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平乐县地处广西东北部,桂林市东南部,水稻常年种植面积21333 ha左右。在2007年以前,该县水稻钻蛀性螟虫以三化螟发生为害为主,之后的几年,二化螟与三化螟混合发生,但出现了二化螟发生逐年加重、三化螟发生逐年减轻的格局,到2012年,全县水稻三化螟发生面积只有1067 ha,二化螟发生面积达6700 ha,占种植面积的31.4%,已取代三化螟成为全县水稻主要的钻蛀性螟虫,并有进一步加重发  相似文献   

2.
林积秀 《江西植保》2003,26(3):129-129,128
近年来,由于冬季气温偏高有利于三化螟越冬,以及耕作制度和栽培方式的改变为三化螟提供了有利的生长发育条件,三化螟种群数量大辐度回升,成为永安市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三化螟在当地每年发生4代,发生面积达2 000hm2左右,虽经大力防治,但稻谷损失仍达400 000㎏。为了筛选防治三化螟的有效药剂,2002年笔者应用50%吡虫啉·乙酰WP等几种农药进行防治三化螟药效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供试药剂为50%吡虫啉·乙酰WP;30%三唑磷EC;10%吡虫啉WP;75%乙酰甲胺磷WP;20%三唑磷EC。 试验在永安市洪田镇洪田村连晚水稻田进行,该田…  相似文献   

3.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的灾变预测方法,1976~1995年三化螟发生面积作用预测因子,对南宁三化螟的偏重发生程度建立GM(1,1)模型,进行长期预测,回测准确率达100%,并用该模型预测了1995年之后的两次灾变年为1996年和2001年。  相似文献   

4.
三化螟在江夏区一直是水稻主要害虫。自2000~2005年发生面积呈阶梯上升。2005年第3代3化螟为大发生。迟中稻、一季晚稻为特大发生,危害程度属历史之最。一般田块减产5%~10%,严重田块减产达48%以上。现将2005年三化螟第3代大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叙述如下。1发生原因与分析1  相似文献   

5.
我县改种1季中稻后,稻螟一直以二化螟为优势种,但1983年以来,三化螟数量逐年上升,1987年全县50%的区、乡三化螟比例达80%以上。为了准确估计田间危害程度,经过大量田间观察,一代被害株根据有无枯鞘和羽化孔特征进行鉴别,现提出穗期二化螟与三化螟危害状的3点区别。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三化螟[Tryporgza incertulas (W alker)]在玉屏县曾多次暴发成灾,如1985年大发生,绝收面积达15%,给农业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耕作制度、品种布局的改变,以及新技术、新品种的大面积推广,近10年来,三化螟发生程度逐年减轻。为总结经验,笔者对  相似文献   

7.
我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水稻生产是我县优势产业。三化螟Scirpophaga incertulas (Walker)是我县水稻生产的大敌,它在60年代、70年代曾间歇性暴发过几次,而1994年又升为重发生年。2002年再次突增,第4代为害程度比1994年同代更严重,它在大部分丘陵山区和局部平原稻区的白穗率一般都在10%~30%,高达80%。为此我们想谈谈三化螟的发生与防治,供同行和农民朋友在植保工作中参考。 1 三化螟生活习性 三化螟只为害水稻,称为单食性害虫。以幼虫在禾蔸中越冬,春后期在禾蔸中化蛹羽化。蛾子白天潜伏在禾蔸下部不动,黄昏以后飞出活动,有趋光性,趋青绿…  相似文献   

8.
三化螟是我县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年发生危害水稻面积为6.0—8.0万亩(次),危害损失粮食在50万公斤以上,如1987年仅上半年就发生2.4万亩(次),占早稻种植面积的60%,损失粮食18.4万公斤,即使轻发生的年份,年发生面积也在万亩以上,因此对三化螟发生期作准确预报,尤为重要.本文从气象条件的角度探讨三化螟蛾盛发高峰期的预报.三化螟蛾资料来自县植保站1978—1988年历年灯下发生期记载,该诱虫灯距离本站气象观测场以南约500米,气象资料使用本站地面气象观测记录.  相似文献   

9.
我区自1985年以来,三化螟为害面积逐年扩大,为害程度越来越重。全年发生三代,以第三代危害最重,损失产量最大。1987年第三代三化螟的螟害率一般田块达1.5—2.6%,严重田块高达15%以上。要控制三代三化螟的危害,重点是拆除三代的“桥梁田”,在连作稻地区,其主要虫源田是连晚秧田。据1988年统计,重螟地区的双林、南浔、织里、升山、常  相似文献   

