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标准实验条件下土壤中农药降解的敞开体系和封闭体系研究方法、实验设计及需进行的实验项目,多种因素作用下农药降解研究的设计方法(统计阶乘设计法),并阐述了如何将上述研究中获得的土壤中农药行为的信息和气候条件、环境条件定量地结合起来,建立一个用于预测大面积区域中农药行为的数学模型,以便对农药的环境质量做出合理的评价,以期更有效地使用农药和更好地保护环境,并为制定统一的农药环境管理措施及标准评价程序和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农药在土壤中迁移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本文运用非饱和土壤中水分运动和溶质运移基本理论,建立了非饱和土壤中农药运移的数值模拟模型.模型中考虑了农药在土壤中迁移与转化的主要过程:附土壤水分的对流;水动力弥散;土壤吸附及生物化学降解等.模型得到了室内土柱中灭幼脲-Ⅲ号杀虫剂淋溶试验的验证.文中分析了各种因素对该农药存土壤中迁移的影响,并且对两种不同的农药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在本文所研究的条件下影响农药在土壤中迁移与转化的主要因素是土壤吸附和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  相似文献   

3.
土壤含水量和胡敏酸对有机氯农药降解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杜丽亚  章钢娅  靳伟 《土壤学报》2006,43(2):332-336
尽管我国从1983年就开始禁用有机氯农药,但环境中仍有大量残留存在。土壤中污染物的残留是吸附、降解和迁移等各种理化作用和生物作用的综合结果,其中降解是制约其残留量的关键过程。大量研究表明,影响土壤中农药降解的主要环境因素包括土壤有机质、土壤温度、土壤pH和土壤含水量等,因为这些因素显著影响着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微生物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有一部分来自农药和土壤有机质,土壤中微生物对其降解起着重要作用。胡敏酸(HA)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分,因此以HA代表土壤有机质对农药降解的影响是合理的,也有很多关于HA对农药在土壤中吸附等环境行为影响的研究报道。  相似文献   

4.
任路路  胡艳芳  颜冬云  徐绍辉  徐振 《土壤》2010,42(3):358-363
微生物降解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从土壤中消去的主要途径。本文介绍了拟除虫菊酯降解菌的分离鉴定、降解基因的克隆以及微生物降解机理研究的近期成果,综合介绍了拟除虫菊酯异构体选择降解的特征、原因以及可能产生的环境效应,重点分析了农药疏水性、土壤吸附、重金属、土壤养分及长期施肥、共存农药对土壤中拟除虫菊酯微生物降解的影响,最后对土壤微生物修复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不同土壤中苯噻草胺的微生物降解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了除草剂苯噻草胺在不同土壤的降解。结果表明,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中微生物降解是其消失的主要因素,有机质含量高的黑土中吸附结合是其消失的主要因素。水田条件下苯噻草胺消失速率比旱田条件下快,但消失类型不同。被吸附的农药在解吸前不参与微生物降解,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苯噻草胺的实际降解速率。提出反S型函数模型更好地拟合农药在土壤中的消失动态。  相似文献   

