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浙江近海海洋生物增殖放流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增殖放流有效地修复和改善了水域渔业资源,并在优质海洋生物物种的资源恢复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方面贡献突出。我们应用风险评估理论,通过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和暴露评估以及风险特征描述三个步骤来对浙江近海海洋生物资源的增殖放流活动进行初步的效果评价。希望通过我们切实有效的风险价值、风险因素、风险过程等全方位的风险维度分析,提升海洋渔业增殖放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是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恢复渔业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的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成效显著,但在基础研究,实施管理机构、放流规范、放流效果评估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放流工作的实际效果,制约了该项工作的发展。通过对我国目前的增殖放流管理现状和我国增殖放流工作中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提出今后我国渔业增殖放流管理的完善方向,并初步构建了我国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效果评价体系和增殖放流管理框架,以进一步提高增殖放流效益,增强放流管理科学性。研究亮点: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研究,技术层面的较多,管理层面的较少。该文从管理的角度,探讨了增殖放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完善了增殖放流管理的措施和建议,初步构建了增殖放流效果评价体系及增殖放流管理框架,视角比较独特,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我国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管理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是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恢复渔业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的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成效显著,但在基础研究,实施管理机构、放流规范、放流效果评估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放流工作的实际效果,制约了该项工作的发展。通过对我国目前的增殖放流管理现状和我国增殖放流工作中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提出今后我国渔业增殖放流管理的完善方向,并初步构建了我国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效果评价体系和增殖放流管理框架,以进一步提高增殖放流效益,增强放流管理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以舟山海域"十一五"期间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为背景,依据2006-2010年统计调查数据,对舟山海域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情况进行探讨分析,指出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为今后舟山海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有效开展与科学管理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四川省在天然水域增殖放流上开展了许多工作,但目前的放流往往缺乏科学性的规划:放流种类的选择、放流数量以及放流的预期效果缺乏明确的科学依据和相关技术要求;放流后对生态系统有没有影响,目前还缺乏规范的技术评价标准。本文介绍了四川省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现状,并提出相关管理意见,以促进四川省天然水域增殖放流工作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增殖放流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进行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是改善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恢复渔业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各种水域如何选择和确定放流物种,对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的保护起着关键作用,另外,放流种苗的数量、放流时间以及放流后的效果评价也对增殖放流和资源恢复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国内相关方面的基础研究较少,很多增殖放流工作带有盲目性.本研究对增殖放流技术的内容、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及增殖放流的现状进行概述,分析了我国渔业增殖放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7.
常州市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效果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2012—2013年常州市不同水域增殖放流的4658万尾不同规格物种进行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评估,结果表明:回捕量为19 097.03 t,资源增量为16 557.956 0 t,捕捞输出氮2 269.995 t、磷793.204 t、碳汇2 287.60 t,消耗蓝绿藻210 753.8 t,放流水域捕捞产量增加152 t,综合效益36 967.67万元,其中资源增量效益占79.22%,增殖放流投资回报率205.38倍,并据此提出了以资源增量效益、转化效益和增长效益为增殖放流效果评估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8.
《农技服务》2016,(12):128-129
目前对青海湖裸鲤增殖放流效果的评价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增殖放流规格偏小,对放流后资源增殖作用也缺乏有效的技术评价手段与装备。今后应在人工增殖放流的同时,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如采取合适的标志放流技术,持续深入开展放流效果的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9.
岩滩水库青鱼增殖放流效果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岩滩水库渔业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从放流青鱼的生长发育、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方面评估增殖放流的效果。调查共记录渔民6个月全部渔获物1 409.55 kg、52 365尾,记录分析青鱼生物学数据21组。结果表明,库区放流青鱼的年龄与相应体长生长指标正常,体长及全长生长比例协调,88.89%的放流青鱼超出理论体质量,平均超质量25.15%,库区青鱼难以自然增殖。2013年,库区水域放流青鱼31万尾,可产出青鱼123 t,直接经济价值246万元,间接经济效益384万元,直接效益投入产出比1∶53。放流青鱼可去除库区底栖动物1 230 t,提取库区水体中的氮3 690 kg、磷740 kg。鱼类增殖放流已在岩滩水库显现较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但库区鱼类资源枯竭,渔业生态环境隐患依然存在,库区应坚持青鱼增殖放流,并进一步增加增殖放流青鱼数量。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下游增殖放流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增殖放流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渔业管理手段,旨在促进渔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采用指标体系筛选、权重赋值、综合加权计算的评估模式来评价长江下游的增殖放流效果,评价过程采取增加重复频次、加权平均等方法减少人为评价的主观性,以期客观公正的评价增殖放流效果。鱼骨法条理清晰罗列了长江下游增殖放流效果评价指标,并给出了层次关系,为下一步的层次分析法的构建判断矩阵提供了前提,基于各层次的单因素准则下,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子层次各因素的影响权重,能够较精确地根据专家组的意见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满足评估实际工作的需要。评价结果为:江苏3市的总体水平高于安徽2市,安徽的安庆略高于芜湖,江苏的常熟略高于南通和镇江。  相似文献   

11.
