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优化冀中南作物种植结构,本研究以河北省典型地下水漏斗区邢台市为例,基于作物需水SIMETAW模型系统量化1965—2018年冬小麦、春棉花、春玉米、夏谷子、夏大豆和春绿豆等10种主要农作物的生育期需水量与灌溉需水量,针对当地不同降水年型和水资源条件以及不同作物的生育期、生长发育特点和前后茬作物的农学特性等构建11种不同的种植模式,分析不同种植模式需水及降水耦合度等参数。结果表明:1)各作物年均生育期需水量表现为春棉花(515.2mm)冬小麦(466.6mm)春玉米(424.9mm)春油葵(420.0mm)春甘薯(362.1mm)春马铃薯(354.2mm)夏大豆(313.9mm)夏玉米(298.7mm)春绿豆(288.1mm)夏谷子(217.5mm)。2)各作物年均生育期灌溉需水量表现为冬播作物春播作物夏播作物。冬小麦年均生育期灌溉需水量最大,为329.2mm;夏谷子最低,为82.8mm。3)传统麦玉一年两熟制周年需水量最大(753.4~780.3mm),相比之下,多样化轮作模式的生育期需水量可显著降低15%~34%,生育期灌溉需水量明显降低9%~32%。春玉米-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冬小麦-夏谷子、春甘薯-冬小麦-夏玉米和春甘薯-冬小麦-夏谷子等两年三熟制在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下的生育期需水量、灌溉需水量和周年需水量均较低。春绿豆-夏谷子一年两熟模式的年均生育期需水量最低,为504.4mm,年均生育期灌溉需水量为286.8mm。因此,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为减缓河北省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趋势,发展适水种植模式是节水农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新疆石河子垦区主要作物需水特征及水效益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新疆石河子垦区50年气象数据资料,计算分析了主要作物需水量变化及自然降水条件下农田水分平衡状况,并对主要作物水分生产效率效益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春小麦、冬小麦、春大豆、春谷子、苜蓿需水量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春小麦增加幅度最大,每5 a平均增加6.6 mm,而春玉米、水稻、棉花需水量呈下降趋势.粮食作物中以水稻亏水量最高,冬小麦、春玉米次之,而春大豆、春谷子、春小麦、薯类作物相对较小,经济作物中以糖类作物亏水量最高,其次为加工番茄、苜蓿、棉花,而瓜类、麻类、油料作物相对较小.不同灌溉方式下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效益差异较大,粮食类作物如春小麦、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高于其他作物,而果菜类作物如葡萄、蟠桃、线椒水分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3.
华北平原主要农作物灌溉需水量的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华北平原农田水分循环特点,建立了一个农田土壤水分平衡模型.利用研究区内30个气象台站20~40年的气象资料,模拟计算了华北平原主要农作物(冬小麦、夏玉米和棉花)的历年灌溉需水量.在模拟过程中,考虑到华北平原土壤质地层次排列复杂,土壤持水特性不一,将土壤的最大有效含水量划分了5个等级.根据统计排频分析,确定了在干旱年、中等年及湿润年型下冬小麦、夏玉米和棉花的灌溉需水量.并分析了华北平原的1m 土层土壤最大有效含水量为180~240mm 范围时,3种作物多年平均的及不同年型的灌溉需水量在华北平原的区域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4.
根据农田土壤水分定位观测数据、作物和气象资料,运用农田水量平衡原理研究了冬小麦农田水分循环规律及其节水调控机理。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冬小麦生育期间需水量远小于降雨量,必须通过灌溉才能获得较好产量;在冬小麦需水量为586~661mm,生育期内降水量为33~89mm 的条件下,需灌溉210~240mm,不但可以充分利用降雨,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土壤水分,有利于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水分利用效率达1.50~1.71kg·m~(-3)。  相似文献   

5.
