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邢亮 《防护林科技》2019,(3):1-4,12
为了分析不同林分类型的防护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辽宁省泥质海岸5种不同类型防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并得出了不同林分类型的防护林对土壤速效氮、速效磷、pH值、总孔隙度、体积含水量、土壤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防护林不同类型林分对土壤的理论性质有显著影响,其中速效氮含量的依次为刺槐纯林>辽宁杨纯林>小胡杨+紫穗槐混交林>刺槐+杨树混交林>小胡杨纯林,刺槐纯林和辽宁杨纯林与空白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对土壤pH值影响的程度由大至小排列为辽宁杨纯林>小胡杨+紫穗槐混交林>小胡杨纯林>刺槐+杨树混交林>刺槐纯林,各林分与对照组均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对土壤速效磷含量影响的程度由大至小排列为辽宁杨纯林>小胡杨+紫穗槐混交林>小胡杨纯林>刺槐+杨树混交林>刺槐纯林,与对照组均存在极其显著影响,以辽宁杨纯林、小胡杨+紫穗槐混交林、小胡杨纯林的影响最为显著;对土壤孔隙度影响的程度由大至小排列为刺槐纯林>辽宁杨纯林>小胡杨纯林>刺槐+杨树混交林>小胡杨+紫穗槐混交林;刺槐+杨树混交林、辽宁杨纯林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最为显著;刺槐纯林、辽宁杨纯林、小胡杨纯林对土壤密度影响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以四川省理县凉台沟3种不同林型(冷杉纯林、桦木纯林和冷桦混交林)0~40 cm土层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林型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规律,旨在为该区的人工林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含水量随土层的加深而逐渐减少,其大小冷桦混交林>桦木纯林>冷杉纯林。(2)各林型土壤机械组成颗粒含量的变化均是砂粒>粉粒>粘粒;土壤中砂粒含量为冷杉纯林>桦木纯林>冷桦混交林,而粗粉粒、细粉粒和粘粒则呈现相反的趋势。(3)土壤p H值介于5.3~5.8之间,3种林型p H值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差异均不显著,其中冷杉林的p H值最低,混交林的p H值最高;(4)3种林型土壤有机质、全N、有效P和速效K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呈现明显的"表聚"现象,其含量表现为:桦木纯林>冷桦混交林>冷杉纯林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阜新市海州矿露天排土场白榆纯林、白榆刺槐混交林、刺槐纯林3种矿区主要林型的林下物种组成及林下植被的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3种林型林下植被以禾本科的狗尾草为主,白榆纯林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在各个林龄区间内均为最大值。在各个林龄内白榆纯林的林下总生物量为3种不同林型下总生物量的最大值,这表明白榆纯林模式对海州矿露天排土场这种恶劣极端环境具有较强忍耐能力,能促进林下植被生长,可作为该区植被重建的先锋树种。  相似文献   

4.
不同配置模式沙柳林内沙柳生物量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以内蒙古东胜区泊江海镇覆沙地3种配置模式沙柳林为研究对象,在典型样地内采取样株法,采用SPSS、EXCEL等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建立沙柳灌丛生物量与各测树因子的回归模型得出:沙柳冠幅直径、灌丛高度的组合和萌条数与生物量的相关性较高。低密度、中密度沙柳纯林和柠条沙柳混交林内沙柳灌丛地上生物量最优模型依次为:w=13.612-4.778(D2H)+0.748(D2H)2、w=1.408×e(0.027N)和w=-0.468+0.236N-0.001N2。用复相关系数、样本均方、均方比对模型进行评价、优化和适合性检验,拟合效果均较好。  相似文献   

5.
杉木+黄山木兰混交林生物量分配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调查杉木+黄山木兰混交林及杉木纯林(对照)生长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杉木+黄山木兰混交林及杉木纯林地上部分各器官及各径级根生物量分配格局。研究结果表明:杉木+黄山木兰混交林中杉木的生长及林分总生物量的积累均优于杉木纯林。从生物量分配上看,杉木+黄山木兰混交林中杉木及纯林中杉木其地上部分各器官的分配均表现为树干>叶>枝,但混交林中杉木叶和干分配率略大于纯林,而枝分配率略低于纯林;混交林中杉木粗根、大根及中根生物量均大于杉木纯林,小根及细根生物量则小于杉木纯林。  相似文献   

