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1 毫秒
1.
在观赏鱼的饲养过程中,由于水质调控和其它管理上的不当,稍有不慎就会引发观赏鱼的水霉病,尤其在早春或晚冬,如不及时诊治,病鱼很快就会在缸中泛起白肚。引发水霉病的病原主要有水霉属(Saprolegnia)、绵霉属(Achlya)、异霉属(Allomyces)、丝囊霉属(Aphanomyces)、腐霉属(Pythium)等种类,有关对水霉病的治疗,尽管近年来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至今能真正有效抑制水霉菌的药物确并不多。笔者结合自身在这方面的实践经验,就观赏鱼水霉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水霉病俗称白毛病、肤霉病。引起水霉病的病原体包括藻状菌纲的水霉属、绵霉属、细囊霉属、丝囊霉属、腐霉属和异霉属等6属的9种水生霉菌。其中水霉、绵霉、细囊霉和丝囊霉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3.
水霉病又名肤霉病,为真菌性疾病,在我国淡水水产养殖动物的体表及卵上发现的水霉共有十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属于水霉和绵霉两个属的种类,属水霉科。1.病因水霉病的发生主要因为紧迫造成的二次性感染,鱼类因拥挤、移动或其他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体表组织受伤,而且随着春季的到来,气温和水温不  相似文献   

4.
水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疾病,多种水生动物均易发生,尤其我国南方发生严重。一旦感染水霉病,病灶部位容易溃烂继发细菌感染,严重的死亡率可达70%,每年给我国水产养殖造成很大损失。如何有效防治水霉病?了解这十个问题很关键。1水霉病的特点水霉病俗称"白毛病"、"长毛病"、"肤霉病",是由水霉菌引起的真菌性疾病,在我国淡水养殖中最常见的是水霉属和绵霉属。  相似文献   

5.
病原 最常见的种类是水霉属和绵霉属。 流行情况 水霉病一般在早春和晚冬水温在13℃~18℃环境里最为流行。进入越冬池的鱼种和冬季在成鱼池放养的鱼种,在集养、围捕、外运等环节中,操作不慎擦落鳞片或撞伤鳍条,导致霉菌侵入伤口,或低温冻伤,寄出虫侵袭,致使鱼体表受伤,未能及时愈合而被水霉菌寄生,在冬、春鱼种最容易发生水霉病。  相似文献   

6.
健康养殖     
渔工 《海鲜世界》2004,(4):58-60
(续上期) (八)肤霉病 1.病原 肤霉病的病原为水霉和绵霉两属.此类霉菌,或多或少存在于一切淡水水域中,它们对温度适应范围较强,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主要发生在20℃以下的低温季节,流行于全国各养鱼地区.此类霉菌对寄主无严格的选择性,各种饲养鱼类,从卵到各种年龄的鱼都可感染.  相似文献   

7.
水霉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辉 《齐鲁渔业》2001,18(4):13-13
1 病原 我国常见的水霉病病原主要是水霉和绵霉。水霉对温度适应范围很广,5~26℃均可生长繁殖。水霉和绵霉属的繁殖最适温度为13~18℃。2 流行情况及病因 危害多种淡水养殖鱼类及河蟹、鳖、虾和蛙等水生动物。在我国养殖地区广泛流行,寄生鱼类的水霉菌对寄主无严格的选择性,一般在早春和晚冬最为流行。越冬的鱼种和冬季在成鱼池放养的鱼种,在第2年3~4月份最容易发生水霉病。 由于鱼的皮肤遭受损伤,水中自由游动水霉的孢子侵入伤口,吸取鱼皮肤内的营养萌发、繁殖。菌丝的一端象树根一样着生于鱼的皮肤组织内,其余大部…  相似文献   

