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本研究利用云南海拔2650 m高寒稻区种植的地方粳稻老品种小麻谷与具有籼稻细胞质背景的改良品系南34为亲本,分析比较了在400、1860和2200 m 3个不同海拔下产生的正反交F2群体形态性状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细胞质和海拔引起杂合体花粉育性的差异可导致其F2群体中形态性状发生明显的遗传变异,其中细胞质对F2群体形态性状遗传变异的效应随产生群体海拔的升高而增加,在2200 m的高海拔细胞质效应最为明显。该研究结果对探讨环境温度对细胞质效应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以云南海拔2 650 m高寒稻区种植的地方粳稻老品种小麻谷和具有籼稻细胞质背景的改良品系南34为亲本,分析比较了在400、1 860、2 200 m等3个不同海拔下产生的正反交F2群体中形态性状的遗传参数。结果表明:在不同海拔产生的水稻正反交F2群体形态性状遗传参数具有较大差异,细胞质和海拔各因素对形态性状具有明显的效应,但两者互作对形态性状的效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籼粳细胞质背景和海拔引起的环境温度变化对水稻F1配子体基因型的选择效应,利用云南海拔2 650 m高寒稻区种植的地方粳稻老品种小麻谷与具有籼稻细胞质背景的改良品系南34为亲本,分析比较了在400、1 860、2 200 m 3个不同海拔下正反交F1的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以及在3个不同海拔下产生的F2群体的生物学性状。结果表明:在3个不同海拔、粳稻细胞质背景下的杂种F1的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均显著高于其在籼稻细胞质背景下的表现,其中花粉育性的差异更为明显。除细胞质外,海拔也同样极显著影响杂种F1的花粉育性,但对其小穗育性影响很小。在不同海拔下产生的F2群体的生物学性状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同一海拔下产生的正反交F2群体间的生物学性状也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细胞质背景和海拔差异对水稻F1的雄配子基因型具有明显的选择效应,选择压力引起雄配子的败育导致其后代孢子体的基因型发生选择。  相似文献   

4.
利用云南海拔2 650 m高寒稻区种植的地方粳稻老品种小麻谷与具有籼稻细胞质背景的改良品系南34为亲本,将在400、1 860、2 200 m共3个不同海拔下产生的正反交F_2群体于相同条件下种植,对生物学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F_2群体中各性状间的相关性易受到细胞质背景和杂合体F_1产生F_2群体海拔的影响,其中播始历期、结实率、着粒密度与各性状间的相关性受到的影响尤为突出,表明不同细胞质背景和海拔差异对水稻F1的雄配子基因型具有明显的选择效应,选择压力引起雄配子的败育导致其后代孢子体生物学性状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5.
以耐冷性极强的粳稻老品种小麻谷与具有籼稻细胞质背景的改良粳稻品种南34为亲本,将正反交杂合体在3个不同海拔试验点产生的F2群体种植在海拔2200 m试验点对其生物学性状的杂种优势及自交衰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海拔和籼粳细胞质背景以及两者的互作均明显影响着F2群体生物学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和自交衰退。在不同海拔产生的F2群体生物学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和自交衰退差异,主要是由于海拔导致的环境温度变化对杂种F1的雄配子选择造成,而不存在明显的雌配子选择。然而,正反交F2群体间生物学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和自交衰退差异除由雄配子选择引起外,可能还由雌配子选择造成。  相似文献   

