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农业生产的资源与环境约束日益严峻,继续靠增加自然资源和要素投入来提高农业产出的余地已越来越小,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对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更具有研究意义.作者搜集整理了1989-2009年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实证研究的文章,着重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增长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4种:生产函数法、增长核算指数法、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曼奎斯特(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和随机前沿法.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演变特征表现为:技术进步是主要源泉,省际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逐渐扩大.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因素主要有农村制度变迁等.最后针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评估各种因素对省际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差异的影响,将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业生产的资源与环境约束日益严峻,继续靠增加自然资源和要素投入来提高农业产出的余地已越来越小,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对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更具有研究意义。作者搜集整理了1989-2009 年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实证研究的文章,着重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增长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4种:生产函数法、增长核算指数法、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曼奎斯特(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和随机前沿法。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演变特征表现为:技术进步是主要源泉,省际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逐渐扩大。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因素主要有农村制度变迁等。最后针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评估各种因素对省际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差异的影响,将是未来的研究方向。表2 参36  相似文献   

3.
为了掌握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进展与前沿,探究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知识结构和主题演变,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90—2020年内791篇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相关文献的研究内容、研究主题和热点演变进行系统分析。30年内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呈现出阶段性演化发展特征,不断形成综合学科交叉性的研究范式,各主题之间的演变发展相辅相成,不断推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领域向外扩张,形成学科知识的融合和综合应用。目前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热点是农业可持续性增长,绿色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各种因素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等。在Timeline聚类分析图谱上可见各研究主题间边界清晰;研究方法和研究指标的选取,以及对要素投入质量的评估将是未来全要素生产率研究领域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生产配置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基于SBM-GML模型,选取2000—2021年粮食主产区省域面板数据,运用DEA法测算并探讨了粮食主产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粮食主产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最大,且粮食主产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上升趋势。粮食主产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化具有“涨跌互现”和波动性较大的特征,且其变化同气候变化与农业政策密不可分。本文研究结论对于精准评估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水平、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强国目标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厘清中国农业水资源的研究现状和方向,探究农业水资源生产率概念区别、评价方法和提高路径,采用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对已有研究进行系统性总结和梳理。结果表明:第一,农业水资源生产率的经济学含义为,在相同的技术水平和产出下,投入单位农业水资源量的经济产出,故需要控制相关变量的影响下,才能在不同个体间直接比较;第二,经济学评价方法包括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法、前沿面模型法和演绎类方法等,前沿面模型法中,全要素农业水资源生产效率可以更加全面的评价农业水资源生产率;演绎类方法中,水文模型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结合的复合模型可以综合多学科的研究优势;第三,农业水资源生产率的直接路径包括农业水资源开发、灌溉节水技术扩散,间接路径包括市场化政策、农户节水激励和农业水资源管理组织,明确多种路径间的相互作用是制定综合管理模式的关键。因此,农业水资源生产率的经济学研究需要在综合框架下开展,包括明确研究目标、加强学科间合作、制定区域差异化提升策略等。  相似文献   

6.
产业协同集聚、数字经济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产业协同集聚与数字经济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基于2013—2019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SBM-GML指数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并使用系统GMM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农业与二三产业协同集聚均显著促进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且一三产业协同集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在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旧成立。2)数字经济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不仅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还在一二产业协同集聚、一三产业协同集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中起到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3)地区异质性研究发现,农业与二三产业协同集聚对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而数字经济对东中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为此,本研究提出了加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流协作、强化数字经济建设等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碳汇视角和2015—2020年农业生产相关数据,利用DEA-Malmquist模型对广东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持续增长,主要动力来自农业技术进步效率;考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和碳吸收量,广东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明显降低;在对农业生产效率进行测算时,考虑碳汇的测算结果更符合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8.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劳动、土地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在保护生态、环境的约束下,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来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依据Malmquist指数法测算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并进行分地区收敛性分析。实证研究发现,2003-2020年,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不断上升,其中,技术进步较为显著,技术效率仍有提升空间,属于技术诱导型增长;各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差异,不存在 收敛以及绝对 收敛,但存在条件 收敛;各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差距在扩大,但都趋近于各自的稳态水平。  相似文献   

