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微生物动态对深入了解凋落物分解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橡胶凋落叶在不同环境分解过程中的的微生物特征,通过原位网袋法,研究了橡胶凋落物叶在不同调控措施下300和240 d内的分解过程。结果如下:(1)橡胶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微生物数量与凋落物残留率及分解环境密切相关,随时间推移,地上组微生物数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地下组微生物数量呈单峰递减趋势。(2)总体来说,整个分解期内,0.07 mm孔径网袋内微生物数量要高于1.00 mm孔径网袋;非肥坑中微生物数量高于肥坑;地下组微生物数量高于地上组。整个分解过程中,细菌数量占绝对优势,其次为放线菌,最后为真菌。(3)相关系分析表明,地上组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细菌数量、微生物总数与分解速率和残留率呈显著相关性,真菌数量与分解速率呈极显著相关,放线菌数量与分解速率和残留率相关性均不显著,说明细菌、真菌是地上组凋落物分解的主要参与者。地下组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各微生物类群数量与残留率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但与分解速率相关性不显著,说明凋落物输入是地下微生物的主要食物来源,而凋落物的分解则更大程度的依赖于微生物、土壤动物和土壤环境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2.
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叶凋落物分解及养分动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网袋法,对0~540 d内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叶凋落物的分解特征及营养元素质量分数变化动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经过540 d的分解,幼、中、近、成熟林4个龄组的叶质量损失率为48.47%~61.72%,并呈极显著差异,不同林龄的叶凋落物分解速率呈现出成熟林>近熟林>中龄林>幼龄林。用含哑变量的Olson指数衰减模型对叶凋落物的分解动态进行拟合,结果显示,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叶凋落物的分解系数为0.028 30~0.036 19;半衰期和周转期分别为1.59~2.04 a和6.90~8.82 a。在整个分解过程中,4个龄组的养分质量分数变化一致,随着时间的延长,N质量分数不断升高;P质量分数呈现出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K、C质量分数和C/N呈下降的趋势。在分解过程中,4个龄组的N、P、K、C的释放率在总体上变化一致,C和K不断释放,且为净释放状态,呈现直接释放模式;N的释放率为富集-释放模式;P的释放率表现为淋溶-富集-释放模式。结果表明,成熟林和近熟林的叶凋落物比幼龄林和中龄林的叶凋落物易分解,且成熟林和近熟林中的营养元素也较易释放。  相似文献   

3.
为促进杉木凋落叶分解,采用网袋法对杉木凋落叶多样性模式的失重率、种间相互作用和分解速率与初始质量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过1 a的分解,除MS和SN 2组处理,其他处理的分解速率均大于杉木凋落叶。通过多样性处理,对凋落叶分解均有促进作用,尤其是SHN、SHR和SRN 3组处理,对杉木凋落叶分解具有一定作用,其中SHN、SHR、SRN和SHRN凋落叶多样性处理较其他处理能更好地促进杉木凋落叶分解,SHRNM凋落叶多样性处理则抑制杉木凋落叶分解。相关性检验表明,凋落叶的分解速率与初始纤维素含量达到极显著的正相关水平;与C含量和木质素含量及木质素/N具有极显著的负相关性,与C/N、C/K和木质素/K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增加降水对四川干旱河谷区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人工林凋落叶分解的影响。【方法】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采用尼龙网袋法,设置增加降水10%(A1,80mm/(m~2·a))、增加降水20%(A2,160mm/(m~2·a))、增加降水30%(A3,240mm/(m~2·a))和对照(CK,0mm/(m~2·a))4个处理。通过原位试验研究了四川干旱河谷区云南松人工林凋落叶在不同增加降水处理下的分解动态。【结果】分解1年后,A1、A2、A3处理云南松凋落叶的质量残留率分别较CK降低了8.70%,6.40%和4.60%,凋落叶的分解速率表现为A1A2A3CK;与CK相比,A1处理促进了N元素的释放,A3处理促进了N元素的富集;各增加降水处理均促进了P元素的释放,其中A3处理的促进作用最强;增加降水促进了凋落叶木质素的降解,降低了凋落叶C/N和木质素/N,而凋落叶C/P随降水增加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结论】增加降水促进了干旱河谷区云南松人工林凋落叶的分解,但促进作用并不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5.
