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受到冲击,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平台。本文以胶东面塑为研究对象,概述胶东面塑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工艺、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探讨"互联网+"背景下,利用数字信息技术保护和传承胶东面塑艺术的意义及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由于社会、生态环境的变化,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面临巨大挑战,佛山市非 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运用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等,对佛山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保护传承问题进行了探究,阐述了佛山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山蔡李佛拳)的价值特征;提出了佛山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进行讨论。首先阐述了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形体艺术;其次从国家和个人的角度进而说明了其保护的价值;最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建设性对策,从而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走上健康持续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以云南红河元阳哈尼梯田为研究对象,从景观基因角度,调查红河地区哈尼梯田的保护现状。对哈尼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参照景观基因挖掘原则提取农业文化遗产的景观基因,将其分为农业生产、农耕生活和农业生态文化三大类;并通过景观基因图谱构建、数字化表达形式的归纳和示例展示,提出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景观基因与数字化结合保护建议,以有效推进哈尼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持和传承,为景观基因的数字化传播和开发新旅游产品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现如今的数字化交互技术也随之繁荣发展起来。数字交互技术在社会很多发展领域都有所应用和渗透,尤其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具有更为明显的应用。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不可再生文化资源,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点内容。本文笔者以数字化交互技术和徽州三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根本切入点,积极探索数字化交互技术在徽州三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5):287-289
以云南世居少数民族为研究对象,以国家级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为切入点,对这些世居少数民族中的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现状进行描述,提出在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中存在公众观念滞后、资金缺乏、宣传力度不够、缺乏文化自觉与公众参与程度等问题,以期对国家级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掌握龙江农业地区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的基本状况,提高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对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力度,实现农业区域开发与遗产保护的稳步发展,形成互利机制,丰富龙江地区的优秀文化遗产,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归纳法、综合分析法等体育科学研究方法,重点研究了在龙江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民族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8.
以保定市为例.本研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出发,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意义和目前国内及保定市的研究现状,指出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优势、作用及措施.  相似文献   

9.
湖北武陵山区地理标志产品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介绍了湖北省武陵山民族地区传统特产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分析了该地区文化遗产保护的不足之处,并探讨今后的发展对策,并建议:申报"芭蕉侗族恩施玉露茶叶文化系统"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试点;完善传统特产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系统;实施传统特产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与文化遗产的多重保护;领街申报绿茶技艺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强传统特产的传统技艺类、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与繁荣传统特产相关的文化产业;加强药材传统炮制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相似文献   

10.
不具备物质文化形态的遗产是我国优秀文化宝库的瑰宝,《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实施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正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社会各界纷纷探索非遗保护传承的有效路径。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以及两者的内在逻辑关系,提出如何加大社会力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如何以人才培育为导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融入高职教育课堂,以及探索融媒体时代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三个主题,借以引起全体社会成员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性的认识,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长久的、系统的工作,需要非政府组织发挥巨大作用。非政府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等优势,但目前,非政府组织也存在数量偏少、独立性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采用政府扶持、自身体制构建,加强宣传等措施,以促使非政府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愈来愈多的数字化方法被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中。本文从保护庆阳地区民间手工剪纸资源的角度出发,详细介绍了庆阳地区民间手工剪纸资源管理平台的设计思想、采用的关键技术、功能结构等信息,为庆阳民间剪纸资源后续的管理、发掘提供便利条件。  相似文献   

13.
基于景观基因理论,以信阳市新县毛铺村楼上楼下村为例,通过无人机影像拍照,结合访谈、文献查阅等收集资料,以识别提取村落的景观基因,构建完整的景观基因信息链,对毛铺村风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受地理位置影响,毛铺村整体风貌保存较好,村落布局充分结合自然山水基地,中山区聚落特征明显,具有较高的研究和保护价值;(2)景观信息元即文化基因,其内涵丰富,主要文化基因为儒家文化,在其影响下形成较强的宗族文化制度;(3)景观信息点形式多样,涵盖山体、水系、文物建筑等物质景观和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景观2个方面,且物质景观保存度优于非物质文化景观保存度;(4)风貌景观信息廊道为河流、汉潢古道和现存道路,各景观基因信息点组织较为完善,局部道路存在松动、断裂等问题;(5)毛铺村景观信息网络整体性较强,大部分建筑保存完好,少量建筑存在坍塌、残缺、佚失等问题,对整体风貌有一定影响.以毛铺村为例的传统村落须要结合景观基因理论来加强数字化研究进程,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数据管理模式达到传统村落精准的保护与正确开发.  相似文献   

14.
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在农村,市场经济给农村社会生活带来深刻变化,这种变化使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民间传统文化日益丧失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因此在农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现实意义.在农村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活动,提高农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唤醒农民的文化自觉和自豪感;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新农村文化建设,通过新农村文化建设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和发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机制,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我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为了切实增强梅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能力,采取层次分析方法,研究梅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因素。通过提炼出梅州市客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评价指标因素,采取层次分析法构建梅州客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型,从保护维度以及效益维度对梅州客家非物质文化保护的专业人士开展问卷调查,最终确定各个因素权重,并对权重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梅州市的客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从法律制度、长效保护机制、社会氛围营造、公众感知度四个要素进行改善,应该从挖掘品牌、人才的培训、社会宣传以及健全相关法律与制度等方面进行重点建设。  相似文献   

16.
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展工作在我国开展30余年,宏观来看,目前的保护与开发取得显著的成效。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国内外专家、学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及社会各界力量的帮助下,不断探索活态传承路径。本文以实地调研六盘水地区传统村落,以保护较早的"六盘水市六枝高兴村"为例,从保护机制、实效性等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与发展中活态传承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指明了方向。本文以广西钦州灵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采茶戏为例,通过实地调研,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分析非遗文化采茶戏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将传统戏曲文化振兴和乡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标相结合,提出适合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并为其他非物质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良性结合提供一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汉绣是湖北地区特有的传统民间手工艺之一,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将传统的民俗性手工汉绣技艺与现当代时尚元素结合起来,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引发关注。但目前营销中面临着手工汉绣成本过高、销售渠道过于单一、知识产权缺乏保护等诸多问题。课题拟构建新型互联网社区营销模式,通过开发社区居民作为生产力以降低成本、根据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构建制定策略、进行商标专利的注册等方式发展湖北手工汉绣,提高产品知名度,从而达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的作用与目的。  相似文献   

1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1):167-168
传统聚落景观对研究先民的社会习俗、政治经济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聚落景观面临被破坏和吞噬的风险,保护形势十分严峻。GIS技术的引入,对解决聚落景观保护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从传统聚落景观保护管理信息系统构建、GIS空间分析等方面对GIS在传统聚落景观保护中的应用进行论述,以期为传统聚落景观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传承人具有"核心"地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承载者和传递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技艺载体和群众基础。屏南平讲戏作为古老剧种,历史悠久,曾在闽东北地区红极一时,但如今正走向消亡。该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传承人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实地调研、走访访谈及文献研究,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讲戏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平讲戏的历史由来,传承的现状及问题,并从个人及家庭、平讲戏自身、社会环境以及政府政策等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实现继承和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