6.
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闽粤栲+马尾松、光皮桦+马尾松混交林及马尾松纯林土壤化学性质差异的基础上,探讨了闽粤栲+马尾松、光皮桦+马尾松混交林及马尾松纯林生长量、地上部分生物量及分配率。研究结果表明,闽粤栲+马尾松及光皮桦+马尾松混交林在改良地力、促进马尾松生长及生物量积累等方面均优于马尾松纯林;闽粤栲+马尾松混交林改良地力的能力略强于光皮桦+马尾松混交林,光皮桦+马尾松混交林中马尾松生长量高于闽粤栲+马尾松混交林;各树种干材生物量分配率最大,其次为树枝和树叶;叶的分配率大小为光皮桦+马尾松混交林>马尾松纯林>闽粤栲+马尾松混交林,枝的分配率大小为光皮桦+马尾松混交林>闽粤栲+马尾松混交林>马尾松纯林。  相似文献   

7.
以大兴安岭南段阔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在典型性山杨纯林、黑桦纯林、白桦+山杨混交林、白桦纯林和黑桦+白桦混交林等5个林型内,设置1 m×1 m草本植物样方56块。通过野外调查取样,选取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研究了不同林型的阔叶次生林下草本植物的多样性。结果表明:山杨纯林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最高,分别为1.94和0.84。黑桦纯林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最高,白桦纯林的最低。随着林型的变化,各指数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8.
辽河三角洲盐碱地树种优化配置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辽河三角洲盐碱地台田上,布置小胡杨纯林、白蜡纯林、小胡杨×刺槐混交林、白蜡×刺槐混交林4种树种配置模式,对不同配置模式下的树木生长和土壤水、盐、温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胡杨、白蜡、刺槐在辽河三角洲盐碱地上造林均能成活,成活率达92%~98%。混交配置模式对树木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优于纯林,其中小胡杨×刺槐混交模式好于白蜡×刺槐模式。与CK相比,4种模式均能改善土壤水分状况,降低土壤盐分,调控土壤温度,防止盐分表聚,4种模式间比较顺序是小胡杨×刺槐混交林>白蜡×刺槐混交林>白蜡纯林>小胡杨纯林。可见,小胡杨×刺槐混交模式可作为该地区防护林营建的首选优化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9.
TRIPLEX模型是一种新兴混合模型,提供了一种整合目前模型并能有效解决所面临问题的观念和方法。本文以浙江省21个县4种主要林型(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和杉木林)、林龄5~50 a的147个样地森林生长和产量调查实测作为模型模拟和检验的数据,用TRIPLEX模型模拟和检验了样地的林分密度、树高、胸径、凋落物库、地上和总生物量,结果表明:4种主要林型的林地生长和产量模拟值和野外实测值的相关系数极高(p0.001),两者之间的偏差也较小;各个林型的地上及总生物量的模拟值和实测值相关性均极高(p0.001),决定系数r2均以马尾松林的最高(分别为0.95和0.94),以杉木林的最低;除杉木林外,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马尾松林的地上及总生物量对于温度增长均是负相关,4种主要林型的地上及总生物量对于相对湿度增长均是正相关,对于降水量变化不相关。TRIPLEX模型最小化了输入参数,对于参数要求低,但未降低预测能力,而且能够在浙江省复杂气候和土壤条件下预测地上和总生物量。  相似文献   

