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昕 《吉林农业》2013,(1):21-23
近年来,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出现较快增长,在东盟市场所占份额不断上升。本文采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模型)实证分析影响我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的增长,主要是东盟对农产品进口的总体规模扩大以及我国在东盟市场的综合竞争力增强导致的。产品结构效应和产品竞争力效应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相对较小。扩大对东盟出口,中国需要进一步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闫国庆  高聪  闫晗  温淯淋 《农业展望》2023,(12):108-114
为探索中国进口中东欧国家农产品贸易波动的影响因素,扩大中国自中东欧国家农产品进口,本研究基于2012—2021年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数据,运用修正的恒定市场份额(CMS)模型,从结构效应、竞争力效应和交叉效应3个方面对中国进口中东欧双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CMS模型为评估中国进口中东欧国家农产品市场份额的变化、揭示中东欧国家在中国进口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变化提供了一个研究框架。本研究深入探讨了中国进口中东欧国家商品和服务结构的调整,审视了从中东欧国家进口的产品和服务类型的演变。结果显示:增长效应是影响中东欧国家对中国出口农产品的首要因素,表明中国农产品需求扩张是中国进口中东欧农产品增长的重要推力;中国进口中东国家农产品结构效应在逐步降低,综合竞争力效应则在稳步上升;中东欧的出口结构稳定性较强,但交叉效应呈现负相关关系,克服交叉效应的阻碍作用是应对中东欧对中国出口份额减少的有效方法。最后,从拓展市场增长点、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推进多边合作等方面提出了促进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农产品贸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出口价格竞争效应是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增长的主导因素,其次是市场需求引致效应;日本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主要是由市场需求引致效应带动,而出口价格竞争效应则严重制约了日本对中国出口扩张;出口商品结构效应对两国农产品贸易增长贡献较低,甚至在日本对中国出口中起到阻碍作用。因此,两国应依据消费需求调整出口结构;加强农业合作和交流,扩大互补性农产品出口;推进中国农业生产标准化,转变农产品竞争力要素;推动FTA谈判,提高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程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2000—2016年中国对印度农产品出口波动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对印度农产品出口整体水平较低且发展缓慢,以非食用畜产品和园艺类产品为主,前者比重逐渐下降,而后者比重稳步上升。CMS模型分析表明,中国对印度农产品出口增长主要是由于一般增长效应,产品结构效应一直是阻碍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因素;2007年之后,综合竞争力效应对农产品出口的阻碍作用越来越显著,而产品竞争力效应对出口的促进作用逐渐加强。一般增长效应也是园艺产品和非食用畜产品出口增长的重要原因,而竞争力效应是阻碍其出口增长的重要原因。因此,中国要抓住印度需求增长的机会,优化产品结构,同时努力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尤其是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运用CMS模型分析了云南省2001~2010年农产品出口增加的成因,结果表明,世界农产品进口规模的扩大、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提高以及产品出口结构适应世界进口需求结构的变化是推动云南省农产品出口增加的主要因素,而且近几年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提高成为云南省农产品出口增长的关键因素;从分类产品上看,较强的出口竞争力促进植物性产品和饮料、烟草等产品的出口,而较弱的出口竞争力以及不合理的出口结构阻碍了动物性产品和动植物油脂产品的出口。  相似文献   

6.
