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利用2016~2019年宿迁中心城区四个国控站点O3浓度监测数据和欧洲中心(ECMWF)0.25°×0.25°的NetCDF资料和本地气象部门提供气象数据,分析了宿迁市O3浓度的分布特征,探索了研究气象条件对O3生成和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016~2019年宿迁市臭氧超标越来越重,臭氧超标开始时间提前至2月,臭氧超标结束时间延长至10月,整体臭氧污染态势严峻。结合气象资料分析,在无明显大尺度环流系统控制的稳定经向环流形势下出现臭氧污染的天数最多;在同时满足T平均不低于27℃且T最高不低于25℃、RH平均不高于70%且不低于50%和WS平均在2m/s^4m/s区间且风向为偏南风向时,臭氧易发生超标现象,超标率达75%,而三项均不符合时,臭氧超标率仅为9%。  相似文献   

2.
利用2014~2017年九江市环境监测站环保资料和手工采集资料分析了九江市2014~2016年O_3时空分布。结果表明:九江市O_3浓度以年均20.9%的速率增加,九江市污染物超标(轻度污染)的60 d中有17 d为臭氧超标,臭氧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占全年的26.3%,且夏季臭氧污染呈现爆发性增长趋势。庐山气象台站O_3浓度始终高于其它站点。大量的植物源VOCs排放及适当的NO_x,及庐山的半山谷环境是致使其O_3浓度维持较高的原因;较低浓度的NO,较弱的滴定作用是其无明显日变化趋势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选取2015~2018年南充市南部县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南部县近四年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南部县2015~2018年环境空气质量总共1232 d达标,达标率(优和良的天数占比)87.6%。环境空气质量首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SO_2)、二氧化氮(NO_2)、可吸入颗粒物(PM_(10))、臭氧(O_3)和细颗粒物(PM_(2.5)),出现天数占比分别为0.2%、4.7%、39.6%、17.3%、38.3%。环境空气污染物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其中污染最严重的为冬季。2015~2018年SO_2年均浓度、NO_2年均浓度、O_3日最大8 h第90百分位数和一氧化碳(CO)日均第95百分位数均达到二级标准限值;PM_(2.5)年均浓度均超过二级标准限值,2018年PM_(10)年均浓度达到二级标准限值;2015~2017年PM_(10)年均浓度均超过二级标准限值。南部县2015~2018年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以期为南部县今后改善大气环境,完成环境保护目标,主要污染物减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根据2014年佛山市环境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发布的PM_(2.5)监测数据研究了佛山市PM_(2.5)污染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4年佛山市PM_(2.5)日均浓度集中在16~45μg/m~3的浓度区间,PM_(2.5)日均浓度超标的日子主要出现在秋冬季(1月、10~12月)和春季(3月)静稳天气多发的时段,以及夏季(6月)台风外围下沉气流影响时段。污染日平均浓度为101μg/m~3,为年均浓度45μg/m~3的2.2倍。污染时段周末的污染天数略高,受夜间逆温等气象条件影响,污染日内PM_(2.5)各时刻的浓度出现夜间偏高。靠近污染源和污染输送通道的点位年均浓度较高。利用克里金插值进行年均浓度和污染日平均浓度空间分析发现,浓度高值区均位于与广州中心城区相邻,工业制造业较为发达的东北部。污染时段内,中度污染的污染带影响面积覆盖南海区和禅城区的大部分区域。  相似文献   

5.
基于国控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数据分析了2017~2018年江津区城区大气中臭氧变化规律,研究了其浓度变化特征及相关气象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2017年、2018年,全年中臭氧(O3~8h)作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分别为53d和27d,臭氧污染问题比较突出。江津区O3小时浓度在日、月、季均呈明显的单峰分布。从4个季节平均峰值来看,臭氧浓度由高到低的季节依次是夏季、春季、秋季和冬季。臭氧污染以本地排放为主,臭氧浓度与气象因素的关系密切,O3浓度随太阳辐照、温度增高有明显的增加趋势,高温低湿有利于臭氧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以东北6个沿海城市大气中臭氧浓度变化为研究对象,选取2018~2020年6个城市共计77个国控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24 h连续监测数据,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分析了臭氧年均浓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8~2020年东北沿海城市臭氧浓度和臭氧污染日逐年下降,春夏季节臭氧浓度较高,超出二级标准,秋冬季臭氧浓度较低,符合二级标准。臭氧污染日基本集中在4~9月,其中,5~6月的臭氧污染日最多,臭氧日浓度最高;1~2月和11~12月臭氧日浓度最低,臭氧污染日为0;臭氧小时浓度6~7时为最低值,15~16时为最高值。  相似文献   

