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章鱼胺信号系统在调节昆虫行为和生理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作为一种模式昆虫,被广泛用于解析昆虫生长发育及生理等调控机制的研究工作。本研究以赤拟谷盗为对象,旨在明确章鱼胺受体在调节赤拟谷盗行为和生理方面的功能。【方法】根据Gen Bank登录的相关序列信息(XP_008198078),利用RT-PCR技术克隆赤拟谷盗章鱼胺受体基因Tc OctβR3的c DNA序列。利用在线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预测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以及跨膜结构域等信息,基于邻接法构建该基因与其他昆虫相关序列的系统发育树,明确系统进化关系。分别提取赤拟谷盗各发育阶段(卵、幼虫、蛹和成虫)、不同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脂肪体、中肠、后肠、马氏管、精巢和卵巢)以及饥饿胁迫后的RNA,以赤拟谷盗核糖体蛋白S3(Tc RPS3)为内参基因,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分析该基因在赤拟谷盗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组织以及在饥饿胁迫下的表达模式。运用哺乳动物异源表达系统在人胚胎肾细胞HEK293中瞬时表达Tc OctβR3,进而利用第二信使c AMP含量测定技术分析Tc OctβR3与配体的结合能力。最后,通过体外合成赤拟谷盗Tc OctβR3的双链RNA,利用RNA干扰以及轨迹球行为分析等技术探究该基因的生理功能。【结果】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赤拟谷盗Tc OctβR3开放阅读框全长1 305 bp,编码434个氨基酸,序列中含有G蛋白偶联受体典型的7个跨膜结构域。基于邻接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与小蜂甲(Aethina tumida)的OctβR3亲缘关系最近。实时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Tc OctβR3在赤拟谷盗各发育阶段均有表达,尤其在低龄幼虫期转录水平最高,而在其他发育阶段表达量无显著差异;在赤拟谷盗不同组织中,Tc OctβR3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赤拟谷盗幼虫在经饥饿处理24 h的过程中,Tc OctβR3的表达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在处理6 h的表达量最低,为对照的0.47倍,在16 h表达量最高,为对照的1.80倍,最后恢复到正常水平。通过HEK293细胞异源表达Tc OctβR3后,c AMP测定结果表明章鱼胺(OA)呈浓度依赖性地激活Tc OctβR3,其EC50为8.68×10-7 mol·L-1,萘甲唑啉(NA)的激动活性最高,其有效中浓度EC50为8.56×10-8 mol·L-1。4种供试生物胺激动剂活性强弱为:萘甲唑啉酪胺(TA)章鱼胺多巴胺(DA)。进一步采用RNA干扰技术的分析结果表明,注射ds RNA能有效抑制Tc OctβR3的表达,沉默效率高达61.5%,但干扰该基因表达后不会影响赤拟谷盗成虫的爬行速度和产卵量。【结论】Tc OctβR3在赤拟谷盗中枢神经系统可能发挥重要作用,能调节幼虫对饥饿胁迫的响应。明确了Tc OctβR3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可为将来以其为靶标筛选高效激动剂和抑制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巴氏新小绥螨对麦蜘蛛的控制作用和防治效果,于晋南冬小麦田采用田间定量投放方法开展了巴氏新小绥螨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麦蜘蛛密度约为900头/m时,按112.5万头/hm~2的量投放巴氏新小绥螨,防治效果可达95.19%;投放区的小麦产量比不投放区提高1 495.05 kg/hm~2,增产幅度达24.81%;净收入增加1 863.12元/hm~2,投入产出比为2.08∶1。在晋南麦长腿蜘蛛和麦圆蜘蛛混合发生地块,定时定量投放巴氏新小绥螨能有效控制麦蜘蛛为害,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不同花粉对加州新小绥螨Neoseiulus californicus(McGregor)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在室内采用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槐花(Sophora japonica)、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南瓜(Cucurbita moschata)、玉米(Zea mays)和棉花(Gossypium hirstutum)6种植物的花粉分别饲喂加州新小绥螨,观察加州新小绥螨雌成螨繁殖、幼螨发育历期及各螨态存活率。