6.
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的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娜娜  姜博  邢奕  连路宁  陈亚婷 《土壤》2018,50(4):645-655
有机磷农药是目前我国使用量最大的农药之一,严重污染环境和生态系统,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进而危害人类健康。微生物降解技术具有降解效率高、代谢途径多、无二次污染的优势,是目前清除环境中有机磷农药的主要手段,能有效降低有机磷农药的危害。目前有机磷农药的降解微生物主要是通过实验室纯培养方法获得,与自然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降解功能性微生物信息差异较大,而利用不可培养方法识别功能性微生物的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从有机磷农药的使用情况及引发的环境问题出发,概述了有机磷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途径,稳定同位素探测技术和磁性纳米材料等不可培养方法对有机磷农药降解功能性微生物的识别,微生物降解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的功能基因、降解途径及降解机理;探讨了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在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修复中的作用,并分析了环境因子及农药自身性质对有机磷农药降解的影响;最后,讨论了微生物降解技术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土壤中有机农药的自然降解行为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卢桂宁  陶雪琴  杨琛  易筱筠  党志 《土壤》2006,38(2):130-135
有机农药是一类典型的环境污染物,自然降解是其在土壤中消除的主要过程。本文阐述了土壤中有机农药生物降解、光解、水解和化学氧化等自然降解机制,综述了土壤中有机农药自然降解的研究方法及研究现状,指出了目前自然降解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农药、重金属已成为当今农业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污染物质,国内外科学家对其进行了大量卓有建树的研究,特别是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研究受到较多关注。通过就农药和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土壤酶活性和植物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进行的综合分析和阐述,系统剖析了其产生毒害机理和影响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相关研究中有待加强的重点,包括农药对非靶标生物毒害机理、农药降解中间产物的环境风险以及农药和重金属的迁移转化机理等。  相似文献   

9.
基于三次样条插值法的土壤中有机氯污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3年、2007年以及2009年的北京官厅水库地区表层土壤中有机氯农药(OCPs)残留实验数据,应用三次样条插值法对缺失年份的数据进行了补充,并预测了2010年的数据。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采样点OCPs浓度时间变化规律及原因,探讨了影响有机氯农药降解的因素,并且参照国家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对区域表层土壤中有机氯的污染现状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部分样点OCPs含量随着时间的变化存在反弹,判断存在OCPs的外源性输入;土壤质地对OCPs降解速率有很大程度上的影响,立地植被的影响不显著;对比国家土壤质量一级标准来看,2003年至2009年均未检出总六六六(∑HCH)超标样点,采样点的总滴滴涕(∑DDT)浓度至2009年也均下降至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一级限值内;预计到2010年,采样点总六六六浓度基本保持恒定,总滴滴涕仍维持良好的降解趋势。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草甘膦及其降解产物氨甲基磷酸 (AMPA)在土壤中的持久性及其环境风险日益受到关注。然而,草甘膦与磷酸盐结构相似且带电荷,可能与磷酸盐在土壤颗粒表面产生吸附竞争,进而影响其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及土壤 磷的生物有效性。本研究通过室内控制试验,对不同磷肥施用水平(0,50 mg.kg-1,100 mg.kg-1)及水分条件下 (20%田间持水量 (20FC),60%田间持水量 (60FC)),黄土中草甘膦农药降解动力学、土壤速效磷及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 不同磷肥施用及水分条件下,草甘膦农药在喷施初期降解速率较快,后期逐渐减缓;不同磷肥施用水平对草甘膦降解影响不显著,但不同水分梯度对其影响差异显著。其降解产物AMPA的含量随着草甘膦农药的降解而增加,不同磷肥施用水平处理AMPA的含量差异不显著,但不同水分条件下其峰值及变化特征差异显著,即:20FC 条件下到喷施后第14 d达到峰值,而60FC条件下在喷施后第7d 就达到峰值。通过拟合发现,草甘膦残留数量特征符合污染物一级动力学衰减模型,其半衰期分别为 69.3~77.0 d (20FC)和10.5~12.8 d (60FC)。2) 草甘膦农药喷施后,土壤中速效磷含量随草甘膦农药的降解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特征,土壤水分对其影响差异显著。此外,草甘膦农药喷施后,磷酸酶活性受到明显抑制,N-乙酰胺基-β-葡萄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亮氨酸酶活性波动较大。不同磷肥施用水平对以上四种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但不同水分梯度对其影响较大。由此表明:黄土中磷水平对草甘膦农药降解特征的影响不显著,但土壤水分状况显著影响草甘膦农药的衰减速率及其降解产物的残留水平;同时,草甘膦农药喷施,对黄土中速效磷及磷酸酶活性的影响较大,可能对土壤P循环及植物利用产生影响。因此,后续研究还应考虑草甘膦与土壤磷组分及相关酶活性的互馈效应,特别是在干旱条件下草甘膦及其降解产物的持久性与土壤健康的关系研究,以期为黄土区草甘膦农药的安全喷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采用室内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虱螨脲在3种土壤中的降解、吸附和移动特性。结果表明:25℃下,虱螨脲在江西红壤中的降解半衰期为101d,属于中等降解农药;在太湖水稻土和东北黑土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74.5d和55.5d,属于较易降解农药。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虱螨脲降解速率的主要因素;3种土壤对虱螨脲具有较强的吸附性,且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对虱螨脲的吸附性越强;3种土壤对虱螨脲的吸附自由能变化均小于40kJ·mol^-1,属于物理吸附;虱螨脲在土壤中不易移动,正常条件下不会造成地下水的污染。  相似文献   

