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1 毫秒
1.
豆丹高产养殖技术研究及其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豆丹的高产养殖技术。[方法]以老熟豆天蛾幼虫为豆丹种,利用大棚培养豆丹种,用网罩及分批种植大豆的方法进行豆丹高产养殖技术研究,并分析其经济效益。[结果]大棚培养有助于豆天蛾的提前化蛹及羽化,首次羽化即第1个成虫飞出的时间比常规方法提早2个多月,而且出现2个羽化高峰。采用网罩及分批种植大豆方法养殖豆丹,可多批次收获青豆丹,豆丹产量是常规方法的4倍多,达3000 kg/hm2以上。利用大棚育种,网罩及分批种植大豆养殖豆丹的粗利润是常规方法的8倍以上,经济效益在290000元/hm2以上。[结论]利用大棚培养豆丹种,用网罩及分批种植大豆方法养殖豆丹,产量是常规方法的4倍多,经济效益可观。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灌云县开展反季节大豆-豆丹综合种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进一步提高效益,灌云县开展了“芦蒿-大豆+豆丹”、“草莓-大豆+豆丹”种植模式。这两种高效种植模式充分利用温光资源优势,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是高效模式下的一种产值和效益较为突出的种植方式,值得借鉴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豆丹因其优质的营养和保健功效,深受苏北地区人们的喜爱并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但因目前人工养殖技术尚不完善,市场仍供不应求,急需对豆丹养殖模式进行改良,以适应逐渐扩大的市场需求。介绍了一种一年三季大豆-豆丹种养模式,该模式充分利用温光和土地资源,不仅能显著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效益,而且能延长豆丹的供应时间,是对以往一年两季种养模式的创新与突破,为豆丹养殖技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灌云县夏大豆豆丹综合种养模式面积逐年扩大,但存在大豆重茬、病虫害加重等问题.该文介绍了"龙虾—大豆+豆丹"综合种养模式,包括龙虾养殖、夏大豆、豆丹综合种养、茬口安排分类等技术要点,并分析了该模式的技术优势和产生效益,在有效解决种养问题的同时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优势,显著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5.
大豆是重要粮油作物,近年来国内大豆生产下滑,供需矛盾突出,大豆进口持续高位,损害豆农收益,降低豆农生产积极性,如何稳定大豆生产,增加种植大豆收入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作者基于灌云县大豆-豆丹高效综合种养技术模式现状,分析其优势潜力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优化该模式的措施建议,为国内大豆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6.
豆丹是鳞翅目天蛾科豆天蛾(Clanis bilineatatsingtauicaMell.)幼虫的俗称,山东、河南等地又称豆虫、豆青虫。豆丹主要分布于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安徽、山东、江苏、四川、陕西等省。其完全变态,幼虫共5龄,老熟幼虫钻入土中做穴越冬,俗称入蛰豆丹。  相似文献   

7.
豆丹     
[新闻链接]“一盆豆青虫要价八百。”今年9月,新华网专题报道了在“2006江苏农业国际合作洽谈会”上参展的美食——豆丹。  相似文献   

8.
"尹楼豆丹个大、体圆,卖相好,加工烹饪后口感鲜美,送到集贸市场,短时间内便被市内各大饭店采购商和各路'吃货'们抢购一空."近日,在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尹集镇尹楼村丰源家庭农场豆丹养殖基地,来自江苏省连云港市的客商看着正在装车的豆丹成虫,赞不绝口.  相似文献   

9.
《新农业》2021,(2)
农业产业链的构建与升级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带动地区发展。豆丹作为连云港市家喻户晓的美食,其内在营养价值和外在开发价值也逐渐被挖掘出来。目前,在灌云县内已初步形成了养殖-加工-销售-物流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但通过实地调研发现,豆丹产业链各个环节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本文针对豆丹发展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管理策略与建议,为提高灌云县豆丹经济效益、实现集约化发展创造了更多机会。  相似文献   