7.
以滇西高原山地城市德宏州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德宏州近年来污染物变化特征,利用后向轨迹模型对关键污染过程主要原因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2015~2018年,芒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较好,各年度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2018年污染天数最多,2017~2018年污染程度相对其他年份较重,污染出现时段主要为1~5月,环境空气质量出现污染的天数中,首要污染物主要为细颗粒物和臭氧,典型污染时段环境空气质量受到一定外来生物质燃烧带来的传输贡献。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6~2020年贵州省环境质量自动监测数据,探讨了贵州省环境空气质量变化特征及6项常规污染物(SO_2、NO_2、PM_(10)、CO、O_3、PM_(2.5))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2016年相比,除O_3浓度上升11.8%之外,其余5项参数浓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SO_2、NO_2、PM_(10)和CO年均浓度均能达到一级浓度限值,PM_(2.5)和O_3达到二级浓度限值。此外,污染天数表明:十三五期间贵州省典型的污染物的PM_(2.5)和O_3。  相似文献   

9.
陈静 《绿色科技》2023,(14):179-183
根据环境韧性的多维特征,将重污染行业环境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稳定性、敏感性和适应性3大类。运用灰关联分析方法测算了江苏省16个重污染行业2006~2020年间环境韧性指数。结果表明:(1)江苏省各类重污染行业环境稳定性、敏感性与适应性差异甚大,相应指标平均得分大小为:适应性>稳定性>敏感性;(2)“十一五”期间、“十二五”期间重污染行业环境韧性平均指数均在0.5~0.8,“十三五”期间环境韧性平均指数在0.6~0.9;(3)“十一五”期间至“十三五”期间环境韧性波动增长的行业有发酵、酿造等6个行业,环境韧性持续增长的行业有煤炭、采矿等10个行业;(4)2006~2020江苏重污染行业环境韧性指数呈波动性增长趋势,从2006年的0.6215增长到2020年的0.7869,年均增长率约为1.7%。最后,根据重污染行业环境韧性发展特征,构建了提升环境韧性、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18年遂宁市4个国控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数据,分析了臭氧污染的现状,研究了臭氧污染变化特征及污染原因。结果发现:2018年遂宁市城区臭氧小时平均浓度为147μg/m~3,在全省排行第11位,较全省均值高出15μg/m~3;臭氧高值浓度主要集中在4~9月,呈现出夏秋季节显著高于春冬季节特征;臭氧浓度日变化呈现出倒U型分布,一般在14~15时达到峰值。结合臭氧污染的现状,从全国污染状况、区域污染、氮氧化物浓度变化以及治理4个方面分析了臭氧污染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4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利用河北省2017~2018年逐日PM2.5浓度地面观测数据和CUACE空气质量模式的PM2.5气象条件评估指数(EMI,evaluation on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 index of PM2.5 pollution),定量评估了2018年相比2017年河北省冬季气象条件对PM2.5浓度的贡献,并分析了石家庄市气象条件和PM2.5浓度的同期月变化。结果表明:与2017年相比,2018年冬季河北省气象条件不利于PM2.5浓度的下降,其中,北部、西北部地区气象条件极为不利,使PM2.5浓度同比上升28%~45%,不同城市的气象条件变化存在显著差异;2018年石家庄市PM2.5年均浓度同比下降12.7%,其中气象条件使PM2.5浓度同比下降3.1%,说明石家庄市大气污染防治减排措施对PM2.5浓度下降贡献显著。可见,EMI指数可定量诊断和评估污染期间气象条件对PM2.5浓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红桤木引种栽培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2007年,从美国引进红桤木在江苏六合和安徽南陵进行引种造林试验,结果表明红桤木具有较好的生长适应性,是一个优良的速生树种。造林3 a时,平均树高生长量分别达到3.98 m和5.01 m,地径生长量达到5.9cm和7.14 cm。实生红桤木个体间早期生长差异较大,地径与苗高生长显著相关。引种红桤木4年生时已大量开花结实,进入性成熟期。  相似文献   