降雨减少对油松人工林凋落叶分解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凋落物分解是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探究降雨减少对油松人工林凋落叶分解的影响,有助于理解油松人工林碳(C)氮(N)循环对降雨减少的响应,可为气候变化情景下人工林生态系统功能预测与评估提供科学支撑。  方法  以北京八达岭林场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控制实验,通过设置3个减雨水平(100%减雨、50%减雨和对照),对比分析不同处理下油松人工林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的质量损失和C、N动态。  结果  布设分解袋5个月后(2018年5—10月),100%减雨处理下的油松凋落叶未见质量损失,甚至出现微弱的物质积累;50%减雨处理下的凋落叶质量残留率、C残留率和N残留率分别为75.75%、49.31%和71.00%;对照下分别为73.18%、51.92%和75.50%。凋落叶质量和C、N残留率在50%减雨处理和对照间差异不显著。50%减雨处理和对照下的年分解速率k分别为0.64和0.92。油松凋落叶月分解速率与土壤含水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50%减雨处理和对照下的油松凋落叶N元素呈现出先富集(6月)后释放(7—10月)的动态。  结论  在北京油松人工林中,降雨减少对油松凋落叶分解的影响依赖于降雨减少的程度,在轻度和中度干旱下其分解速率仅略微下降,且C、N动态基本维持不变;而严重干旱下其分解速率和C、N周转均受到强烈制约。   相似文献   

6.
采用野外分解网袋法对沿海沙地9年生厚荚相思(Acacia crassicarpa)和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林分凋落叶的分解速率和养分释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厚荚相思和木麻黄凋落叶6-8月分解速率最快,但残留率差异不显著(p>0.05)。用Olson衰减指数模型推算分解50%和95%所需时间,厚荚相思为1.10 a和4.73 a,木麻黄为1.14 a和4.93 a。2种凋落叶N、P和Ca元素在分解末期的质量分数均高于初始质量分数,C、K和Mg均低于初始质量分数。凋落叶分解速率与C、Mg初始质量分数、C/N和C/P比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N、P初始质量分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K质量分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Ca初始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在滨海沙地2种凋落叶各营养元素在分解末期均表现出释放特征,厚荚相思凋落叶养分总释放率K>Mg>C>Ca>N>P,木麻黄则为Mg>K>C>Ca>N>P。厚荚相思凋落叶N、P质量分数高,养分净释放相对较多,可以作为改造沿海沙地木麻黄纯林的混交树种。  相似文献   

7.
外源性氮和磷对尾叶桉凋落叶分解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研究外源性氮和磷对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凋落叶分解速率、分解过程中N、P含量变化的影响,为森林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尼龙网袋分解法,在广东的尾叶桉林内建立4块5 m×5 m的小样地,放置凋落叶样品,测定其分解速率和N、P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外源性N在试验前期分解速率有促进作用,后期阻碍了凋落叶分解。24个月时对照、施N、P和N+P的凋落叶残留量分别为初始重量的0.23%、1.59%、0.19%和0.49%。凋落叶分解24个月时尾叶桉林地各处理的凋落叶N、P含量均大于初始值,对照、施N、P和N+P的凋落叶N的残留量分别为初始N重量的0.54%、2.41%、0.35%和0.81%,凋落叶P的残留量分别为初始P重量的0.48%、1.74%、0.56%和1.52%,表明4种处理的凋落叶N和P均为释放模式。施N抑制尾叶桉凋落叶的分解,而施P及N+P促进其凋落物的分解,表明施用P肥可以促进尾叶桉凋落叶的分解和养分循环。  相似文献   

8.
