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壳白长牡蛎品系生长和壳色性状遗传参数估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经过连续4代家系选育获得的壳白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选育系为亲本,通过巢氏平衡设计建立了30个全同胞家系混合养殖,采用微卫星多重PCR技术进行家系鉴定,基于REML法估算24月龄壳白长牡蛎的生长性状和壳色性状的遗传参数。结果表明,壳白长牡蛎品系壳高、壳长、总重、壳重、L~*(明度)、a~*(红绿轴色品指数)和b~*(黄蓝轴色品指数)的遗传力为中高等水平,依次为0.35±0.13、0.18±0.09、0.20±0.09、0.16±0.08、0.16±0.08、0.27±0.11和0.19±0.08,壳宽、肉重、出肉率、壳型指数A和壳型指数B的遗传力为低等水平,依次是0.07±0.02、0.11±0.06、0.02±0.03、0.08±0.06和0.11±0.06。壳高、壳长、壳宽、总重、壳重和肉重之间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均为正相关,其中,壳高、壳宽和总重与其他生长性状的相关性较高,分别为0.40±0.65~0.90±0.14、0.39±0.55~0.97±0.24和0.50±0.66~0.99±0.02。壳型指数A和壳型指数B与壳高均为较高的负相关,分别为–0.94±0.16和–0.77±0.19,表明仅以壳高性状为选育目标时,可能不会对长牡蛎壳型改良产生作用。壳白长牡蛎壳色参数与生长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范围为–0.09±0.42~0.91±0.74,不同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差异很大,其中L~*与生长参数遗传相关较高,为0.49±0.29~0.91±0.74,表明以壳高、壳长、总重和L~*任一个为选育目标时,其他生长性状都可以获得提高。壳色参数间L~*与a~*负的相关性最高,为–0.96±0.04,L~*与b~*和a~*与b~*相关性较低,分别为–0.08±0.36和0.21±0.31,表明以L~*为选育目标时,可间接降低a~*值。本研究为合理制定壳白长牡蛎新品系育种方案和选择反应预测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群体选育辅助种内群体间杂交选育的方法,以内壳色、体质量作为选育性状,经过连续4代的选育获得了紫色选育系F4。本实验以F4为亲本进行繁殖,利用6对微卫星标记,对15个同批繁育的F4母蚌的1龄后代进行亲子鉴定,鉴别出了来自12个父本、15个母本的42个全同胞家系,使用ASREML软件的约束极大似然法对三角帆蚌内壳色及生长性状进行了遗传参数分析。结果显示,内壳色颜色参数L*、a*、b*、dE*的遗传力分别为0.31±0.22、0.11±0.08、0.36±0.18、0.29±0.19,L*、a*、b*之间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均较低,范围为0.08~0.47和0.04~0.32,L*与dE*相关性最大,遗传相关为-0.94±0.06,表型相关为-0.96±0.01;生长性状壳长、壳高、壳宽、体质量和壳重的遗传力分别为0.24±0.19、0.37±0.27、0.26±0.16、0.26±0.17、0.31±0.19,各性状间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均为正相关,分别为0.71~0.92、0.66~0.94;颜色参数与生长性状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均很低,为0.02~0.18。三角帆蚌紫色选育系1龄阶段内壳色和生长性状的遗传力多为中高水平,对其继续进行遗传改良预期能够获得良好遗传进展。内壳色与生长性状的相关度很低,无法实现相互选择,体质量与其他生长性状相关均较紧密,表明将内壳色、体质量作为目标性状进行同步选育的方法合理,可实现同时改良壳色及生长性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陈雨露  徐成勋  刘士凯  孔令锋  李琪 《水产学报》2024,48(1):019611-019611
长牡蛎壳橙快速生长品系是结合群体选育与种内群体间杂交方法,以壳色性状和生长性状为选育指标,经过连续3代选育获得的新品系。本研究以第1代长牡蛎壳橙快速生长品系(G1)为亲本,采用巢式设计建立了48个混养家系,共获得863个个体。利用微卫星标记对混养家系进行了系谱分析,并基于REML法评估了长牡蛎壳橙快速生长品系壳色性状的遗传参数及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显示,863个个体中,有851个个体被准确鉴定其所属家系;长牡蛎壳橙快速生长品系壳色性状颜色参数指标a*(红绿轴色品指数)、b*(黄蓝轴色品指数)和ΔE (色差)等均具中高等遗传力,大小依次为0.47±0.23、0.42±0.21和0.56±0.29。4个颜色参数指标间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范围分别为-0.79~0.86和-0.45~0.48。壳色性状与各生长性状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较低,分别为-0.33~0.17和-0.04~0.11。研究表明,在长牡蛎壳橙快速生长品系育种过程中,对壳色性状进行选育可以得到预期的改良效果。此外,壳橙性状与生长性状应分别作为目标性状进行协同选择,以实现同时改良两个性状的目的。本研究可为长牡蛎壳橙快速生长品系选育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长牡蛎生长性状遗传力、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查清乳山(RS)和崆峒岛(KTD)海域长牡蛎生长性状各指标的遗传力、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本实验通过部分因子交配设计和人工授精的方法建立家系,并在乳山和崆峒岛海域进行养殖。用混合线性模型分别计算RS和KTD海域188日龄、338日龄和474日龄长牡蛎生长性状各指标的遗传参数。结果发现:不同日龄长牡蛎生长性状各指标,在乳山海域的遗传力是0.28~0.55,为中高遗传力,在崆峒岛海域的遗传力是0.34~0.63,为高遗传力;与乳山海域相比,崆峒岛海域各指标的遗传力偏高。运用亲本模型,将日龄和地点作为固定效应,计算得到壳高、壳长、壳宽和湿重的遗传力分别为0.25±0.08、0.29±0.09、0.14±0.05和0.26±0.09。不同海域、不同日龄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结果各不相同,但各指标间均呈现正相关;总体来讲,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大于表型相关。实验结果有助于掌握山东半岛南北两侧长牡蛎生长性状的数量遗传学参数,为制定长牡蛎在该海域的选育技术路线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5.
