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霉病的预防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霉病又称肤霉病或白毛病,是水产动物真菌病之一,引起这种病的病原体在我国淡水水产动物体表及卵上发现共有十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水霉和绵霉,此类菌对温度适应范围广,5~26℃均可生长繁殖,最适温度13~18℃,水质较清的水体中生长较好。对寄主也无严格选择性,各种饲养水产动物,从卵到各龄鱼都可感染,造成此病的因素大约有:一是受伤或局部的组织坏死;二是水温剧烈变化(抵抗力下降,组织变坏);三是在季节交替时易发生;四是卵堆积(造成局部缺氧,卵膜开始腐烂被感染)。水中自由游动的水霉的动孢子侵入伤口或卵膜,吸…  相似文献   

2.
水霉病又名肤霉病,为真菌性疾病,在我国淡水水产养殖动物的体表及卵上发现的水霉共有十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属于水霉和绵霉两个属的种类,属水霉科。1.病因水霉病的发生主要因为紧迫造成的二次性感染,鱼类因拥挤、移动或其他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体表组织受伤,而且随着春季的到来,气温和水温不  相似文献   

3.
<正>水霉病又称肤霉病或白毛病,是水产动物真菌病之一,引起这种病的病原体在我国淡水水产动物体表及卵上发现共有十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水霉和绵霉,此类菌对温度适应范围广,5~26℃均可生长繁殖,最适温度13~18℃,水质较清的水体中生长较好。笔者在抚顺大伙房水库养殖总场进行鲤鱼人工繁育过程中发现,由  相似文献   

4.
水霉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辉 《齐鲁渔业》2001,18(4):13-13
1 病原 我国常见的水霉病病原主要是水霉和绵霉。水霉对温度适应范围很广,5~26℃均可生长繁殖。水霉和绵霉属的繁殖最适温度为13~18℃。2 流行情况及病因 危害多种淡水养殖鱼类及河蟹、鳖、虾和蛙等水生动物。在我国养殖地区广泛流行,寄生鱼类的水霉菌对寄主无严格的选择性,一般在早春和晚冬最为流行。越冬的鱼种和冬季在成鱼池放养的鱼种,在第2年3~4月份最容易发生水霉病。 由于鱼的皮肤遭受损伤,水中自由游动水霉的孢子侵入伤口,吸取鱼皮肤内的营养萌发、繁殖。菌丝的一端象树根一样着生于鱼的皮肤组织内,其余大部…  相似文献   

5.
<正>水霉病又称肤霉病或白毛病,是鱼类常见疾病之一,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早春、晚冬最为流行。该病对水产动物的种类没有选择性,凡是受伤的均可被感染,对水产动物是一种继发性感染。一、症状疾病早期,肉眼看不出异状。单肉眼能看出时,菌丝不仅在伤口侵入,且已向外长出外菌丝,似灰白色绵毛状,故俗称"白毛病"。由于霉  相似文献   

6.
一、粘性鱼卵水霉病发生的条件1.鱼卵的损伤与死亡研究表明,死卵、受伤的鱼卵容易被水霉感染,而活卵卵膜表面很少有水霉寄生。宋学宏等(2007)试验发现,绝大多数已死亡的黄颡鱼受精卵着生大量水霉,而活卵卵膜外面虽然有少量水霉菌丝,但菌丝不能通过卵周隙进入胚胎,胚胎可继续发育成稚鱼破膜而出。由此证明,鱼卵的损伤与死亡是引发水霉寄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健康养殖     
渔工 《海鲜世界》2004,(4):58-60
(续上期) (八)肤霉病 1.病原 肤霉病的病原为水霉和绵霉两属.此类霉菌,或多或少存在于一切淡水水域中,它们对温度适应范围较强,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主要发生在20℃以下的低温季节,流行于全国各养鱼地区.此类霉菌对寄主无严格的选择性,各种饲养鱼类,从卵到各种年龄的鱼都可感染.  相似文献   

8.
王小斌 《内陆水产》2008,33(1):29-29
我镇现有土池养鳗6.7hm^2,年产鳗80多t,在土池养鳗的这几年中,发现水霉病是危害鳗鱼比较严重的一种病,每年都有流行,发病时间大多集中在2月~4月。水霉病通常在水温10℃~20℃时发病,13℃~18℃为发病最适温度,在水温10℃以下或20℃以上,鳗鱼几乎不感染此病。该病主要危害鳗苗、鳗种,发病率较高,由寄生水霉引起,它容易在病变和坏死的组织上生长和繁殖,  相似文献   

9.
<正>水霉病又称覆棉病或水棉病,病原最常见的为水霉和绵霉。水霉在淡水水域中广泛存在,对温度适应范围广,于13~18℃时最适合生长。感染一般从鱼体的伤口入侵,鱼卵是水霉菌感染的主要对象。特别是在阴雨天、水温低时,极易发生水霉病并迅速蔓延,导致大批鱼或鱼卵死亡。水霉病在所有淡水水域、一年四季中均可发生,从鱼卵到各龄鱼都可感染,但在密养的越冬池冬季和早春更易流行。现在,食用鱼水霉病的防治仍是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10.
<正>白斑狗鱼受精卵孵化的适宜水温为8~12℃,此温度也正适宜水霉的发生。在8~12℃条件下白斑狗鱼受精卵发育约需7~9 d,一般在孵化4 d时左右水霉病开始发生,死卵首先长满水  相似文献   