6.
以具有籼稻细胞质背景的改良品系南34和云南海拔2 650 m高寒稻区种植的地方粳稻老品种小白谷分别作母本和父本,分析比较了在400、1 200、1 860、2 200 m等4个不同海拔下产生的杂交F2群体在同一地点种植其形态性状的遗传参数。结果表明:播始历期、株高和剑叶宽等性状均随产生F2群体海拔的升高而增加,而剑叶长、有效穗数、穗长、穗节长、总粒数和小穗育性等性状均随产生F2群体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此外,在不同海拔产生的F2群体中不同性状的变异系数、遗传率、遗传进度和偏度系数等遗传参数的表现也存在极为明显的差异。基于形态性状计算的遗传距离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海拔产生的4个F2群体发生了明显的遗传分化,海拔对形态性状的表现具有非常明显的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海拔环境差异对水稻雌配子体基因型选择及其对后代表型遗传分化的影响,为研究植物表型对海拔环境的遗传响应及利用海拔差异进行雌配子体选择育种的方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利用2个滇1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耐寒粳稻地方老品种杂交,在4个具有明显海拔背景差异的试验点构建并种植了7个水稻F1雌配子体基因型选择群体及其28个F2遗传分离群体,通过估算这些世代群体的形态性状差异来检测不同海拔条件对雌配子体基因型频率变化和后代表型遗传分化的影响。【结果】对F1雌配子体基因型选择群体的形态性状分析发现,在4个不同海拔点都检测到8个性状发生了偏分离,说明海拔背景差异对F1雌配子体基因型具有选择作用,且在2 200和400 m两种海拔环境的影响都大于海拔1 860和1 250 m;产生于海拔1 860 m群体的形态性状多样性指数最大,据此随产生海拔的升高和降低,其多样性指数均减小;差异性比较显示产生于2 200 m高海拔的群体几乎与其他3个海拔产生的群体在所有性状上的差异都达显著水平。对种植于不同海拔环境的28个F2遗传分离群体的形态性状分析,结果显示海拔差异导致的雌配子体基因型选择影响其F2群体的表型遗传分化,且产生海拔差异越大,其后代表型分化就越明显。经2 200和400 m选择过的分离群体,在7个性状上检测出21处差异达显著水平;经1 860和1 250 m 选择过的分离群体,仅在3个性状上检测出6处差异达显著水平。总体变化趋势是,经高海拔2 200 m选择的群体,种植在不同海拔表现结实率高、整体生长势较差,而经低海拔400 m选择的群体的性状表现与高海拔的相反,经中海拔1 860和1 250 m选择过的群体表现多居于高、低海拔之间,但群体形态性状多样性指数较大。【结论】海拔环境差异对水稻F1雌配子体基因型具有选择作用,进而影响其后代的表型遗传分化,形成对不同海拔环境条件的生态适应性,这意味着利用海拔背景差异进行雌配子体选择育种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巧玲花是我国北方一种极具观赏价值的落叶花灌木,北京百花山具有丰富的巧玲花资源。调查分析表明,其分布在海拔1 200~1 800m范围内。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百花山6个不同海拔梯度(1 200~1 300、1 301~1 400、1 401~1 500、1 501~1 600、1 601~1 700、1 701~1 800m)的巧玲花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百花山地区不同海拔巧玲花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差异较大,在1 500~1 600m的中海拔地区的群体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75.43%),而高海拔和低海拔地区的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低(62.82%、73.08%);UPGMA聚类结果表明,遗传距离与海拔呈一定的相关性。相邻海拔的巧玲花群体间遗传距离相对较近,而高山草甸与其他海拔的群体间表现出较远遗传距离,根据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的结果分析,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89.06%)。综合以上结果认为,海拔的不同引起了生境条件的变化,进而影响巧玲花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水平随海拔的升高呈现低-高-低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9.
以小花谷和南34杂交F1在4个不同海拔下自交产生的F2群体为材料,在2 200 m海拔的低温条件下种植分析比较了其主要穗部性状的遗传参数。结果表明:小穗育性和着粒密度对低温冷害都较为敏感,均可用来度量孕穗开花期的耐冷性,并且随着产生F2群体海拔的升高明显增加;然而,穗长和穗节长在中海拔产生的F2群体中表现明显高于在高海拔和低海拔产生的F2群体。此外,在不同海拔产生的F2群体中不同穗部性状的变异系数、遗传率、遗传进度和偏度系数等遗传参数的表现也存在极为明显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产生F2群体的海拔对穗部性状的表现具有非常明显的效应,其中对小穗育性和着粒密度的影响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利用4对SSR引物对玉龙雪山内5个海拔梯度的急尖长苞冷杉居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研究。在物种水平上,Shannon信息指数(I)和Nei基因多样性(He)分别为0.971 9和0.556 7,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玉龙雪山不同海拔梯度上急尖长苞冷杉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有差异,且随着海拔梯度的递增,居群的遗传多样性除海拔3 350 m外,其他居群的遗传多样性随海拔的增加而增加,并在海拔3 700 m处达到最大值;急尖长苞冷杉居群间的基因流(N_m)为4.778 0,群体分化系数(Fst)为0.049 7,且基于AMOVA软件分析结果显示有3.55%的变异发生在居群间,表明急尖长苞冷杉群体间分化低,且大部分变异存在于居群内。研究结果表明海拔梯度对急尖长苞冷杉遗传多样性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11.
 紫花苜蓿(Medicigo sativa L.)是重要的豆科牧草,刈割是利用紫花苜蓿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本文以在云贵高原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表现优异的7个紫花苜蓿品种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刈割处理对紫花苜蓿品种产草量和粗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处理对紫花苜蓿不同品种的鲜草产量、干草产量及粗蛋白含量均有显著的影响。14号品种(1085)在45cm的刈割方式下鲜草产量最高,达到了86400kg/hm2,且显著高于30cm刈割和孕蕾期刈割(P<0.05);同一刈割处理下,不同的品种之间产草量和粗蛋白含量也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45cm刈割处理时,14号品种(1085)的鲜草产量显著高于其余6个紫花苜蓿品种(P<0.05),而粗蛋白含量则是16号品种(1075)的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余6个紫花苜蓿品种(P<0.05)。不同刈割处理对参试的紫花苜蓿品种产草量和粗蛋白含量分析,表明在45cm刈割方式下,苜蓿的产草量,粗蛋白含量和粗蛋白产量最高,故云贵高原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苜蓿生产的最适宜刈割高度是45cm。  相似文献   

