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家蚕添食脓微灵,亮蚕灵,复合酚试验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有关药剂给蚕添食对防治蚕病的效果 ,1998年中秋蚕、1999年春蚕期 ,我们在海安镇平桥村三组杨本明家开展了家蚕添食脓微灵 (又名强力碘 )、亮蚕灵、复合酚的试验 ,对防治蚕病有一定的效果 ,现初报如下 :1 试验方法   1.1  添食药剂 :脓微灵、亮蚕灵、复合酚三种家蚕添食药剂。  1.2 添食方法与次数脓微灵 :将 10 0倍稀释液均匀喷洒在桑叶上 (与桑叶之比为 1:10 ,以下两种药剂稀释液与桑叶之比类同 ) ,稍晾干后给蚕添食 ,4龄起蚕添食一次 ,5龄起蚕隔日添食一次。亮蚕灵 :5 0倍稀释液 ,每支药剂加白酒10 0毫升 ,将稀释液与白酒混…  相似文献   

2.
卢德 《广西蚕业》2002,39(2):43-43
有位蚕农来信说 :“今年几乎每批蚕均遭受到蚕脓病的毁灭性打击 ,每批都先洗匾干净之后 ,再喷洒漂白粉液 ,蚕期添食氯霉素 ,每日定时撒新鲜石灰 ,但每批的三至四龄就开始出现脓病蚕 ,以起蚕居多 ,待到五龄的第四、五天就死光了。”从这位蚕农来信内容看 ,脓病无法控制主要是消毒不彻底 ,因为养蚕一旦发生了脓病 ,随着病蚕胃液和血液脓液的流出 ,大量病毒污染蚕匾、蚕具、人手。假如死蚕随地乱扔 ,还会随着养蚕人员的活动 ,传播到整个养蚕环境中 ,致使病毒难于被消毒干净 ,只要养蚕环境中仍有病毒存在 ,脓病蚕就会批批发生 ,难以控制。所以 ,…  相似文献   

3.
于永霞 《广西蚕业》2005,42(2):49-50
近来,有许多蚕农来电反映:“养蚕最头疼的是每批五龄蚕都发生脓病,给蚕添食什么药都试过了,不管用”。现就这个问题做一下解答。蚕农说的脓病是指家蚕血液型脓病,是广西蚕区经常发生的一种蚕病,养蚕户一旦发生这种病,非常难控制,往往出现批批蚕都发生脓病的现象。这里强调要控制住脓病蚕的发生,办法在于防而不是治疗。  相似文献   

4.
家蚕抗血液型脓病新品种桂蚕N2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桂蚕N2是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选配育成的第一对抗家蚕血液性脓病的强健性夏秋用家蚕新品种,省级实验室联合鉴定和农村试验鉴定表明:该品种适合广西等亚热带地区饲养。在常规条件饲养下,蚕体强健性、蚕茧产量和质量等主要经济性状与对照种两广二号相仿或略有提高;该品种在2龄起蚕经口添食NPV多角体病原的LC50(半数致死浓度)为1×10^9个/mL,比两广二号对照高1000倍,表现出较强的抗NPV特性。桑蚕品种桂蚕N2综合经济性状稳定,已通过品种鉴定,可以在广西各蚕区全年各蚕期饲养,特别在家蚕血液型脓病多发的蚕区和夏秋期饲养,更能表现出其强健丰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2004年在我市的桑蚕主产区宜州市和环江县发生了多起参加小蚕共育的农户出现大蚕普遍暴发蚕病的罕见现象,农户养蚕几乎颗粒无收,损失惨重。经过调查诊断为家蚕中肠型脓病,本分析了参加小蚕共育的农户大蚕发生中肠型脓病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治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张学玖 《江苏蚕业》2007,29(4):56-57
针对病毒病多发的现状,睢宁县蚕桑站在凌城镇进行了家蚕添食蚕福音胶囊对预防和治疗家蚕病毒病的效果试验。试验证明:家蚕添食蚕福音胶囊对病毒性血液型脓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周贤满 《广西蚕业》2007,44(A02):18-18
主要病症防治方法1.遵守蚕室工作规则,严格消毒防病。2.及时淘汰弱蚕、病蚕、迟眠蚕。3.操作细致,减少创伤。中肠型脓病(又称白口仔)蚕体瘦小,静伏。发育大小不齐,吐液、下痢、空胸,手压蚕胸部吐出米汤色胃液,撕开中肠见白色横纹。4.经常用新鲜石灰进行蚕体、蚕座消毒,发现病蚕每天消毒1~2次。空头性软化病(又称红头蚕)蚕体瘦小,起皱,空头,下痢,胸部膨大透明,略带红色。撕开中肠见黄褐色略透明,充满黄绿色污水及未消化桑叶片。5.三龄起每龄添食蚕服康一次,发病时每8小时添食一次,连续三次,以后每天一次,也可添食“蚕病清”、“蚕用脓蚕灵”…  相似文献   

