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广东桑种(Morus atropurpurea Roxb.)的四倍体种质资源为材料,应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供试种质资源的20项农艺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其遗传多样性,以利于科学选配桑树多倍体优良杂交组合。研究结果表明,91份四倍体种质资源的20项农艺性状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15项质量性状和5项数量性状均存在较大差异,其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05和1.67,所有供试种质资源的20项农艺性状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20。对20项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前8个主成分对总变异的累积贡献率为70.15%,其中反映植株整体形态性状的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7.97%。基于各种质资源间农艺性状的遗传差异,将91份桑树四倍体种质资源聚类并划分为5大类群,第Ⅰ类群是有较大增产潜力的杂交亲本材料,第Ⅱ类群的枝条节间最密,第Ⅲ类群的生长势最差,第Ⅳ类群的副芽数量最多,第Ⅴ类群可作为高产选育目标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2.
南铭  赵桂琴  柴继宽 《草地学报》2017,(6):1197-1205
通过遗传种质的多样性评估,可以指导育种中优异互补亲本的选择,进而提高优异基因的积累叠加和新品种培育的效率,为促进饲用燕麦品种选育提供基础依据。本研究选用45份来自国内外的饲用燕麦种质,通过对20个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合二维排序综合评价优异种质资源,结果表明:供试种质材料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丰富,遗传基础广泛;单株粒重的遗传多样性指数(3.86)最高,单株粒数变异系数高达36.98%,所有表型性状均表现出了丰富的变异;主成分分析将10个表型性状转化成可以代表原有指标83.735%信息量的4个主成分,构建出以4个主成分因子为参数的定量评价函数模型,并通过二维排序筛选出Z4(青引1号)、Z5(Bauntebue)、Z6(定燕2号)、Z7(定引1号)、Z12(Jerry)、Z21(Marion)、Z22(Trophy)、Z32(Loevile)等8个因子协调最好的优异种质材料;系统聚类将供试种质划分为3大类群,第Ⅰ、Ⅲ类群可作为选育高产、抗病、抗倒品种的优良亲本,第Ⅱ类群包涵种质地理来源丰富,可作为选育多目标性状的优良亲本。  相似文献   

3.
为客观评价燕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本试验对50份国外引进燕麦种质资源的27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形态多样性指数分析,并对其中的16个数量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穗长 (H'=2.04),变异系数最大的是营养枝数(63.36%);鲜草产量与干草产量、株高、分蘖数等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聚类分析将50份燕麦种质资源分为4大类群,第Ⅰ类群为早熟种质,具有植株高大、单株鲜草产量高、茎节数和小穗多、茎秆粗壮等特点,可作为选育多目标性状的优良种质或材料;第Ⅱ类群为中晚熟种质,但有益性状不明显;第Ⅲ类群属于中熟种质,植株分蘖能力强,种子千粒重高,可作为选育高产分蘖能力强的优良亲本;第Ⅳ类群属于晚熟种质,植株茎秆粗壮,可作为选育抗倒品种的优良亲本。主成分分析将16个数量性状指标集中在累计贡献率达77.00%的5个主成分中:第一主成分与燕麦牧草产量密切相关;第二主成分载荷最高的是单株营养枝数;第三主成分载荷最高的是生殖枝数;第四和五主成分主要反映茎节数和株高。综上所述,川西北地区引进的50份国内外燕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丰富,综合评价表明,种质Golden Yellow、Lightning、Golden Rain Ⅱ、Bambull Ⅱ可以作为亲本以改良当地燕麦品种。  相似文献   