长牡蛎成体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0  
在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的选择育种工作中,于2009年和2010年分别获得24个和32个全同胞家系。根据长牡蛎360日龄的壳高、壳长、壳宽、总重、壳重、肉重和出肉率参数,利用ASREML软件的REML方法计算表型变量的方差组分,估算了长牡蛎成体阶段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结果表明,不同年份长牡蛎家系的生长存在显著差异,2009年家系的壳高、肉重和出肉率显著低于2010年家系(P<0.05),2009年家系的总重则显著高于2010家系(P<0.05)。除出肉率外,2009年和2010年家系的壳高与其他生长性状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壳高和总重具有较高的遗传力,分别为0.35±0.15和0.27±0.13。长牡蛎成体阶段各生长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均为正相关,但相关性的大小不同。本研究估测的长牡蛎成体阶段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可以为合理制定长牡蛎的育种方案和选择反应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九孔鲍幼鲍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平衡巢式设计方法和人工授精技术,1个父本配3个母本,建立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a)12个半同胞家系和36个全同胞家系.在40日龄、120日龄、180日龄、240日龄时分别对所建36家系个体测量壳长,壳宽与体质量.采用单性状约束最大似然法(Restricted 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 REML)估计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a)各阶段体质量,壳宽与壳长性状的遗传参数.结果表明,九孔鲍幼鲍在40、120、180、240日龄时壳长遗传力估计值为(0.13±0.09)~(0.56±0.15),壳宽遗传力估计值为(0.13±0.06)~(0.62±0.13),体质量遗传力估计值为(0.18±0.15)~(0.26±0.08),均属于中等遗传力.另外,从性状的表型相关与遗传相关可以得出,九孔鲍稚鲍在不同日龄壳长、壳宽与体质量的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均为正相关(P≤0.05).表型相关系数为0.66~0.94,遗传相关系数为0.85~0.98,研究结果表明,以3个主要生长性状之一作为选育目标,均能达到遗传改良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长牡蛎壳金选育群体生长性状的选择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葛建龙  李琪  于红  孔令锋 《水产学报》2016,40(4):612-617
长牡蛎是一种世界性的养殖贝类,同时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贝类之一,壳色美观和快速生长是目前长牡蛎遗传育种的2个重要目标。2010年通过长牡蛎壳色性状的家系选育,获得了壳白、壳黑、壳金和壳紫4种壳色品系。实验以第二代壳金品系为基础群体,对长牡蛎壳金群体的生长性状进行定向选育,分析了长牡蛎壳金选育群体壳高性状的选择反应、遗传获得和现实遗传力。结果显示,养成阶段选择组的壳高均大于对照组,350日龄后表现出显著的生长优势;幼虫期,壳高性状的平均选择反应、遗传获得和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549±0.277、3.717%±2.611%和0.339±0.171,养成期分别为0.436±0.138、8.253%±1.014%和0.270±0.086。选择组的贝壳金黄色和外套膜金黄色比例分别提高了22%和10%。研究结果为长牡蛎壳金优良品系培育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
为了培育壳色和生长性状优良的壳紫长牡蛎(Crassostreagigas)新品系,2021年通过家系选育的方式,以壳色性状为主要选育指标,建立了第1代壳紫长牡蛎选育群体。本研究以壳紫F1为亲本,采用平衡巢式设计建立了36个全同胞家系,并以野生长牡蛎为亲本建立对照组,比较分析了各家系在生长和存活方面的性能表现;同时利用多性状动物模型对壳紫家系幼虫和稚贝期的生长性状遗传参数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不同生长阶段壳紫长牡蛎家系的存活率和壳高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幼虫期分别提高了1.49%~10.18%和3.75%~15.94%,稚贝期分别提高了4.05%~16.94%和15.95%~18.25%。不同壳紫家系的生长和存活情况也存在差异,没有发现在存活率和生长性状方面同时具有优势的家系。壳紫长牡蛎幼虫期壳高和壳长的狭义遗传力范围分别为0.43~0.84和0.49~0.80,稚贝期壳高和壳长的遗传力分别为0.15~0.33和0.18~0.37,均属于中高等遗传力。不同生长阶段壳紫长牡蛎家系壳高和壳长的遗传相关与表型相关均为正相关,幼虫期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7~0.97和0.17~0.51,稚贝期为0....  相似文献   

9.