头足类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具开发潜力的渔业资源之一,对该资源进行科学评估是实现其可持续利用的关键。不同于传统的鱼类种群,头足类具有生命周期短、生长速度快、种群结构复杂等生物学特点,且其资源量极易受到海洋环境波动的影响,使得头足类种群动力学和资源评估研究与传统鱼类资源相比面临着更多困难和挑战。本文总结了头足类的生活史特征及其资源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对资源评估的影响,并梳理了主要评估模型对头足类资源评估的适用性。分析认为,当前经过改进的衰减模型和剩余产量模型应用最为广泛,但仍无法制定出具有时效性的渔业管理措施。为此,文章从提高输入参数的准确度和可靠性、开展长期系统的资源环境调查和开发新的评估模型等方面提出了优化头足类资源评估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卫星遥感在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管理与保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管理与保护需要大量的海洋环境数据。由于卫星遥感能大面积、长时间、近实时地获取海洋环境数据,其在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管理与保护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本文回顾了卫星遥感数据在海洋渔业资源评估、渔情预报、鱼类栖息地分类与保护、渔船监测、渔业安全、渔具渔法等方面的应用,探讨了在这些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为相关学者了解卫星遥感在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管理与保护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区域,该区严重的土地盐碱化现象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发展渔业是东营市改造利用盐碱地、改良生态环境、改善生活水平、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该市近期高效生态渔业雏形的调查,提炼、设计、探求当地适用的5种生态渔业模式,分别是:海洋增殖放流资源修复模式、海参养殖及循环经济模式、大闸蟹池塘精养模式、贝类增养殖碳汇渔业模式和休闲渔业模式。自1992年至2012年,东营市水产品总产量、产值、渔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9.5倍、16.2倍、13.9倍,通过渔业改造利用盐碱地25 136 hm2,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在总结渔业模式特征,评估各项模式效应的基础上,提出高效生态渔业模式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海洋溢油事故频发,海洋溢油不可避免地对天然渔业资源造成巨大损害,如何正确、合理、快速地评估海洋溢油事故对天然渔业资源损害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然而此类案件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司法与鉴定、评估之间缺乏有机衔接的问题,为此,本文在总结已有文献和标准的基础上,结合课题组相关工作和典型司法实践,提出了一套易操作的海洋溢油对天然渔业资源损害司法鉴定程序与评估方法,以促进海洋溢油事故天然渔业资源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15.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作为一种高效的时空分析工具,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应用于海洋渔业领域,并在渔海况数据采集与分析、渔业资源与海洋环境关系、水产养殖选址、渔业资源评估与分析、标志放流、海洋生态系统以及渔情预报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但GIS在渔业方面的应用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渔业信息已不再局限于渔业数据及相关环境数据,还应包含与渔民本身相关的社会经济数据,即未来的海洋渔业GIS应是一个集自然资源与环境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与经济系统为一体的综合系统。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渔业管理及可持续性已得到全社会和国际组织的共同关注,GIS相比于传统分析方法具有很大的优势,将有助于提高海洋渔业信息决策分析。未来GIS在海洋渔业中的应用将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及数据标准化;(2)鱼类关键栖息地的分析与研究;(3)海洋保护区的确定;(4)渔业资源的长期监测与管理;(5)鱼类洄游分布及海洋环境的三维化。结合我国大洋渔业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建立基于GIS我国大洋渔业信息系统的框架。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海洋捕捞渔业可持续发展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海洋捕捞渔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渔业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以现有的各项统计制度和科研成果的数据为基础选择指标进行评估。为全面评价海洋捕捞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方法。通过上述指标体系,分析浙江省渔业现状,评估浙江海洋捕捞渔业可持续发展状况,得出浙江省海洋捕捞能力过强,过度捕捞和海洋环境污染已严重影响海洋捕捞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尽快实施TAC制度,促进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过洋性渔业入渔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洋性渔业是在他国专属经济区内捕捞渔业资源的海洋渔业,是远洋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投入、高风险的海洋产业,其发展与资源、渔场、国内外渔业立法和政策、汇率等多方因素紧密联系。在我国过洋性渔业的发展过程中,入渔国家的渔业资源衰退、政局不稳等因素关系到远洋渔业的稳定持续发展。过洋性渔业在很大程度上是风险投资,而对风险的评价是风险投资决策的重要环节。因此,有必要对过洋性渔业入渔风险评价进行深入研究。在研究分析过洋性渔业产业特征的基础上,运用风险与预警评价的理论,提出了过洋性渔业入渔风险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初步构建了过洋性渔业入渔风险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主要包括风险因素识别、指标分级2个方面的内容,选取3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16个三级指标。这一评价体系的构建将有利于我国过洋性渔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为我国远洋渔业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