结果表明,经向日葵花粉饲喂后,加州新小绥螨雌成螨存活时间为28.33d,单雌产卵量最高为32.23粒,幼螨发育为成螨最短需5.84d,其净增值率(R0)和内禀增长力(rm)分别为29.61和0.18;与其他花粉相比,向日葵花粉的饲喂结果更接近与土耳其斯坦叶螨(Tetranychus turkestani)饲喂的结果。可见向日葵花粉有利于加州新小绥螨繁殖。饲喂不同花粉后,加州新小绥螨的卵期和幼螨期无显著差异,说明花粉主要影响若螨和成螨,对卵和幼螨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拟克隆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精氨酸激酶基因,并分析其序列特征及表达模式,探讨该基因在朱砂叶螨生长发育、滞育及响应温度胁迫和紫外胁迫等方面的作用。【方法】通过RT-PCR技术和RACE方法,获得朱砂叶螨精氨酸激酶cDNA全长序列(TcAK),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TcAK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滞育状态和温度胁迫及紫外胁迫条件下的表达情况。【结果】结果表明,TcAK基因阅读框架全长1 071bp,编码356个氨基酸残基,含有典型的精氨酸激酶活性中心位点和底物结合区。TcAK基因在幼螨期和若螨期的表达量较卵期显著增大,在幼螨期的表达量达到最大,远高于其他发育阶段,而TcAK基因在成螨期的表达量较卵期下降。此外,滞育状态、高温/低温胁迫、UV胁迫下朱砂叶螨的TcAK表达量均显著升高。【结论】朱砂叶螨精氨酸激酶与其生长发育相关,并可能参与抵御外界不良环境。  相似文献   

5.
从梅花基因组中鉴定出R2R3型MYB转录因子,与拟南芥R2R3型MYB转录因子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利用qRT-PCR方法检测了27个响应低温驯化R2R3型MYB转录因子在低温胁迫下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从梅基因组中鉴定出106个R2R3型MYB转录因子,基于氨基酸序列的进化分析显示44个梅R2R3-MYB转录因子和拟南芥中的22个亚类具有同源性;2)表达分析的结果表明多个梅花PmR2R3-MYB基因的表达受低温调控,其中17个基因响应低温迅速,5个基因只在后期应答低温胁迫,而5个基因的表达量变化没有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6.
巴氏新小绥螨是目前我国果园中常用的捕食螨天敌之一,在果园中释放巴氏新小绥螨可以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提高果品质量。筛选高效低毒、对天敌安全的化学农药,是协调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的重要措施。采用改进的叶片浸渍法,以捕食性天敌巴氏新小绥螨为靶标,对6种果园常用农药的室内毒力进行了测定;并运用安全系数指标,对参试药剂的安全性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螺螨酯、腈菌唑、戊唑醇、甲维盐和噻螨酮的安全系数均5,对巴氏新小绥螨表现出低风险性,具有与巴氏新小绥螨协同使用的潜力;三唑锡的安全系数为3.68,对巴氏新小绥螨有一定的杀伤力,表现出中等风险性。  相似文献   

7.
两种农药对巴氏新小绥螨和截形叶螨的毒力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明确阿维菌素和吡虫啉对捕食性天敌巴氏新小绥螨和害螨截形叶螨的毒力,评价两种农药的安全性.【方法】采用药膜法测定了两种农药对巴氏新小绥螨和截形叶螨的LC50值,并计算了两种农药的益害生物毒性选择指数(TSR).【结果】两种农药对巴氏新小绥螨的LC50分别为0.104 1mg/L和1.223 3mg/L;对截形叶螨的LC50分别为0.081 4mg/L和6.356 7mg/L;益害生物毒性选择指数分别为1.278 9和0.192 4,即阿维菌素吡虫啉.其中,阿维菌素对巴氏新小绥螨和截形叶螨的TSR1,具有正向选择性,吡虫啉的TSR1,具有负向选择性.【结论】建议生产中优先考虑阿维菌素进行害虫螨防治,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益螨,实现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协调运用.  相似文献   

8.