8.
主要病症防治方法1.遵守蚕室工作规则,严格消毒防病。2.及时淘汰弱蚕、病蚕、迟眠蚕。3.操作细致,减少创伤。中肠型脓病(又称白口仔)蚕体瘦小,静伏。发育大小不齐,吐液、下痢、空胸,手压蚕胸部吐出米汤色胃液,撕开中肠见白色横纹。4.经常用新鲜石灰进行蚕体、蚕座消毒,发现病蚕每天消毒1~2次。空头性软化病(又称红头蚕)蚕体瘦小,起皱,空头,下痢,胸部膨大透明,略带红色。撕开中肠见黄褐色略透明,充满黄绿色污水及未消化桑叶片。5.三龄起每龄添食蚕服康一次,发病时每8小时添食一次,连续三次,以后每天一次,也可添食“蚕病清”、“蚕用脓蚕灵”…  相似文献   

9.
桂蚕N2是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选配育成的第一对抗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强健性夏秋用家蚕新品种,2013年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农村常规条件下饲养7批试验结果表明:在夏秋养蚕季节,桂蚕N2蚕茧产量和质量等经济指标与对照种两广二号相仿或略有提高,4~5龄第5天血液型脓病平均发病率比对照种两广二号低0.12%.桂蚕N2死笼率比两广二号低5.24%,该品种的抗病性较好.农村示范推广普遍反映蚕病少、稳产高产,深受广大蚕农的青睐.  相似文献   

10.
脓病清对家蚕NPV、CPV、DNV,只需经4h处理,就能将病毒杀灭;对家蚕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及浓核病均具有很好的防治作用,能降低死蚕率及死笼率;使用安全,对蚕生理及茧丝质量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存在于泥土地中的家蚕中肠型脓病病原,在室内自然环境中越冬后,对蚕的致病力显著降低.收集经越冬的病原添食感染后无病征出现的五龄蚕后期蚕粪,应用生测法检查有病原性,应用C.B.B法检查有多角体(CPB)存在.农村蚕室调查也表明.春蚕期虽未发现中肠型脓病,但在中秋蚕期,仍有该病出现.可以认为,多数是由于春蚕带毒蚕粪污染环境成为下一蚕期发病的感染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2.
王玉云 《四川蚕业》2006,34(4):39-40
2004年射阳县饲养晚秋蚕47800盒,9月6日出库,9月17日收蚁一日孵化率在95%以上。1~2龄前期小蚕发育良好,整齐健壮,2龄后期部分养蚕户发生血液型脓病,3龄又发生一定数量的僵病,5龄后期至上蔟大量发生蚕病和不结茧蚕。据调查,全县80%的农户不同程度地发生蚕病,发病严重的户损失70%以上,个别户甚至颗粒无收。对此蚕农反映强烈,有人认为蚕种质量存在问题。为了正确分析蚕发病的原因,10月19日中国蚕业研究所专家对病蚕进行了鉴定,其结果是:大部分为血液型脓病,少量蚕有微量化学因子积累性中毒症状,蚕发病及不结茧主要是由于消毒防病及饲养不善造成…  相似文献   

13.
梁秀玲 《广西蚕业》2006,43(4):70-70
答:蚕的中肠型脓病病毒来源于病死蚕体、蚕沙及桑树上携带这种病毒的鳞翅目昆虫如桑螟等,通过污染桑叶而造成蚕食下传染。一旦蚕得了病,排出的蚕粪又会污染蚕座、桑叶、蚕具、养蚕环境等,造成消毒难于彻底,只要养蚕环境有病原存在,随时都会引发中肠型脓病的发生。因此,这种病与蚕种无关,不属于蚕种胚胎传染的病。但是蚕种保管不好,被这种病原污染了,也会因为蚕种表面带这种病原,而使蚕发生中肠型脓病。  相似文献   

