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究黄河流域兰考县的生态安全变化,对其生态安全进行定量评价,明确限制区域生态安全的因素,以DPSIR模型为框架,建立5个准则层,选取29个指标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和综合指数法得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与生态安全等级。结果表明,兰考县生态安全指数呈现由低到高、逐渐上升的趋势,生态安全等级由“较不安全”向“较安全”转变,警情由“重警”转变为“中警”;从子系统上来看,对区域生态安全贡献最大的是状态、影响和驱动力,响应和压力贡献偏低。研究表明,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处于稳定状态,区域内生态安全受经济发展水平、人类活动干扰和工业污染物的排放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黄河流域20%的年径流量由甘肃段补给,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切实提升黄河流域甘肃段水源涵养补给能力,研究提出以甘南高原、祁连山东麓、黄土高原区和黄河干流区四大生态空间为重点区域,聚焦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围绕增强水源涵养补给能力、提高植被阻土拦沙能力、提高黄河两岸生态建设质量,继续实施好现有重大生态工程,谋划一批重点区域生态工程,并提出了几点具体的治理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河北省大清河水系阜平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法、服务功能价值量评价法及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1985—2015年该区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规律,分析了服务功能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了生态服务功能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1)研究区近30年城市、林业、农业、水域景观呈增加趋势,荒漠、草地景观呈减少趋势。总体上表现为斑块数量减少,平均斑块面积增大,各景观类型连通性增强,景观结构愈加稳定。2)研究区生态服务总价值在2000年最高(58.08亿元),2000年之前呈增加趋势,2000年之后呈减少趋势。林地服务价值贡献率最大,其次为农田和草地;单项服务价值中维持生物多样性与保持土壤服务贡献率最大,其次为气体调节和气候调节。3)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与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标、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平均斑块面积、聚集度均有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林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林业资本、劳动力的投入,以及林业科技进步的推动。基于福建省2003-2019年林业统计年鉴数据,利用索洛余值法和指数平滑法对福建省2020年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福建省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预测值为60.09%,表明福建省林业科技进步对林业经济的贡献度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2—2017年阜平县土地生态安全的相关统计数据,通过PSR模型构建土地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采用GM(1,1)灰色系统理论模型对2018—2022年的土地生态安全变化进行预警,结合预警指数及评判标准对2012—2022年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做出预警分析,为阜平县的土地生态安全调控提出政策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阜平县土地生态安全综合预警指数从2012年0.336 1(重警)上升到2017年0.555 6(中警),土地生态安全状况不断好转;(2)2012—2017年阜平县土地生态系统的压力层预警指数、状态层预警指数及响应层预警指数均呈上升趋势;(3)2018—2022年土地生态安全预警值分别为0.576 9(中警)、0.626 0(轻警)、0.679 3(轻警)、0.737 1(轻警)、0.799 8(轻警),表明未来5年阜平县土地生态安全的状况将持续改善。  相似文献   

6.
贵州省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贵州省退耕还林10个生态效益监测网络县设置的100个坡面固定样地,以及5个典型县16个坡面径流场各生态指标2年观测数据的分析,得出退耕还林后监测区各生态指标的改善情况如下:退耕还林后2年内土壤侵蚀模数和流失量减少78%,监测区植被覆盖率由12.4%增加到38.7%,平均综合生态效益指数已由0.18上升到0.53。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主要运用GIS技术对吴起县2005年和1986年森林资源状况进行了对比研究,提出了经营对策。研究表明,2005年该县森林覆盖率由1986年的7.0%增加到2005年的8.4%,提高了1.4%;活立木总蓄积1986年增加了477 619.2 m3;生态公益林在研究区林地中的比例显著提高;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认为,研究区森林资源的主体功能,分类区划,应按照分类区划落实分类经营措施。  相似文献   