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分解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通过野外模拟试验,研究了杉木人工林凋落叶分解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试验设计为4种处理:N0(0 kg/(hm2·a),对照)、N1(60 kg/(hm2·a))、N2(120 kg/(hm2·a))、N3(240 kg/(hm2·a)),每种处理重复3次。经660 d分解后,N0、N1、N2、N3处理凋落物残留率分别为24.58%、21.99%、15.46%和25.17%,分解系数分别为0.776 4、0.807 6、1.018 8和0.760 8,95%的凋落物分解所需时间分别为3.99、3.95、3.06和4.11年,表明N1、N2 促进了凋落物的分解,而N3则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模拟氮沉降在一定程度增加了凋落叶中的氮含量,从而降低了碳氮比。除N3处理外,凋落物分解系数与凋落物中的氮含量呈显著的正线性关系,而与碳氮比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以滨海沙地典型人工防护林纹荚相思和木麻黄的凋落物为对象,采用网袋法研究凋落物单独分解和不同配比组合混合分解360 d后的干质量剩余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凋落物干质量剩余率,受分解时间、配比以及分解时间和配比交互的影响显著(P0.05)。不同人工林下不同树种及不同处理的凋落物干质量剩余率有所差异,凋落物干质量剩余率由大到小顺序均为:A处理、C处理、D处理、B处理、E处理,分解速度均为先快后慢。纹荚相思人工林和木麻黄人工林不同处理凋落物分解360 d后,凋落物干质量剩余率分别为43.38%~54.58%和40.86%~52.42%,Olson指数衰减模型的分解系数分别为0.647~0.895和0.755~0.888,半衰期(凋落物分解50%所需的时间)分别为0.774~1.071 a和0.781~0.918 a,周转期(凋落物分解95%所需的时间)分别为3.347~4.630 a和3.374~3.968 a。从分解速率来看,E处理(m(纹荚相思)∶m(木麻黄)=2∶1)的分解为最佳组合,建议在土壤养分贫瘠的滨海沙地营林过程中,营造该比例混交林来加快林下凋落物分解,促进土壤改善养分状况。  相似文献   

10.
楠木叶凋落物的分解及其养分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网袋法,对楠木叶凋落物分解进行1 a的动态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楠木叶凋落物的分解失重率为42.0%,腐解率为0.001 6 d-1,完成50%分解以及完成95%分解所需的时间分别为1.32和5.26 a。分解过程中,N存在一定的富集现象;P处于波动的富集状态;K呈现单调下降的变化趋势;而wC/wN比和C浓度都是前期少量上升而后期始终下降。各营养元素的年释放率大小顺序依次为K(81.2%)>C(53.6%)>N(36.9%)>P(29.0%)。  相似文献   

11.
木荷叶凋落物的分解及养分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网袋法研究木荷Schima superba叶凋落物分解及其养分动态。结果表明:木荷叶凋落物分解1 a后质量损失率为41.5%,分解率为0.001 6 d^-1,完成50%分解以及完成95%分解所需的时间分别为1.36和5.47 a。分解过程中,氮存在一定的富集现象,磷处于波动的富集状态,钾呈现单调下降的变化趋势,而碳氮比和碳质量分数都是前期少量上升而后期下降。各营养元素的年释放率大小顺序依次为钾(81.3%)〉碳(54.8%)〉氮(35.7%)〉磷(28.6%)。  相似文献   

12.
盐生环境下3种荒漠植物叶凋落物分解动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盐生环境下3种荒漠群落优势种叶凋落物(胡杨、多枝柽柳、胀果甘草)为研究对象,采用凋落袋法,了解其分解特征、养分释放规律,以及土壤温湿度变化对其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390 d的分解,胡杨、多枝柽柳、胀果甘草叶凋落物质量损失率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大,质量损失率分别为20.97%、12.04%、40.30%。胡杨、多枝柽柳、胀果甘草分解系数依次为0.235 3、0.128 3、0.510 8,其叶分解50%所需时间分别为2.9、5.4、1.4 a,分解95%所需时间分别为12.7、23.4、5.96 a。胡杨、多枝柽柳、胀果甘草叶凋落物N元素释放率分别为51.23%、24.03%、51.44%,均符合富集-释放模式;P元素释放率分别为39.87%、25.04%、43.60%,K元素释放率分别为42.75%、31.45%、57.35%。3种植物叶凋落物分解速率与土壤温度、湿度相关性较强,对其分解过程有显著(P0.05)影响。  相似文献   

13.