12.
选用6个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系),按完全双列杂交设计(6×5)配成一套亲本、F1和F23个世代的遗传材料。采用包括种子、细胞质、母体植株三套遗传体系的种子性状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稻米可溶性糖含量、全氮含量、糖氮比3个性状的遗传特点。遗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可溶性糖含量和全氮含量两性状的表现同时受到种子、细胞质、母体植株三套遗传体系的控制,其中可溶性糖含量和主要受制于二倍体母体植株核基因的显性效应;全氮含量、糖氮比主要受制于种子核基因的显性效应。遗传率和选择响应分析结果表明,可溶性糖含量、糖氮比的遗传率较小,对其进行选择不易奏效;全氮含量以直接狭义遗传率为主,采用单粒选择易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云南地方香稻与非香稻遗传多样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供试水稻种子全部来自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种质资源保存库,是否为香稻品种均依据保存目录的性状记载、并采用咀嚼法对其进行再次验证。其中香稻10份,非香稻45份(表见第57页Table 1:品种及其来源)。供试所有香稻和非香稻品种均具有不同的云南省种质资源保存库编号。特别是10份香稻品种,来自于云南的5个相距较远的地方,在云南栽培香稻中具有一定代表性。  相似文献   

14.
贵州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和遗传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44份贵州茶树种质资源为材料,采用68个EST-SSR标记探究其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及遗传分化。结果表明,144份茶树种质资源按海拔范围及种都可以分为3类,Gro1代表海拔1 500 m以上的大厂茶群体,Gro2代表海拔范围1 000~1 300 m的茶群体,Gro3代表海拔不明显、种不明显的群体。144份茶树种质资源按种、地区、海拔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群体分化系数(Gst)分别为0.079 7、0.067 7、0.047 0,基因流(Nm)分别为5.774 1、6.885 2、10.134 8,表明遗传变异存在于群体内部个体间,不同群体间存在较强的基因交流。海拔差距越大,遗传距离越远,说明了海拔对于贵州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的分类有重要的影响,为更进一步探明贵州茶树种质资源的演化和分布规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利用稻米垩白率不同的 6个粳稻品种 ,以 Grif f ing双列杂交方法 4配制 15个杂交组合及部分反交组合 ,对杂种 F1及 F2 稻米垩白率的遗传变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稻米垩白率正反交 F1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稻米垩白率除受细胞核基因的作用外还受细胞质基因的作用 ,以垩白率较低的品种作母本 ,其 F1垩白率较低 ,部分组合还表现超亲优势 ;中亲值与 F1、F2 稻米垩白率平均值间以及 F1与 F2 稻米垩白率平均值间都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各组合 F2 均出现了超亲变异 ,其超亲变异既有偏向于低垩白率方向的组合 ,也有偏向于高垩白率方向的组合 ,在双亲垩白率差异小的组合中 F2 群体出现垩白率低于低亲的单株多 ;在大部分组合中垩白率与千粒重呈正相关 ,与单株产量既有呈正相关的组合 ,也有呈负相关的组合  相似文献   

16.
东北三省水稻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的SSR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2006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水稻区域试验品种(系)为试材,采用SSR标记分析了东北三省35个水稻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结果共检测出237个等位基因,分子量变异范围在95~320 bp。品种(系)间不同位点等位基因数目不等(2~8个),平均3.3857个,平均Nei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4935,变幅为0.0328(PSM116)~0.8577(PSM363)。多态性位点的比率变化范围为71.25%~90.04%,多样性指数(H)介于0.3869~0.4903,信息指数(I)在0.6399~0.8489。吉林和黑龙江供试品种的SSR多样性低于辽宁水稻品系,而吉林和黑龙江基本相同。各稻区内品种的多样性均低于总体水平,显示了东北三省2006年水稻育种遗传基础的狭窄性。  相似文献   

17.
广西非香地方栽培稻与香稻的遗传多样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16对SSR引物,分析24份广西非香地方栽培稻资源和18份广西种植香稻的SSR等位变异、多态信息含量、基因多样性等。结果表明,在广西非香地方栽培稻资源中,每对引物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为2~7个,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4.38个,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和平均基因多样性(Hs)分别为0.53和0.60;而在广西种植香稻资源中,每对引物检测到等位基因数2~9个,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3.44个,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和平均基因多样性(Hs)为0.41和0.47。说明广西非香地方栽培稻资源比香稻资源具有更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结果表明,广西非香地方栽培稻和香稻资源各自聚为一类,说明二者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