8.
基于PSR模型与层次分析法的区域森林生态安全动态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文章从复合生态系统的内涵出发,以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响应(Response)模型(简称PSR)为概念框架,结合层次分析等数学工具,构建以区域为空间尺度的森林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提出森林安全度模型(FESI),并对海南省森林生态安全进行定量动态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框架完整、逻辑严密、层次清晰并有很强的操作性;评价结果显示2003~2008年的海南的森林生态安全度总体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以检验退耕还林工程目标的实现情况,为政府相关部门调整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及实施其他生态恢复项目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四川、河北、陕西等6省(区)15个案例县1 158个样本农户1995—2012年的平衡面板数据,考虑参与退耕还林工程的总体影响和边际影响,建立样本农户总收入决定方程;以基尼系数、泰尔-L指数和泰尔-T指数作为衡量收入不平等的指标,采用Shapley值分解法对样本农户的总收入决定方程进行分解,全面系统评估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结果】经验性结果显示,样本农户是否参加退耕还林工程和参加退耕还林工程面积对总收入的影响均为正且在1%水平上显著。1999—2012年,样本农户是否参加退耕还林工程和参加退耕还林工程面积对总收入基尼系数的贡献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贡献率最高为2008年,是否参加退耕还林工程和参加退耕还林工程面积的贡献率分别为3.04%和4.55%;在变化趋势上,退耕还林工程对样本农户总收入泰尔-L指数和泰尔-T指数的贡献与对基尼系数的贡献基本一致。【结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增加了样本农户的总收入,但拉大了样本农户的总收入不平等。因此,就生态恢复工程对农户收入不平等可能产生的影响而言,有必要引起高度关注,实现生态恢复、农民增收与分配公平的多赢。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南昌市城市绿地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对该市2005—2014年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估,并引入生态经济协调度(EEH)指数,分析区域内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2005—2014年间南昌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由506.32×106元增加至1040.40×106元,年增长率为8.33%,每项生态服务价值历年平均价值大小排序为:涵养水源、释氧、固碳、调节气候、保护物种多样性、固定土壤、净化空气;10年间南昌市EEH指数为0.4,处于生态经济低度协调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基本处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PSR模型的桂林市旅游生态安全动态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对有关生态环境安全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根据桂林近10 a的统计年鉴及相关资料的收集处理,对桂林2001—2010年间生态安全的动态发展过程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10 a间桂林旅游生态环境安全值呈现2个明显的阶段,并在2007年实现发展的突破,从安全指标的Ⅲ级上升到Ⅱ级,生态环境安全程度较高,并呈现继续上升的趋势,但是仍处于生态环境压力较大的阶段,仍需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力度。  相似文献   

12.
在高质量发展国土空间布局背景下,科学评价和分析道路的生态影响对协调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选取成渝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2020年土地利用和交通数据,结合MSPA法、景观连通性指数和MCR模型构建生态网络,通过道路网络模型量化道路综合影响值,再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图论法和核密度分析法,点线面结合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研究区生态源地占总面积的51.37%,斑块间连通性良好,但在道路网络影响下生态源地数量增加56.00%,总面积减少了14 640.21 km2;(2)生态网络布局发生变化,重要廊道的长度降幅高达45.80%,α、β、γ指数分别下降76.67%、38.86%和40.54%;生态关键点的数量减少了17.80%,生态干扰点的高密度分布区呈现以成都和重庆为中心的“双核”发展趋势。研究表明,道路出现导致研究区约51.41%的生境丧失,其中道路沿线景观和优势景观的景观连接度受到严重影响,整体呈现生态格局破碎化、景观分布均衡化的趋势;生态源地的连接水平与网络连通率降低使得生态网络中的环路数量偏少,重要廊道长度减少了1 890.43 km,生态关键...  相似文献   

13.
对黄石市黄荆山北麓废弃采石场因不同修复模式形成的各植被群落中土壤的重金属进行比较研究,并应用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和哈坎松潜在生态危害法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结果表明:(1)试验中的七种复垦模式对于改善采石场废弃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有一定的效果,且效果因植被修复模式而异;(2)刺槐对降低超标重金属Cd的效果好,而在降低重金属Cu的效果上,多花木蓝优于小叶女贞;(3)内梅罗污染指数法评价结果中,刺槐纯林综合污染指数最小,在各样地超标重金属中Cd的贡献率最大,而以Ni贡献率最小;哈坎松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结果中仅以客土喷播刺槐纯林和客土喷播盐肤木+刺槐混交林的土壤污染危害较小,为轻微级别。  相似文献   

14.
造林成效定量评价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以造林贡献率的定义和算法作为造林成效评价的指标,根据8次森林资源调查资料和近60年全国造林面积数据进行分析,认为1950—2008年,全国累计造林面积26 137.92万hm2,人工造林累计成林面积增加,森林覆盖率10.44个百分点。但人工林成林后采伐和征占用达38.45%,保存面积为61.55%。60年全国造林贡献率平均为38.44%,最近15年造林贡献率平均为50.20%,造林成效正在逐渐提高。在造林立地条件较差,投入较低,采伐利用较大的情况下,我国人工造林取得较大成绩,人工林林产品供应在木材、林化工业和药用原料、食用产品、生态产品等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1950—2008年,60年森林采伐总蓄积量为154.52亿m3,获得木材总计92.71亿m3;其中采伐人工林蓄积量达15.41亿m3,占采伐森林总蓄积的10%,近5年已达到39.44%。  相似文献   

