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土壤母质及其物理性状与茶叶品质关系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曹顺爱  吕军 《茶叶》2003,29(1):13-16
本综述了我国茶园土壤母质类型及土壤容重、孔隙度、水分含量、团粒结构等物理性状对茶叶品质的影响,探讨了改善茶园土壤物理性状的措施,并提出今后茶园土壤物理性状所要研究的课题,这对我国无公害茶,有机茶的生产和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采用土壤调查的方法,对福建省武夷山市5种主要茶园土壤类型(黄壤、红壤、潮砂土、高山草甸土、紫色土)的土壤主要物理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之间的土壤物理性状存在着明显差异,高山草甸土属于砂质粘壤土,土壤田间持水量、土壤含水率、土壤总孔隙度和土壤毛管孔隙度最大,土壤容重、土壤固相和气相最低,土壤物理性状最好;黄壤和红壤属于粉粘土,土壤物理性状次之;潮砂土和紫色土属于砂壤土,田间持水量、土壤含水率和毛管孔隙度显著低于其它土壤类型,土壤物理性状最差。相关分析表明,田间持水量、土壤含水率、土壤固相、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毛管孔隙度之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P0.05,P0.01);土壤砂砾、粉粒和粘粒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其中土壤砂砾、粉粒均与田间持水量、土壤含水率、土壤气相、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P0.05,P0.01),土壤粘粒仅与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与其它指标相关性不明显(P0.05)。  相似文献   

3.
鄂东(北)茶园土壤物理环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学玉  张继铭  江洪  杨利  余昭齐 《茶叶》2004,30(3):150-152
采用土壤调查的方法,分析了鄂东(北)茶园土壤硬度、土壤耕层厚度、土壤容重及土壤三相(固相、液相、气相)容积比等物理性状,探讨了土壤物理环境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连续免耕抛秧对稻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连续免耕抛秧的稻田进行跟踪测定其理化性状,结果表明:免耕抛秧稻田的理化性状得到改善,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以及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同时,随着免耕年限的延长,其中有机质含量、全氮、速效磷的增幅加大,而速效氮、速效钾的增幅减小。  相似文献   

5.
免耕对稻田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连续免耕2年的稻田,分层测定其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理化性状。结果表明,免耕降低了土壤中细菌、好气性固氮菌的数量和土壤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但增加了土壤中放线菌、真菌、嫌气性固氮菌、厌气性纤维分解菌的数量,并提高了土壤蔗糖转化酶、脲酶的活性;免耕2年后土壤容重和非毛管孔隙度下降,土壤总孔隙度略有增加,土壤中碱解N、有效P和速效K及土壤有机质含量上升。  相似文献   

6.
苏南低产茶园土壤障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正芳  宋木兰 《茶叶》1994,20(1):18-22
目前江苏省平均亩产50公斤以下的茶园约2000公顷.占全省茶园面积的15%左右.因此,改造低产茶园,提高产量与品质是当前迫切任务。作者针对苏南丘陵地区下蜀茶场、溧阳县茶果场和溧水县茶场等6个场的低产茶园土壤的物理性状及养分状况进行了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结果探明苏南低产茶园土壤障碍因素:一是土壤物理性状差,在土体20~40cm处出现障碍层,限制茶树根系发育;二是土壤养分如有机质、全氮量、速效氮、速效钾等均普遍较低;三是施肥方法不当。最后还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茶园土壤物理性状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壤水分、容重等方面综述了茶园土壤物理性状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并对福建茶园土壤的物理现状及改善措施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甲烷(CH4)是大气中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暖具有重要影响。稻田是农业生态系统中CH4的主要排放源,水稻根系与土壤是影响稻田CH4排放的关键因素。因此,探究水稻根系和土壤性状与稻田CH4排放的关系对于缓解温室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稻田CH4产生和排放的机理及其与水稻根系和土壤性状间的内在关系,并展望了进一步探究水稻和土壤性状与稻田CH4排放关系的研究方向,为实现水稻丰产与固碳减排协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试验表明,桔园覆草能改良土壤物理结构,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率;还能改善土壤农化性状,增加有机质,提高土壤中碱解N和速效K的含量,这项措施在干旱年份和山区桔园中更是行之有效,简便实用。漫灌和喷灌对桔园理化性质则有相反的效应。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机械收获对蔗地土壤物理性状和宿根蔗产量的影响,以消除蔗农对大型机械收获系统对甘蔗耕层土壤严重压实的顾虑。以广西红壤坡耕地为研究对象,设置机械收获和人工收获2种处理,研究机械收获对耕层土壤物理性状和宿根蔗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蔗垄0~40 cm土层,土壤容重、贯入阻力、抗剪强度、田间持水量和总孔隙度等土壤物理性状在机械收获和人工收获间均无显著差异。蔗沟0~20 cm土层,机械收获后,土壤紧实度、贯入阻力和抗剪强度显著提高,总孔隙度和通气孔隙度下降。同人工收获相比,机械收获过程中,机具行走对蔗沟土壤造成压实,但对蔗垄土壤影响不显著。蔗垄土壤紧实度在垂直梯度上存在2个明显交替变化的界面,0~20 cm土层以人工收获的土壤紧实度较高,20~40 cm土层以机械收获的土壤紧实度较高。第1年宿根季和第2年宿根季人工收获处理蔗茎产量均高于机械收获处理,但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在固定道技术下,甘蔗机械收获对蔗垄土壤物理性状和宿根蔗产量的影响不显著。本研究为规范甘蔗机械收获操作,减少大型机械对蔗地土壤压实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坡地茶园免耕对水土保持及土壤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坡地茶园实行免耕、化学除草、间种覆盖作物,减少了水土流失,改良了土壤性状,提高了土壤肥力,保护了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土壤有机质、氮、磷及铁、硼含量与茎粗、皮厚和出麻率呈负相关,虽略利于优质却降低产量;水解氮对优质高产均不利。钾、锰、锌与株高呈正相关、与有效株呈负相关,不利高产优质和原麻含胶率的降低。土壤容重和p H 与株高之外其它经济性状呈正相关,有益高产优质,而总孔度的作用相反。土壤毛孔度和比重都有利优质,但前者与株高呈负相关、与有效株呈正相关,后者则反之。  相似文献   

