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基于2019年西部大开发地区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指标的面板数据,选取15个评价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其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分和排名。结果表明,综合得分从高到低排名依次是新疆、内蒙古、陕西、广西、四川,这5个地区的综合得分均为正数,是西部大开发中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其他地区(宁夏、云南、重庆、贵州、甘肃、青海、西藏)综合得分为负数,是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西部大开发地区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9年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依托西部大开发地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状,提出促进西部大开发地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议,包括在政策构建层面上要注重梯度分类、在乡村产业层面上要推进多元培育、在资源要素层面上要加大保障力度。  相似文献   

2.
自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农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是河南省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也在不断增加。那么如何缩小分歧并实现农村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成为了河南省当前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首先探讨了河南省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形成的原因,并基于经济总量、人均水平、经济增长率和产业结构等指标,对河南省4个经济区农村区域差异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分析,以此为基础试图寻找出河南省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3.
采用2013年广东省农业发展数据,利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对广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因子分析提取出评价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4个主因子分别是农业投入规模、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出效益,比较各个地区农业4个主因子得分排名,得出广东省各地区在这4方面出现较大差异,说明农业现代化内部发展不平衡;同时,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及综合排名得出广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又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珠三角地区最强,粤东、粤西相当,处于中游水平,粤北地区最弱。  相似文献   

4.
农业是支撑一个地区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在整体经济发展中占据不可取代的地位.在构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综合应用熵权TOPSIS法和因子分析法,从“局部”和“整体”两个层面对广东省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10年广东省内主要城市的农业经济发展出现区域不平衡现象,相对差距较大;近5年来整个广东省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呈现上升趋势,继2010年有所降低后,于2011年达到一个相对较好的水平高度.提出了减少广东农业地区差异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海峡西岸经济区各市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海峡西岸经济区20个市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及排序,根据综合得分进行样本聚类分析,对区域20个市进行类型划分,并分析了类别特征,提出了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参考若干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黑龙江省特点,选取能代表农村城镇化水平的经济发展、城镇建设、居民生活、社会进步等4个方面的20个指标,建立了农村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和综合指数法对黑龙江省12个地市的农村城镇化水平进行定量计算,以地学信息图谱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农村城镇化水平普遍较低,而且存在很大的区域差异,最高的哈尔滨市(0.684)与最低的绥化市(0.217)相差3倍.从系统的角度对评价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提高黑龙江省农村城镇化整体水平和缩短区域差异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集群化”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关键词,明晰广东省各区域水果产业的集聚程度和竞争力强弱,为打造特色水果优势区,形成特色产业集群提供参考。运用集聚水平指数和比较优势指数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水果产业进行集聚化和比较优势水平测算,构建了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获取影响水果产业竞争力的主因子,计算出区域内综合竞争力排名。结果显示,茂名市、湛江市、梅州市、肇庆市水果生产集聚化程度较高,已形成特色水果产业集群。实证结果表明,综合竞争力水平由生产能力竞争力、生产要素竞争力和配套产业竞争力3个主要因子决定,由此提出加大水果产业生产要素投入和巩固配套产业支撑策略,以期进一步提升广东省区域水果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正>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下,农村问题仍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影响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分析了农民收入水平、生产性投资水平低,农村青壮年人口、经济人才缺乏,产业结构不均衡,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几个因素,并就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探究农村区域经济遇到的问题与未来发展的方向。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和民计民生领域的重要问题,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关乎农业产业水平的提升、农村宜居  相似文献   

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3):136-137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农村电子商务逐渐成为我国电商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在广东省全面推广农村电商,对于解决农业商品产销问题,推动农民增收、改善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促进广东早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广东省发展农村电商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展开分析与探讨,以期能为广东省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和推广助力。  相似文献   

10.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和加权函数法,对河南省18个市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对影响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诸因素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表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非农从业人员比重、农业产值和农用化肥施用量是影响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各指标灰色关联度的大小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计算了反映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数,对河南省18个市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排序,并分析了河南省各市农业发展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为评价广东省城乡统筹时空演变趋势,利用主成分(PCA)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定量测度广东省2000要2012年及2010年广东省各地级市城乡统筹度并分析城乡统筹空间差异。结果表明,近年来广东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逐年好转,但城乡统筹空间差异明显,珠三角一带城乡统筹明显高于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形成了明显的空间二元结构曰城乡统筹空间分异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区位因素、城市化水平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广东省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唐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752-19753,19756
为对我国31个省区的农村居民经济状况进行排序和聚类,借助MATLAB软件,对反映各省区农村居民经济状况的一些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综合评价得分较高的依次为: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天津、广东、福建、山东、辽宁;综合评价得分较低的依次为:甘肃、贵州、西藏、新疆、云南。这31个省区农村居民经济状况与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大致同步但不完全一致。农村居民经济状况的提升,有赖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应当统筹把握和全面协调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使整个国家社会福利最大化。  相似文献   

