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多年实践总结出一套适合本地的滑菇种植技术.包括菌种选择、培养料的制作、装袋、灭菌、接种、培养、出菇管理、采收全过程栽培技术.以期促进林区滑菇生产尽快发展.使大兴安岭地区成为滑菇夏季出菇基地.  相似文献   

2.
高伟 《食用菌》2010,32(5):59-59
目前,国内滑菇栽培基本上以盘式半熟料或塑料袋半熟料栽培为主,由于以上两种方式受季节影响较大,且菌种用量太大,每年只能在3月上旬到4月上旬生产,4月20日以后生产污染率较高,制约滑菇产业的发展。笔者经多年栽培试验,总结出一套滑菇塑料袋熟料高产栽培技术。此栽培方法与半熟料栽培方法相比具有,不受季节影响,污染率低,菌种用量小,高产等优点。现将该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分析2013年浙江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状况及主要工作措施,针对菌种产业育、繁、推现状不能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标准棚菇设施、装备水平亟待提升,食用菌营销和精深加工有待深化,科技支撑作用有待加强等问题,提出加快构建“生态健康菇业”产业体系,大力推进标准化菌种场创建、食用菌精品园区建设、集约化菌棒(料)场建设、食用菌深加工产品的升发、规范提升产地交易市场、拓展保险金融服务等对策措施,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4.
张印  李长莉  张巍  张颖 《食用菌》2005,27(4):37-38
滑菇属于低温出菇型食用菌,只在我国北方地区大面积栽培。近几年,由于外贸出口量的增加和国内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使得滑菇价格稳中有升,国际国内市场十分活跃,这极大地激发了山区农民种植滑菇的积极性。但是,由于菌种、原料、栽培技术方面的原因,在滑菇生产过程中,每年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轻则减产,重则绝收。笔者针对滑菇栽培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滑菇液体培养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筛选出适宜液体培养的滑菇菌株,并确定最适的滑菇液体培养条件.方法:通过摇床和发酵罐进行滑菇液体培养初步研究.结果:确定丹滑15、西羽、cte、丹滑8、丹滑9、适合做液体菌种;最适培养基配方为高粱粉2%,豆饼粉1%,葡萄糖1%,KH2PO40.1%,MgSO40.2%,琼脂粉0.1%;最适培养条件摇床的最佳培养条件是,振荡频率150 r/Min、培养基装料系数150 mL/500 mL;确定了一级、二级发酵终点分别为192 h和120 h;并对滑菇液体菌种的保存、液体菌种的菌株筛选进行了试验.  相似文献   

6.
以冬虫夏草、姬菇、木耳、大球盖菇、白灵菇、茶树菇、杏鲍菇7种菌种为试材,比较研究了马铃薯、滑菇菌糠配制成的不同浓度梯度的培养基与常用的PDA培养基对供试菌种生长的影响,旨在筛选出适合各菌种生长的培养基。结果表明:滑菇菌糠对茶树菇、冬虫夏草、木耳、大球盖菇、白灵菇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对杏鲍菇、姬菇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杏鲍菇适宜以比例为滑菇菌糠15%、马铃薯5%的配方来作为母种培养基;姬菇适合以比例为5%滑菇菌糠与15%马铃薯的配方来作为母种培养基。  相似文献   

7.
高海拔地区滑菇栽培技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永莉  张玲勤 《食用菌》2000,22(6):35-35
滑菇(Pholiotanameko)又名滑子蘑、鳞伞、光帽黄伞,属无隔担子菌亚纲伞菌目、伞菌科、丝膜属,它是一种木材腐生菌,营养丰富,含粗蛋白338%、粗脂肪4%,并含有多种矿物质元素。近年来在我国北方地区栽培比较普遍,已成为当地出口的主要菇类,而在高海拔地区栽培滑菇尚未见报道。为筛选适合我省栽培的菇类品种,我校实验基地于1999年1月,从华中农大引进滑菇菌种进行试栽,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并摸索出了一套适合高海拔地区栽培的技术措施。现报告如下:1 菌种制作11 供试菌种 滑菇菌种由华中农业大学食用菌培养中心引…  相似文献   

8.
边银丙 《中国食用菌》2005,24(6):5-6,23
我国食用菌产业飞速发展,但食用菌行业管理滞后,突出表现在菌种管理混乱、行业抗风险能力差、整体经济效益不高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方面。菌种管理问题已成为影响种菇效益,影响食用菌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我国食用菌科学研究工作十分薄弱,基础研究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要求,菌种管理缺乏系统的技术支撑,食用菌菌种管理工作仍然十分被动。  相似文献   