基于UN Comtrade数据库数据,从贸易规模、贸易结构和市场分布3方面分析2001—2016年巴西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发现巴西农产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出口产品以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为主,中国取代欧美成为了巴西农产品出口的主要目的地。基于CMS模型分解出口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第一层面的结构效应是促进巴西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因素,其次是竞争力效应和二阶效应;第二层面的增长效应是巴西农产品出口增长的首要贡献因素,其次是整体竞争效应、纯二阶效应和动态二阶效应,产品结构效应和产品竞争力效应削弱了巴西农产品出口增长。据此提出促进巴西农业生产规模收益、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以稳定中巴农产品经贸关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断推动农产品贸易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2—2020年UN Comtrade数据库农产品贸易数据,运用修正后的CMS模型,对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变动分别从贸易规模、贸易结构和贸易竞争力三个方面进行了双向分解,从动态视角对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中国农产品出口方面看,出口竞争效应是促进第三阶段出口贸易规模增长的主导因素;出口结构效应的重要性上升,尤其是市场结构效应所发挥的影响显著增强;需求规模效应逐渐疲软。从中国农产品进口方面看,进口竞争力效应一直是影响中国农产品进口贸易规模增长变动的决定性因素;供给规模效应对进口逐渐表现出抑制效应;进口结构效应逐渐提升,其中产品结构效应表现为阻碍作用,市场结构效应表现为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UN Comtrade数据,通过修正的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模型),研究了需求、结构和竞争力对中国与东盟纺织品输美波动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于纺织品整体,竞争力效应是导致中国及东盟纺织品出口波动的最重要因素,但近年来中国纺织品整体竞争劣势明显、东盟整体竞争力效应及特定纺织品竞争力效应均增强;增长效应和产品效应对中国及东盟纺织品出口增长的作用方向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特征,且产品效应对出口增长影响程度均较小。从分类产品来看,整体上增长效应对中国纺织原料、制成品输美增长的拉动作用弱于东盟,产品效应对中国中间制品、制成品输美增长的正向拉动作用强于东盟,竞争力效应对中国纺织原料、制成品输美增长的正向拉动作用强于东盟。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2000—2020年“一带一路”沿线37个国家粮食出口HS6位编码数据,从种类、数量和价格视角对各国粮食出口进行三元分解,并探究其出口增长动力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区域层面上,独联体、中东欧的扩展边际优势较大,数量边际均表现出下降趋势,价格边际贡献较大的则为东亚、东盟;国别层面上,印度、俄罗斯等粮食主要出口国的扩展边际都较高,产品种类扩增拉动出口增长的作用不断提升,数量边际的贡献开始下滑,除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等少数国家的价格边际始终较高之外,其余国家出口价格逐渐达到世界平均价格;从动态演变分析来看,各国出口种类差距先减小后增大,出口数量的差距则先增大再缩小,出口价格的差距也逐步缩小并缓慢接近世界平均价格;影响因素方面,粮食供给、贸易成本及贸易关系等因素成为影响出口增长三元边际的重要因素,且各区域存在差异。基于此,中国可充分利用沿线各国粮食出口增长边际优势,加强政府间的交流合作与信息互通,探索多元化贸易合作方式,拓宽粮食进口渠道。  相似文献   

10.
2007年开始中国柠檬出口迅速攀升,其成因尚待解析。本文利用CMS模型分析了中国柠檬出口增长的成因。研究发现,中国柠檬出口增长的主要源泉是竞争力效应,贡献占62.73%;其次是出口市场的结构效应,贡献占27.51%;而世界市场需求效应的贡献相对较少,仅为9.75%。从变化趋势上看,竞争力效应的贡献呈小幅波动性下降趋势,市场需求效应的贡献呈快速下降趋势,而市场结构效应的贡献呈快速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1.