为推进“粮改饲”进程与发展节水农业,构建适水型种植制度,本研究以水资源短缺的河北沧州为研究对象,聚焦饲草作物和粮食作物,首先利用作物需水模型SIMETAW系统量化1961—2020年沧州地区6种主要饲草作物(夏播高粱、青贮玉米、饲用燕麦、饲用谷子、粮食作物冬小麦和夏玉米)的需水量及灌溉需水量,对比分析各作物需水量的时间变化规律及作物间差异,评估作物需水量的主要气象影响因素;后采用ROTAT模型建立了5种多样化粮-饲及饲-饲轮作制度,基于Entropy-TOPSIS对不同轮作模式的等价产量、生物量、经济效益、蛋白产出、生育期及周年需水量与降水耦合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这6种作物的年均生育期需水量表现为冬小麦 (463.5 mm)>夏玉米(366.2 mm)>夏播高粱(354.6 mm)>饲用燕麦(351.7 mm)>青贮玉米(341.8 mm)>饲用谷子(322.4 mm)。2)各作物年均生育期灌溉量表现为冬小麦>饲用燕麦>谷子、夏玉米、夏播高粱。青贮玉米生育期灌溉需水量最低为106.7 mm。3)近60年来各作物需水量呈下降趋势,主要由太阳辐射、风速的下降导致。4)相比传统麦玉模式,饲用燕麦基的一年两熟模式生育期需水量降低14.9%~18.8%、灌溉需水量降低15.1%~19.2%。5)饲用燕麦基的饲草模式(饲用燕麦-青贮玉米(0.73)、饲用燕麦-饲用谷子(0.63)、饲用燕麦-夏播高粱(0.54))的综合评价指数均明显高于冬小麦-夏玉米(0.32)和冬小麦-夏播高粱(0.37)模式。因此,本研究建议在兼顾粮食生产的同时,适当发展饲-饲模式,对当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产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甘肃张掖地区不同种植模式需水特征及作物系数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甘肃张掖2007年田间试验数据,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和农田水量平衡法,计算了春小麦、春玉米、马铃薯三种单作种植模式的需水特征和作物系数。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需水量不同,充分灌溉下,春玉米需水量最大,各种植模式需水模比系数最大值均出现在作物生育后期;从全生育期作物系数平均值来看,春玉米(0.96)>春小麦(0.84)>马铃薯(0.83),作物系数最大值均出现在作物生育中后期,各种植模式作物系数在生育期内明显呈现"单峰"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免耕条件下不同轮作方式对土壤CO2排放的影响,以期为农田固碳减排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大田定位试验的方法,以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夏闲、冬小麦-夏玉米(Zea mays L.)、冬小麦-夏大豆(Glycine max(Linn.)Merr.)和冬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夏玉米4种轮作方式为研究对象,在免耕条件下,分析2012年3-6月冬小麦和冬油菜生长季土壤CO2排放规律,以及其与土壤温度和湿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免耕条件下4种轮作方式土壤CO2排放通量具有明显的变化规律,整体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平均CO2排放通量表现为冬小麦-夏玉米(13.91μmol/(m2·s))冬小麦-夏大豆(9.09μmol/(m2·s))冬小麦-夏闲(6.43μmol/(m2·s))冬油菜-夏玉米(4.56μmol/(m2·s)),且不同处理间平均土壤CO2排放通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冬小麦-夏闲处理土壤温度最低,土壤湿度最大,平均土壤温度和湿度分别为14.49℃和13.28%,且与土壤CO2排放通量的相关性最小,说明土壤温湿度变化对冬小麦-夏闲处理土壤呼吸的影响较小。【结论】4种轮作方式中,冬油菜-夏玉米轮作最有利于减少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缓解全球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8.