10.
对海州露天矿排土场9种不同林分林下土壤理化性质、地上植被生物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白榆纯林在不同的林龄阶段林下土壤的机质含量、全N、全P分别达到了0.05的显著水平,在速效N、P、K之间已达到了0.01的极显著水平;在物理性质方面,最大持水量、土壤密度、非毛管孔隙、毛管孔隙、总孔隙度也分别到了0.05和0.01的显著和极显著水平,表明白榆纯林对林下土壤的养分含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生物量方面,白榆纯林在各个林龄区间内也分别达到了最大值,相对于白榆刺槐混交林和刺槐纯林的生物量分别达到了显著和极显著水平;地上植被的生物量和林下土壤的理化性质都呈正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随着林型、林龄的不同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广西国有高峰林场不同红锥人工林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旨在为该区红锥人工林合理经营和持续生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红锥纯林、红锥+湿地松混交林、红锥+米老排混交林、红锥+火力楠混交林4种红锥林型人工林0~60 cm土层为研究对象,分析4种红锥林型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差异以及变化规律。【结果】4种林型3个土层(0~20、20~40、40~60 cm)间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容重(ρb)、含水率(θg)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均差异显著,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4种林型的SOC、TN、全磷(TP)、θg均表现为逐渐降低,ρb表现为逐渐增大。0~60 cm土层4种林型间SOC、TN、TP、θg、pH值、ρb均差异极显著。其中红锥+米老排混交林土壤SOC、TN、TP、θg和MBC、MBN均最大,pH值和ρb最小;红锥纯林土壤SOC、TN、TP和MBC、MBN均最小,pH值和ρb最大。相关分析表明,MBC与SOC、TP呈显著正相关,与ρb呈显著负相关;MBN与SOC、TN、TP呈显著正相关,与ρb呈显著负相关;SOC、TN、TP与ρb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红锥混交林能够有效提高土壤养分,改善土壤质地,且红锥阔叶混交林较红锥针阔混交林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2.
<正>大果白刺(Nitraria.Roborowskii)的浆果是沙漠地区一种特殊的野生水果资源,因其以味、形状和大小类似樱桃,故有"沙漠樱桃"和"沙樱桃"的美誉。它含有18种氨基酸和20种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其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种而与沙棘相当。在自然分布区域内,大果白刺和唐古特白刺(N.tangutorum)呈混生状态,常以沙包灌丛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红松+白桦人工混交林、红松+色赤杨人工混交林和红松纯林等3种不同林型物种的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红松+白桦和红松+色赤杨人工针阔混交林植物种类丰富,数量较多,远远高于红松纯林,各层次的物种多样性也明显好于红松纯林;人工针阔混交林层次结构复杂,垂直多样性丰富,而红松纯林只有一个主林冠层,灌木层、草本层的垂直结构单一。人工针阔混交林对多层次物种多样性的恢复和提高有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人工营造的20年生红松-白桦混交林林分生物量及土壤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其结果表明,红松-白桦混交林生物量高于同龄红松纯林26.53%,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分别提高14.52%和126.35%,其中乔木层生物量提高41.25%。林木土壤有机质、全N分别比红松纯林提高80.04%和44.44%,速效P、速效K分别提高115.15%和13.41%,pH值增加了0.54。  相似文献   

15.
日本落叶松与色赤杨、白桦混交林的综合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林型的试验表明,日本落叶松与白桦、色赤杨混交林型能促进林木的生长发育,各项性状指标均优于日本落叶松纯林。各混交林型能改善林分土壤状况,提高土壤肥力,在不同林型中,乔木层物种重要值,日本落叶松纯林最大,基本为一个林冠层,而混交林有2个林冠层,在灌木层和草本层中,以混交林型物种数量最多,远远高于日本落叶松纯林。混交林的物种丰富度最大,数量最多,纯林的总数量仅为混交林的11%~37%。  相似文献   