15.
为了了解湿地土壤重金属富集现状,探索其解决途径,为污染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系统调查采样,测试和研究了醴陵官庄湖湿地土壤中3种不同土壤类型(自然土壤、季淹土壤、常淹土壤)0~20cm土壤层中铜(Cu)、锌(Zn)、铅(Pb)、镉(Cd)、和铬(Cr)等重金属的含量。通过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污染负荷指数法,对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3类土壤中,除自然土壤中的Zn和常淹土壤中的Cr之外,其他重金属含量均值都在不同程度上超过了湖南省土壤背景值,其中自然土壤中的Cd超过了背景值的52.2倍;(2)3类土壤中,Cd都达到了重度污染,Cr处于安全范围,其他3种重金属则在常淹土壤中均达到警戒限;(3)土壤区域污染负荷指数在自然、季淹、常淹土壤中分别是2.42,2.55,2.22,均为中度污染水平,其中Cd的贡献率最大,3类土壤中均达到75%以上;(4)自然土壤的潜在生态危害最严重,达到了429.28,属于强潜在生态风险态势,季淹土壤次之,常淹土壤最低,其中对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威胁最大的元素为Cd,达到很强风险程度,其他元素则处于轻度风险程度。由此可见,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已经对醴陵官庄湖湿地的环境维护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醴陵官庄湖湿地的土壤及周边环境急需综合整治。  相似文献   

16.
笔者选择林业总产值、林业资本投入和林业劳动投入3个指标,利用索洛余值增长速度方程式对山西省2011年至2015年期间的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山西省林业总产值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与山西省经济生产总量不断增长的整体趋势一致,林业总产值从2011年的97. 89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59. 23亿元。经测算,"十二五"期间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林业资本投入贡献率和林业劳动投入贡献率分别为163. 30%,-52. 40%和-10. 90%.  相似文献   

17.
林业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发展离不开原始资本的积累、社会生产要素的投入,以及林业科技进步的助力。基于福建省林业统计年鉴1995-2019年数据,利用索洛余值法对福建省近25年来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分析。测算结果表明,1996-2019年间,福建省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平均值为60.40%,且总体上福建省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呈上升趋势,表明福建省林业经济发展已从传统型转变为现代型,科技进步对林业发展贡献度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8.
高原湖泊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旅游业的发展对高原湖泊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高原湖泊流域的开发与其生态保护间的矛盾凸显,亟需开展高原湖泊流域生态安全研究。以异龙湖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和DEM高程数据,运用综合指数法、熵值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通过生态安全评价模型(ESI)对异龙湖流域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同时结合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以源地-廊道-节点的方式构建异龙湖流域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异龙湖流域中度安全区域占流域总面积的33.03%,较低安全区域占32.45%,不安全区域占20.36%,高度安全区域占14.16%,平均生态安全指数为2.34,总体处于中度安全状态,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一般;高度安全区域集中分布在异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坝心镇的生态安全状况最好,其次为异龙镇,宝秀镇最差。异龙湖流域生态源地总面积为128.45km2,占流域总面积的36.03%,呈现以异龙湖为中心、流域四周集中连片的分布特征,其中异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在该流域生态安全保护中占主导地位。识别出18个生态节点,并提取出20条生态廊道;根据计算结果将异龙...  相似文献   

19.
以兰州新区为例,基于GIS和RS技术,以2004年Landsat7 E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借助于GIS空间分析功能,并选用熵权法来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对兰州新区进行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兰州新区生态安全分布不均匀,地区生态安全差异明显,生态安全分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呈现由新区核心区域向新区四周依次增加。建议对生态安全指数较低区域进行生态规划和建设,并对指数较高区域进行生态修复,使其成为兰州新区的天然保障。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大庆地区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大庆地区1978、1988、1992、1996、2001年5个时段的MSS和TM影像,获取20 a来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景观变化信息,以G IS技术为数据集成分析平台,选取面积比重、平均斑块面积和斑块数量等来分析大庆地区的景观结构变化特征;采用破碎化指数、形状指数、多样性、优势度和均匀度等景观指数分析大庆地区的景观异质性变化;引用特定转移过程贡献率计算研究区内各时段景观格局指数和景观组分转移贡献率,分析土地利用的景观格局特征及其演变。结果表明:草地退化,湿地萎缩和功能减退,沙化和盐碱化日趋严重等生态过程,是大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景观生态过程响应,恢复与建设生态脆弱的资源型城市的景观生态系统,须对景观尺度上的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合理的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