田间试验表明,渭北旱塬春玉米最大生产力为8350.5kg/hm~2,需水量为442.2mm。根据自然降水总量及降水分布与春玉米、冬小麦需水量及需水规律的关系,适当扩大春玉米种植面积,不仅可增加粮食产量,而且可保持农田良性的物质、能量循环体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宁夏地区春玉米的灌溉效率,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方法】依据宁夏地区11个站点1960-2019年的气象资料,确定宁夏地区年际及春玉米生育期不同水文年型的有效降雨量;然后,利用ET0 Calculator软件计算参考作物腾发量,并结合作物系数法计算作物需水量,求得宁夏地区年际及不同水文年型下春玉米各生育期的作物需水量、灌溉需水量、耦合度和水分盈亏指数。【结果】1960-2019年间,宁夏地区年有效降雨量波动较大(158.5~424.2 mm),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春玉米生育期有效降雨量分别为123.9,205.4和334.4 mm。宁夏全区春玉米生育期需水量为482.0~690.7 mm,其中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春玉米需水量有降低趋势,而北部引黄灌区有增大趋势。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春玉米灌溉需水量分别为566.8,413.0和147.6 mm;在枯水年、平水年和丰水年宁夏全区春玉米灌溉需水量分别为448.5,378.9和317.0 mm。南部山区降雨对作物需水量的满足程度最高,耦合度为0.70,是北部引黄灌区的3.89倍。【结论】宁夏南部山区应以集雨技术为基础发展雨养玉米种植;北部引黄灌区和中部干旱带需要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其中在北部引黄灌区春玉米大喇叭口期、抽雄期和乳熟期需要分别补灌87.2,79.6和275.6 mm,在中部干旱带需要分别补灌65.7,62.4和212.8 mm。  相似文献   

10.
刘浏  商崇菊  蔡长举  张和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121-10123
[目的]观测贵州省黔中地区主要农作物之一玉米的作物系数及需水量,为该地区节水农作制度的引进和建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玉米划分不同的处理方式,观测不同处理方式下玉米各生育阶段的相关因子变化,并计算出该地区玉米作物系数和作物需水量。[结果]黔中地区玉米脱粒晒干后净产量为4758.3kg/hm^2,需水量为520.56mm,玉米各生育阶段作物系数分别为:苗期—拔节0.71,拔节—抽穗0.80,抽穗—灌浆0.91,灌浆—成熟0.66。玉米水分生产力K=1.09m3/kg。[结论]黔中地区玉米需水量处于我国春玉米需水量中间值;玉米水分生产力较之贵州省平均水分生产力小0.23m3/kg。  相似文献   

11.
河北平原区农作物种植水资源压力指数评价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利用河北平原区7个地市20年(1994—2013年)的逐日气象数据,结合SIMETAW模型计算了各地市区域作物灌溉需水量,分析了各地市近20年种植结构变化对区域灌溉需水量和水资源压力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近20年,保定、沧州、邯郸、邢台、廊坊5个地市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其中廊坊下降最为显著;7个地市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相对稳定;蔬果类种植面积在保定、邯郸、石家庄、衡水和廊坊等地市具有较明显的增长趋势。所有地市粮食作物的灌溉需水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以邯郸下降最为显著,保定的年均粮食作物灌溉需水量最大,为20.8亿m~3;除廊坊外,其他地市经济作物的灌溉需水量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邢台的年均经济作物灌溉需水量最大,为5.2亿m~3;所有地市蔬果类种植年均灌溉需水量近20年呈上升趋势,以石家庄增加趋势最为显著,且石家庄和保定的蔬果种植需水量分别在1995和1996年以后均高于当地经济作物灌溉需水量。沧州、邯郸、衡水、石家庄、保定基于农作物种植的水资源压力指数在九五、十五期间达到最高,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有所缓解,沧州的年均水资源压力指数最高。  相似文献   

12.
综合考虑研究区的气象及灌溉特点,将非充分灌溉条件下的作物需水量计算公式应用到作物虚拟水含量计算中,考虑到研究区灌溉农业与雨养农业的特点及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差异,区分灌区与非灌区、井灌与渠灌,制定了相应的灌溉制度,并计算了区域农作物广义耗水量。给出了修正的农业虚拟水含量计算方法,并以郑州市为例验证了虚拟水含量的时空差异特征。  相似文献   

13.
