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舒城县1961—2010年逐日降水、气温等资料为基础,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orlet小波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相关性检验等方法,系统分析了近50年来舒城县暴雨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近50年舒城县暴雨日数存在明显的月变化特征,最为集中的月份为6—8月,这段时间出现的暴雨日数约占全年的69%;(2)近50年舒城县暴雨日数的年际变化很大,并以0.067 d/10年的速率缓慢增加;(3)Morlet小波分析表明,1961—1979年存在7年振荡的主周期和3年振荡的次周期,1980—2000年存在12年振荡的主周期和4年振荡的次周期,2000年以后存在6年振荡的主周期和2年振荡的次周期;年际变化最强信号出现在1991年,年代际变化最强信号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4)M-K突变检验表明,近50年舒城县年暴雨日数总体是逐渐增加的,这与线性趋势分析的结果一致;1988—1990年和1991—1997年增加趋势显著,2008年发生突变,由之前的减少再次转为增加;(5)年暴雨日数与年降水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与年平均温度存在显著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当前抚顺市气象部门发布的森林火险天气预报中,空间位置较粗略,以点带面,预报方法单一落后、时效性较差,不能满足各级森林防火工作的实际需求。为此,笔者引入新的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方法,采用修正的布龙-戴维斯方案计算森林火险气象指数,建立本地动态气象要素数据库,研发抚顺森林火险气象预报平台,实现动态计算抚顺各地区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  相似文献   

3.
徐金阁  龚玺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8):215-218,223
利用湘阴县气象站1960—2019年的日平均气温资料,运用线性倾向法、R/S分析法、Mann-Kendall检验法、Yamamoto法和小波分析法,对年代、年、季节和月气温的时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60年来湘阴县年平均气温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增温率为0.21℃/10 a;四季中春季增温最显著,夏季增温最慢.R/S分析表明年、季平均气温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均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在2002年发生突变,春秋两季平均气温分别在2002和2003年发生突变,夏冬两季平均气温未见明显突变;年平均气温的变化存在周期性,第一主周期为32年,第二主周期为10年.  相似文献   

4.
利用连山县1967—2016年平均气温资料,采用气候趋势分析、小波变换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对连山县气温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连山县年平均气温呈振荡上升趋势,气温倾向率为0.130℃/10 a;春、夏、秋、冬各季平均气温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平均增温率分别为0.111、0.031、0.202和0.183℃/10 a。连山县平均气温存在明显的多时间尺度变化,准7年特征时间尺度为主周期,10~12年、准3年和15~18年尺度分别为第2、3、4周期。年平均气温在1997和2014年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海口晚稻生育期气象因子变化规律,提供晚稻生产理论指导,以海口市1988—2012年晚稻单产和生育期降水量、平均风速、最大风速、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平均相对湿度、日照时数为研究对象,应用Morlet小波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线性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探讨逐日气象因子变化特征及其对晚稻气象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最大风速和平均风速呈显著上升趋势,日照时数、平均相对湿度呈显著下降趋势,其他气象因子均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量、平均风速、最大风速、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平均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突变点分别出现在2007年、2011年、2009年、2008年、2009年、2009年、2001年、1993年。小波分析结果表明,在较小时间尺度上周期振荡剧烈,时间尺度越大,周期振荡越平稳,规律越明显。  相似文献   

6.
根据收集的历史森林火情数据、森林可燃物观测数据和林木特征数据,结合预报员森林火险等级预报经验,在原有的Nesterov火险指数算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气象局和国家林业局联合发布的修正后的布龙—戴维斯火险气象因子及其指数查对表(森林火险查算表),增加风速因子,考虑物候和地表影响,建立白山本地的森林火险等级预报方法。试报结果表明,此方法预报的森林火险等级符合实际经验和森防一线人员的现场判断,与日常经验预报结论趋势基本吻合,与森林可燃物观测结论对应较好,可以作为实际业务应用。  相似文献   

