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6 毫秒
1.
桑瘿蚊属双翅目瘿蚊科,以幼虫寄生桑树顶芽内,用口器咬伤顶芽组织,吸食汁液,轻者造成顶芽畸形弯曲,重者造成“止心“,腋芽萌发,侧枝丛生,叶质老化,树势矮小,桑叶减产20%~40%。目前该虫已成为我县桑树主要害虫之一。笔者经几年对桑瘿蚊的调查、防治,总结出一整套防治桑瘿蚊的综合措施。1 桑瘿蚊的生活规律桑瘿蚊在我县1年发生5代,各世代幼虫发生期一般为第1代在6月中旬末;第2代在7月上中旬;第3代为7月下旬至8月上旬;第4代8月中下旬;第5  相似文献   

2.
经过近年对淅川县蚕区桑瘿蚊的发生和防治调查,得出桑瘿蚊各代幼虫危害高峰期。用40%乐果乳油或虫螨克(阿维菌素)防治桑瘿蚊第1代成虫,控制虫口密度,夏伐后在桑园地面施入3%甲基异柳磷,杀死土壤中部分桑瘿蚊幼虫或蛹,加大夏蚕饲养量,及时疏去桑树下部卧伏枝,并采取隔行采叶的措施,促使桑园通风透光,降低了桑瘿蚊危害。  相似文献   

3.
虫螨克防治桑瘿蚊的药效和毒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7年以来 ,桑瘿蚊在我市桑园普遍发生 ,为害严重。该虫的为害虫态为幼虫 ,为害时期从6月中旬开始 ,寄生在顶芽幼叶之间 ,以口器锉伤顶芽组织 ,吸食汁液 ,造成顶芽弯曲、凋萎、发黑、脱落 ,枝条封顶 ,连续为害后 ,使桑树侧枝丛生 ,分档开叉 ,枝条变短、变细 ,叶形变小 ,造成桑叶减产。该虫防治十分困难 ,造成防治困难的原因有三 :一是桑瘿蚊的发生极不整齐。越冬代桑瘿蚊羽化期起于4月中旬 ,止于6月中旬 ,历时约2个月 ,故从5月中旬至6月下旬田间均可连续剥查到为害的第一代幼虫 ,可见越冬代桑瘿蚊的发生极不整齐 ,从而影响后期…  相似文献   

4.
黄荣 《四川蚕业》2002,30(3):16-16
<正> 桑瘿蚊是我市的成灾桑树害虫,发生代次多,第1、2、3代危害严重,特别是第2代危害最为严重,梢为害率达59%,株为害率达95%,造成春叶减产,夏蚕发种减少。防治桑瘿蚊关键在于测报准确,本文拟从物候期入手,探讨测报桑瘿蚊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1999年7月中旬在东台市许河镇许河等村发现桑癭蚊危害后,我们及时组织了全面防治。但由于8月份连续阴雨及台风的影响,虫乘风势,桑癭蚊迅速蔓延扩散。根据10月底普查,全镇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受害面积达80%。为了掌握桑癭蚊发生规律,从2000年春开始对桑癭蚊全面监控。根据5月份淘土预测桑蚊5月底6月初越冬代开始化蛹。从5月25日开始剥芽查虫,于6月5日发现第一代桑癭蚊幼虫。现将剥芽调查情况通报如下。1调查方法1.1桑树品种调查桑园桑树品种为湖桑32号、育71-1。1.2调查类型对同一块桑田连续调…  相似文献   

6.
周帅 《四川蚕业》2010,38(1):50-51
桑橙瘿蚊为害桑树顶芽,每年发生6~7代,其虫情测报采用发育进度预测法,主要是田间调查法、黑光灯引诱、剥芽调查法。其防治措施要采取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土壤施药与顶芽喷药相结合,通过翻土除草晒死虫蛹,春季桑树摘芯减少产卵环境,夏季土壤撒药和顶芽喷药等方法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7.
<正> 准确预报桑瘿蚊幼虫发生期,是提高桑瘿蚊防治效果的前提。为调查我县桑瘿蚊各代幼虫的发生期,特于1990~1991年在威坪桑树病虫测报点进行了采用套袋法预测预报桑瘿蚊幼虫发生期的试验。一、试验方法1、套袋用纱布袋的制作用普通纱布(孔径0.1mm)制成20cm×12cm 的纱布袋,袋口系有收口线绳,用以扎紧袋口。要求口袋有透气性,又能阻止桑瘿蚊成虫进出口袋。2、套袋方法与虫芽率调查  相似文献   