应用农田水量平衡原理计算三种蔬菜的需水量和作物系数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根据田间水分和肥料最优控制下测定的土壤水分,利用农田水量平衡原理分别计算了花椰菜、苋菜和菠菜生长期内的作物需水量。根据作物需水量和气象资料计算的参考作物蒸散量,计算3种蔬菜在不同生育期内的作物系数。结果表明,花椰菜、苋菜和菠菜在整个生长期内的需水量分别为223.8mm,144.9mm和148.1mm;作物系数的平均值分别是0.68,0.94和0.65;除苋菜的作物系数与叶面积指数的拟合关系相关性不显著外,花椰菜和菠菜的作物系数与叶面积指数呈对数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4.
辛学飞 《农学学报》2015,5(9):125-129
洪涝灾害是发生频率较高、危害较重的一种自然灾害。因此,对洪涝灾害进行风险评估,能够有效减轻灾害损失,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本研究利用张家界地区桑植、永定、慈利3个站点1981~2010年的降水资料,以及张家界市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洪涝受灾面积、成灾面积、以及减产粮食量等数据,建立洪涝风险评估模型;根据逐日降水量数据的伽玛(gamma)分布特征,对其进行拟合,再分析计算张家界地区主要农作物需水量的特征值,对主要农作物进行洪涝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张家界地区发生洪涝风险的概率很高,相对而言,发生低级别洪涝风险的概率更高;农作物遭受洪涝风险的概率自西向东逐渐增加,需水量越大的农作物遭受洪涝风险的概率越低。  相似文献   

15.
从作物水分高效利用的技术依据、作物吸水的土壤有效水分含量范围、水分对作物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作物和品种耗水特性差异、作物亏水后的补偿效应、水分利用效率与耗水量非同步性等理论领域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为生物节水和管理节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王新华  郭美华  范春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528-22532
根据蒙自坝子中部蒙自气象站1980—2010年逐月气象资料和相应的作物数据及CROPWAT软件,计算了蒙自坝子近31年来的作物需水量和灌溉用水量,通过排频,确定了不同作物在相应保证率下的灌溉用水量。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玉米、马铃薯、烤烟、花生等大春作物的多年平均作物需水量分别为696.2、427.7、517.8、414.0和469.0mm,作物需水量离差系数较小。大春作物生育期有效降雨量较多,故灌溉需水量很少,但水稻因为泡田用水、秧田用水、生长期渗漏等,导致灌溉用水量很大,成为灌溉需水量最大的作物;小春作物蚕豆、小麦、油菜的多年平均作物需水量分别为394.8、412.5、476.2mm。因为生育期内有效降雨量相对较少,小春作物灌溉需水量很大;甘蔗、蔬菜为全年种植(生长)作物,作物需水量分别为1308.3和1186.9mm,灌溉需水量分别为675.2和523.51/11/1,成为仅次于水稻的第2和第3位灌溉需水量最大的作物。该研究为蒙自坝子灌溉制度制定、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作物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响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振兴  周怀平  关春林  解文艳  程丹  车丽 《山西农业科学》2011,39(11):1220-1222,1238
作物在干旱环境条件下,形成一系列抵御干旱逆境的生理机制。了解作物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响应,研究其生理学机制,对当前作物抗逆育种和作物抗旱性能的评价都具有重要意义。简要回顾了近20 a来作物的耐旱机制、水分胁迫下其生理生化反应以及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该研究领域的现状和重点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从分析影响东海县粮食产量主要因素着手,得到了年平均粮食亩产和与其密切相关的主要因素之间的关系式。并通过作物需水量的分析计算,建立了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农业生产结构模式,通过微型计算机计算获得了最优解。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可作为各县进行编制利用水资源的农业生产结构模式时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