以黑龙江省1999—2018年原木、锯材、木浆、纸(包括纸板)的进口量为研究对象,利用经验模态分解法对4种木质林产品进口量随时间动态变化进行分解,得到不同时间尺度的木质林产品进口波动量以及长期变化趋势;以供给、需求、国际政策环境、贸易等为影响因素,以木质林产品进口波动量、趋势量为评价指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黑龙江省进口木质林产品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原木进口量波动主要以中长期波动为主,木浆进口量波动主要以短期波动为主,锯材、纸(包括纸板)进口量波动主要以长期变化趋势为主.由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可知,需求是黑龙江省不同木质林产品进口量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黑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GDP)的增加促进了原木和锯材进口量的增长;中国木材消费量中的造纸用材林的培育快速增长,间接地抑制了对木浆、纸(包括纸板)的进口.其次,国际政策环境、贸易因素也对黑龙江省进口木质林产品有显著影响.2001年中国加入WTO,促进了黑龙江省原木和木浆进口量的上升;由于原木进口量增加,锯材进口量相对减少.俄罗斯调整出口木材关税,导致黑龙江省原木进口量显著下降.人民币升值促进了黑龙江省锯材和木浆的进口.综合分析,需求是黑龙江省不同木质林产品进口量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国际政策环境、贸易等方面的影响次之,木材供给因素对黑龙江省木质林产品进口量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第九版GTAP数据库构建模拟方案,从关税削减的角度研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建成对中国宏观经济以及各类农产品贸易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RCEP有助于中国GDP和福利水平的增长、贸易条件的改善,受益程度在RCEP各国中排名居中,且随着关税削减幅度的增加,受益越显著;增加了大多数农产品的进出口规模,其中,中国果蔬产品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贸易创造效应比较明显,出口额显著增加,而植物纤维等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贸易创造效应较弱。此外,研究发现,贸易转移效应并不完全适用于RCEP的多边贸易协定,RCEP使得中国谷物和果蔬产品的进口从其成员转向了非成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实证评估 RCEP 关税减让对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出口 RCEP 成员国家的影响,为粤港澳大湾区抓住 RCEP 机遇扩大农产品出口提供政策启示。【方法】比较 RCEP 协定生效 5 年内的协定税率与 2021年有效税率的差异,识别 RCEP 协定下其他成员国对中国进口农产品的关税降税情况。采用关税弹性方法,基于 HS 4 位编码的产品部门测算关税减让对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出口的影响。【结果】在粤港澳大湾区已有出口的农产品中,RCEP 生效第一年,预计有 69 种农产品出口受关税减让的正面促进效应,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关税减让将使总出口比 2021 年增长 34.50%;5 年内共有 80 种农产品出口将受到关税减让的影响,出口额预计比2021 年增长 48.20%;在 RCEP 协定生效 5 年内,农产品出口面临的关税减让主要来源于日本和韩国,因此关税减让的出口增长效应预计主要来源于日本和韩国,其他少量增长来源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柬埔寨等;由于关税减让幅度和关税弹性存在差异,关税减让对不同类别产品的促进效应差异非常大,RCEP生效 5 年内,关税减让的出口增长效应排在前 10 位的分别为 1211、1604、2103、4409、0301、4412、3503、2005、1302 和 2403 等类别农产品。【结论】为抓住 RCEP 关税减让机遇、扩大农产品出口,应重视对日本和韩国的农产品出口;支持降税效应大且具有出口基础的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快提升农产品出口便利化水平。  相似文献   

14.
依据2001-2018年中国与俄罗斯之间木质林产品贸易数据,运用复合方式分析中国与俄罗斯之间木质林产品整体贸易变化、贸易结构变化特征,运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标准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贸易互补性分析中国与俄罗斯之间木质林产品贸易优势变化特征,运用拓展引力模型对中国与俄罗斯之间木质林产品贸易潜力演变进行测度。结果表明:中国与俄罗斯之间木质林产品贸易优势均处于上升趋势。其中,中国的人造板、木家具、木制品,俄罗斯的原木、锯材、木浆,在对方市场具有比较优势;中国与俄罗斯木质林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互补性较强,且持续提升;俄罗斯出口与中国进口的木质林产品贸易互补性,常年高于中国出口与俄罗斯进口的木质林产品贸易互补性,原木、锯材、木浆互补性明显;中国与俄罗斯之间木质林产品贸易潜力较大,仍有广阔的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15.