双尾新小绥螨对土耳其斯坦叶螨控制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双尾新小绥螨是一种新疆本地的捕食螨,研究其对土耳其斯坦叶螨三种螨态(卵、幼螨及若螨)捕食偏好性和田间控害效果。【方法】 采用室内试验及田间不同益害比释放双尾新小绥螨,评价该捕食螨对新疆棉田土耳其斯坦叶螨的控制效果。【结果】 双尾新小绥螨对土耳其斯坦叶螨三种螨态取食具有选择性,土耳其斯坦叶螨的幼若螨是双尾新小绥螨偏好虫态。在田间释放双尾新小绥螨,可有效抑制土耳其斯坦叶螨的卵、幼虫、若虫以及整个种群数量增长;不同益害比释放捕食螨时,1∶5和1∶10的控效较好,1∶20释放捕食螨效果较差。【结论】 双尾新小绥螨可作为一种优良新疆本地天敌,应用双尾新小绥螨在棉田对土耳其斯坦叶螨进行生物防治时,推荐最佳释放比例1∶10。  相似文献   

9.
温度对加州新小绥螨捕食作用影响及高温耐饥饿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加州新小绥螨Neoseiulus californicus(McGregor)对柑橘全爪螨Panonychus citri AaGregor的功能反应,以及研究了加州新小绥螨等5种捕食螨的高温耐饥饿能力.结果表明:在20~30℃温度下,随着温度的升高,加州新小绥螨对柑橘全爪螨各螨态的控制能力增强,在30℃时,控制能力最强,而超过30 ℃时,加州新小绥螨的控制能力下降;加州新小绥螨的高温耐饥饿能力显著高于江原钝绥螨Amblyseius eharai Amitai et Swirski和尼氏真绥螨Euseius nicholsi(Ehara et Lee),而与拟长毛钝绥螨A.pseudolongispinosus和真桑钝绥螨A.makuwa Ehara接近.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加州新小绥螨Neoseiulus californicus(McGregor)对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e(Ehara)的捕食潜力,采用捕食者功能反应方程及参数研究加州新小绥螨对截形叶螨各螨态捕食作用。结果表明,加州新小绥螨对雌成螨、若螨、卵的选择性捕食系数分别为0.365、1.276和1.390。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加州新小绥螨对截形叶螨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对猎物卵和幼若螨的控制能力最强。在试验温度范围内,加州新小绥螨的捕食能力随温度升高呈先增后减趋势,28℃时最强,对截形叶螨雌成螨、若螨和卵的攻击系数(a)最大,分别为0.639、0.730和0.842;处理时间最短,分别为0.126、0.075和0.039d;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7.943头、13.405头和25.575粒。加州新小绥螨的捕食作用存在较强的种内干扰反应,随着捕食者密度的增大,平均捕食量逐渐减少,捕食作用率也相应降低,捕食作用率与其自身密度的关系为E=0.423P-0.747。  相似文献   

11.
多杀性巴氏杆菌可广泛感染多种动物,引起出血性败血症或传染性肺炎。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细胞表面具有一层黏液样的荚膜多糖,是其重要的结构成分和毒力因子,在细菌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中起到重要作用,促进细菌粘附于宿主表面,增强细菌的毒力。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的分子结构与脊椎动物的糖胺聚糖(GAG)相似,都由重复的二糖单元聚合形成线性多糖链,这是该菌在感染宿主过程中进行分子伪装、抵抗吞噬和发生免疫逃逸的重要免疫学物质基础。近年来,在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的生物合成及其调控机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进展,为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的分子致病机理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为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多糖疫苗的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文章系统阐述了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表达调控机制,主要包括荚膜的血清分型、荚膜多糖的成分与结构、荚膜的生物合成基因簇与功能、荚膜多糖的分子合成机制、荚膜生物合成基因簇的表达调控机制,共5个方面。依据荚膜抗原,多杀性巴氏杆菌可分为A、B、D、E、F共5种荚膜血清型。A型荚膜GAG成分是透明质酸、D型是肝素、F型是软骨素,分别由其相应的二糖单元[β-葡糖醛酸/β-乙酰葡糖胺]、[β-葡糖醛酸/α-乙酰葡糖胺]、[β-葡糖醛酸/β-乙酰半乳糖胺]重复构成;B型荚膜多糖是由阿拉伯糖、甘露糖和半乳糖以某种结构形式聚合而成,E型荚膜多糖的成分与化学结构尚不确定。