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灰茶尺蠖为害诱导茶树释放的互利素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鉴定灰茶尺蠖为害诱导茶树释放的互利素,遂以SDE法提取灰茶尺蠖为害茶梢和正常茶梢挥发物,经GC-MS检测,分别鉴定出31和25种组分,二者总含量相对于等剂量内标的含量分别是1863.8%和1124.6%。与正常茶梢相比,灰茶尺蠖为害茶梢挥发物中苯甲醛、反-2-癸烯醛、吲哚、水杨酸、反-2-己烯醛和己醛含量显著增加。将灰茶尺蠖为害茶梢挥发物的18种主要组分分别溶于液体石蜡制成10-4g/mL味源,以Y形嗅觉仪检测茶尺蠖绒茧峰对味源的趋性;与液体石蜡相比,苯甲醛、水杨酸、反-2-己烯醛和己醛诱效显著,反-2癸烯醛、4-庚烯醛和吲哚的诱效明显,其他11组分无明显诱效。再将前7种组分配成10-2g/mL引诱剂,分别载于橡皮头制成诱芯,附于芽绿粘板上,在茶园茶尺蠖绒茧蜂盛发期实施诱捕,携带前4种诱芯的芽绿粘板诱捕的蜂数明显多于后3种、且显著多于无诱芯的芽绿粘板,而且携带10-2g/mL苯甲醛、水杨酸和反-2-己烯醛等量混合物诱芯的诱效最强。认为苯甲醛、水杨酸、反-2-己烯醛和己醛是灰茶尺蠖取食诱导的茶树互利素。  相似文献   

2.
对准确测报茶树黑刺粉虱的调查方法进行了探讨.采用针刺法、观察法、指抹法调查茶树黑刺粉虱虫源基数,诱粘法、摇查法、镜检法调查茶树黑刺粉虱生长发育进度以及认真分析春季气候条件,准确预报当年茶树黑刺粉虱发生趋势.方法简单、实用、容易操作,调查数据可靠,测报准确率高,对于指导茶树黑刺粉虱的有效防控具有很好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五种挥发性化合物对土传病原真菌及线虫的生物活性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明确挥发性化合物反式-2-己烯醛、香茅醛、1-辛烯-3-醇、芳樟醇、1-戊烯-3-醇对土传病害及线虫病的防治潜力,采用密封盘菌丝生长速率法比较了挥发性化合物对辣椒疫霉等7种植物土传病原真菌、南方根结线虫和禾谷孢囊线虫的生物活性。反式-2-己烯醛和香茅醛的生物活性高于1-辛烯-3-醇、芳樟醇及1-戊烯-3-醇,21.0μL/L反式-2-己烯醛处理能够完全抑制供试病原真菌菌丝的生长。10.5μL/L反式-2-己烯醛或香茅醛处理对花生冠腐病菌孢子及棉花黄萎病菌色素的产生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42.0μL/L处理能够完全抑制黄瓜菌核病菌菌核的萌发。2.62μL/L反式-2-己烯醛处理南方根结线虫和禾谷孢囊线虫的2龄幼虫,24h的死亡率均为100%;2.62μL/L香茅醛处理24 h的死亡率分别为95.4%和89.5%,而对照处理的死亡率分别为2.5%和3.0%。研究表明反式-2-己烯醛及香茅醛具有较好的熏蒸抑菌及杀线虫活性。  相似文献   