栎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及磷素释放规律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采用网袋法,对栎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及磷素释放规律进行研究,建立凋落物分解残留率与时间的数学关系式,分析凋落物各组分的半衰期及失重率为95%的分解期。结果表明:细根,中根,落叶,枯枝和粗根的年失重速度分别为96.59%,69.62%,53.87%,48.53%和41.55%。细根,中根,枯枝,落叶和粗根磷的年释放率分别为92.52%,68.72%,50.50%,46.89%和39.06%。研究进一步阐明了温度,水分及微生物性状是影响凋落物分解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利用网袋分解法,在采伐迹地上进行了湖南会同1代22年生杉木人工林采伐剩余物分解试验,结果表明:叶的分解速率最快,其次是小枝、皮、大枝和果.分解402 d时叶的残留率为72.58%;分解速率最慢的大枝和果的残留率仍分别为84.67%和82.58%.而且从整个分解过程来看,第122天至第246天这段时间各组成成分的分解速率普遍较快.回归分析及模拟结果表明,叶分解50%需6569.4 d,分解95%需9447.5 d;大枝和果分解50%分别需13178.0 d和13198.0 d,分解95%分别需18944.5 d和18954.5 d;总采伐剩余物分解50%需8785.3 d,分解95%需12623.0 d.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通过对海南西部不同林龄橡胶人工林土壤剖面进行有机碳含量实测,估算土壤有机碳储量,结果表明4种不同林龄橡胶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为6.20~14.36 g/kg;橡胶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碳含量随土壤层的增深而逐渐减少,除33 a胶林0~60cm各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外,其他同一林龄橡胶人工林不同土壤层间差异不显著,不同林龄橡胶人工林在同一土壤层间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土壤有机碳集中于0~30 cm土壤层;5、10、19和33 a橡胶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为76.85、74.48、81.74和85.31 t/hm2。气候条件、土壤质地、凋落物量累积与分解、林龄大小和胶林经营管理是影响橡胶人工林土壤有机碳蓄积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16.
该研究通过对海南西部不同林龄橡胶人工林土壤剖面进行有机碳含量实测,估算土壤有机碳储量,结果表明4种不同林龄橡胶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为6.20~14.36g/kg;橡胶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碳含量随土壤层的增深而逐渐减少,除33a胶林0~60cm各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外,其他同一林龄橡胶人工林不同土壤层间差异不显著,不同林龄橡胶人工林在同一土壤层间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土壤有机碳集中于0~30cm土壤层;5、10、19和33a橡胶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为76.85、74.48、81.74和85.31t/hm2。气候条件、土壤质地、凋落物量累积与分解、林龄大小和胶林经营管理是影响橡胶人工林土壤有机碳蓄积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施氮对滇中高原华山松林凋落叶、枝分解特征的影响,为预测未来高海拔区域森林凋落物分解对持续氮增加的响应与适应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9年1月-2020年1月,采用尼龙网袋法,以滇中高原华山松林为对象,开展施氮处理下凋落叶、枝原位分解试验,设置对照(N 0 g/(m2·a),CK)、低氮(N 10 g/(m2·a),LN)、中氮(N 20 g/(m2·a),MN)和高氮(N 25 g/(m2·a),HN) 4种处理,分析不同处理华山松林凋落叶、枝质量残留率及木质素和纤维素残留率,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华山松林凋落叶、枝质量残留率与木质素、纤维素残留率的关系。【结果】(1)随着分解时间的延长,各处理华山松林凋落叶、枝质量残留率均呈下降趋势。分解1年后,凋落叶质量残留率低于凋落枝,可知凋落叶分解速率快于凋落枝;与CK相比,LN、MN处理凋落叶、枝质量残留率均明显降低,而HN处理则明显提高。(2)与CK的凋落叶分解50%和95%所需的时间(1.764和7.623年)相比,LN处理分别减少了0.018和0.077年,MN处理分别减少了0.009和0.039年,而HN处理分别增加了0.336和1.455年;与CK的凋落枝分解50%和95%所需的时间(4.030和17.417年)相比,LN处理分别减少了0.179和0.774年,MN处理分别减少了0.092和0.396年,而HN处理分别增加了0.171和0.739年。(3)随着分解时间的延长,各处理凋落叶、枝木质素残留率均先降低后升高,纤维素残留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分解1年时,与CK相比,LN、MN处理促进了木质素和纤维素的分解,而HN处理则抑制其分解。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华山松林凋落叶、枝质量残留率均与其纤维素残留率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施氮对华山松林凋落叶、枝的分解有不同程度影响,影响大小与木质素和纤维素分解对施氮的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8.