分别以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海大1号’第8代和第9代选育群体中的个体为亲本,采用巢式设计的交配方法,于2016年和2017年分别获得41个和38个全同胞家系。根据各家系长牡蛎330日龄的壳高、壳长、壳宽和体重等表型参数,通过建立多性状动物模型,利用ASReml软件中的限制性极大似然法估算各表型变量的方差组分,对‘海大1号’连续两代选育群体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两个选育世代的‘海大1号’生长性状均具有较高的变异水平,变异系数为20.74%~55.14%,各生长性状仍具有遗传改良潜力。‘海大1号’各生长性状间的表型相关均为正相关,相关系数大小存在差异。3个壳型性状与体重的遗传相关均为正相关,且处于较高水平(0.40~0.66)。除壳宽性状的遗传力较低外,壳高、壳长与体重的遗传力在0.16~0.37,均属中高等遗传力水平,表明‘海大1号’经过多代选育后,生长性状仍具有较大的加性遗传效应,可根据个体表型值大小,继续通过群体选育获得遗传进展。研究结果为长牡蛎‘海大1号’制种方案的制订和保种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长牡蛎幼体生长性状的遗传力及其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0  
采用平衡巢式设计方法和人工授精技术,每个雄体配3个雌体,构建了12个半同胞家系和36个全同胞家系.应用数量遗传学的全同胞组内相关分析法,利用SPSS软件的GLM过程计算表型变量的原因方差组分,估算了长牡蛎幼体生长性状的遗传力.结果表明,5~25日龄幼体壳高狭义遗传力估计值为0.161~01771,壳长狭义遗传力估计值为0.139~0.814,其中利用父系半同胞组内相关法估计壳高的遗传力依次为0.387、0.364、0.262、0.378、0.161,壳长的遗传力依次为0.383、0.398、0.302、0.361、0.139,二者均为中等遗传力.雌性亲本间半同胞个体具有较大的变异程度,存在着较大的母性效应;由雄性遗传方差组分估计的遗传力准确可靠,由父系半同胞组内相关法计算的狭义遗传力是长牡蛎幼体遗传力的无偏估计值.长牡蛎幼体不同生长时期壳高和壳长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均为正相关,相关系数的范围分别为0.091~0.820、0.224~0.360,表明以壳高或壳长为参数进行选育时,均可达到改良生长性状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壳金长牡蛎家系的建立及生长和存活性状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雪磊  李琪  孔令锋  于瑞海  于红 《水产学报》2016,40(11):1683-1693
于2014年6月,以经过2代家系选育和2代群体选育共连续4代选育的壳金长牡蛎为亲本,采用巢式设计,成功构建25个全同胞家系,同时以未经选育的壳色即普通灰白色的个体子代为对照组,评估各家系和对照组在幼虫、稚贝期的生长和存活差异。结果显示,不同时期,壳金长牡蛎选育家系各生长性状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平均值,其中在幼虫期不同日龄,壳金长牡蛎所有家系壳高和存活率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分别提高2.27%~16.67%和1.72%~9.40%;在稚贝期各阶段,壳金长牡蛎所有家系壳高、壳长、总重量及存活率的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分别提高10.04%~19.79%、6.56%~17.78%、10.44%~32.92%和0.20%~4.26%;不同壳金家系间的生长及存活性状具有显著差异,排序也存在不一致性,其中G19和G28家系表现出较高的生长及存活性能,在11月龄,G19和G28家系的壳高、壳长、总重的累积生长量比所有家系平均值分别提高4.78%、8.22%、12.38%和7.61%、4.02%、9.04%,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15.31%、15.31%、24.11%和18.42%、10.85%、20.42%;存活率比所有家系平均值和对照组分别提高11.70%、12.71%和11.92%、12.94%。研究表明,壳金长牡蛎选育群体的生长性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存活性状有待进一步的改良;家系G19和G28可作为优良品种培育的育种材料。本研究为培育快速生长和存活率高的壳金长牡蛎新品种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黑壳和黄壳福寿螺免疫功能的差异,本实验研究了氯硝柳胺对两种壳色福寿螺的急性毒性效应,并对四川地区黑壳福寿螺和黄壳福寿螺血细胞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过氧化物酶(POX)、中性红(NRD)、脂类(PAS)和糖原(SBB)细胞化学染色的观察及中性红试验(NRRT)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黑壳福寿螺对氯硝柳胺24 h和48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77 mg/L和0.46 mg/L,均高于黄壳福寿螺。