4.
文中利用变异系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相关性分析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对50份二化性柞蚕种质资源的茧长、茧幅、茧形指数(茧长/茧幅)、千粒茧重、全茧量、茧层量及茧层率7个茧期性状进行统计分析。供试柞蚕种质资源间变异系数的变幅为1.36%~14.76%,茧层量的变异系数最大(14.76%),茧形指数的变异系数最小(1.36%);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的变幅为1.94~2.06,全茧量指数最高(2.06),茧形指数最低(1.94),表明柞蚕种质资源茧期性状(除茧形指数外)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各性状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基于7个茧期性状的聚类分析将50份柞蚕种质资源划分为3个类群,第Ⅰ类群包含18份种质,多为实用型种质;第Ⅱ类群包含13份种质,多为特殊遗传材料;第Ⅲ类群包含19份种质,多为多丝型种质。研究结果可为柞蚕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广东桑(Morus atropurpurea Roxb.)桑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为桑树种质资源保存、鉴定及新品种选育提供基础依据。以13个ISSR引物从93份广东桑桑树种质材料的基因组DNA中共扩增出128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94条,多态性比率为73.44%,表明供试的广东桑桑树种质材料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93份广东桑桑树种质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585 9~0.937 5,平均为0.761 7。基于供试种质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采用UPGMA法对93份广东桑桑树种质材料的遗传关系进行聚类分析,93份种质材料在遗传相似系数0.664处被划分为6个组群,在遗传相似系数0.685处,第Ⅲ、Ⅳ、Ⅵ组群分别被分成2个亚组。研究结果显示,供试广东桑桑树种质材料的亲缘关系与地理分布、花性等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在哈尔滨地区引种的28份籽粒苋(Amaranthus hypochondriacus)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本试验对28份籽粒苋的22个农艺性状指标进行了多样性指数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该批籽粒苋种质资源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13个质量性状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花序颜色(1.569) > 茎颜色(1.525) > 茎条纹颜色(1.294) > 花序一级侧枝姿态(1.061) > 叶脉明显程度(1.000) > 叶正面颜色(0.956) > 叶背面颜色(0.906) > 团伞状花簇的密度(0.856) > 叶片先端形状(0.822) > 种子颜色(0.658) > 花序姿态(0.656) > 叶柄花青甙显色(0.628) > 花序花簇类型(0.257);9个数量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和变异系数均以单株干重最大,分别为1.612和34.59%。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单株干重与株高、叶长、叶宽、茎粗、叶柄长、主序花序长和单株有效分枝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通过聚类分析将28份资源分为4类,第Ⅰ类群各性状中等;第Ⅱ类群综合性状均较好,属于高秆、高产籽粒苋优异材料;第Ⅲ类群茎秆最粗、主花序最长、千粒重最大,可作为选育种子高产的优异材料;第Ⅳ类群为矮秆、观赏型籽粒苋特异材料。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78.048%,其中第1主成分与籽粒苋的干草产量有关,第2主成分与种子产量有关,第3主成分与形态性状有关。本研究对28份籽粒苋的多个形态指标进行了深入分析,可为我国籽粒苋种质资源高效利用、亲本选择和品种改良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以栽培品种川草2号为对照,观测到34份老芒麦野生种质的13个形态和农艺学性状的基本数据,基于欧氏距离进行UPGMA聚类分析,揭示老芒麦各野生种质间的表型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供试老芒麦野生种质间表型多样性非常丰富。根据聚类结果,供试种质可以划分成3个具有明显形态和农艺性状差异的类群。类群Ⅲ中3份来自新疆的种质和1份来自四川红原的种质具有良好的农艺性状表现,其牧草和种子生产性能远高于其它材料。主成分分析的结果与聚类分析基本一致。本文还对利用野生老芒麦种质进行新品种选育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 L.)是一种粮、油、饲兼用,综合利用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评价是开展油莎豆遗传育种和复杂性状遗传解析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以国内外收集的48份油莎豆种质资源为实验材料,对株高、分蘖数、叶宽、块茎长宽比、产量等10个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48份油莎豆表现出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变异系数8.94%~50.3%),其中与地上草产量和地下块茎产量相关的指标如分蘖数、块茎长宽比、百粒重等性状变异程度较高。聚类分析表明,48份油莎豆资源可分为4个类群,第Ⅰ类群包含15个种质,第Ⅱ类群包含5个种质,第Ⅲ类群包含12个种质,第Ⅳ类群包含16个种质。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法综合评判表明,JYD-27,JYD-41,JYD-20的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块茎长宽比、百粒重、叶长宽比3个主成分可作为种质资源综合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9.
为客观评价燕麦种质资源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并为黑龙江地区燕麦新品种选育提供关键数据,对51份燕麦种质资源13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形态多样性指数分析,并对其中的9个数量性状进行了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均较大,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主穗长(1.517),其次为株高(1.448)和主穗粒重(1.414),性状变异系数最大的是主穗小穗数(34.8%),其次为主穗粒重(33.1%)和单株分蘖数(27.4%);聚类分析将51份燕麦品种的9个数量性状分为4大类群,类群Ⅰ为有益性状不明显,为多目标性状育种的亲本材料,类群Ⅱ为选育矮秆育种目标亲本材料,类群Ⅲ为高杆、增加分蘖数育种目标亲本材料,类群Ⅳ为选育大粒型、多轮层数、多小穗数等育种目标亲本材料。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为70.09%,第一主成分反映种子产量,第二主成反映单株分蘖数,第三主成分反映株高。  相似文献   