11.
一、水霉生长与环境的关系水霉通常从孢子开始萌发,是水霉病传播的基础。水霉菌的孢子多在水体表层散布,一般生活在上层的鱼更易发病。水霉菌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宽,在10~32℃都能生长繁殖。每年2-6月和10-12月是其流行季节,特别是在密集的越冬池更易发生。水霉菌最适宜的pH为偏中性,强酸强碱均可杀死水霉。在pH6.4或8.0时,鱼卵虽然可能感染水霉,但其活力较弱,pH4.8~5.6时,水霉不生长。盐  相似文献   

12.
水霉病又称为肤霉病、白毛病,是淡水养殖动物常见致病菌.水霉(Saprolegnia)隶属于茸鞭生物界(Stramenopila)、鞭毛菌亚门(Mastigomycotina)、卵菌纲(Oomycetes)、水霉目(Saprolegniales)、水霉科(Sprolegniaceae),主要包括水霉属(Saprolegn...  相似文献   

13.
2012年4—6月,在赣州、吉安、南昌等地的水产苗种生产大县开展"美婷"制剂对感染水霉的鱼卵、鱼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美婷"制剂对防治"四大家鱼"鱼卵水霉病有显著效果,能够有效降低鱼卵水霉发病率,提高出苗率;但对黑尾近红鲌及斑点叉尾鮰鱼卵的发霉率、出苗率效果不显著,这可能与鱼卵受精率、孵化用水水质有关。另外,对发病池塘的草鱼水霉病防治效果显著,能很好的防治水霉病。  相似文献   

14.
正一、水霉生长与环境的关系水霉通常从孢子开始萌发,是水霉病传播的基础。水霉的孢子多在水体表层散布,一般生活在上层的鱼更易发病。水霉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宽,在10~32℃都能生长、繁殖。每年2-6月和10-12月是其流行季节,特别是在密集的越冬池更易发生。水霉最适宜的p H为偏中性,强酸、强碱均可杀死水霉。p H在6.4或8.0时,鱼卵虽然可能感染水霉,但其活力  相似文献   

15.
<正>水霉病作为一种真菌病,严重困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且没有适合水霉病的水产用国标药物。一、水霉病病原水霉病病原有10多种,主要以水霉属、绵霉属、细囊霉属的种类最为常见。水霉病病原是真核生物,以菌丝或酵母形细胞方式生长,细胞壁较结实,大多由几丁质组成。水霉病病原的营养体通常为二倍体;病原的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并缺乏明显层次;细胞中线粒体脊排列不规则;细胞的核膜厚薄不均匀,核孔多;细胞的赖氨酸合成途径为二氨基庚二酸途径,与藻类和维管植物相同。  相似文献   

16.
水霉病(又称肤霉病、白毛病)是霉菌侵袭、寄生于鱼卵或受伤鱼体而致的一种常见鱼病。霉菌在水域中,一年四季均有,而以18-20℃水温生长繁殖最快,故春末夏初为此病流行的季节,冬天也常发现。每年早期产粘性卵鱼类,如鲤、鲫卵常成批成批败死于此病。鱼种操作受伤,每年死于这病也有10-20%之多。  相似文献   

17.
水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疾病,多种水生动物均易发生,尤其我国南方发生严重。一旦感染水霉病,病灶部位容易溃烂继发细菌感染,严重的死亡率可达70%,每年给我国水产养殖造成很大损失。如何有效防治水霉病?了解这十个问题很关键。1水霉病的特点水霉病俗称"白毛病"、"长毛病"、"肤霉病",是由水霉菌引起的真菌性疾病,在我国淡水养殖中最常见的是水霉属和绵霉属。  相似文献   

18.
晚冬早春谨防水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宁  闫旭 《科学养鱼》2005,(2):54-54
水霉病又称白毛病、肤霉病。此病一般发生在20℃以下的低水温环境,在晚冬、早春最容易流行。水霉菌对寄主无严格选择,各种养殖鱼类从鱼卵到成鱼均易感染。密度大的越冬池中的鱼类、春季清瘦水体的鱼类或处于饥饿状态下的鱼类最易患此病。春季投放鱼种时,如果操作不当也会引起此病的暴发。因此,在晚冬、早春季节要谨防水霉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正>水霉病(Saprolegniasis)是水产养殖中一种由丝状真菌引起的常见病害,5~24℃条件下均可生长繁殖,对寄主无严格选择性,危害各种水生动物,从鱼卵至成鱼都可感染,并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特别在鱼卵孵化阶段,引起胚胎死亡,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可能导致该病的大规模暴发,使养殖造成巨大损失。孔雀石绿是防治水霉病的有效药物,但由于其具有高毒、高残留和致癌、致畸、致突变等副作用,于  相似文献   

20.
送检人或单位:韶关水产养殖场诊断品种:草鱼时间:2012年3月6日池塘面积:8亩水深:1-5米水环境描述:水温较低,水质及水色都较好pH值:8.12溶氧:3.9mg/L水温:14℃病情描述:鱼体受伤部位有灰白色的棉毛状物体,解剖内脏检查,内脏无异样。会诊结果:水霉病病原:主要为水霉科的水霉和绵霉两个属的一些种类。繁殖适温为13-18℃。对水生动物的种类没有选择性,但凡受伤的鱼类均可感染。也要在发育不良的鱼卵上寄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