透明细胞和颗粒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阳性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且颗粒细胞中的颗粒物质呈强烈阳性;黑壳福寿螺ACP、AKP、POX阳性比例均大于黄壳福寿螺,且前者AKP和POX阳性细胞比例显著大于后者,NRD和SBB着染程度和阳性比例均无显著差异,黑壳福寿螺PAS着染程度更为强烈。NRRT实验发现,黑壳福寿螺血细胞的中性红滞留时间(9.15 min)是黄壳福寿螺的1.8倍。研究表明,黑壳福寿螺对氯硝柳胺死亡率及血细胞AKP、POX、糖原成分及中性红滞留时间是影响其与黄壳福寿螺免疫功能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长牡蛎壳金选育群体性腺发育与营养成分的周年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评估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壳金选育群体的繁殖周期及营养价值,自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对山东省刘公岛海区长牡蛎第三代壳金选育群体的性腺发育、营养成分(总蛋白、总脂肪、糖原)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比较了与普通养殖群体营养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长牡蛎壳金选育群体雌雄比例接近1︰1,性腺同步发育;配子发生开始于2月,全年只有1个产卵季节(6―8月),7月为两性配子排放高峰期。配子成熟及排放期间,水温处于较高水平,食物充足,可为性腺发育提供能量,也有利于幼体的存活和生长。卵母细胞直径从配子发生开始逐渐增大,并在产卵前达到最大值(36.88μm),产卵后则降低。营养成分分析表明,脂肪含量在性腺–内脏团中随配子发育积累储存,产卵后显著降低;糖原在性腺发育到4月时开始下降,为配子的发育提供能量;蛋白质在配子发育过程中大量合成,与繁殖活动存在密切联系。长牡蛎壳金选育群体外套膜的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普通养殖群体(P0.05),糖原和总脂肪含量显著低于普通养殖群体(P0.05),其他组织的一般营养成分未出现显著差异。研究表明,长牡蛎在壳金群体选育过程中营养成分已表现出分化,这为长牡蛎壳色选育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壳金长牡蛎自交和杂交家系生长与存活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选择具有生长优势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G2(A)家系及具有明显生长和存活优势的G19(B)和G28(C)家系进行完全双列杂交,得到包括3个自交组(AA、BB、CC)和6个杂交组(AB、AC、BA、BC、CA、CB)共9个壳金长牡蛎实验组,分析各实验组在幼虫期及稚贝期不同日龄的各生长指标和存活性能,并评估了杂交组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在整个培育阶段,大多数杂交组在不同生长时期均表现出较高的生长和存活性能,其中,浮游幼虫期5日龄,所有杂交组的壳高和壳长均显著大于自交组(P0.05);10日龄后,杂交组CB、BC和AC的壳高显著大于相应的自交组(P0.05),杂种优势明显;稚贝期85和130日龄,杂交组CB的壳高性能大于其他实验组。浮游幼虫期10日龄,CB组存活率显著大于AA、CA组(P0.05);稚贝期85日龄后,杂交组AC、CA和CB的存活率杂种优势逐渐增大;190日龄,杂交组AC、BC与自交组AA、CC之间存活率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为壳金长牡蛎新品种的培育及杂种优势的充分利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了从生理学角度探讨长牡蛎壳金选育系的快速生长机制,本研究以两种规格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第4代壳金选育系(简称金1和金2)和两种普通养殖群体(简称对照1和对照2)为材料,比较了不同温度(16℃、20℃、24℃、28℃、32℃)和盐度(15、20、25、30、35)条件下各实验组的滤水率(FR)和耗氧率(OCR)。结果显示:(1)摄食实验中,4个组长牡蛎的滤水率均随温度或盐度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在温度28℃时出现最大值;对照1的滤水率在盐度25时达到最大值,其他3组滤水率在盐度30时达到最大值;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温度、群体,盐度、群体对长牡蛎的滤水率均有显著性影响,长牡蛎壳金选育系的滤水率均显著大于普通养殖群体(P0.05)。(2)呼吸实验中,较大规格长牡蛎壳金选育系的耗氧率受温度或盐度变化的影响更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温度、群体,盐度、群体均对长牡蛎耗氧率有显著性影响。实验温度范围内,金1的耗氧率显著小于对照1,但金2的耗氧率显著大于对照2(P0.05)。实验盐度范围内,壳金选育系的耗氧率均显著大于普通群体(P0.05)。(3)同一壳色群体中,个体越大,单位软体部干重滤水率和耗氧率越低。研究表明,较大规格长牡蛎壳金选育系F4更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该选育系的快速生长可能是由其较高滤食行为导致的。  相似文献   

16.