4.
2016年4—10月,于害虫发生盛期在茶园用黄色、绿色、蓝色、青色和白色5种颜色粘虫板对黑刺粉虱、小贯小绿叶蝉、茶棍蓟马、绿盲蝽、茶细蛾的诱集效果。结果表明,黄色粘虫板对黑刺粉虱的诱集效果最好,黄色、绿色粘虫板对小贯小绿叶蝉的诱集效果显著高于其他色板,蓝色粘虫板对茶棍蓟马的诱集效果最佳。2016年绿盲蝽、茶细蛾发生数量较少。其中,绿色粘虫板对绿盲蝽的诱捕效果最好。不同颜色粘虫板对茶细蛾诱捕效果无显著差异。总体上,黄色粘虫板对茶园害虫诱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烟粉虱MED隐种对13种植物挥发性物质的行为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烟粉虱Bemisia tabaci MED隐种对不同植物挥发性物质的行为选择,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烟粉虱雌、雄成虫对13种植物挥发性物质的趋向行为反应。结果显示,烟粉虱MED隐种雌、雄成虫对不同浓度植物挥发性物质的选择性存在明显差异。1、0.01和0.0001μL/μL浓度的芳樟醇、反-2-己烯醛和桉树脑对烟粉虱MED隐种雌、雄虫校正反应率均为正值,具显著吸引效果;而p-伞花烃、月桂烯、3-蒈烯、α-蒎烯和顺-3-己烯-1-醇对雌、雄成虫的校正反应率均为负值,说明其对烟粉虱MED隐种雌、雄虫具有不同程度的趋避性。雌烟粉虱对0.0001μL/μL浓度桉树脑的选择率达最大值70.30%,与对照差异显著,具显著吸引作用。雌、雄烟粉虱对0.01μL/μL浓度的顺-3-己烯-1-醇的选择率最小,仅为24.75%和27.03%,具显著驱避作用。因此,烟粉虱MED隐种雌、雄成虫对不同浓度植物挥发性物质趋性反应不同,可能是烟粉虱环境适应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Quaintance)]主要为害柑橘、油茶、梨、柿、葡萄及茶树等植物。作者在调查高州市橄榄[Canarium albumo.(lour.)Raeusch]病虫害时,发现黑刺粉虱在本市的新垌、大坡、东岸等地为害橄榄十分严重。为此,对黑刺粉虱为害橄榄的生物学习性和防治进行了初步研究。1生活习性橄榄黑刺粉虱在本市1年发生4~5代。以老龄若虫在叶背越冬。越冬幼虫2月下旬化蛹,3月中旬开始羽化为成虫。越冬代1代各虫态的发生比较整齐,2代以后出现世代重叠。各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分别为3月中下旬、5月下旬、7月中旬、8月中旬和10月上旬。…  相似文献   

7.
通过系统调查湘西州吉首市周边的柑桔粉虱类害虫,发现湘西州柑桔粉虱主要是黑刺粉虱,其次是柑桔粉虱,黑刺粉虱在湘西1年发生4代,存在世代重叠,柑桔粉虱主要发生在9月份和10月份,其它时间很少发生。黄板对黑刺粉虱和柑桔粉虱成虫的诱杀效果明显,可作为监测和防治柑桔粉虱类害虫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茶树黑刺粉虱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嘉县1999年发现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spiniferus(Quaintance)〕为害茶树,2001年一些老茶园严重发生,2002年春季全县大发生,发生面积1200hm2。受害严重的茶园,茶树上部嫩叶平均每叶有黑刺粉虱成虫60~70头,多的达100头;平均每叶有卵202粒,多的达1030粒。黑刺粉虱已严重影响本县茶叶生产。为有效控制其为害,笔者于2000年开始对其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进行了调查研究。1发生为害特点1)为害。黑刺粉虱以若虫固定在成叶、老叶叶背,将口针插入叶组织内吸取汁液为害,并分泌蜜露于叶面,引起…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出适宜的槟榔园粘虫板种类, 选择了3种粘板和4种添加物在槟榔园开展了粘虫板对害虫诱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 黄、蓝、黄蓝混合粘虫板均可诱集到一定量槟榔园害虫, 其中以黄板诱虫效果最佳, 总诱虫量及对蓟马、黑刺粉虱和叶蝉等3种监测害虫的诱集效果均优于蓝板和黄蓝混合板。4种添加物对黄板增效试验结果表明, 添加诱虫烯可显著提高诱虫总量, 添加诱虫烯或蜂蜜水可显著提高对蓟马的诱集量, 添加蜂蜜水可提高叶蝉诱虫量, 各添加物均对黄板诱集黑刺粉虱无增效作用。对蓝板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 供试的4种添加物均可增加蓝板诱虫总量, 其中以诱虫烯和蜂蜜水的效果较好, 且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各添加物中, 仅糖醋液对蓝板诱集叶蝉起到增效作用, 其余添加物对蓝板诱集蓟马、黑刺粉虱及叶蝉无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北方茶园黑刺粉虱发生规律, 2016年—2017年于山东烟台系统研究了日光温室盖保温被?日光温室及露地3种栽培模式茶园黑刺粉虱发生规律?结果表明, 3种栽培模式茶园黑刺粉虱均以若虫在叶片背面越冬, 1年发生4代, 世代重叠严重?日光温室盖保温被栽培模式越冬代成虫羽化较日光温室和露地栽培发生早28 d左右, 日光温室和露地栽培模式下黑刺粉虱发生期差异不显著?3种栽培模式茶园黑刺粉虱成虫全年均有4次发生高峰期, 第1次高峰期日光温室盖保温被栽培模式较日光温室早20 d左右, 日光温室较露地早30 d左右?黑刺粉虱发生量依次为日光温室>露地>日光温室盖保温被, 均于10月上旬陆续以3龄若虫在叶片背面越冬?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吲哚处理对茶树抗茶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的影响,以龙井43为材料,使用吲哚诱导茶树作为处理,以未处理茶树作为对照,于室内测定茶小绿叶蝉对不同茶树的选择趋向,利用昆虫刺探电位图谱分析茶小绿叶蝉的取食行为,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吲哚处理对茶树挥发物的影响,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茶树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在所有时间段茶小绿叶蝉成虫更趋向于取食对照组茶树,至48 h时对照组茶树上的成虫数量是处理组的2.45倍;茶小绿叶蝉3龄幼虫在吲哚处理组茶树上的非取食波(NP波)持续时间占总取食时间的72.15%,在对照组茶树上的非取食波(NP波)持续时间占比则为33.07%,且在对照组茶树上的主要取食波E2波的持续时间是处理组茶树上的3.58倍。相较于对照组茶树,吲哚处理组茶树释放出的挥发物总量显著增加,其中α-法尼烯可以趋避害虫并对天敌有吸引力,且吲哚处理组茶树的防御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表明吲哚处理茶树后,茶小绿叶蝉对其的取食量下降,茶树的挥发物释放量增加且抗性防御基因表达量提高,增强了茶树对茶小绿叶蝉的抗性。  相似文献   

