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5 毫秒
1.
比利时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模型在贵州省威宁县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提高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水平和防控效果,2010年引进了比利时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并在威宁县草海镇白岩村马铃薯种植基地应用。经过3年的实践,结果证明,该系统能较为准确的定位马铃薯生产基地晚疫病防治时间和防治次数,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是我国粮食生产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粮食作物。近年来,马铃薯病害的发生流行逐年加重,已成为限制我国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马铃薯晚疫病和早疫病是马铃薯种植过程中危害最为严重的2种病害,该文总结了马铃薯晚疫病和早疫病田间主要识别特征、病原菌特征及生物学特性,为2种马铃薯病害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基础及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新药剂—丁子香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马铃薯》2013,(3):162-165
利用比利时CARAH预警系统指导分别施药4次,研究了8种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控制作用以及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为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0.3%丁子香酚SL对晚疫病的防治效果和马铃薯的增产效果最好,其他依次是52.5%恶唑菌酮.霜脲WDG、60%锰锌.氟吗啉WP、64%恶霜.锰锌WP、80%代森锰锌WP、50%烯酰吗啉WP、80%三乙膦酸铝WDG、35%甲霜灵WP,其中0.3%丁子香酚SL处理4次后对晚疫病的防效为80.25%,比对照增产达51.09%。0.3%丁子香酚SL作为生物药剂,兼有安全环保、持效期长等优点,可在马铃薯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研究进展与综合防治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流行,已成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文章重点介绍了黑龙江省在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与A2交配型测定、马铃薯晚疫病检测技术研究、抗晚疫病育种及植物源杀菌剂研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介绍了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的方法,这些对今后黑龙江省开展马铃薯晚疫病的研究和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毕节市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晚疫病是毕节市马铃薯生产上对产量威胁最大的重要流行性病害,常年造成产量损失20万t左右。通过开展一系列晚疫病控制技术研究试验,结合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规律、防治工作经验等,探索出一套适合毕节市生态条件的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技术。即:选栽抗病或耐病性强的品种,搞好农业防治,进行种薯处理,大田期加强病情监测,根据监测结果采取药剂防治,有效减轻病害发生程度,推进马铃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2011~2013年西吉县应用比利时马铃薯晚疫病预警系统预测预报模型,确定3个区域马铃薯主要生育期内,病菌生成潜在侵染的次数和代数,准确地预报晚疫病发病期,确定最佳防治期及防治次数。通过监测指导统防统治田病指为3.56~7.12,农户自防区病指为8.05~16.55,空白对照区病指达21.13~40.45,比农户自防提高防效54.56%~72.30%、保产27.35%~36.03%,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并减少了杀菌剂施用量,保护了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甘肃省渭源县马铃薯晚疫病流行规律,有效地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在甘肃渭源县对马铃薯晚疫病田进行了一个生长季节的监测和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晚疫病发生程度不同,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晚发生,早熟品种抗病性比晚熟品种差;马铃薯晚疫病的流行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中,相对湿度、降雨量和马铃薯晚疫病流行呈正相关,日照时数与马铃薯晚疫病流行呈负相关,其中相对湿度为晚疫病流行的主导因素,在这期间温度不是当地晚疫病流行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晚疫病抗病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晚疫病是危害马铃薯生产的重要病害,可导致马铃薯的大量减产。多年来研究人员对马铃薯晚疫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抗病品种,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从野生资源中分离抗病基因,并将其转入到栽培种马铃薯中可以获得抗病特性。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十多个抗晚疫病基因被发现和图谱,且部分基因已被转入到栽培品种中。本文从晚疫病抗病基因的发现、分离、定位及克隆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比利时马铃薯晚疫病预警系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修文县大堡村马铃薯基地运用QD-3340MV无线自动气象站收集马铃薯主要生育期内温度、湿度及降雨量数据,运用比利时CARAH马铃薯晚疫病预警系统模型进行分析,确定在马铃薯主要生育期内,病菌生成潜在侵染6代19次,其中极度严重侵染10次,占侵染总次数的52.63%;重度侵染3次,占15.79%;中等程度侵染4次,占21.05%;轻度侵染2次,占10.53%,根据该系统指导马铃薯晚疫病防治,病指仅为0.08~0.48,农民自防区病指为4.72~18.11,而空白对照区病指达22.22~24.24。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种植。晚疫病是严重危害马铃薯生产的重要病害,可导致马铃薯大幅度减产。由于植物源农药具有低毒性、无残留、高选择性、不破坏环境、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近年来在马铃薯晚疫病防治领域受到重视。综述了近年来中国在应用植物提取物防治马铃薯晚疫病领域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植物提取物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优势和不足,并对其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进一步研究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植物源农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鄂薯和华薯系列马铃薯品种是由湖北恩施中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和华中农业大学马铃薯团队选育而成的品种.鄂薯系列马铃薯品种大多为中晚熟品种,适合西南山区种植;华薯系列马铃薯品种多为早熟品种,适于华中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区种植.研究对2个系列品种部分晚疫病抗病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检测,同时对几个水平抗性相关基因SNP位点进行了检测....  相似文献   

12.