7.
神木县降水长期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璐莹  徐琰  张磊 《安徽农业科学》2014,(30):10586-10589
利用神木县1961~2000年逐月降水量资料,通过趋势成分与随机成分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小波分析及R/S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神木县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长期变化趋势及突变检验。结果表明,神木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仅为421.2 mm,并以16.7mm/10a的速度减少;降水量年内分布比较集中,主要集中在6~8月;由自相关分析得出神木县降水量系列是相对独立的系列,相依性弱;Morlet小波变换表明神木县降水量存在着4和11年的中短周期变化;R/S分析表明其降雨呈平缓下降趋势,无明显的主周期变化,自身相关性较弱;Mann-Kendall检验表明神木县降水量在1972、1977、1987和1993年前后发生突变,多由多雨期进入少雨期。  相似文献   

8.
该文以舒城县1957—2015年的降水、气温等资料为基础,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orlet小波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相关性检验等方法,系统分析了近59年来舒城县降水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近59年舒城年降水量呈现以14.227mm/10a的线性趋势缓慢增加;1957—1965年存在7a振荡的主周期和3a振荡的次周期,1966—1975年存在10a振荡的主周期和7a振荡的次周期,1976—1998年存在10a振荡的主周期和2a振荡的次周期,1999—2010年存在6a振荡的主周期和4a振荡的次周期,2011—2015年存在5a振荡的主周期和2a振荡的次周期;近59年舒城年降水量没有显著的增长或减少趋势;年降水量与年雨日数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年降水量与年平均温度存在负相关性,自进入21世纪以来,与年平均温度的相关性正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9.
郑梦琪  赵华荣  郭纯青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828+16912-16828,16912
[目的]研究1957~2007年桂林气象站降雨资料变化。[方法]利用桂林市区1957~2007年逐日降雨资料,采用趋势分析、小波分析、Mann-Kendall非参数统计检验法等方法,对51年来桂林市区降雨资料进行降雨趋势、降雨周期、降雨突变等分析。[结果]51年来桂林市区降雨量存在上升趋势,第1、第2、第3季度除个别年份变化稍大外,其余年份变化均大体相同,第4季度却有减少的趋势,且各年份变化较为明显,说明近些年的气候变化中,冬季的降雨量变化很不稳定,同时有越来越少的趋势;但整体来讲,桂林市区总降雨量变化不明显,但伴有上升趋势,说明51年来桂林市区气候变化不甚明显。小波分析表明,桂林市区降雨量变化以15年为一个周期、以2~3年为一个小周期。Mann-Kendall非参数统计检验表明,51年来桂林市区总降雨量的突变情况并不明显,但第2、第3季度的突变情况变化比较多,其中以近10年变化最为明显,可能是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结论]该研究为桂林气候变化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根据1952—2013年吐鲁番国家基准气象站的气象资料,采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检验方法、滑动t检验和Morlet复小波等方法分析吐鲁番市近62年气温趋势变化和周期变化。结果表明:吐鲁番市近62年来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气温、年最高气温和年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上升速率分别为0.39℃·(10a)~(-1)、0.21℃·(10a)~(-1)和0.65℃·(10a)~(-1),且突变发生在1996年、2002年和1985年。最低气温的上升对年平均气温的升高贡献最大。吐鲁番市年平均气温和倾向率最大的年最低气温具有30年主周期。研究结果可为吐鲁番市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张家口44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宏  王秀丽  张文龙  张楠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883-13885,13914
利用张家口站1966~2009年的气温、降水、风速资料及近几年自动站资料,采用基本统计量分析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对张家口市44年来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44年来张家口年、季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年、季降水量为减少趋势,但趋势并不明显;年、季平均风速有显著减小趋势,但主导风向未发生改变;气温和风速在1986年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12.
强玉柱  刘扬 《安徽农业科学》2014,(15):4752-4754
为了研究天水市雷暴气候变化特征、周期性规律和时空分布特征,利用天水市7个观测站1971~2010年雷暴日资料,通过数理统计、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和EOF分析等方法分析近40年天水市雷暴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天水市年平均雷暴日数为19.2 d,一年中雷暴发生在4~10月,7、8月份最多,雷暴主要发生在夏季;过去的40年,雷暴日数呈波动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152d/10a;Mann-Kendall检验得出,在1995年天水雷暴日数开始明显减少,突变点出现在2008年,2008年后雷暴日数显著减少;Morlet小波分析结果表明,天水市雷暴日数同时存在3、6、12及22年的准周期变化;根据EOF分析,天水雷暴异常空间分布可划分为全市一致型和经向型,其中关山区雷暴日数最多,其次是渭北区,河谷区最少。  相似文献   