12.
两种环境激素类农药及其混合剂在土壤中的降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深入了解环境激素类农药在与其它多种农药同时存在条件下在土壤中的降解过程、阐释其机理,用室内培养的方法,研究氯氰菊酯、毒死蜱两种农药及其混合剂在灭菌和未灭菌土壤中的降解特征。结果表明,两种农药及其混合剂在土壤中的降解是微生物主导的过程;灭菌土壤中,混合剂中各农药组分与其单独存在降解过程基本一致,均符合单室模型C=C0e-kt,降解半衰期也与其单独存在相近;但在未灭菌土壤中,混合剂中各农药组分降解特点与其单独存在有所不同。两种农药单独存在时,氯氰菊酯、毒死蜱在未灭菌土壤中的降解方程均符合单室模型,降解半衰期分别为31.5 d和57.8 d;混合剂中各组分农药在未灭菌土壤中的降解过程符合双室模型C=C1e-αt+C2e-βt,不同阶段降解半衰期不同,氯氰菊酯前期和后期半衰期分别为33.0 d和53.3;而毒死蜱前期和后期的半衰期则分别为63.0 d和86.6 d。在未灭菌土壤中多种农药存在时各种农药降解均呈现先快后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长期施肥对土壤中氯氰菊酯降解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有机肥(OM)、无机肥(NPK、PK、NK)和不施肥(CK)研究施肥对氯氰菊酯降解的影响,通过测定土壤中氯氰菊酯残留量及降解产物3-苯氧基苯甲酸生成量来确定其降解速度。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氯氰菊酯在土壤中降解有显著影响,其中在PK、CK土壤中降解较快,半衰期分别为9.6 d和10.7 d,在NK土壤中降解最慢,半衰期为15.1 d,长期施用有机肥(OM)较无机肥(NPK)降解呈增加趋势,但未达显著水平,半衰期分别为10.8 d和11.8 d。相关分析表明土壤中速效氮含量与氯氰菊酯半衰期呈显著负相关,长期偏施氮肥可提高土壤中速效氮的含量,进而能显著降低氯氰菊酯在土壤中降解速度。氯氰菊酯在OM、NPK土壤中降解较慢的原因可能是土壤高有机质含量增加了对农药的吸附,进而抑制了其降解。  相似文献   