利用开顶箱(OTCs)模拟,采用尼龙网袋法开展了背景大气对照和臭氧摩尔分数升高(约80 nmol·mol-1)下对沈阳城市森林10年生和30年生银杏(Ginkgo biloba)凋落叶前期分解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与10年生银杏相比,30年生银杏凋落叶初始N、P、可溶性糖、总酚、缩合单宁质量分数显著更低(P<0.05).与对照相比,分解结束时(150 d),O3摩尔分数升高促进了10年生和30年生银杏凋落叶的分解速率,干质量残留率分别降低3.91%和4.52%(P<0.05).在O3处理下,2种树龄银杏凋落叶的C、木质素、总酚剩余率在分解结束时更低(P<0.05),能较好的解释分解速率的变化趋势.在相同处理下,30年生银杏凋落叶分解速率较10年生更快,主要与凋落物基质质量有关.O3摩尔分数升高对不同树龄银杏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养分循环产生一定影响,且随着树龄增加,银杏凋落叶分解速率加快.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马尾松(Pinus massonana)凋落物在不同密度林分中微量元素的释放规律,以12 a生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网袋分解法,分析3种密度下马尾松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干质量损失率、4种微量元素含量和养分残留率变化。结果表明,马尾松人工林凋落物残留率在不同密度间的变化趋势均相近,密度对残留率无显著影响。不同月份残留率不同,11月至翌年1月迅速降低,然后减缓,春季和夏季加快降低,秋季又开始减缓。凋落物中4种微量元素释放模式主要为"淋溶-富集-释放"(Zn除外)。经过1 a分解,各密度林分凋落物的干质量均损失过半;平均养分残留率从大到小为Cu(84.9%)、Fe(66.3%)、Mn(55.9%)、Zn(52.6%);凋落物中Zn残留率随密度增大而减小,其他养分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对中国亚热带树种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银杏(Ginkgo biloba)3个树种在不同凋落物厚度下凋落物分解速率和分解酶活性进行了探究.利用分解网袋法,根据浙江省的平均酸雨水平,在酸雨(pH4.0)条件下设置了凋落物40g、凋落物20g、凋落物10g 3个梯度.结果表明:凋落物分解速率随厚度的增加呈加快的趋势,杉木凋落物10、20、40g的年分解系数K分别为0.24、0.27、0.34,香樟凋落物10、20、40g的年分解系数K分别为0.25、0.3、0.32,银杏凋落物10、20、40g的年分解系数K分别为0.42、0.5、0.58;脲酶活性表现为:凋落叶40g>凋落叶20g>凋落叶10g,纤维素酶活性表现为:凋落叶40g、凋落叶20g>凋落叶10g,蔗糖酶活性表现为:后期凋落叶40g>凋落叶20g>凋落叶10g,凋落物分解过程是多种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