13.
利用武汉站1951~2011年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GPD方法分别计算了武汉汛期降水、盛夏高低温、冬季低温各重现期下极端事件的重现值,并利用M-K突变检验分析了武汉一年当中关键时期的极端事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武汉汛期1年一遇指标达92mm,30年一遇指标超过了250 mm特大暴雨量级;汛期极端降水频数从20世纪80年代前期开始出现增长趋势,特别是2005~2008年,增长趋势明显,突变发生在1978年前后。盛夏极端高温1年一遇指标达37.9℃,最低温度1年一遇指标达30.1℃;近10年是极端高温的一个频发时期,平均强度呈线性增长趋势,上升趋势为0.058℃/10a;从80年代末开始,夏季极端低温频数迅速增涨,平均强度也呈线性增长趋势,上升趋势为0.086℃/10a,频数突变发生在1991年,强度突变发生在1993年。冬季极端低温1年一遇指标为-7.5℃,50年一遇指标达-18.3℃;寒冬极端低温集中发生在50~70年代,80年代开始温度逐渐回暖,极端低温强度升高趋势为0.323℃/10a;强度突变发生在1984年,频数突变发生在1987年。  相似文献   

14.
野火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干扰因子,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结构关键因子,也是对森林资源、大气环境和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主要因子。以2001—2018年浙江区域MODIS野火数据为研究基础,运用地理加权逻辑斯蒂回归方法,结合气象、植被和地形等自然因素,分析浙江野火时间变化特征及相关因子。结果表明:浙江区域野火时间变化不均匀,导致防火期提前,当年10月至次年4月野火发生占全年总火点的95.28%,其它月份仅占4.72%。防火期对野火的发生影响显著的因子主要有日最高地表气温、日平均风速、日降水量、日平均气压、日最低温度、日最小相对湿度、年平均降水量、海拔、坡度和植被覆盖度;非防火期对野火发生影响显著的因子主要有日最高地表气温、日降水量、日照时间、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气温、海拔、坡向指数和前一年植被覆盖度。防火期和非防火期的高火险区域主要集中在温州中部和东部、温州与丽水市交汇区域、绍兴市与宁波市交汇区域,说明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可以采取不同的野火管理政策。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71—2016年长沙市常规气象资料,计算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分析长沙地区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气象成因,并利用2003—2015年森林火灾资料进一步研究干旱对森林火灾的影响。结果表明,近46年来长沙地区干旱频率有所下降,干旱的年代际变化明显,呈三峰型。最长干旱持续天数和干旱总日数的年变化对应较好,长沙、浏阳、宁乡3站年际变化基本一致,且3站干旱分级特征具有较高的空间一致性。长沙地区以夏秋干旱最为常见,持续时间最长,最主要的气象原因为大气环流的影响。干旱情况下,森林等植被含水率下降,下降到一定程度,森林火灾容易发生。最长干旱持续日数和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受灾面积的相关系数超过0.05信度水平。2007年的火灾情况分析表明,森林火灾多发生在干旱条件下的连晴时段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森林火灾时空动态变化特征,有助于掌握森林火灾发生规律及变化趋势,为火险期划分和防火资源的合理分配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本研究基于MODIS卫星火点数据,运用数据统计、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滑动t检验,对浙江省2001—2016年森林火灾时空分布特征、变化趋势和防火期的变化进行研究。  结果  (1)2001—2016年浙江省森林火灾整体呈上升趋势,春季、夏季和冬季是林火发生主要季节。其中春、夏两季森林火灾显著增长,秋、冬两季森林火灾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浙江省传统定义火险期的林火数量呈下降趋势,而更多的林火在夏季发生,火险期由11月至翌年4月变为1月19日至9月1日,向夏季偏移和延长。(2)浙江省森林火灾空间分布呈现出由西南向东北递减趋势,其中杭州市、衢州市、丽水市和温州市森林火灾发生频率较高,且在防火期、春季和夏季呈上升趋势。  结论  研究建议浙江省加强西南地区及春、夏两季森林火灾监测和防火宣传,适当调整火险期和防火资源时空分配,将有助于抑制浙江省森林火灾的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7.
