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应用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对土壤养分与杉木株产、树高和胸径生长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选的有机质、水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4个土壤养分因子对杉木株产、树高和胸径生长都有促进作用。其中以速效钾对产量影响最为显著,以有机质对树高和胸径生长影响最为显著。4种土壤养分因子对杉木株产、树高和胸径生长作有的剩余系数分别为0.03286、0.4405和0.4836,说明还有部分相关因素(如植株密度、微量元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不同立地条件、不同栽植密度对文冠果生长结实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坡向植株地径、冠幅差异极显著。阳坡植株地径和冠幅大于阴坡。阳坡植株种子产量稍高于阴坡,差异不显著。不同坡位的地径、冠幅、种长差异显著。种子产量达到极显著差异。随坡位的升高,土层厚度的减少,生长呈减弱的趋势。坡度30°的植株的生长性状和种子产量高于坡度30°的植株。不同密度下树高、地径、冠幅均达到极显著差异,随密度增大而递增。生长指标是1 m×4 m的株行距最差,4 m×4 m的密度生长势最好。种子产量则是4 m×4 m和3 m×4 m的产量明显高于1 m×4 m的产量。不同密度间产量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金黄熊猫(Xanthostemon chrysanthus F.Muell.exBenth)在广州市生长结实表现及其果实与种子特征,本文以广州市天河区龙洞种植的6年生金黄熊猫植株为材料,选取10个单株对金黄熊猫植株生长结实表现、果实及种子特征进行了测定和统计。结果表明:金黄熊猫单株间生长表现差异较大,植株病虫害轻,结实量差异大,果实成熟度不一致,10个单株树高、冠幅、胸径、枝下高、果质量、果序数量范围分别为4~5.3m,2.99~14m2,5.7~9.2cm,0.9~2.1m,3.4~9.7kg,117~404个;同一个单株及单株间果序大小差异极大,单果序质量、单果序分枝数以及单果序蒴果数范围分别为17.99~166.87g,5~59个,16~161个;500个单果横径、纵径、质量、种子粒数、种子质量变异系数均在10%以上,范围分别为8.18~15.02mm,6.66~14.58 mm,0.51~2.93g,46~127粒,0.06~0.5g,单果萼片3~8裂,子房室数3~4(稀5)室;种子棕褐色,类三角形、肾形,千粒质量3.34±0.07g,种子长、宽变异系数在13%以上。  相似文献   

4.
不同密度改造的湿地松母树林随机抽取100株单株,调查胸径、树高、冠幅、枝下高等测树因子,记录其结实与否。运用实测数据建立判别数学模型,表明植株结实与否与冠幅、胸径二因子关系密切。通过比例趋势检验,得出结实率随密度加大而减少,经统计检验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5.
结合湖南实生繁殖型板栗低产林成因,通过良种改造和改善种植密度两方面入手对其进行改造示范。结果表明,选育的新品种板栗7号、板栗8号、板栗9号和板栗11号单位冠幅面积产量都较对照铁粒头有较大提高,其中板栗7号单位冠幅面积产量最高,达到了502 g/m2,增产幅度达到了40%,其他几个品种增幅保持在20%~30%之间,板栗8号平均冠幅面积最小,而且植株间变化差异不大,板栗7号单位冠幅果实个数最高,达到了17个,但是坚果单果质量稍小一些,约12 g左右,板栗9号和板栗11号单位冠幅面积果实个数较少,但是坚果单果质量较大,达到了14 g左右,植株间的差异也不明显;板栗林在密度改善方面以密度3 m×4 m为主进行疏伐。  相似文献   

