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3 毫秒
1.
《农家致富》2012,(16):53
江苏省丰县常店镇读者黄某来电:我承包的部分耕地被征用,青苗费已获补偿。请问:征地安置补助费应按什么标准获得补偿?答:《江苏省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办法》规定:需要安置的被征地农民,如属于征收耕地的,按照被征收的耕地数除以征地前  相似文献   

2.
《农家致富》2012,(16):53
江苏省姜堰市俞坚镇读者俞某来电:因建大型水利设施,我的10亩耕地将全部被征用。请问:江苏征地有哪些补偿,补偿标准如何?答:按照《江苏省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办法》以及《江苏省土地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征地补偿安置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  相似文献   

3.
法律在线     
《农家致富》2013,(18):53
江苏省海安县孙庄镇读者薛某来电:近期村里公告因公路建设需要,要全部征用我的耕地。请问:征地有哪些补偿,补偿的标准如何?答:征地补偿安置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江苏省规定,征收农用地的土地补偿费最低标准,一、二、  相似文献   

4.
张勇 《湖南农业》2006,(5):26-27
这是农民朋友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第47条规定:征用土地的,按照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征用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6倍~9倍。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按照被征用的耕地数量除以征用单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数量计算。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4倍~6倍。但是,每公顷被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  相似文献   

5.
《农家顾问》2005,(11):21-21
从今年9月1日起,江苏省正式施行《江苏省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办法》。江苏省国土资源厅有关人士指出,出台这个《办法》,是解决当前征地补偿安置工作的迫切需要,将改变江苏此前以一次性货币安置为主的做法,采取“以土地换保障”的新机制,适度提高补偿标准,建立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以维护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办法》规定,国家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后,给予被征地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补偿。征地补偿安置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  相似文献   

6.
农用土地价值评估和征地补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我国征地补偿现状我国征地补偿在总体上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征用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  相似文献   

7.
《当代农业》2014,(20):53-53
江苏省启东市汇龙镇读者谢某来电:本村土地近期被全部征用,我只能在外地务工。请问:失地农户有何保障?答:以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批准之日为界限,将被征地农民划分为下列3个年龄段:16周岁以下(未成年年龄段);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劳动年龄段);60周岁以上(养老年龄段)。未成年年龄段的被征地农民按照当地安置补助费标准一次性领取生活补助费,  相似文献   

8.
如何计算征用土地补偿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家土地资源部门的规定 ,凡被征用的土地 ,一般应获得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 ,以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等三方面的补偿。具体计算标准 :土地补偿费 按征用土地的用途不同分为以下几个标准 :①征用耕地的 ,按该耕地被征用前 3年平均年产值 (被征用耕地前 3年平均年产值每6 6 7m2 低于 12 0 0元的 ,按 12 0 0元计算 ,下同 )的 8~ 10倍计算 ;②征用精养鱼池的 ,按邻近耕地前 3年平均年产值的 10~ 12倍计算 ,征用其他养殖水面的 ,按 4~ 8倍计算 ;③征用果园或者其他经济林地的 ,按邻近耕地前 3年平均年产值的 8~ 12倍计算 ;④征用其…  相似文献   

9.
一、土地征用货币补偿方式的弊端征用土地的补偿费主要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偿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助费。土地补偿费,主要是因国家征用土地而对土地所有人和使用人的土地投入和收益损失给予的补偿。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产值的6至10倍,征用其他土地的补偿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征用耕地的补偿费标准规定。货币补偿是一种有效的补偿方式,在征地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如  相似文献   

10.
1998年公布的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我国征地补偿办法进行了改革,并适当提高了征地补偿标准.据国土资源部有关专家介绍,根据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实际,修订后的<土地管理法>,删除了用地单位安置劳动力的规定.同时针对现行征地补偿标准过低、难以执行等问题,适当提高了补偿标准:将征用耕地的补偿标准由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3~6倍,提高到6~10倍;将安置补助费标准由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2~3倍,提高为4~6倍;将每公顷被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10倍,提高为15倍;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产值的20倍,提高为30倍.同时规定,国务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提高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  相似文献   

11.
《农技服务》2005,(2):59-59
为切实保护失地农民利益,山东省近日出台政策,划定了在被征用土地过程中失去土地农民的最低补偿线。在征收农村集体耕地时,对农民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合计不得低于亩产值的16倍,如果在征地时农民人均耕地在0.2亩以下,这两项费用按国家法定上限30倍给予补偿。如农民被征地后,不能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当地政府可以用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予以补贴。  相似文献   

12.
<正> 根据国家土地资源部门的规定,凡被征用的土地,一般应获得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等三方面的补偿。具体计算标准: 土地补偿费按征用土地的用途不同分为以下几个标准:(1)征用耕地的,按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  相似文献   

13.
土地被征用后,一般应获得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等三方面的补偿,具体标准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 国土资源部日前发布了《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规定,如果给予被征地农民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合计按30倍计算,仍不足以使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话,当地人民政府将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益中划出一定比例  相似文献   

15.
简明信息     
《农家顾问》2007,(11):19-19
1今年10月正式实施的《物权法》规定: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应当依法足额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等费用,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生活,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贪污、挪用、私分、截留、拖欠征收补偿费等费用。  相似文献   

16.
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法律规定,征用土地是一种国家行为,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后,国家按照被征用土地的原因给予补偿.征用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物的补偿费、青苗补偿费等.这几种补偿费的使用方式是不同的.总的原则是,征用土地补偿费的使用应坚持谁所有谁使用.  相似文献   

17.
《农家致富》2007,(14):50-50
答复:《江苏省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办法》第10条规定:征地补偿安置费用没有足额到位的,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有权拒绝交地:征地补偿安置费用足额到位的,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不得拖延交地。若土地补偿费已由所在集体经济组织领取到位,则所在集体经济组织不按规定发放是违反法律规定的,可以通过行政诉讼途径解决。  相似文献   

18.
宽甸县步达远镇的几位农民来信反映,因某公司修建浑江双岭子水电站,该镇大牛沟村2003年经批准被征用林地216亩,耕地712亩,获得耕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共计近400万元。2003年上半年,该水电建设公司就按协议如数将上述补偿款全部拨付到了该县政府某局。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行征地补偿制度有失公平,以牺牲农民利益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行积累,大部分失地农民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生活水平下降,面临生活困境。该研究借鉴其他国家征地补偿制度,立足我国国情,主张公平补偿原则,即提高补偿标准,扩大征地补偿范围,确保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下降,建议将原来规定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改为7项补偿:1土地补偿费;2安置补助费;3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4社会保障费用;5生活补助费;6转岗期间的费用补助;7其他费用。  相似文献   

20.
《四川农业科技》2006,(4):77-77
承包地被依法征收、征用后,必须重视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安置问题,在补偿费的分配方面充分体现农民的受益主体地位。2004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土资源部随后出台配套文件《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这些文件对完善征地补偿和安置制度做出了许多新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