8.
水霉病是一类全球分布的鱼类疾病,目前池塘养殖尚没有有效、安全的防治方法。为探究水霉病的生物防治方法,以丹东地区发生水霉病的鱼体分离出的水霉致病菌为指示菌,对从土壤、水样中分离纯化获得的62株放线菌、17株细菌进行平板对峙实验,获得2株对水霉致病菌抑制效果最好的拮抗菌,经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别为淡紫灰链霉菌(S.lavendulae)及特基拉芽孢杆菌(B.tequilensis),均对鱼类无毒力。  相似文献   

9.
<正>鱼鳃霉病是鳃霉菌寄生在鱼鳃丝引起的疾病,鱼鳃霉菌的生物学分类为水霉目、水霉科、鳃霉菌属。鳃霉病主要危害罗非鱼、草鱼、青鱼、鲤鱼、黄颡鱼、鲇鱼、鳙等淡水养殖鱼类。近年来鳃霉病的临床诊断存在许多误区,有的水产技术人员把普通细菌性烂鳃病诊断为鳃霉病,有的把锦鲤疱疹病毒引起的烂鳃症状诊断为鳃霉病,有的把鳃丝部位寄生的水霉菌  相似文献   

10.
<正>水霉病又称肤霉病,最早发现于1748年,William Arderon报道了英格兰一种名为斜齿鳊的淡水鱼感染水霉的情况,并绘制该病的病症图。后来,水霉病泛指由水霉科一些种属引起鱼及其卵病害的统称。由于水霉菌也能感染蛙类、龟鳖类等其他水生动物,如今水霉病这个概念的内涵广泛,感染对象包括大部分的经济水生动物。水霉病最主要的病原是水霉科的水霉和绵霉两个属,大多数水霉菌营腐生生活。水霉菌适应温度范围广  相似文献   

11.
肤霉病是水产动物的一种常见病,但对鲟危害极大。如果不及时防治,则会暴发大面积肤霉病,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笔者在鲟养殖实践中,对肤霉病的防治进行了试验,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病因与症状 1.病因 引起肤霉病的水霉共有10多种,但危害鲟主要是水霉和绵霉2个属的种  相似文献   

12.
施氏鲟水霉病病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患水霉病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肌肉中分离获得一株优势水霉菌株XJ001.大麻籽上水霉XJ001培养物的形态观察表明,菌丝透明无间隔,分枝少;新孢子囊以层出方式产生或从旧孢子囊根部长出,游动孢子按水霉属方式释放;在7℃、15℃和25℃条件下不能产生有性器官,但能够产生大量的厚垣孢子.电镜观察发现第二孢孢子表面具有大量弯曲的长毛,其在25%GY培养液中呈现出间接萌发.根据形态及生理学特征将水霉XJ001鉴定为寄生水霉(Saprolegnia parasitica).水霉XJ001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对NaCl敏感,当PDA培养基中NaCl质量分数为1%和2%时,水霉生长抑制率分别为37.4%和75.6%;质量分数大于3%时,生长被完全抑制.用水霉XJ001对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进行人工感染,结果表明XJ001有较强的致病力,异育银鲫感染严重,体表出现棉花状白毛,感染率为83.3%,感染后的死亡率为100%,可见XJ001是施氏鲟水霉病的病原菌.[中国水产科学,2009,16(1):89-96]  相似文献   

13.
<正>4.水霉病水霉病的病原为水霉属、绵霉属的种类。发病时在鱼体表形成肉眼可见的菌丝,似灰白色棉毛状。病鱼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最后瘦弱继发其他疾病感染而死。该病的发生是属于继发感染,是鱼体表受损引起黏液脱落后引起水霉感染。水霉病容易发生在水温18℃左右的3-4月。预防是以应激宁+复合维生素+黄芪多糖等内服为主,经常拌料投喂可促进鱼体黏液分泌和伤口愈合。其次在秋冬季节减少拉网操作,  相似文献   

