguang、安1 Castanea mollissima cv .An 1和焦扎Castanea mollissima cv jiaozha.铁粒头Castaca mollissima cv Tielitou.和檀桥Castunea mollissima cv.Tanqiao之间亲缘荚系较近,而檀桥Castanea mollissima cv .Tanqiao和红栗Castanea mollissima cv .Hongli之间亲缘关系摄远:同一品种愈伤组织与野外材料的过氧化物同工酶谱的差异较大,谱带多的分化程度高.  相似文献   

15.
锥栗品种抗栗瘿蜂性状的评价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通过因子分析方法构建锥栗品种对栗瘿蜂抗性的评价指标———抗性指数R:R=-[ mi=1bijXj)] 并据此将建瓯市8个锥栗当家品种对栗瘿蜂的抗性分为5级 ( nj=1  相似文献   

16.
马麟英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6782-6784
[目的]为广西省东兰县板栗的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广西省东兰县退耕还林地4种立地条件中2种造林模式(板栗纯林、板栗×喜树混交林)下的板栗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抽样和样点调查的方法,研究2种造林模式下板栗前期地径、树高和冠幅的生长量,并与荒山林地板栗成林的生长量进行对比。[结果]2种造林模式下,板栗的经营状况基本一致;纯林中板栗地径、树高和冠幅的年平均生长量分别为1.288 cm、0.644 m、0.594 m,混交林中板栗地径、树高和冠幅的年平均生长量分别为1.125 cm、0.585 m、0.572 m,板栗成林地径、树高和冠幅的年平均生长量分别为1.224 cm、0.608 m、0.581 m。[结论]纯林中板栗生长状况较好,应加强对混交林中板栗的前期管理(如多施有机肥等)。  相似文献   

17.
为突破板栗低产林改造技术瓶颈,对板栗进行大砧高接换种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板栗大砧高接换种成活率较高,约88.4%,与对照本砧嫁接(93.2%)仅差4.8%;不同样地间板栗的树冠生长参数差异较小,试验地中大砧高接换种的板栗平均树高和平均冠幅分别为3.0、3.7 m;各样地的雄花数均大于雌花数,板栗的结果数主要取决于雌花数的数量;进行大砧高接换种的板栗单株产量逐年增加,嫁接后第4年单株产量达5.5 kg,比对照本砧嫁接的产量增加了近7倍。研究结果表明,板栗大砧高接不仅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技术,还为推广优良品种,实行低产林改造,树体矮化,增加产量,提高经济效益等提供了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8.
于10月30日采摘10种壳斗科植物的果实,并测定其果实的含水率和种子(种仁)中总脂肪、蛋白质、还原糖、淀粉、果胶的含量,结果表明:(1)这10种壳斗科植物果实中种子淀粉含量与还原性糖的含量具有相似的规律,即甜槠>茅栗>苦槠>锥栗>红钩栲>多穗柯>华南石栎>青冈>长柄水>细叶青冈;而且甜槠、茅栗、苦槠、锥栗的果实中蛋白质含量都比较高,因此这4个树种的果实作为木本淀粉类资源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2)脂肪的含量没有明显的规律,其中青冈果实中种子脂肪含量最高,多穗柯最低;果胶含量的变化也没有明显的规律,其中以苦槠果实的种子果胶含量最高,锥栗最低.(3)果实的水分含量分析表明,茅栗、锥栗的果实水分含量都比较高,口感好.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野桔与南桔染色体核型及Giemsa带型的研究,探讨了两者的亲缘关系在细胞学上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两者染色体效均为2n=18,绝对长度差异较小,属于小染色体类群,基本核型为对称性核型,N、F值均为36,染色体长度比小于2:1,属于1A类型,这表明了两者在核型上的一致性。但两者着丝点部位及臂指数乃有不同:野桔染色体全为中部着丝点,其臂指数大于60%只有一对,核型公式为:2n=18=12(L)m+6(S)m;而南桔染色体除中部着丝点外,还有3对近中部着丝点,臂指数大于60%有6对,其核型公式为:2n=18=8(L)m+4(L)Sm+4(S)m+2(S)m,不对称的程度比野桔高。Giemsa C—带带型以着丝点带和端带为基本带型。  相似文献   

20.
板栗6个不同品种的果实对炭疽病的抗性差异显著,对与抗性有关的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及SOD同工酶的分析表明:过氧化氢酶及过氧化物酶活性与板栗果实抗病性密切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越低,过氧化物酶活性越高,果实的抗性越强;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及SOD同工酶谱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品种间果实的抗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