9.
选择农业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指标,并采用GML指数方法对2006~2017年间安徽省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考虑与不考虑非期望产出时,安徽省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分别为1.006、1.009,说明研究期内农业非期望产出已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GML模型比传统ML模型更加合理;(2)时序演变方面,2006~2017年安徽省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表明研究期内安徽省农业生产率有所改善,但是程度相对有限;(3)空间格局方面,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自南向北逐步递减的趋势,但是皖北、皖中同皖南的差距逐步缩小,全省重心呈现出向“西北向”转移的趋势,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向心性和方向性逐步减弱。  相似文献   

10.
为规范地测算我国(不含香港、澳门、台湾)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识别区域差异,基于投入-产出统一性框架,厘清土地、劳动、中间投入等投入变量,采用最小离差法估计各省份的农业资本存量,采用更符合我国农业生产实际的SFA-KLH模型测算改革开放以来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其增长趋势、源泉与时空分布差异,并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收敛性分析。结果显示,1978—2020年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总体呈现涨跌互现、波动增长的变动趋势,但在2006年后呈现增速放缓的平稳趋势。1978—2020年,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为2.27%,技术进步是其增长源泉。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表现出区域差异,整体上呈现中部>东部>西部的分布趋势。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上不存在绝对收敛,但存在条件收敛,且各省份具有不同的收敛速度。  相似文献   

11.
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对北京市及其主产地蔬菜生产要素替代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似不相关回归方法分析其替代关系变化的影响因素,以此揭示地区蔬菜产业发展潜力。结果表明:要素之间均存在替代作用,其中土地对其他要素替代相对灵活,而资本对其他要素替代缺乏弹性;要素替代关系实质上揭示了农户技术选择特征,反映了该农户农业生产潜力,通过分析要素替代关系及影响因素,可以将农户农业生产潜力量化,对于要素禀赋处于劣势的农户,如劳动力资源较少、蔬菜收入在总收入中比重较小,其生产潜力更多来自资本要素投入;对于要素禀赋处于优势的农户,如受教育程度较高、接受过相关蔬菜种植培训时,其生产潜力更多来自土地要素投入。  相似文献   

12.
油气储运工程常面临多种设计、施工等方案的选择或需要对设施的运行状况进行评价,通过综合评价方法可以确定方案的优劣或对管道腐蚀程度、油库安全状况等做出评价.不同的问题适用的评价方法不同,油气储运工程中常用的综合评价方法包括层次分析法( AHP)、灰色关联法、灰色物元法、模糊物元法、数据包络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介绍了各评价方法的基本思想、应用情况及其优缺点,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对各评价方法在油气储运工程中的应用具有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保障粮食安全、实现乡村振兴、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关注的热点,其核心是耕地资源承载力问题。本文梳理了承载力的概念、起源与发展,系统概述了4种代表性的耕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农业生态区法、生态足迹法、模型指数法以及综合评价法),归纳了承载力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和关键影响因素识别的4种方法,对比了4种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表明: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多出现于大、中尺度耕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之中,且较为容易构建,而在小尺度的研究中,如村域单元等,尚未形成代表性研究成果;关键影响因素识别多以主观方法为主,如专家咨询法,缺乏定性方法的选择;而耕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趋向于对综合性研究方法的选择。故今后在研究方法选择上也应优先考虑综合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的进程与农业生产具有密切相关。城镇化通过影响农业劳动力的迁移、耕地资源的整合与科技要素对农业生产的带动,对农业生产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本论文基于相关文献研究成果和理论基础,对中国的城镇化与农业生产发展的关系进行归纳总结,定性分析城镇化可能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接下来通过DEA—Malmquist指数方法计算2004—2016年中国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分别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演变和贡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中国农业产值增长的贡献达到53.7%,并且发现不同省份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与所在省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表现出协调性。基于研究结论,本文从促进新型城镇化道路与农业生产协调发展,增加农业科研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建立耕地动态监管评估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福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与政策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福建省面临资源不足等制约农业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存在有利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资源生态、政策环境等优势。本文分析了福建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自然生态、政策环境等优势与条件,以及存在的问题;根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农业的特点,从产业结构、价格财税、宣传教育、生态文化、法制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福建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10年我国农业气候区划研究进展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简要回顾我国农业气候区划研究历史的基础上,综述了近10年该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评述了不同的农业气候区划指标的确定方法和农业气候区划方法的优缺点,以及GIS技术在农业气候区划中的应用情况;缺乏对气候之外的其他因素的考虑、区划的动态性实用性较差、推算模型对局地小气候因子考虑较少导致局部误差较大等是目前农业气候区划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据此讨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