10.
对30份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种质资源的19个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主成分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9个性状在不同材料之间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多样性,千粒重的广义遗传力最高,为90.93%,穗一级枝梗长、穗粒重、茎粗等7个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在40%~70%,其他的性状广义遗传力相对较低,都在30%以下;主成分分析表明,前3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为84.32%,第1主成分反映产量,第2主成分反映生育期,第3主成分反映叶型;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四大类群,类群Ⅰ为早熟、矮秆、细叶、短穗松散、多分蘖型,类群Ⅱ为晚熟、高秆、宽叶、短穗紧密、多分蘖型,类群Ⅲ为适熟、中秆、宽叶、长穗松散、中等分蘖型,类群Ⅳ为晚熟、高秆、宽叶、长穗松散、少分蘖型。  相似文献   

11.
为探求日喀则地区穗花韭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对收集到的20份穗花韭(Milula spicata Prain)种质的17个表型数量性状进行了变异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0份种质居群内和居群间均有较大的遗传变异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除叶片数、地上茎粗、花穗粗的变异系数在30%以内外,地下茎长、花葶粗、根系长、地下茎粗、根系数量、叶宽、叶长、花穗长的变异系数在30%~50%,花葶高、株高、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变异系数高于50%。主成分分析共提取到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86.31%,第1主成分与地上生物量有关,第2,3,4主成分与地下生物量有关。聚类分析将材料分为2个类群,第2类群表型优于第1类群,与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排序结论一致。本研究可为穗花韭种质资源的收集和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1-脱氧野尻霉素(1-deoxynojirimycin,DNJ)在降血糖、降血脂、抗病毒和抗肿瘤中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而桑树是已知植物中DNJ含量最高的物种.为了适应药用专用桑种质资源开发需求,对收集的36份桑树种质资源开展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和DNJ含量分析,探讨其内在关系,为高DNJ含量桑树种质资源的挖掘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供试36份桑树种质资源的桑叶DNJ含量差异很大,平均值为1.279 4 mg/g,变幅为1.03~1.61 mg/g,变异系数为0.127 6;5对SSR引物的扩增产物在36份桑树种质资源间均存在多态性,共检测到32个基因型,等位基因数均值3.8,观测杂合度均值0.62,多态性信息量(PIC)0.61.基于SSR标记遗传距离的聚类分析显示供试36份桑树种质资源可分成3大类,而基于DNJ含量的聚类分析可将供试桑树种质资源分成2大类,2个聚类结果的比较分析显示同一类群桑树种质资源间DNJ含量相当.研究结果表明,桑树SSR标记遗传多样性与DNJ含量遗传多样性存在相似性.  相似文献   

13.
为客观评价燕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本试验对50份国外引进燕麦种质资源的27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形态多样性指数分析,并对其中的16个数量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穗长(H′=2.04),变异系数最大的是营养枝数(63.36%);鲜草产量与干草产量、株高、分蘖数等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聚类分析将50份燕麦种质资源分为4大类群,第Ⅰ类群为早熟种质,具有植株高大、单株鲜草产量高、茎节数和小穗多、茎秆粗壮等特点,可作为选育多目标性状的优良种质或材料;第Ⅱ类群为中晚熟种质,但有益性状不明显;第Ⅲ类群属于中熟种质,植株分蘖能力强,种子千粒重高,可作为选育高产分蘖能力强的优良亲本;第Ⅳ类群属于晚熟种质,植株茎秆粗壮,可作为选育抗倒品种的优良亲本。主成分分析将16个数量性状指标集中在累计贡献率达77.00%的5个主成分中:第一主成分与燕麦牧草产量密切相关;第二主成分载荷最高的是单株营养枝数;第三主成分载荷最高的是生殖枝数;第四和五主成分主要反映茎节数和株高。综上所述,川西北地区引进的50份国内外燕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丰富,综合评价表明,种质Golden Yellow、Lightning、Golden RainⅡ、BambullⅡ可以作为亲本以改良当地燕麦品种。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燕麦(A vena sativ a L.)种质资源在江淮地区农艺性状上的差异,本试验对141份燕麦种质资源的14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燕麦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较高,多样性指数最高的为单株鲜重,其次为单株干重和千粒重,分别为2.64,2.48,2.33;供试燕麦种质...  相似文献   