13.
刘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611-5612,5617
阐述了陕西农村在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的3方面问题,包括自然条件的地区差异造成了区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不均衡、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导致公共服务的缺失与不足以及政府短期经济政绩导向忽略了在公共服务方面的作为,并立足于陕西省农村公共服务的实际情况,提出需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基础政府公共服务造血功能;强化资金投入,明确政府间供给责任;建立多元的农村公共服务筹资激励机制和科学合理的农村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孙丽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912-15914
选取云南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作为分析的变量指标,采集《云南年鉴》和《云南统计年鉴》中1978~2007年的相关数据,采用RHL值和泰尔指数,对云南省城乡经济差异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进行定量研究,并通过经济增长对城乡差异收敛与发散的空间分析及城乡经济差异演变趋势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978~2007年,城市经济发展以向下收敛为主,农村经济发展以向下发散为主,导致城乡发展分离趋异,总体表现云南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地区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城镇的发展;城乡差异发展趋势显示库兹尼次曲线的倒“U”形特征。为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出以下建议:采取非均衡发展的战略,加速总体经济发展;培育和发展中小城市,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适当扶持贫困农村地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5.
陕西省村域经济发展的特征和制约因素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对陕西省村域经济发展现状与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对影响陕西省村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地域环境条件的差异,影响村域经济发展的因素也各不相同。但就陕西而言,城乡居民贷款余额、城镇化率、农业总产值是影响陕西省村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农业机械化程度、本地电话用户、农村普通中学在校生人数、乡村从业人员数4个因素,对陕西省村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区域上呈现明显差异;农村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对陕西村域经济发展影响最不显著。从农村金融制度、县域城镇化发展、农业机械化、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农村基本建设投资,提出了促进陕西省村域经济发展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6.
农业功能结构性失衡、功能服务区域覆盖不均是城乡发展二元化的典型特征,农业功能空间的开发与转型是破解城乡发展二元结构、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力抓手。本文通过构建农业多功能评价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和空间自相关等技术方法,分析广东省农业多功能及其各功能的发展状况,划分农业复合功能空间类型,辨析农业复合功能空间的发展与转型演化过程。结果表明,2010—2020年广东省农业多功能指数呈上升趋势,发展先慢后快,向非生产性主导的农业多功能转型发展,空间格局呈向沿海地区集聚的发展态势。农业各类功能指数均有所提高,生产功能呈现以粤东、粤西为中心集聚,并向粤北地区延伸,珠三角地区低值集聚的特点;社会服务功能在区域内中等水平均衡分布;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形成“粤北环海”的北部生态屏障与“圈层递增”的总体格局;休闲服务功能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区域,呈现高—高集聚和低—高集聚的特点。农业复合功能空间类型主要向生态型、休闲型复合功能空间转型,形成生产—生态服务型、生产—社会服务型、生产—休闲服务型、社会—休闲服务型、社会—生态服务型5种类型的农业复合功能空间新格局。广东省农业多功能持续融合、复合功能空间类型多元化发展,但区...  相似文献   

17.
农村空心化是乡村地域系统在城镇化、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不良演化状态,影响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县域尺度,从土地、人口、经济3个子系统出发,对安徽省农村空心化程度进行综合测度。结果表明,安徽省农村空心化地理分区明显,皖北片区基本由中低度空心化区县覆盖;皖中片区集中表现为农村中度空心化特征;沿江片区,皖南片区,皖西片区较高空心化现象明显。同时,提出整治闲置、废弃土地,探索土地流转新机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测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平  孙文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9244-9247
根据农村数据的可得性,立足各地区经济发展实际情况,选取1个1级指标、4个2级指标、20个3级指标建立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测评指标体系。将相关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河北省各地区循环经济水平测评发现:石家庄市、秦皇岛市和唐山市综合得分最高;邢台市、邯郸市、廊坊市、沧州市和保定市综合得分处于中等水平;衡水市、承德市和张家口市综合得分处于低水平。同时,对标准化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发现,邯郸市、保定市、秦皇岛市、邢台市、廊坊市、沧州市和衡水市为第1类,石家庄市、唐山市为第2类,张家口市、承德市为第3类,这反映河北省各地区农村循环经济状况取决于地理上的接近和地貌特点的近似性。提出了增加政府对农村循环经济建设的投入、从产业政策视角促进农村循环经济发展、促进相邻地区农村循环经济市场建设、实行强制性公众参与的相关建议,以期实现农村经济、社会与环境和谐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9.
依据系统性、全面性、普适性、尽量量化及数据可得性原则,选定5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作为测试农村信息化发展指数的指标体系,运用SPSS软件对河南省18个地市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聚类分析,将其分为豫西北、豫中和豫东南3个区域,采用泰尔系数法分析河南省不同区域间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差异,认为河南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总体差异在下降,具体表现为区域间差异在下降,区域内差异较平稳。对此,要从发挥政府部门主导作用、整合农村信息资源、提高农民文化素养与信息意识等几方面着手解决。  相似文献   

20.
新型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协调发展、重心迁移等模型,以广东省为实证,揭示两者间协调发展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呈较强正相关,本质上属互促共进关系,但受发展阶段和地区差异影响,两者间仍存在矛盾;户籍城镇化率是协调发展等级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后者随前者同向变化;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协调发展等级较高,协调发展类型对经济实力依赖较小,主要受产业结构、耕地资源禀赋等影响;协调发展度重心大体向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城乡统筹发展的地理空间转移;促进协调发展应结合地区特色及所处协调阶段,采取差异化创新驱动发展策略,注重加大农业机械投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和加速区域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