10.
1 发生概况三化螟是安徽省水稻的主要害虫 ,50~ 70年代发生为害尤为突出。 70年代 ,沿江稻区为防治三化螟 ,曾出现“万家灯火”诱虫景象 ,当时全省年发生面积高达 1 47万hm2 次以上。 80年代初至 90年代初 ,发生逐渐衰落 ,发生面积逐年减小 ,为害程度逐年减轻 ,到 80年代末期 ,有些地方甚至见不到三化螟。 1 995年以来 ,三化螟发生面积逐年扩大 ,为害程度逐年加重。年发生面积已由最低年份 1 991年的 1 1 .5万hm2 次 ,上升到1 999年的 66.7万hm2 次。特别是三代三化螟近年已成为本省沿江稻区迟中稻、单季晚稻、早栽双晚穗期的主要害…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水稻三化螟在我市迅速回升,据1988年调查,连作晚稻三代三化螟为害率平均3%左右,单季晚稻5.5%左右、严重田块达20%以上,为分析三化螟回升原因,明确春花作物免耕栽培在三化螟回升中的作用,1988年进行了本项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方法与步骤1988年11月,选一块三化螟为害严重(白穗率4.80%)全田枯心、白穗团分布均匀的连作稻大田作试验观察田,设 a、免耕大麦(俗称稻板麦)b、免耕油菜(稻板油菜)c、翻耕大  相似文献   

12.
1999年贺州地区三化螟严重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年三化螟在贺州地区水稻上严重发生 ,其发生面积之大 ,发生和为害程度之重是 1 980年以来未有过的 ,现就其严重发生的特点及原因进行分析 ,以期为今后更好地搞好测报和防治提供依据。1 严重发生特点1 .1 发生范围广 ,面积大 ,程度重  1 980年以来 ,三化螟在贺州地区早稻为轻发生 ,晚稻为中等偏轻至中等发生 ,年发生面积 1 .96~ 5.2 5万hm2 ,占水稻种植面积的 1 7%~ 4 5%。 1 999年则在全地区普遍发生 ,早稻为中等、局部中等偏重发生 ,晚稻为大发生 ,局部特大发生 ,全区 1a发生面积 6.2 8万hm2 次 ,占水稻种植面积的 54% ,比 1…  相似文献   

13.
三化螟是平乐县水稻重要害虫之一,常年发生面积达1.5万hm2,为害严重。近几年来,由于长期单一使用杀虫双及同类农药,三化螟己产生抗药性,发生程度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为了筛选一些高效安全的药剂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我们选择了浙江新农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21%山瑞乳油进行田间药效试  相似文献   

14.
2a的试验调查表明,杂交水稻穗期三化螟的侵入以穗茎部和倒一节为主,穗部以下各节也可侵入;三化螟有转移为害习性;在大发生年,杂交水稻穗期三化螟必须防治两次,第一次防治适期应以卵孵始盛至卵孵高峰期为宜,间隔5~7d后防治第二次。  相似文献   

15.
三化螟是我县主要害虫之一。据1976年—1986近十一年的统计,我县受病虫鼠害所造成损失的稻谷为111.5万担,其中三化螟造成的损失20.3万担,占总损失的18.2%。抓好三化螟第一代的防治,就能更主动更有效地预防全年各代的为害。研究早春四旬气候对第一代三化螟发生期和发生程度的影响,为今后测报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有着现实意义.一、十一年(76—86)的历史资料及其分析:根据我们多年的观察,早春四旬的气温和降雨量是直接影响第一代三化螟发生期和发生程度的至关因子。从统计表1初步可以看出早春四旬温度高,三化螟发育进度加快,发生期  相似文献   

16.
三化螟是余干县水稻为害的一种重要害虫,20世纪60、70年代为害较重,发生面积占种植面积的40%-60%,1964年、1974年为害最重,发生面积分别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9.52%、76.27%,白穗率分别为14.13%、16.20%;1983-1998年,受耕作制度、水稻品种等因素影响,三化螟下降为次要害虫,发生面积仅占1.20%-9.00%;90年代后期,三化螟呈明显回升趋势,1999年中等发生,2000年大发生,现就大发生原因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7.
利用每年2、3月份影响第1代三化螟蛾羽化峰期的有效积温值及第1代螟蛾峰期对2-5代螟蛾峰期的相互制约关系,组建崇左县各代三化螟蛾发生期预测模型,对全年各代三化螟蛾发生期实施一次长期预测,省工省时,统计验证31a资料各代蛾峰的预测值与实测值拟合率达83.9%-96.8%。  相似文献   

18.
桂林市1993年晚稻三化螟大发生原因分析1993年桂林市晚稻三化螟(Tryporyzaincertulas[Walker])大发生,为80年代以来为害最重的一年。阳朔县植保站于9月14日在定点系统观测区调查第四代卵量,高的达600块/亩,平均为379...  相似文献   

19.
泰和县地处在赣江中上游,三面高山环绕,以26个乡镇的50000hm2良田构成了吉泰平原南半部的泰和盆地,1982年列为全国十大商品粮县之一。近几年由于三化螟的大量回升危害,享年损失稻谷达3000t上下。1三化螺发生概况1961~1976年的三化螟年午都保持在中等偏重和重发生的程度,1  相似文献   

20.
当阳市螟虫发生规律及防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稻螟发生规律  三化螟在当阳市一年发生4代,春季日平均温15℃以上,秋季日平均温18℃为全发育期有效积温起止温度,气温到16℃时开始化蛹,17℃时开始羽化,产卵孵化,17℃以下不能孵化.温度的高低,降雨量的多少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大田观察如果降雨量高达200mm时,则死亡率达99%,尤其是三化螟化蛹期更是如此.若8月上旬雨量偏多造成田间高温高湿条件,则不利于天敌生存,而利于3代卵块孵化,从而导致第3代三化螟大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