15.
于秀明  杜雨  汪鹏  李倩  王玉祥  张博 《草地学报》2023,(10):3032-3039
本研究利用70份新疆野生黄花苜蓿种质的19个表型性状构建新疆野生黄花苜蓿核心种质,设置随机、位点优先和偏离度取样三种取样方法,10%,15%,20%,25%,30%五种取样比例,抽选核心种质。结果表明,70份材料的19个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4.05%,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924 6;19个农艺性状提取出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4.131%;15个取样策略中,位点优先取样、取样比例为30%时,抽提出的21份核心种质能够较好的保留原始种质的表型性状并有效降低遗传冗余度。因此,本研究简化了育种工作,为提高育种工作效率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对22份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种质资源的11个表型性状指标进行多样性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除种宽外,22份百脉根种质间的表型性状均存在显著变异,表型性状指标变异幅度为12.11%~69.48%,各表型性状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表明,茎长、株高、冠幅、种子周长、种子长、种子宽和种子长宽比的主成分载荷较高,是造成百脉根种质表型性状差异的主要因素。根据聚类分析将22份百脉根种质分为3个类群,其中,第Ⅰ类群种质的种子小,但植株高大,第Ⅱ类群种质的种子小且植株矮小,第Ⅲ类群种质的种子和种荚大但植株矮小。综合评价11和12号这2份种质资源整体表现优良,且归属于第Ⅲ类群,具有种荚和种子较大的特性,可作为选育种子高产品种的目标亲本利用。本研究结果可为百脉根的种质应用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黄花苜蓿不同种质材料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0%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以单株取样的方法对黄花苜蓿4个品系和5份其他种质共9份供试材料的种子贮藏蛋白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并探讨了它们之间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9份供试材料可溶性蛋白总条带数为69条,总多态带为56条,多态带百分率为81.16%;9份供试黄花苜蓿种质材料存在丰富的多样性,其遗传多样性顺序为8>6>1>5>4>3>2>9>7。5个相关种质含有比4个品系更加丰富的遗传多样性。9份供试材料的总基因多样性为0.2214,遗传分化系数为0.4929。4个品系的基因分化系数大于5个其他相关种质。基于Nei’s遗传距离,用UPGMA法进行聚类,9份供试材料可以分为4类,但聚类反映出的亲缘关系与群体取样的研究结果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18.
为客观评价燕麦种质资源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并为黑龙江地区燕麦新品种选育提供关键数据,对51份燕麦种质资源13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形态多样性指数分析,并对其中的9个数量性状进行了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均较大,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主穗长(1.517),其次为株高(1.448)和主穗粒重(1.414),性状变异系数最大的是主穗小穗数(34.8%),其次为主穗粒重(33.1%)和单株分蘖数(27.4%);聚类分析将51份燕麦品种的9个数量性状分为4大类群,类群Ⅰ为有益性状不明显,为多目标性状育种的亲本材料,类群Ⅱ为选育矮秆育种目标亲本材料,类群Ⅲ为高杆、增加分蘖数育种目标亲本材料,类群Ⅳ为选育大粒型、多轮层数、多小穗数等育种目标亲本材料。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为70.09%,第一主成分反映种子产量,第二主成反映单株分蘖数,第三主成分反映株高。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对134份皮燕麦(Avena sativa L.)种质资源的20个生物学性状进行多样性、主成分以及聚类分析,评价其生物学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为内蒙古东部地区燕麦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各生物学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性状是株高和穗长,变异系数最大的性状是分蘖数和主穗籽粒重。前4个主成分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1,累计贡献率达78.328%,第一、二、三和四主成分分别反映籽粒产量、株高、粒型和分蘖能力。根据品种(系)间各性状的遗传差异,通过聚类分析将134份种质划分为4类,其中类群Ⅰ可作为选育特异穗粒的高产型燕麦品种的亲本,类群Ⅱ可作为选育高杆的粮饲兼用型燕麦品种的亲本,类群Ⅲ可作为选育大粒专用型燕麦品种的亲本,类群Ⅳ可作为选育矮杆燕麦品种的亲本。  相似文献   

20.
基于ISSR标记初选格鲁桑类型桑树核心种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心种质可以用最少份数的种质资源代表该物种及生态类型的遗传多样性。以收集自我国黄土高原的73份格鲁桑类型桑树种质资源为材料,利用15个ISSR引物共扩增出129条带,其中多样性条带为115条,多态性比率为89.15%。根据ISSR分子标记聚类结果和树型图,利用逐步聚类随机取样法和属性约简启发式算法对73份种质资源进行核心种质构建研究,2种方法分别初选出21份和16份格鲁桑类型桑树核心种质,核心种质样本的比率分别为28.77%、21.92%。利用统计软件SPSS 13.0,结合分子标记多态性位点数、多态性位点百分率、观测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s信息指数对2组核心种质的遗传多样性进行评价和t检验,结果显示:采用2种方法初选出的21份和16份格鲁桑核心种质都能很好地保存初始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结构,但采用属性约简启发式算法所得16份核心种质的代表性要优于采用逐步聚类随机取样法所得的21份核心种质。最终确定以属性约简启发式算法初选的16份样本作为格鲁桑类型桑树核心种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