14.
张寿彬  方承项 《广西蚕业》2008,45(3):101-102
夏季的第4、第5批蚕是一年中饲育难度最大的,主要原因是这段时间气温高,雨水多,湿度大,桑叶病虫害多,蚕室、桑园间病原积累多,易形成交叉传染,最易暴发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俗称铁蚕)、细菌病及僵病。此期的饲育工作重点是:降温、排湿、稀放及清洁消毒等。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甲醛减毒疫苗对家蚕中肠型脓病发生的效果。使用的病毒毒株为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D-13”。游离的病毒由0.02%甲醛在27℃下减毒28-36小时。这种经减毒的疫苗涂沫在桑叶上给刚孵化的蚁蚕添食4小时,疫苗的浓度为10~8(多角体/m1),然后在二龄起蚕用活性病毒添食,本文报告的结果表明,在家蚕中肠质型脓病场合下,口服甲醛减毒疫苗可相对地预防以后食下病毒引起的发病,在1975-1977年期间,蚕区生产试验也表明了同样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通过同时分别添食家蚕细菌性肠道病、中肠型脓病、浓核病和微粒子病病原给家蚕,比较四种蚕病的发病过程、病蚕中肠病变、病原胚种传染情况和药物治疗效果。发现四种蚕病都有蚕体群体发育不齐的现象,细菌性肠道病发病时间最早,但发病较轻的蚕体有病情自愈的现象;浓核病发病过程最长,与对照差异也最大;中肠型脓病中肠后端呈乳白色;只有微粒子病对家蚕有胚种传染:只有细菌性肠道病对抗生素治疗有效果。  相似文献   

17.
设饱食添食区与饱食对照区、吊食Ⅰ添食区与吊食Ⅰ对照区,吊食Ⅱ添食区与吊食Ⅱ对照区共6个处理,为5龄蚕起蚕添食营养饲料,每处理区再设一个重复区,每处理区蚕头数200头。添食区添食营养饲料,自5龄饷食开始到见熟蚕为止,每天3次,每次给桑前将营养饲料与冷开水按1∶10配兑的稀释液用喷雾器喷于桑叶上混匀后再稍晾干喂蚕;对照区则饲喂用清水进行同样处理的桑叶。试验结果表明添食桑蚕营养饲料可以增强蚕儿体质、提高其抗病能力,且能强化蚕的各种生理功能,促进蚕儿对桑叶的消化吸收,提高叶丝转化率等。  相似文献   

18.
桑蚕中肠型脓病蚕排出的蚕粪,含有大量病毒及多角体,能污染桑叶传染于健蚕,是蚕座内传染的媒介。病原物是以游离的状况分布于蚕粪的表面。 蚁蚕及各龄起蚕添食多角体后,经48小时排出的蚕粪有致病力。稚蚕期感染后,3—4龄排出的蚕粪带病原最多,是蚕座内传染的成期。而3—4龄染病的蚕儿绝大多数在五龄发病,且蚕粪的病原物也很多。通过对蚕儿添食病毒或多角体,病蚕混育,病蚕粪混育及病蚕粪浸液添食等试验,均证明以上的规律。因此,加强稚蚕期的消毒防病工作,是预防中肠型脓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石灰为蚕座消毒剂,有能杀灭及隔离散布在桑叶及蚕粪表面的病原的作用,在三龄期以后各龄起蚕及盛食期施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四号蚕宝素”对病毒性浓核病有较好的防治作用,添食后增产9.7~18.8%,平均增产14.2%.但对血液型脓病的防治效果不佳.“四号蚕宝素”应掌握从四龄起委开始添食,用清水或白酒(效果更好)稀释50倍,每天添食一次,直至上簇为止.若出现病毒性浓核病,以原液兑白酒5~10倍添食,连续添喂2次以上.  相似文献   

20.
桑叶作为家蚕的主要饲料,有时因受到气候环境及桑品种、生产管理水平的影响,生产的桑叶饲蚕效果也时有不尽人意,特别是夏秋季桑叶受高温干旱气候条件和桑树病虫危害的影响,造成桑叶质量下降,养蚕生产隐藏发病隐患.为了减少养蚕损失,探讨增强蚕儿体质和增丝的可能,提高蚕作安全的可靠性,增强蚕体抗御病害的能力,我们从2001年开始分别在湖北省罗田县、英山县、南漳县和安徽省霍山县推广应用"蚕神"牌家蚕抗病增丝剂添食,取得了明显的抗病增丝效果.现将罗田县蚕区农村添食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