8.
为了有效防治桑瘿蚊,生产上除采用农业防治措施外,主要采用顶端喷药防治技术。我们在2004年7月5日至10日的喷药防治试验结果(表1)表明,在幼虫不同发育阶段喷药对桑瘿蚊幼虫的防治效果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9.
本次试验分别用期距预测法和分龄分级预测法预测第4代桑螟幼虫孵化高峰期。最后用田间调查进行准确性检验。通过试验得知,期距法和分龄分级法预测第4代桑螟幼虫孵化高峰期分别为8月10日、8月10—11日。通过田间实测得第4代桑螟化高峰期为8月10日。说明两种方法预测准确性均较高,可直接用于生产,及时测报、指导防治。  相似文献   

10.
桑瘿蚊是我市的成灾桑树害虫,发生代次多,第1、2、3代危害严重,特别是第2代危害最为严重,梢危害率达59%,株危害率达95%,造成春叶减产,夏蚕定种难.防治桑瘿蚊关键在于测报准确,本文拟从物候期入手,探讨测报桑瘿蚊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桑瘿蚊是我省主要桑树病虫害之一。该虫体型小,周期短,繁殖快,受环境影响大,种群变化极具波动性,一旦发生来势凶猛,蔓延成灾,准确预测桑瘿蚊的发生期和发生量,是有效控制桑瘿蚊危害的重要手段。现将桑瘿蚊的发生规律及测报防治方法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 我县于1985年秋在赵墩乡彭湖村尤东组首次发现桑瘿蚊危害。在1987年10月全县普查时,蔓延到了15个乡镇、89个村的9189亩桑园,占全县桑园的36.8%,受害严重的桑园平均条长仅有73厘米,桑树出现3~4级分枝。据1987年调查,桑瘿蚊幼虫在我县一年内出现六次危害高峰。虫情第一高峰期为6月24~27日,第二高峰期为7月17~19日,第三高峰期为8月3~5日,第四高峰期为8月16~18日,第五高峰期为9月2~5日,第六高峰期为9月22~26日。其中第一次虫口密度低,第六次气温下降,虫的活动办差,危害较轻。主要危害期是第二第五次,且有明显的世代重迭现象,一芽中既有  相似文献   

13.
<正> 淮阴市1990年有50%的桑田受桑瘿蚊为害,1990年7月份市蚕学会为研究防治对策,对宿迁、淮阴、涟水、洪泽四个县、市的桑瘿蚊发生与防治组织了专题考察。1990年桑瘿蚊的发生特点是:发生期早、发生量大,发生期要比常年提早5~12天,发生量要高两倍以上,夏伐桑百芽虫量达185头。为控制桑瘿蚊的危害,宿迁市丁咀乡、淮阴县码头镇、  相似文献   

14.
<正>通过桑树摘芯控制桑瘿蚊次代基数,是利用其幼虫群集危害生长芽的习性,在幼虫发生期将桑树生长芽摘去,带出田外灭虫。这种方法,就控制次代基数意义讲,确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但在桑树旺盛生长期运用摘芯法,就会影响桑树正常生长和树形养成,影响有效叶产量,对于生产恰无应用价值。因此,这种方法一直未能得到推广应用。笔者最近就摘芯防治桑瘿蚊的可行性、防治效果、摘芯时间及有关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试验调查、思考分析。认为在晚秋蚕期摘芯,可以控制桑瘿蚊越冬基数,达到控制来年发生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四川的早春桑虫,在桑树脱苞期,以桑象虫为害最重,各害虫的为害率顺次为:桑象虫>桑尺蠖>小蠹虫>桑毛虫;在桑树燕口期,以桑瘿蚊第一代幼虫为害最重,各害虫的为害率顺次为:桑瘿蚊>野蚕>桑始叶螨>桑灰蜗牛。经测定,每头桑尺蠖越冬幼虫1日食芽数为1.71个,从出蛰至化蛹为害10日左右,定芽被害后,桑株推迟发芽期11天,虫株条长减少33.77%,着叶数减少31片,降低着叶率22.1%,冬季彻底修除枯枝枯桩,降低桑象虫为害率85%,填补桑株孔穴,清除残落叶,可明显减少来年桑尺蠖,桑毛虫发生率,早春3月下旬选用50%杀螟松1000倍液喷药保芽,其桑象虫虫口减退率可达95%,并可兼治桑尺蠖,桑毛虫等其它早春害虫。  相似文献   