A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based test for potato late blight (Phytophthora infestans) and pink rot (P.erythroseptica, P. nicotianae) diseases has been developed for use with potato tuber tissue. Primers based on sequence analysis of the ITS2 region of ribosomal DNA of late blight and pink rot pathogens were utilized in PCR assays of inoculated tubers and tubers harvested from plots known to have late blight and/or pink rot. Assays of artificially inoculated Kennebec and Russet Burbank tubers revealed thatP. infestans was detected by PCR as early as 72 h after inoculation and in the absence of visible symptoms. Much higher detection frequencies were obtained by PCR compared with plating on selective medium or placement of tissue in moist chambers. Tubers from plots known to have late blight and/or pink rot were tested using the PCR assay. Assay of late blight lesions showed ca. 80% recovery for late blight-infected tubers from the field.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CR assay provides a rapid and accurate test for diagnosis of late blight and pink rot in potato tubers.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和科罗拉多马铃薯甲虫(CPB)是马铃薯生产中最为严重的病虫害。培育高抗晚疫病和甲虫的马铃薯品种是加拿大马铃薯育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们实验室在二倍体1EBN墨西哥野生种中已鉴定出抗马铃薯晚疫病和甲虫的新基因,并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成功的将其转移到栽培品种中。但是,培育出抗晚疫病和抗甲虫的马铃薯新品种仍然是一项艰难而繁杂的工作。为了加快分离抗性基因,建立与抗性基因紧密关联的DNA分子标记至关重要。本研究以感病的二倍体马铃薯品种S.cardiophyllum作为父本,与带有抗性基因的墨西哥野生种S.pinnatisectum杂交。用叶片离体鉴定的方法测试F1和BC1代群体的抗病性,从而筛选抗晚疫病和抗甲虫的植株。US-8/A2交配型病菌测试显示所有的F1代植株都表现出抗晚疫病,而在BC1群体中抗病与感病植株的比例为1:1。这个结果证明,在墨西哥野生种S.pinnatisectum中存在一个抗晚疫病的单显性基因Rpi1。马铃薯甲虫抗性检测中,BC1群体的抗虫性分离比例为1:3.这表明其对甲虫的抗性是由多基因遗传控制的。在F1和BC1群体中利用分子标记结合集团分离分析法(BSA)对S.pinnatisectum中的晚疫病抗性基因Rpi1进行精细作图。根据马铃薯第7条染色体上RFLP标记TG20A和CP56之间的EST和STS标记的序列信息,合成了27对特异性PCR引物。获得一些与抗晚疫病基因Rpi1相关联的新的DNA标记。对BC1群体中大量的个体植株进行的分析表明,在马铃薯第7条染色体上位于抗晚疫病基因Rpi1两侧的两个标记S1c9和GP127-300,它们与Rpi1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17cM和3.89cM。这些标记被用来筛选两个细菌人工染色体(BAC)文库,并分离出与晚疫病抗性相关的90-125kb的BAC克隆,这些克隆将在后续的工作中通过图位克隆的方法而用于分离晚疫病抗性基因。同时分离与甲虫抗性紧密相关的分子标记的工作正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14.
8种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减轻马铃薯晚疫病对马铃薯生产造成的损失,本研究选择了8种药剂,在马铃薯地上垄体栽培模式下进行晚疫病防治的药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均对地上垄体栽培模式下马铃薯晚疫病具有防治和保产的效果。其中,在马铃薯晚疫病发病前期喷施的保护性杀菌剂种中,60%百泰的防治和保产效果最好,防效达79%以上,增产43.54%;其次是银法利,防效达70%以上,增产42.55%。在发病中期喷施的治疗性杀菌剂中,防效和保产效果最好的药剂为50%安克,防效达73%以上,增产36.71%。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宣威市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用定点观察的方法,连续3年对云南省宣威市马铃薯种植田块中田间气候、种植习惯、品种等因素进行调查记录,同时观察记录该区域马铃薯晚疫病田间发生、发展情况。结果表明:马铃薯疫病在云南宣威市的发生与流行受主栽品种的抗性、种薯带菌率以及田间气候条件等多因素综合影响。新品种滇薯6号在当地表现出较好的抗性;种薯带菌率越高,田间晚疫病发生越重,流行越快;田间相对湿度高,对晚疫病发生与流行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一季作区马铃薯主要病虫害有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和二十八星瓢虫,此外,病毒引起的品种退化比较普遍,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本文根据河北省一季作区马铃薯病虫害发生特点总结出一套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包括将马铃薯与玉米、大白菜等非茄科作物轮作3年减轻黑痣病危害;采用脱毒薯克服病毒引起的品种退化问题;种薯和(或)土壤消毒控制黑痣病和晚疫病;待马铃薯生长至封垄后,遇到适宜晚疫病发生的天气,喷施1~3次保护性杀菌剂预防晚疫病和早疫病;一旦监测到晚疫病中心病株后即拔除并装入塑料袋带出田外,并交替喷施有治疗效果、能兼治早疫病且作用机制不同的内吸性杀菌剂及混剂;田间出现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成虫,在杀菌剂中混入高效氯氰菊酯或高效氯氟氰菊酯等高效杀虫剂防虫;马铃薯成熟前1~2周将地上部分割掉并运出田外后收获块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