9.
滑菇液体深浅层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福元  张淑芝 《食用菌》1998,20(1):18-20
目前,液体培养食用菌常用深层振荡(或摇床)和浅层静置两种培养方法,这两种液体培养方法在平菇、香菇等食用菌上已有报道,但对于滑菇的液体深层和浅层的比较试验未见报道。对此,本文选用滑菇菌株,采用深层振荡和浅层静置增养方法,通过观测滑菇在液体增养过程中菌丝生长变化、菌球大小与数量、菌丝体干重,对这两种方法作了较全面的比较,找到了这两种方法的最佳发酵(培养)时期,为今后滑菇菌丝体的深加工及液体菌种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菌株 滑菇是笔者于1996年春分离获得。 1.2 菌种制备 ①滑菇的活化培养:采用PDA培养基试管,接入从冰箱取出保藏的滑菇母种,置22℃恒温箱培养,菌丝体长满斜面后备用。②小麦粒菌种的制备:配方是小麦粒200g,蔗(?)10g,碳酸钙4g,水500mL。麦粒用清水冲洗后清水浸泡12小时,加热煮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由菌种退化、菌种老化、品种混杂和杂菌污染等问题引起的各种纠纷时有发生。浙西(衢州)地区主栽的食用菌品种是金针菇和秀珍菇。从品种特性来看,金针菇菌种生产比较稳定,多年来没有出现菌种退化现象,即便使用有点老化的菌种,也不会出现大面积的质量事故。但是秀珍菇的稳定性比较差,很容易出现霉变、吐黄水、菌丝萎缩等现象。  相似文献   

11.
滑菇又名滑子菇、光帽黄伞、光帽鳞伞。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深受消费者欢迎。目前,对滑菇的菌种选育及栽培技术已积累了一些资料,但对其采收适期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是将滑菇子实体发育过程分为三个时  相似文献   

12.
随着食用菌工厂化技术的发展,多种食用菌可用液体菌种接种料袋。液体菌种缩短了菌种和出菇袋的生产周期,且具有菌龄一致性好,便于机械化自动化操作,生产效率高等优点。针对香菇液体菌种应用存在的问题,如香菇液体菌种发酵周期长,发酵过程较难控制,接种液体菌种料袋易爆发性出菇等,进行梳理和剖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为香菇液体菌种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我州食用菌生产发展很快。1980年黑木耳总产达100万斤,大规模生产的还有双孢蘑菇和平菇,其他如榆黄蘑、元蘑、猴头菌、花脸蘑和毛木耳等人工栽培实验也获得成功,即将投产。但目前菌种质量不稳定,影响栽培效果。全州100多个菌种厂,生产的菌种栽培效果各不相同,有些菌种几乎不出菇(耳),长出杂菇,或者出的菇体不大,生活力弱,易受虫害和发生烂菇等。  相似文献   

14.
滑菇味道鲜美 ,营养丰富 ,每 10 0g干菇中含有粗蛋白质 35g ,高于平菇和香菇。同时它还含有多糖类物质 ,对肿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滑菇栽培技术自 2 0世纪 70年代末传入我国以来 ,主要采用半熟料压块栽培法。由于滑菇属于低温结实性菌类 ,它的发展受到了区域限制 ,只在我国东北三省及河北东北部地区有大规模的人工栽培。因为它采用了半熟料栽培技术 ,在生产中菌盘污染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但也不排除菌种退化等原因。笔者自 2 0 0 0年开始了熟料袋栽技术的探索 ,已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现介绍如下 :1 栽培季节 该技术在我地区可实现一年两季生…  相似文献   

15.
指出香菇病毒病有3方面的危害:多发重大事故和经济损失;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隐蔽性强,难以防控。阐明其主要症状及类型,重点介绍菌株和出菇阶段的3种症状:一是不转色或转色浅伴随退菌;转色正常伴随退菌;转色正常,出菇异常。提出菌种带毒、菌种菌丝活力和环境3种发病原因与5种防控方法:建立健全无病毒良种繁殖体系,推广应用种源同步出菇技术,规范菌种生产,开展菌种复壮和菌种脱毒复壮。  相似文献   

16.
滑菇是我省的主栽品种,面积较大。为了提高代料栽培的生物学效率,笔者进行了培养料配方试验,现将结果简报如下。一、材料与方法(一)菌种供试菌种为奥羽2号滑菇,引自日本。(二)设计设8个处理和1 个对照。  相似文献   

17.
食用菌液体菌种的应用,具有很多优点,如生长快、周期短、菌龄齐、接种方便等。但液体培养的效果与选择适合菌丝生长的培养基关系很大。为此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试验,现简报如下。一、材料和方法供试菌种有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504、凤尾菇(Pleurotus sajor-caju)、香菇(Lentinus edodes)7402、滑菇(Pholiota nameko)等四种食用菌。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江西省大球盖菇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全国大球盖菇主产区之一。针对江西省大球盖菇产业存在的优良品种缺乏,菌种繁育难,栽培方式单一,产业化程度较弱,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科技创新不足等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期推动江西省大球盖菇产业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徐汉亿  徐明 《北方园艺》2016,(13):152-153
介绍了秀珍菇液体菌种制作、接种等技术要点和用液体菌种技术栽培秀珍菇的管理方法。液体菌种栽培秀珍菇可减少菌种生产成本60%、缩短发菌时间20%、污染率降低2%、每袋节本增效达0.182元。  相似文献   

20.
<正>1播种后种块不萌发1)播种时温度过高,如连续2~3天高于30℃,且菇房通风不良,菌种因闷热而不萌发;料内氨气过重,使菌丝中毒。处理措施:如播种后遇高温天气,要在早、晚通风使菇房温度下降,防止菇房长期处于闷热状态;如料内氨气过重,可采用打扦、翻格等措施,排除氨气,再进行补种。2)菌种退化、老化严重,适应性差,生命力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