多杀性巴氏杆菌A型、B型、D型、E型和F型荚膜多糖生物合成的相关基因以基因簇的形式存在,分为3个不同的功能区,R1、R2和R3;R1区负责转运荚膜多糖,R2区负责单糖的活化和荚膜多糖的组装,R3区负责荚膜多糖的修饰(磷脂替换);根据R2区结构和基因数量的不同又可将5种荚膜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分为两类:A型、D型、F型为I类,R2区含有4个基因;B型和E型为II类,R2区含有9个基因,且利用R2区特异性基因设计引物,可以通过PCR方法快速鉴定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荚膜血清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荚膜GAG在细胞质中生成,由R1区编码蛋白所形成的ABC转运体输出至细胞表面,末端糖脂通过分子间氢键与细胞壁紧密结合,形成菌体表面的粘液状荚膜;在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GAG的生物合成过程中,位于R2区的糖基转移酶基因决定了活化单糖的种类和组装后荚膜多糖的类型。在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的生物合成基因簇中,R1和R2区形成一个操纵子,转录方向一致,而R3转录方向与其相反,两者的启动子区域均位于R2和R3区域之间的DNA序列上;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生物合成基因簇的转录过程受Fis蛋白正向调控,翻译过程主要受Hfq蛋白正向调节。  相似文献   

12.
多杀性巴氏杆菌可广泛感染多种动物,引起出血性败血症或传染性肺炎。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细胞表面具有一层黏液样的荚膜多糖,是其重要的结构成分和毒力因子,在细菌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中起到重要作用,促进细菌粘附于宿主表面,增强细菌的毒力。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的分子结构与脊椎动物的糖胺聚糖(GAG)相似,都由重复的二糖单元聚合形成线性多糖链,这是该菌在感染宿主过程中进行分子伪装、抵抗吞噬和发生免疫逃逸的重要免疫学物质基础。近年来,在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的生物合成及其调控机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进展,为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的分子致病机理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为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多糖疫苗的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文章系统阐述了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表达调控机制,主要包括荚膜的血清分型、荚膜多糖的成分与结构、荚膜的生物合成基因簇与功能、荚膜多糖的分子合成机制、荚膜生物合成基因簇的表达调控机制,共5个方面。依据荚膜抗原,多杀性巴氏杆菌可分为A、B、D、E、F共5种荚膜血清型。A型荚膜GAG成分是透明质酸、D型是肝素、F型是软骨素,分别由其相应的二糖单元[β-葡糖醛酸/β-乙酰葡糖胺]、[β-葡糖醛酸/α-乙酰葡糖胺]、[β-葡糖醛酸/β-乙酰半乳糖胺]重复构成;B型荚膜多糖是由阿拉伯糖、甘露糖和半乳糖以某种结构形式聚合而成,E型荚膜多糖的成分与化学结构尚不确定。多杀性巴氏杆菌A型、B型、D型、E型和F型荚膜多糖生物合成的相关基因以基因簇的形式存在,分为3个不同的功能区,R1、R2和R3;R1区负责转运荚膜多糖,R2区负责单糖的活化和荚膜多糖的组装,R3区负责荚膜多糖的修饰(磷脂替换);根据R2区结构和基因数量的不同又可将5种荚膜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分为两类:A型、D型、F型为I类,R2区含有4个基因;B型和E型为II类,R2区含有9个基因,且利用R2区特异性基因设计引物,可以通过PCR方法快速鉴定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荚膜血清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荚膜GAG在细胞质中生成,由R1区编码蛋白所形成的ABC转运体输出至细胞表面,末端糖脂通过分子间氢键与细胞壁紧密结合,形成菌体表面的粘液状荚膜;在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GAG的生物合成过程中,位于R2区的糖基转移酶基因决定了活化单糖的种类和组装后荚膜多糖的类型。在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的生物合成基因簇中,R1和R2区形成一个操纵子,转录方向一致,而R3转录方向与其相反,两者的启动子区域均位于R2和R3区域之间的DNA序列上;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生物合成基因簇的转录过程受Fis蛋白正向调控,翻译过程主要受Hfq蛋白正向调节。  相似文献   

13.