12.
利用扫描电镜对茶丽纹象甲(Myllocerinus aurolineatus Voss)(鞘翅目:象甲科)成虫的触角及感器进行了观察,比较研究了雌、雄成虫触角形态、感器分布和数量上的差异.结果表明,茶丽纹象甲雌、雄成虫触角均呈膝状,由柄节、梗节和7个鞭亚节组成,触角上均着生有5种感器,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棒形感器、叉形感器、鳞形感器以及少量表皮孔.其中,鳞形感器和刺形感器的数量最多,叉形感器在已有的象甲科资料中尚未见报道.毛形感器和叉形感器的数量和分布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雄虫触角上毛形感器和叉形感器的数量显著多于雌虫.  相似文献   

13.
采用气相色谱建立了茶叶样品中氯氰菊酯残留量检测方法;通过对贵州省市售茶叶样品中氯氰菊酯的残留情况进行抽检,以了解其市售茶叶的安全性;通过田间试验制备浸泡实验用茶叶样品,设计正交实验研究了影响茶汤中氯氰菊酯浸出率的因素。结果表明,市场抽检茶叶样品中氯氰菊酯残留量平均值为0.919 mg/kg,最高残留量为1.52 mg/kg,低于茶叶中氯氰菊酯的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20 mg/kg;正交实验表明,浸泡次数和浸泡时间是影响氯氰菊酯浸出率的主要因素,茶汤中氯氰菊酯的最高浸出率为5.76%。按人均最高泡茶用量13 g/d计算,由饮茶而进入人体 的氯氰菊酯的最大量为1.5×10-2 mg/d,按氯氰菊酯每日最大允许摄入量(ADI)为0.05 mg/kg bw、 平均体重60 kg计,则其安全系数(K)为200。  相似文献   