13.
INTRODUCTIONIntheworldoftoday,theglobalclimatechangeanditsinfluenceonecologyhavebe-comeaveryimportantproblem,towhichmanyscientists,governnentleadersandordinarypcoplepaycloseattentionI1-'].Inl979,theWorldClimateResearchProgram(WCP)waslaiddowninthefirstworldclimatemeeting.lnl99(),thesecondworldclimatemeetingwasconvcl1edinGencva,andalltl1eexpertsagreedthattheglobalwarmlngwillbeextremelyseriousdisasterthananynatUralcalamityever.Attl1eMectingof"World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holdinBrazil…  相似文献   

14.
以江苏省36个城市为研究单元,考察了1996-2013年该省建成区绿地率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长的协同关系特征。实证分析表明:1)从全省来看,江苏两指标增长的协同关系较差,建成区绿地率增长明显滞后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是造成该现象的关键原因。2)从区域尺度来看,苏中"两指标"增长的协同关系较好,苏北协同关系一般,苏南协同关系较差。3)从城市尺度来看,南京、苏州、无锡等城市"两指标"协同关系较差,南通、宿迁等城市的"两指标"协同关系较好。  相似文献   

15.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PM2.5) seriously influences air quality. It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main environmental triggers for lung and heart diseases. Air pollutants can be adsorbed by forest.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forest cover on urban PM2.5 concentrations in 12 citi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China. The forest cover in each city was constant throughout the study period. The average daily concentration of PM2.5 in 12 cities was below 75 lg/m^3 during the non-heating period but exceeded this level during heating period. Furthermore, there were more moderate pollution days in six cities. This indicated that forests had the ability to reduce the concentration of PM2.5 but the main cause of air pollution was excessive human interference and artificial heating in winter. We classified the 12 cities according to the average PM2.5 concentratio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M2.5 concentrations and forest cover was obtained by integrating forest cover, land area,heated areas and number of vehicles in cities. Finally,considering the complexity of PM2.5 formation an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random forestry, we selected six cities and analyzed their meteorological and air pollutant data.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PM2.5 concentrations were PM10,NO_2, CO and SO_2 in air pollutants while meteorological factors were secondary.  相似文献   

16.
硅藻精土改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硅藻精土具有多孔隙结构、比表面积大、化学稳定性强、良好的分散性等特性,对沥青路面强度和附着力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本研究在硅藻精土改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室内试验研究基础上,在江苏进行试验路段铺筑,并与普通沥青混合料路面进行比较;论证硅藻精土改性沥青混合料在江苏、安徽等华东地区推广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重点生态公益林涵养水源功能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苏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为基础,采用水量平衡法对江苏省重点生态公益林的涵养水源功能进行了评估及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重点生态公益林年涵养水源总量为1.485×109m3/a。其中,徐州市、无锡市、南京市是涵养水源量较大的城市;不同区域表现为苏北苏南苏中;在不同林分类型中,涵养水源量较大的是杨树、硬阔林类、混交林和竹林。全省重点生态公益林年单位面积涵养水源量为4 936.33 m3/(a·hm2),南通市、镇江市、无锡市分别排在前列;不同区域排序为苏南苏中苏北;单位面积涵养水源量较大的林分分别为硬阔林类、混交林、栎类、软阔林类和竹林。  相似文献   

18.
1991年特大洪灾后,作者对南京,无锡,苏州等的绿化树种,尤其是园林树种的耐涝性进行了调查。根据树木水淹后的反应将树木耐涝性分为三级,敏感,中等耐涝和耐涝,共调查树种86种(品种)获得了一些对树木耐涝性的新认识,对影响树林耐涝性的因子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以湖南怀化、浙江湖州、安徽滁州、江苏南京和江西赣州等5个大叶榉种源为材料,比较了大叶榉不同种源苗期及造林早期的生长表现。结果表明:大叶榉苗期和造林早期生长优势明显,显著高于杉木、马尾松和湿地松等速生丰产树种同期生长的行业标准;不同种源间除苗期高生长有显著差异外,造林早期各种源间的生长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