利用新郑市1961—2010年的气温资料,分别对气温的月际变化、年代际变化、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并用EOF法对50年年平均温度变化趋势的季节贡献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新郑市年内最热月份出现在7月,最冷月份出现在1月;50年来年平均气温从20世纪60—80年代持续降低,最冷期出现在80年代,90年代开始气温显著升高。冬季、春季和秋季呈逐年升高趋势,夏季则呈降低趋势;冬季主要的增温趋势是主导1961—2010年年平均增温的最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森林地表死可燃物对森林火灾具有重要影响,研究地表死可燃物含水率对林火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内蒙古大兴安岭不同地区不同林型地表死可燃物含水率为研究对象,利用2004年秋季防火期至2017年春季防火期大兴安岭林区(根河市、鄂伦春旗、牙克石市、阿尔山市)林分下地表死可燃物含水率数据,运用SPSS软件分析主要火环境因子对地表死可燃物含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林中气温、林中相对湿度、枯枝落叶层质量、枯枝落叶层温度以及林内灌木盖度是影响地表死可燃物含水率变化的重要因子。(2)各地区春季与秋季、春季与全年地表死可燃物含水率预测的平均绝对误差和平均相对误差差异均不显著(P>0.05),而秋季与全年的平均绝对误差和平均相对误差均极显著(P<0.01),说明秋季防火期预测模型精度优于春季防火期预测模型精度。地表死可燃物含水率预测,需要根据不同防火期的特点建立不同的预测模型,并相对应地引入更具有显著性影响的火环境因子,为林火预测预报提供更精准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森林火灾统计资料,采用加拿大森林火险天气指标系统(Canadian Forest Fire Weather Index System,CFFWIS)分析了浙江省森林火险期内森林火险天气指标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火险期内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呈递减趋势,但每场火灾的平均过火面积呈显著增加趋势(P<0.01);细小可燃物湿度码(CFFM)和初始蔓延指标(IIS)达到显著水平(P<0.05),可作为浙江省森林火险期火险状况的良好指标;1991-2011年,研究区森林防火期内可燃物湿度指标、火行为指标及火灾控制难易度指标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春季火险期可燃物干燥状况增加趋势较秋、冬季火险期幅度大,且已达到显著水平(P<0.05)。因此,加大该区的森林火灾防控工作,尤其是春季火险期的防控工作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0.
1981—2010年海口市浅层地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滑动T-检验法、Mann-Kendall等方法分析海口市近30年浅层地温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近30年海口市浅层地温年平均呈正趋势变化,趋势率为0.18~0.34℃/10 a,浅层地温增温最大出现在冬季,增温率为0.46~0.62℃/10 a。浅层地温平均值在1998年发生突变,由一个相对偏冷期演变为一个偏暖期,平均值上升0.4~0.6℃,达到α=0.001的显著水平。气温、降水是影响浅层地温变化的主要气候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