胡瓜新小绥螨是多种害虫(螨)的有效天敌.为了确定室内自主选育出的胡瓜新小绥螨抗阿维菌素品系对其他农药的抗性,用玻片浸渍法对已选育出的胡瓜新小绥螨抗阿维菌素品系进行交互抗性测定,结果表明:胡瓜新小绥螨抗阿维菌素品系对吡虫啉和毒死蜱都有交互抗性,吡虫啉对胡瓜新小绥螨敏感品系的致死中浓度为132.515 1 mg/L,对胡瓜新小绥螨抗阿维菌素品系的致死中浓度为2 497.816 7 mg/L,胡瓜新小绥螨抗阿维菌素品系对吡虫啉的抗性提高了17.85倍;毒死蜱对胡瓜新小绥螨敏感品系的致死中浓度为7.411 6 mg/L,而对胡瓜新小绥螨抗阿维菌品系的致死中浓度为205.639 2 mg/L,胡瓜新小绥螨抗阿维菌素品系对毒死蜱的抗性提高了26.75倍.该抗性品系在田间应用可降低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植绥螨是叶螨、蓟马、粉虱等小型害虫(螨)的重要捕食性天敌,在当前生物防治中应用广泛.本文记录了内蒙古自治区新发现植绥螨4属5种,分别为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 Hughes),毛里横绥螨(Transius morii Ehara),有益真绥螨(Euseius utilis Liang et Ke),苏氏副绥伦螨(Paraseiulus soleiger Ribaga)及银川盲走螨(Typhlodromus yinchuanensis Liang et Hu),其中有益真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为本地区的优势种,为本地植绥螨资源的保护、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检测牛口蹄疫病毒(FMDV)受体亚基αv、β3、β6 mRNA相对转录水平的实时定量PCR方法,分析受体αvβ3和αvβ6在不同器官组织中的转录水平。【方法】在对牛FMDV受体基因克隆和测序的基础上,设计实时定量PCR引物,以GAPDH为内参基因,采用△△Ct相对定量PCR方法检测分析FMDV受体亚基αv、β3、β6 mRNA在1—2月龄荷斯坦奶牛体内不同器官组织中的转录表达谱。【结果】αvβ3在荷斯坦奶牛24种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转录表达;αvβ6在甲状腺、硬腭、鼻内皮、喉头、肺、食管、肾、后蹄冠状带等组织表达量较高,在唇、舌皮、软腭、气管、心脏、瘤胃、直肠、前蹄冠状带等组织转录表达量适中,在唾液腺、下颌淋巴结、肝、脾、肌肉等组织未检测到表达;αvβ6在牛体内的表达分布与FMDV组织嗜性基本一致,αvβ6受体可能是决定FMDV组织嗜性的主要功能受体,αvβ3的组织分布似乎与FMDV组织嗜性无关,但不能排除αvβ3在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作用。【结论】建立了检测FMDV受体亚基mRNA在不同器官组织中表达水平的相对实时定量PCR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大豆在不同发育时期的不同组织、不同非生物胁迫下稳定表达的最适内参基因,以大豆“JN28”V1时期的根、茎、叶,R3、R4时期的豆荚,R5、R8时期的子粒,干旱、低温、盐、脱落酸(ABA)胁迫下的根和叶共15个样本为试验材料。选择8个候选内参基因(Actin,β-actin,CYP2,EF1-α,Fbox,GAPDH,TUB4,18SrR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并分析8个候选内参基因表达的稳定性。利用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软件分析后,再经过RefFinder计算筛选出合适的内参基因。结果表明:4个软件的分析结果不同,以RefFinder综合分析结果显示,V1期的根和叶、R3期的豆荚、ABA胁迫下的根,最适的内参基因为Actin;V1期的茎、R4期的豆荚、R8期的子粒,最适内参基因为EF1-α;R5期的子粒、干旱胁迫下的叶,最适内参基因为Fbox;干旱胁迫下的根,最适的内参基因为CYP2;盐胁迫的根、ABA胁迫下的叶,最适内参基因为18SrRNA;低温胁迫下的叶,最适内参基因为β-actin;低温胁迫下的根,最适内参基因为EF1-α和18S...  相似文献   

17.