14.
张忠云  蔡安娟  姚柯渝  张胜田  叶茂  蒋新 《土壤》2023,55(1):161-170
有机氯农药污染场地危害人体健康及生态系统安全,高活性降解微生物对提升土壤有机氯农药降解效率十分必要。本研究结合高通量测序和荧光定量PCR技术,探究添加分别表达二氯苯降解基因(xylH、dmpB、catE)的质粒pUC19(102~103 copies/μL)和菌群(单独表达上述质粒的大肠杆菌E.coli DH5α,105~106 CFU/μL)后,土壤中1,4-二氯苯降解动力学、微生物群落组成与降解功能演变。研究发现:添加降解基因及菌群210 d后,土壤中1,4-二氯苯降解效率提升1.74倍~2.41倍,最高分别达38.43%和44.74%;优势菌门及关键物种相对丰度占比显著上升(P<0.05);土著菌群降解基因绝对丰度显著上升了1.24倍~2.89倍,添加降解菌群上升幅度更显著(P<0.05)。本研究有助于探明外源添加降解基因及菌群后土著菌群应对污染胁迫的响应机制,为调控和优化农药污染土壤修复过程及效果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阿维菌素在土壤中的降解和高效降解菌的筛选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恒温培养法研究了阿维菌素在不同土壤中的降解动力学。结果表明 ,土壤有机质、土壤温度和农药浓度对阿维菌素的降解有较大影响 ,这可能和土壤微生物有关。从试验土壤中分离到一株高效降解阿维菌素的菌株 ,经 16SrDNA鉴定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Stenotrophomonasmaltrophilia)。土壤接种该优势菌后有助于加快阿维菌素的降解  相似文献   

16.
农药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45,自引:5,他引:45  
李顺鹏  蒋建东 《土壤》2004,36(6):577-583
本文介绍了土壤中农药污染的现状与危害,总结了土壤农药污染的微生物修复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降解农药的微生物与农药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的研究进展,并总结了国内外微生物修复的产业化现状,对土壤农药污染微生物修复进行了预测和展望,指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17.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广泛使用,引起的环境问题及农业生产与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本文综述了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光降解行为,包括自然光照降解、紫外光照降解、光催化降解、光照下的微生物降解及辐照降解;探讨了影响光降解的因素,如光照强度、p H、氧气、溶剂、金属离子、腐殖质,及与其他农药的交互作用等。最后,总结了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光降解机理。  相似文献   

18.
程国玲  孙晖  杜葳 《土壤通报》2007,38(4):799-803
菌根作为真菌与植物的结合体,有着独特的酶途径,可以降解不能被细菌单独转化的有机物,不仅能从微生物修复角度影响有机物降解,还能从植物修复角度影响有机物的降解。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菌根真菌对土壤中的石油类、农药、氯代芳香烃类及酞酸脂类污染物的降解研究进展,探讨了菌根降解污染物的内在可能机理,其中包括酶的作用、根际的作用及土壤中其他微生物对降解的贡献。综合菌根真菌在生物修复中的优点,认为其在生物修复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采用室内模拟实验方法,以太湖水稻土、江西红壤和东北黑土为代表性土壤,研究了噻虫啉等3种烟碱类杀虫剂在土壤中的降解、吸附特性,并利用GUS(Ground Ubiquity Score)指数分析了其对地下水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烟碱类杀虫剂在3种土壤中均较易降解,降解半衰期在5~31d之间,属于易降解农药,降解特性与土壤理化性质及农药本身性质有关。3种烟碱类杀虫剂在江西红壤、太湖水稻土与东北黑土中的吸附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方程,Kd值在0.30~14.70之间,KOC在42.8~1750.9之间,属难吸附农药。吸附性强弱与农药本身溶解性和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关,水溶性越强吸附越弱,有机质含量越高,吸附性越强。3种烟碱类杀虫剂在太湖水稻土中的GUS值均小于1.8,而在江西红壤中,其GUS值均大于1.8,这3种杀虫剂在江西红壤中均有一定的淋溶性,对地下水均有一定的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20.
土地生物处理过程中多环芳烃降解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凌  崔广柏 《土壤学报》2001,38(4):558-568
土地生物处理能有效降解土壤中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 (PAHs) ,构建的基于土壤屏蔽反应机理的数学模型能较好的描述该降解过程 ,从而可以预测降解土壤生态系统中PAHs所需的时间、降解程度以及降解结束后被土壤所屏蔽的PAHs的量 ,数学模型在美国Alcoa公司LTU基地的大型土地生物处理工程中得到了验证。利用该数学模型 ,预测了 3,4,5和 6-环 -PAHs的土地生物处理过程及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