吴国春  高瑞 《安徽农业科学》2014,(22):7533-7536
分析了我国林产品贸易现状,总结出新形势下我国林产品贸易所面临的3大问题:林产品贸易表现为进口市场对外依存度大、出口市场集中度高的特点;林产品贸易结构有待调整,非木质林产品市场份额不足,发展步伐缓慢;林产品出口贸易发展受到多重贸易壁垒的制约,呈现出传统贸易壁垒和新兴绿色贸易壁垒共存的局面。对此提出了改变发展模式、冲破贸易壁垒、调整产业结构等应对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密切,双边进出口贸易日益受到重视。基于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分析了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进出口现状,运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模型)计算分析得出出口结构的合理性、目标市场的进口规模以及出口国的农产品整体竞争力是影响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进出口贸易额的主要因素。最后,根据分析结论提出了推动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贸易往来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即优化农产品进出口结构,使其与其他金砖国家进出口规模相互适应;提高农产品整体竞争力,合理安排具体农产品种类的进出口结构;密切关注市场动向,出口集中在需求增长迅速的商品种类。  相似文献   

17.
对当前水果价格走势特点、进出口等情况进行分析。2015年1—8月,中国水果整体价格同比显著下降,不同品种间变化有所差异;后期随着秋冬水果早中熟品种逐渐大量上市,而夏季时令水果渐趋淡出,水果整体价格预计稳中有升。2015年1—7月,中国水果及其制品总出口同比缩减,鲜果出口量减价增,水果及其制品总进口显著扩大。后期由于中国出口优势水果苹果、柑橘、梨等的市场供给增加,而其他部分产区减产,水果出口有望扩大;随着国内对进口水果需求的不断增长,预计水果进口也将增加。  相似文献   

18.
采用修正的恒定市场份额模型研究中美纺织品贸易变动的成因,结果表明:竞争力效应一直是中国输美纺织品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增长效应,产品结构效应对出口的作用最小。竞争力效应也是美国对华纺织品贸易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增长效应。从分类产品来看,竞争力效应对中国输美的纺织原料和纺织服装产品的贡献最大,而增长效应是美国对华纺织原料和纺织服装出口增长的最核心要素。说明中国纺织品在美市场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是中国对美纺织品出口增长的最主要因素,而中国对美纺织服装的需求增长是促进美国对华纺织品出口的最核心因素。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00—2017年中国向日葵产品对外贸易数据,利用恒定市场份额(CMS)模型重点对葵花籽出口、葵花籽油进口贸易变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促进中国葵花籽出口增加的最主要动因是结构效应,说明世界葵花籽进口需求的增加、中国葵花籽出口市场结构的改善有效促进了中国葵花籽出口;竞争效应在第一期的贡献率高于结构效应,后期逐渐减弱,显示出中国葵花籽出口竞争优势的弱化,主要原因在于市面上育种杂交混乱导致中国葵花籽质量良莠不齐。葵花籽油进口贸易中竞争效应由弱变强,对促进葵花籽油进口增加的作用程度明显提升,说明随着中国向日葵产业进口贸易政策逐步放宽,国外葵花籽油的竞争力凸显,有效促进了葵花籽油进口;结构效应由强转弱、作用方向由正转负,说明对世界葵花籽油供给增长较快的市场开拓力度不够,进口结构有待优化。未来应从稳定中国向日葵生产、提高出口葵花籽品质、促进出口市场多元化等方面入手促进葵花籽出口,从提高中国国产油竞争力、加强进口油监管、稳定关税政策等方面应对葵花籽油大量进口,推进向日葵产品贸易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依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分阶段分析2001—2014年中国猪肉产品和鸡肉产品出口市场结构、产品结构的变化,并用以多市场和多产品为对象的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分期分析影响中国猪肉、鸡肉产品出口的因素,对比结构、竞争、二阶效应产生的影响和贡献差异。最终得到以下结论:中国猪肉出口受结构效应的影响较大,外需的变化是出口变动的最主要因素;中国鸡肉出口增长得益于世界需求增加和竞争效应的正影响;在具体竞争效应方面,中国鸡肉产品较猪肉产品更具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