10.
大豆低聚糖是一种新型的功能性低聚糖,它具有许多功能特性。本文综述了大豆低聚糖的结构、理化性质、生理功能、分离纯化、开发现状并对大豆低聚糖的发展前景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1.
大豆疫霉基因组SSR标记开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开发大豆疫霉基因组SSR标记,为从分子水平深入研究大豆疫霉及其近缘种提供一种理想的分子标记。【方法】用FPCR软件从大豆疫霉全基因组序列中查询SSRs,选择合适的SSR序列用Primer5.0软件设计引物。【结果】从发现的1 234个含有2~4个碱基重复单元的完全SSRs中选出260段设计引物,经10个大豆疫霉分离物基因组DNA检测,有213对(81.9%)扩增出SSR特征条带,其中114(53.5%)对引物扩增出多态性。通用性检测表明,14.6%~28.6%引物分别在选择的8个疫霉种中有效扩增。基于10个SSR标记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表明这些标记可以完全区分大豆疫霉及其它疫霉。【结论】大豆疫霉基因组SSR标记具有高多态性,是大豆疫霉遗传变异、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图谱构建等研究理想工具。部分大豆疫霉基因组SSR标记在其近缘种中具有通用性,可以用于疫霉菌的系统进化、鉴定、区分及开发近源种的SSR标记。特别开发的SSR标记,在大豆疫霉基因组中具有准确的位置,将极大地方便大豆疫霉菌功能基因的定位和克隆,以及进行疫霉菌的比较基因组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大豆秸秆是农业生产的副产物之一,长期未得到合理利用,大部分被焚烧掉,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大豆秸秆作为一种重要的可再生生物质资源,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近年来已经开发了许多利用大豆秸秆的技术,可以应用在较多领域,能够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综述大豆秸秆的营养价值、综合利用技术、应用现状、存在问题,提出对策,为提高大豆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剖析了我国大豆生产的现状及近期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晋大70高油大豆在提高单产水平、出品率、种植大豆及油脂加工企业的经济效益等方面所具备的优势,提出了可行的开发设想(已得到2003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资助)。技术路线及品种等方面均具创新之处,产品具有市场竞争力,如期开发有望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巴西大豆生产发展迅速,现在是世界第二大豆生产国和大豆出口量最多的国家。巴西的大豆产业政策、科学研究、大豆生产发展及市场开发等许多方面的经验对中国大豆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濉溪县大豆的生产历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大豆的国内外形势及濉溪县发展大豆的有利条件,从宏观角度提出了濉溪县发展大豆的设想,对发展濉溪县大豆的生产和开发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大豆是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农作物,其种植面积大,用途范围广.为进一步提升大豆产量及品质,从地块选择、播种适时、田间管理、灌溉排涝、合理施肥、病虫害防治、收获及时等方面对大豆高产种植技术进行总结,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大豆对硒具有较强的生物富集能力,通过大豆富硒,开发易被吸收利用的富硒食品,是满足人们补硒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大豆硒的富集特征及其生物学效应方面的研究已有报道,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简述了大豆对硒的富集特征,分析了硒对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介绍了硒对大豆抗氧化及抵御不良环境等方面的作用,并对未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转基因技术是一种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核心,对基因进行修饰、改造,从而定向改变生物体遗传性状的技术。基于转基因技术在大豆中的应用,从技术研发手段、外源基因挖掘、转基因大豆品种、大豆除草剂、种植面积、研发体系等方面对国内外转基因大豆研究及应用进展进行概述,以期为发展中国大豆转基因技术提供借鉴和参考。分析指出,国外转基因大豆研发能力较为成熟,大豆外源基因转化技术主要采用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和微弹轰击法,通过cp4、dmo、Pat、cry1Ac、fatb1-A等目的基因的表达,得到抗虫、抗除草剂、高油酸以及具复合性状的大豆品种,同时转基因产权保护体系比较健全,促进转基因大豆的产业化;而中国转基因大豆研究多为基础性研究,侧重于基因检测和再生体系培育,外源基因转化技术缺乏创新性,存在转基因安全性结论未定、舆论环境尴尬、研发体系不完善、审批过程复杂、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开发数量少,高油、抗生素抗性等功能性基因挖掘不足等问题,制约中国转基因大豆产业化进程。今后应改革高校和科研机构考核制度、强化产学研模式、完善转基因产权保护机制、加强转基因科普与监管,为转基因技术及其产业化营造更加健康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9.
豆天蛾的人工养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飞 《油气储运》2008,(4):20-21
豆天蛾属鳞翅目天蛾科豆天蛾属,其幼虫又名豆虫、豆丹,是一种为害豆类作物叶部的害虫。近年来,随着豆天蛾营养价值的发掘和人们对绿色昆虫源食品需求的提高,豆天蛾市场逐渐活跃,产业化发展趋势日趋明显。  相似文献   

20.
大豆异黄酮属异黄酮类植物雌激素,具有较强的雌激素样活性,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植物中,在畜禽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大豆黄酮,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动物繁殖力和分泌能力以及促进动物生长等生理作用,是一种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的新型饲料添加剂。本文主要对大豆异黄酮的来源、理化性质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和作用机理进行了概述,为大豆异黄酮的进一步研究和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