13.
研究比较了垄系栽培条件下土壤理化性状和常规平作的差别,结果表明,垄系栽培所采用的特有的耕作方式,减轻了对稻田土壤结构的破坏;降低了耕层土壤的容重;改善了土壤的通透性;增加了土壤速效养分的含量;提高了土壤温度,这种是垄系栽培水稻生长发育优势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滤泥农用改土及对大麦的增产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红壤旱地为研究对象,探讨滤泥农用对红壤有性状的影响及其对大麦的增产效果,结果表明在酸性较强的红壤施用一定量的滤泥能中和土壤活性酸,使土壤pH(H2O)趋于中性,明显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显著改善土壤的速效养分状况,并能提高土壤的保肥供肥能力。施用一定量的滤泥能使大麦的生育期提早,促进根系和茎叶的生长,增加分蘖数和有效分蘖率,从而提高大麦的生物和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15.
研究比较了垄系栽培条件下土壤理化性状与常规平作的差别 ,结果表明 ,垄系栽培所采用的特有的耕作方式 ,减轻了对稻田土壤结构的破坏 ;降低了耕层土壤的容重 ;改善了土壤的通透性 ;增加了土壤速效养分的含量 ;提高了土壤温度。这些是形成垄系栽培水稻生长发育优势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土壤质量是维持地球生物圈最重要的因子之一,是维持作物生产、保护环境质量及促进动植物健康的能力。本文综述了不同大豆种植制度及接种根瘤菌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进展,分析了大豆连作、轮作和间套作种植对土壤理化性状、土壤酶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指出合理大豆种植和接种根瘤菌对保护土壤质量的重要性,以期为选取合适的大豆种植制度和实现农田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2011—2015年在长汀县稻草还田长期效果监测点开展的试验结果表明,连续稻草还田腐熟对耕地土壤性状及后季水稻产量有明显影响,其中土壤容重降低明显、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增加显著,后季水稻产量随实施年度的增加,增产效果明显,表明应用稻草还田腐熟可获得理想的经济、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8.
通过3 a麦秆全量还田,研究其对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形成、土壤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还田处理相比,麦秆全量还田抑制了前期水稻个体和群体生长发育,在栽后30~35 d内总茎蘖数减少,到达高峰苗时间推迟1个叶龄期,每667 m2高峰苗数少2.15万,但成穗率提高9.0%;每667 m2有效穗数增加7.62%,每穗粒数增加9.14%,结实率降低4.01%,千粒重降低0.5%,产量增加11.4%;麦秆全量还田使土壤pH值下降,土壤有机质提高9.4%、碱解氮提高4.5%、速效磷提高16.7%、速效钾提高16.9%。  相似文献   

19.
深松免耕技术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20  
通过对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土壤田间持水量及产量的测定和分析,研究了深松免耕技术对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免耕保护性耕作后,土壤耕层10~40 cm土壤容重比对照(传统中耕)下降11.8个百分点;深松的土壤耕层0~40 cm含水量比对照高出10.4个百分点;土壤耕层15~25 cm田间持水量比对照高出21.7个百分点。玉米产量比对照增产1 556 kg/hm2。  相似文献   

20.
生物黑炭对茶园土壤理化性状及茶叶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生物黑炭添加对茶园土壤理化性状和茶树生长的影响,设置生物黑炭施用量0(CK)、8、16、32、64 t·hm-2 5个水平.结果表明,生物黑炭施用降低茶园土壤容重,提高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度,提高土壤田间持水量、饱和含水量和土壤液相比,改善茶园土壤物理性状.与CK相比,施用生物黑炭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29.55%~98.15%,土壤全氮提高 8.33%~26.52%,有效磷提高 13.04%~69.25%,速效钾提高 17.96%~167.88%,提高幅度均随着生物黑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而土壤碱解氮含量下降0.97%~11.54%,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施用生物黑炭处理茶叶产量比CK提高3.24%~13.49%,以16 t·hm-2处理效果最好,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施用生物黑炭处理三年茶叶产量平均比CK提高5.44%~17.05%,以16 t·hm-2处理效果最好,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