金丝鲶鱼体色金黄,是胡子鲶科的一个优良鱼类养殖品种。具有肉质好、生长快、食性广、适应性强等优点,人工养殖经济效益高。其养殖技术措施如下:一、选择专池培育,高密度精养。金丝鲶耐低氧,抗病力强,对环境的适应性广。采取专池高密度集约化养殖,可以大幅度提高群体生产力。一般精养高产鱼池面积为1亩~2亩,水深12m~15m。金丝鲶种内竞争激烈,常出现互相残杀,弱肉强食现象。因此,池塘养殖金丝鲶,鱼种规格要力求整齐,一般以放养4cm~7cm规格的鱼种为好。每亩放养量为4000尾~6000尾,以保持鱼种有较…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A cDNA encoding the matrix shell protein from scallop (MSP-2) has been cloned. Comparison of the sequence of MSP-2 with the GenBank database revealed the sequence displays a high degree of homology with MSP-1, which was recently identified in the shell of the scallop Patinopecten yessoensis . Matrix shell protein-2 contains only 323 amino acids, while MSP-1 comprises 824 amino acids. The struc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MSP-1 and MSP-2 is mainly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the tandem repeat arrangement. In addition, multiple isoforms of MSP-2 were found. These isoforms share a high degree of sequence similarity to each other, suggesting that the MSP-2, MSP-2 isoforms and MSP-1 may constitute the same family. The MSP-2 isoforms in scallop shell may be responsible for the formation of molluscan shells.  相似文献   

18.
厚壳贻贝的模型拟合与壳体曲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度85~110 mm的野生厚壳贻贝作为研究对象,探究贻贝壳体模型特征。利用光学扫描仪得到相应的样本点云文件,通过geomagic wrap软件处理优化点云数据,得到质量优良的三维样本模型;利用Matlab软件拟合三维样本模型,得到最佳的拟合模型——标准模型,并将标准模型数字化,得到标准模型壳体外曲面(W)和壳体内曲面(N)的数学函数关系式。检验数字化模型、标准模型、样本模型之间的误差,得出三者间的平均误差均不超过0.06 mm。因此,可以使用数字化贻贝模型替代样本模型来指导贻贝定向、固定装置零部件的设计,规划最佳的贝肉剥离路线,为打造现代化贻贝加工流水线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金乌贼的早期生长发育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收集金乌贼(Sepia esculenta)受精卵, 对孵化后1~56日龄金乌贼幼体的胴背长、胴宽、体质量、骨板壳长、壳宽及骨板层数进行了测量, 分析了金乌贼幼体早期发育特征和功能器官的异速生长特征。结果表明, 金乌贼幼体早期发育过程中, 胴背长、体质量和骨板层数分别与日龄呈指数关系, 但由于器官发育的逐步完善和饵料生物种类的转变, 早期发育过程可分为两个不同阶段。两个发育阶段骨板层数的增长率均显著小于1(P<0.05), 因此骨板层数不能成为判定其日龄的指标。胴体和骨板的生长均出现异速生长的特点, 表明金乌贼有关运动的重要器官具有优先发育的特征。研究结果验证了在头足类早期发育过程中功能器官亦存在异速生长的假设, 并为金乌贼种苗的人工培育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