16.
在积温预测法的基础上,经研究发现桑瘿蚊(Epimyia sp)从成虫盛发日到幼虫盛发日经过的历期,在同一地理种群中的"桐乡青"桑树将生长出2.04开叶,以此作为预测桑瘿蚊幼虫发生高峰期,以便提出对其幼虫防治时期.我场通过多年应用此法预测桑瘿蚊幼虫高峰期其预测,结果与实际发生情况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7.
<正>桑瘿蚊(Diplosis sp.)在我县一年发生6代,各代危害始发期大致为,第一代6月14日,第二代7月1日,第三代7月21日,第四代8月4日,第五代8月17日,第六代为9月2日(各年因气候因素不同,各代危害始发期略有出入)。以第4、5代对桑树危害最为严重。近几年,我县桑瘿蚊普遍发生,发病严重的田块,产叶量要减少三分之二。为了尽快控制该虫的危害,我们于1990~1994年开展了桑瘿蚊发生规律的调查和防治技术试验,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桑瘿蚊发生规律调查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学奎 《四川蚕业》2014,(1):48-48,50
<正>桑瘿蚊是为害桑树顶芽的害虫,体型小,周期短、繁殖快,常因幼虫吸食顶芽汁液,造成新梢顶芽勾头、凋萎、发黑脱落、枝条封顶、侧枝丛生,严重影响桑树单株产叶质量,特别是对农村的冬季重剪桑树为害最重。该虫一旦发生,来势凶猛,短时间内很可能蔓延成灾。为准确掌握我区桑瘿蚊的发生情况,笔者于2011年对该虫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相关情况报道于后,以便准确预测和防治桑瘿蚊的为害。  相似文献   

19.
孙艳玲 《北方蚕业》2001,22(2):32-33
桑瘿蚊是我县桑园的主要害虫之一,自1981年在滨海县蚕种场少数桑园发现以来,受害面积逐年扩大,且日趋严重,1986年危及全县500hm2桑园,并扩散到阜宁、响水等县。目前,桑园的危害几乎遍及长江以北的所有蚕区,给蚕桑生产带来了严重威胁。为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地调查研究。基本摸清桑瘿蚊在本地区的发生规律,为生产提供了有效的防治措施,通过多年的联合防治,本县的桑瘿蚊已得到了有效控制。现就滨海县桑瘿蚊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介绍如下: 1 桑瘿蚊的发生规律 1.1 桑瘿蚊的发生,不同年份、不同季节、不同地区差异很大我们通过定点调查,得出本地区桑瘿蚊大约一年发生五代,各代发生期见表: 成虫多于傍晚羽化,白天隐藏在杂草等暗处怕光,多在傍晚飞翔交尾,产卵在顶芽叶背或第一、二嫩叶叶背,每处2~3粒,雌成虫产卵30粒左右,卵期2~3d。 幼虫孵出后即侵入顶芽内部,以口器刺破桑芽组织,吸食汁液。一芽中2~3头至7~8头,有的多达30多头。受伤桑芽轻则变成虫口叶,重则桑芽弯曲变形,发黑腐烂,造成桑株封顶,经12~14d后,上部腋芽萌发,又被下一代幼虫寄生为害,幼虫期7~14d,幼虫有背光向湿性,在湿润处很安定,在水中可生活一星期以上,老熟后从芽中爬出,弹跳入土,常分布在离地面13cm的表土内,以6~10cm为多。然后化蛹,蛹期12~16d。 1.2 世代重叠现象明显桑瘿蚊每年第一代发生数量少,桑树受害较轻,迅速蔓延扩展,第2~3代扩散最快,数量最多,第二代后期开始有明显世代重叠现象。尤其在7月中旬之后为害加重。  相似文献   

20.
桑橙瘿蚊是一种以幼虫寄生于桑树顶芽,以口器挫伤顶芽组织,吸食汁液为害桑树的微体害虫,该虫发生周期短,繁殖速度快,一旦发生,来势凶猛,蔓延迅速,为害严重:防治难度大,易于暴发成灾,是一种毁灭性虫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