16.
3种白刺耐盐性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2年生西伯利亚白刺、齿叶白刺和唐古特白刺苗为材料,设置0、100、200、300、400 mmol.L-1NaCl 5种盐浓度开展胁迫试验,测定并对比分析其对盐胁迫的生长及生理生化响应。结果表明:低盐浓度处理促使白刺生长速度和生物量增加、叶绿素含量增高,高盐浓度处理下这种促进作用降低;在100 mmol.L-1的盐处理下,唐古特白刺、西伯利亚白刺、齿叶白刺叶绿素含量均达最高,分别为0.72、0.78、0.61 mg.g-1;在400 mmol.L-1的盐处理下,唐古特白刺、西伯利亚白刺、齿叶白刺生物量为最低,分别为10.49、12.42、10.19 g.株-1,仅为对照的75%79%;3种白刺中,唐古特白刺的Na+/K+最高,施盐处理下西伯利亚白刺的Na+/K+均高于对照,而齿叶白刺则低于对照;随着盐浓度的增加,3种白刺叶片中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递增,可溶性糖含量则先增后减;低盐浓度处理的唐古特和西伯利亚白刺叶片中MDA含量比对照低,齿叶白刺却比对照高;3种白刺的POD和SOD活性在盐处理下高于对照,其中唐古特白刺叶片中POD活性最低,齿叶白刺中SOD活性最高;3种白刺在盐胁迫下均能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杉木檫树混交林与杉木纯林和檫树纯林的造林实验,在同一阳坡上三个实验区中设立600m^2标准地,分别对纯林、混交林的生物量和林地土壤性状进行测定,对标准地上标准木用全重法分别树干、枝、叶和根进行乔木层生物量测定,对土壤按常规方法测定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的生物量大于纯林,对林地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影响效果优于杉木纯林而劣于檫树纯林。  相似文献   

18.
采用样地法对西双版纳13年生的西南桦纯林和西南桦+肉桂混交林两种西南桦人工林林分的生物量进行了测定,并与当地相同林龄的天然西南桦次生林和热带次生林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西南桦+肉桂混交林的生物量最大,为136.94 t/hm2 ,西南桦纯林次之,为115.89 t/hm2 ,西南桦次生林为102.48 t/hm2 ,热带次生林为68.19 t/hm2 .西南桦+肉桂混交林林分生物量的年增长量达9.18 t/hm2 ,西南桦纯林为8.02 t/hm2 ,西南桦次生林也达到了7.42 t/hm2 ,热带次生林为4.84 t/hm2 .4 种林分中,地上部分生物量最大的是西南桦+肉桂混交林,达91.22 t/hm2 ,最小的是热带次生林,仅46.16 t/hm2,西南桦纯林和西南桦次生林分别以84.35 t/hm2 和80.23 t/hm2 居中;地下部分生物量方面,西南桦+肉桂混交林最大,为28.11 t/hm2 ,西南桦纯林以19.48 t/hm2 位居其次,西南桦次生林与热带次生林差异不大,分别为16.20 t/hm2 和16.81 t/hm2 ;凋落物层生物量方面,西南桦+肉桂混交林最大,为17.61 t/hm2 ,西南桦纯林以12.06 t/hm2 位居其次,西南桦次生林为6.05 t/hm2 ,大于热带次生林的5.22 t/hm2 .  相似文献   

19.
杉木萌芽纯林与混交林生长量及经济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杉木林采伐迹地上,通过不炼山、套种火力楠与深山含笑,进行杉木萌芽纯林与混交林的对比试验,9a试验结果表明:混交林中杉木的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地上部分单株生物量分别比杉木萌芽纯林增加4 04%、8 75%、16 3%、1 43%;混交林中火力楠和深山含笑生长良好,混交林总蓄积量和乔木层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分别为杉木纯林的1 47倍和1 32倍;混交林的投入产出比高于杉木萌芽纯林,说明本模式是恢复和提高杉木连栽地土壤生产力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20.
侧柏油松林的群落学特征和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侧柏油松混交林及其纯林的垂直结构分为3层,即乔木层、灌草层和地被层。两类林分下的植物种类组成基本一致。混交林能明显地提高林木的生长量,特别是侧柏的高、径生长量,其生物量分别为纯林的1.42倍和1.60倍。乔木层的地上生物量占其总生物量的80%以上,灌草层的地上生物量只占30~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