旨在筛选荷花淹水胁迫过程中表达稳定的内参基因,使不同胁迫处理下荷花目标基因的定量更为准确。以不同淹水胁迫时间的荷花叶片为材料,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验证5个植物常用内参基因,包括18S rRNA(18S)、actin(ACT)、elongation factor 1α(EF1α)、Histone H3(HIS)及β-tubulin(TUB)的表达水平,结合GeNorm、NormFinder和BestKeeper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对其表达稳定性进行评价。将优选的2个内参基因(18S和ACT)应用于荷花转录因子基因ERFB2-1(ethylene responsive factor B2-1)和ERFB2-2的淹水胁迫表达,结果显示表达趋势一致,验证了可靠性。本研究对荷花淹水胁迫过程中关键基因表达的qRT-PCR分析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薄荷上开展运用加州新小绥螨控制薄荷叶螨的研究。研究结果:①加州新小绥螨能捕食不同形态的薄荷叶螨。②释放1次捕食螨60 d后,对薄荷叶螨卵、成螨、若螨、幼螨、种群控制效果为44.71%、50.61%、50.38%、52.82%、39.70%;化学防治区控制效果为31.29%、54.31%、42.19%、41.25%、28.26%;释放2次捕食螨60 d后,对叶螨卵、成螨、若螨、幼螨、种群控制效果为66.88%、50.02%、53.74%、52.52%、49.98%;化学防治区控制效果为35.27%、50.19%、43.53%、42.73%、36.59%。③生物防治防效优于化学防治;捕食螨释放2次防治效果高于1次。  相似文献   

19.
为了获得海水青鳉Oryzias melastigma雌激素受体的基因信息及其表达特性,采用RACE-PCR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了雌激素受体基因的克隆、表达特性分析及其在17α-炔雌醇(EE2)暴露下的基因响应研究。结果表明:海水青鳉雌激素受体基因与其他脊椎动物雌激素受体基因同源性较高,特别是DNA结合结构域(DBD)在进化上高度保守,配体结合结构域(LBD)次之;OM-ERα/β1/β2在所检测的10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青鳉肝脏、性腺、脾脏和肠中表达量较高;OM-ERα在肝脏中的表达和OM-ERβ1/β2在性腺中的表达,雌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EE2浓度为5、50、500ng/L的水体中暴露96 h后,海水青鳉仔鱼中的分子标志物卵黄蛋白原基因(vtg1)被显著诱导(P0.05),且呈浓度依赖关系;中浓度(50 ng/L)的EE2诱导仔鱼OM-ERβ1基因表达,OM-ERβ2对EE2暴露呈现低浓度诱导、高浓度抑制的趋势;攻毒试验结果表明,OM-ERα和vtg1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关系,暗示EE2可能主要通过ERα调控vtg1基因的表达;EE2攻毒下,β亚型存在一种倒U型的剂量-反应关系。研究表明:克隆获得的海水青鳉3个雌激素受体亚型基因OM-ERα/β1/β2,为后续开展海水模式鱼类雌激素受体相关研究提供了基础信息;OM-ERα/β1/β2的组织表达特性及EE2对仔鱼OM-ERα/β1/β2表达的不同调控,显示出海水青鳉3种ER亚型基因存在着不同的生理功能,且其对环境污染物的应答模式不同。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对细胞模式识别受体(PRRS)及天然抗病毒基因转录的激活作用.[方法]IBV M41毒株感染DF-1细胞,应用荧光定量PCR测定细胞内受体(MDA5、LGP2、MAVS和NLRC5)和抗病毒相关基因(IRF7,IFN-a/β,NF-κB1)在禽传染性支气管炎感染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的转录水平表达变化.[结果]在感染的细胞中几种细胞内受体在感染不同时间点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IFN-α、IRF7和NF-κB1的表达在感染后显著升高,而IFN-β在感染36 h内被抑制,48 h被激活.[结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体外感染DF-1细胞后能显著激活细胞内受体及抗病毒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