14.
4种喷雾器在茶树上喷雾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筛选出适合茶树病虫害防治的新型喷雾器。[方法] 对4种喷雾器进行额定喷雾压力下喷头流量、喷雾后雾滴在茶树有效沉积量以及地面流失量的比较试验。[结果] 静电喷雾器3WBJ 16DZ在0.5 MPa喷雾压力喷雾时喷头流量最大,为1 290 mL/min;在不同高度及距施药者不同距离的雾滴沉积分布比较中,在小区内投放相同质量指示剂的情况下,静电喷雾器3WBJ 16DZ喷雾雾滴的沉积量约为其他3种供试喷雾器喷雾雾滴沉积量的2~3倍,而其地面流失率却小于对照背负式手动喷雾器。[结论] 通过田间试验测定,静电喷雾器3WBJ 16DZ具有施药液量少、药液沉积量高等特点,适合在茶树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有机茶病虫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纪谷芳  蒋际清 《江西植保》2003,26(3):123-123,122
发展有机茶,应用生态调控杠杆和生物防治技术的作用来控制茶园整个生态环境,在生产过程做到绿色、环保、无污染,有效地解决茶叶生产中农药残留(MRC)超标问题,是振兴我国茶叶生产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对田间采集的茶叶样品中的苯醚甲环唑残留量进行了测定,同时对泡茶后茶汤中苯醚甲环唑的浸出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10%水分散粒剂分别按有效成分100和150 mg/kg于茶叶炭疽病发生初期施药2~3次,距末次施药后间隔5 d采样,成茶中苯醚甲环唑的残留量低于最大残留限量(MRL)值10.0 mg/kg;茶汤中苯醚甲环唑残留量及浸出率随冲泡次数的增加逐渐下降,4次冲泡的总浸出率为19.6% ~21.8%,人体摄入的苯醚甲环唑残留量占每日允许摄入量(ADI)的9.0%。  相似文献   

17.
天王星在茶叶中的残留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5%联苯菊酯EC(商品名称天王星,下称;EC为乳油,下同)是拟除虫菊酯类杀虫、杀螨剂,在茶树害虫防治上应用较多。为进一步明确不同施用方法对天王星在茶叶中残留的影响,正确指导无公害茶叶生产,2002年我们做了天王星在茶叶中的残留动态试验。1材料与方法1.1供试药剂天王星由美国FMC公司提供;2.5%溴氰菊酯EC(商品名称敌杀死,下称),由浙江威尔达公司分装,市售。1.2试验方法试验在浙江省的新昌县和杭州市余杭区两地进行。设天王星30ml/农药名称每次施药量(ml/667m2)施药次数(次)残留量(mg/kg)新昌余杭ⅠⅡ平均ⅠⅡ平均天王星3010.07400.31500…  相似文献   

18.
MeSA诱导茶树抗叶蝉取食效应的DC-EPG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可视直流刺探电位技术(DC-EPG)记录试虫在3h 内呈现的各种EPG波型。共明确7种波型,根据这些波型确定15个描述叶蝉取食行为的EPG参数,以评判茶树抗叶蝉取食特性。与未诱导茶苗(CK)上叶蝉刺吸行为相比,在0.2、0.4和0.8mmol/L MeSA诱导24h的茶苗上,总刺探次数增加,即n(ck) =8.30±1.13,n(0.2)=13.25±3.95,n(0.4)=15.01±2.68,n(0.8)=34.50±7.56;非取食刺探时间明显延长,即NP(ck)=110.97±5.2min, NP(0.2)=128.39±6.76min, NP(0.4)=148.35±6.14min, NP(0.8)=131.94±10.75min;韧皮部取食时间显著减少,即E(ck)=52.90±2.22min, E(0.2)=9.08±2.6min, E(0.4)=8.87±1.44min, E(0.8)=15.89±2.21min。3个MeSA处理剂量相比较,0.4mmol/L的诱导效应最明显。24h与48h 诱导时间相比,24h的效应较显著。茶树被诱导之后,对叶蝉的取食适合度明显下降,表明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抗性。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室内饲养观察,测定各发育阶段的存活率、雌雄性比、产卵量,组建了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实验种群生命表.在(23.5±0.5)℃恒温条件下饲养,种群趋势指数为19.5;而卵至蛹前期在(23.5±0.5)℃恒温,蛹后期至成虫期分别在日平均温度18、23、27℃的自然变温条件下饲养,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25.4、62.4和44.0,以日平均温度23℃的自然变温条件下种群趋势指数最高,为恒温条件下饲养的3.2倍.茶毛虫室内饲养的最适条件为卵~蛹前期在(23.5±0.5)℃恒温条件下饲养,成虫羽化后在日平均温度23℃的自然变温下饲养.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presents a discussion on residue behaviour of 17 pesticides on tea,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conducted during the last 20 years. Sunlight photolysis and growth dilution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pesticide persistence in the growing tea plant, while vapour pressur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loss of pesticide residues during tea processing. The percentage of pesticide extracted during the tea infusion process was highly related to water solubility. It is suggested that in studies on pesticide residue behaviour on tea, all the four factor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tegral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