14.
水霉病又称为肤霉病、白毛病,是淡水养殖动物常见致病菌.水霉(Saprolegnia)隶属于茸鞭生物界(Stramenopila)、鞭毛菌亚门(Mastigomycotina)、卵菌纲(Oomycetes)、水霉目(Saprolegniales)、水霉科(Sprolegniaceae),主要包括水霉属(Saprolegn...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溶壁酶对水产动物水霉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以同丝水霉(Saprolegnia monoica)为研究对象,溶壁酶设0、5、10、20、40、80 mg/m L共计6个浓度处理组,取浓度为103个/m L的水霉孢子菌悬液0.1 m L,涂布于不同溶壁酶浓度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上,25℃培养5 d,以最低抑菌浓度为判定指标,研究溶壁酶溶解同丝水霉孢子的抑菌活性;在此基础上,以溶壁酶最低抑菌浓度30℃分别水浴2 h和4 h处理同丝水霉菌丝块,PDA培养基上25℃培养5 d,通过用体外抑菌试验、菌丝显微结构观察等方法,研究溶壁酶最低抑菌浓度对同丝水霉菌丝的抑菌活性,为进一步开发水产动物抗真菌(替代孔雀石绿)药物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溶壁酶对同丝水霉孢子的最低抑菌浓度为20 mg/m L,通过间隔添加溶壁酶该浓度,72 h能够有效抑制同丝水霉菌丝的生长;溶壁酶30℃水浴处理同丝水霉菌丝块的时间(2 h和4 h)与溶壁酶溶解菌丝效果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正>水霉病又称覆棉病或水棉病,病原最常见的为水霉和绵霉。水霉在淡水水域中广泛存在,对温度适应范围广,于13~18℃时最适合生长。感染一般从鱼体的伤口入侵,鱼卵是水霉菌感染的主要对象。特别是在阴雨天、水温低时,极易发生水霉病并迅速蔓延,导致大批鱼或鱼卵死亡。水霉病在所有淡水水域、一年四季中均可发生,从鱼卵到各龄鱼都可感染,但在密养的越冬池冬季和早春更易流行。现在,食用鱼水霉病的防治仍是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17.
水霉病的病原主要是水霉和绵霉,它们广泛地分布于水中,不仅危害鱼卵,而且还危害多种养殖鱼类(如鳗鲡、罗非鱼、虹鳟等)。1999年我们在网箱养殖乌鳢中,发现乌鳢进箱后不久就暴发了水霉病,由于及时采取了有效的治疗措施,乌鳢暴发性水霉病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控制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发病及危害乌鳢鱼种系从外地购进,途中运输时间为24小时,于4月27日下午运到。鱼种总重量1100公斤,平均规格为8尾/公斤,总尾数约为8800尾。运抵当日即放入4只网箱,网箱规格为5m×10m×4m,每箱放养量为275公斤…  相似文献   

18.
2012年4—6月,在赣州、吉安、南昌等地的水产苗种生产大县开展"美婷"制剂对感染水霉的鱼卵、鱼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美婷"制剂对防治"四大家鱼"鱼卵水霉病有显著效果,能够有效降低鱼卵水霉发病率,提高出苗率;但对黑尾近红鲌及斑点叉尾鮰鱼卵的发霉率、出苗率效果不显著,这可能与鱼卵受精率、孵化用水水质有关。另外,对发病池塘的草鱼水霉病防治效果显著,能很好的防治水霉病。  相似文献   

19.
正水霉病又称肤霉病或白毛病,是水生动物的真菌病之一,引起这种病的病原体到目前已经发现有十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水霉和绵霉。该病是由真菌寄生在水生动物体表引起,主要是真菌门、鞭毛菌亚门、藻状菌纲、水霉目、水霉科的水霉属和绵霉属。水霉菌最初寄生时,一般看不出水生动物有什么异常症  相似文献   

20.
许鹏  卢红  马强 《齐鲁渔业》2010,(7):43-43
<正>水霉病又称"肤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疾病,主要由藻菌纲的一些菌类,如水霉、绵霉、鳃霉、鱼醉菌、链壶菌、离壶菌等引起。多在水温13~18℃暴发,具有流行广、发病快、死亡率高等特点,是淡水养殖极易暴发的一种流行性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