6.
该峨眉冷杉初级无性系种子园面积4.98 hm2,共保留63个无性系,无性系内分株的变幅为3株~101株;种子园内63个无性系20 a生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平均冠幅的变幅分别为8.04 m~12.27 m、15.32 cm~26.45cm和4.05 m~7.02 m,生长性状的方差分析表明,无性系间平均树高、胸径和冠幅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无性系内树高、胸径和冠幅差异不显著;种子园内无性系分株在30株以上无性系共19个,19个无性系的树高、胸径和冠幅的均值分别为10.26 m±2.54(变幅5.69 m~14.35 m)、18.62 cm±5.21(变幅11.20 cm~32.57 cm)和4.95 m±0.82(变幅2.76 m~6.39 m)。19个无性系的主要生长性状方差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无性系间平均树高、胸径和冠幅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无性系内树高、胸径和冠幅差异不显著,对19个无性系的主要生长性状进行多重比较和排序,为下一步研究无性系营养和生殖生长相关性奠定基础;无性系的胸径和树高两主要生长性状呈显著正相关;无性系内的生长性状平均数的变异较无性系间小得多,说明生长性状主要受遗传控制。该种子园至今未结实,对不结实的原因和下一步经营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该粗枝云杉初级无性系种子园面积4.6 hm2,4个大区共保留87个无性系。1区无性系胸径、树高和冠幅的均值分别为8.52 cm、4.36 m和3.11 m;2区无性系胸径、树高和冠幅的均值分别为8.90 cm、5.50 m和3.60 m;3区无性系胸径、树高和冠幅的均值分别为8.89 cm、5.21 m和3.54 m;4区无性系胸径、树高和冠幅的均值分别为10.13 cm、6.50 m和4.17 m。方差分析表明,1区无性系胸径、树高和冠幅无性系间(内)差异极显著;2区无性系胸径、树高和冠幅无性系间(内)差异不显著;3区无性系胸径无性系间(内)差异极显著,树高无性系间(内)差异极显著和差异显著,冠幅无性系间差异极显著,无性系内差异不显著;4区无性系胸径、树高和冠幅无性系间(内)差异极显著。无性系内的生长量平均数变异较无性系间的小得多,初步说明生长性状主要受遗传控制。立地条件对无性系树高影响差异极显著,对胸径影响差异显著,对冠幅影响差异不显著,立地×无性系交互作用对无性系胸径、树高的影响差异极显著。依据各区无性系的树高的多重比较对各区无性系的生长性状进行排序。对种子园的经营管理和利用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以不同密度的思茅松中龄林为材料,开展思茅松的生长量观测,对所调查的保存率、树高、胸径、冠幅、单株材积和活立木蓄积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密度的树高、胸径、冠幅和单株材积各处理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保存率与密度成反比,活立木蓄积量与密度成正比,树高、胸径、冠幅和单株材积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但不成规律性;密度对保存率和活立木蓄积量的影响最大,对胸径、冠幅和单株材积的影响次之,对树高的影响最小.综合对比分析、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得出:最适宜思茅松中龄生长的密度是2m×3m,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最不适宜的密度是1 m×1 m.  相似文献   

9.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地位于福建省建瓯市龙村乡(海拔600m)。1978~1979年进行选优,调查的性状有;树高、胸径、地径、冠幅、坚果高、坚果宽、单粒重、结实量、最高产量、分枝层次数、主枝数量、大小年现象、抗性、叶面积指数、每簇着果数和主干高度等性状。1987年结合营建无性系收集园,进行无性系测定,采完全随机(CR)设计,每个无性系定植50~80株不等,开始结实后,每个无性系随机选择8~10株,进行定株观测。观测的性状包括:1987~1993年单株坚果产量、树高、地径、冠幅、单片叶面积、标准枝每米叶片数量、主枝数、物候、抗性、坚果大小、单果重等性状。  相似文献   

10.
为了给杜仲中龄林的经营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开展了杜仲中龄林间伐试验以及合理经营密度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密度杜仲林分胸径、树高、冠幅、单株皮质量均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2)间伐后2 a,不同保留密度林分间胸径、树高、冠幅、单株皮质量生长量均有极显著差异(P <0.01),胸径、冠幅、单株皮质量及林分皮质量均以密度2 130株/hm^2生长量最大,与1 620株/hm^2间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与5400株/hm^2间均有极显著差异(P <0.01);3)以1 620~2 130株/hm^2种植密度最有利于促进杜仲中龄林的生长和杜仲皮产量的增加,但后续还需要继续进行间伐调整;4)根据调查的平均胸径和冠幅数据建立了杜仲人工林不同径阶林分密度表,利用该表,可以根据林分的胸径和冠幅生长情况确定合理的经营密度,通过多次对林分密度进行调整,促进杜仲林分的生长及皮产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木荷造林成效,探索影响木荷生长的地形因子,在福建省华安西陂国有林场对不同地形条件下木荷的生长情况进行系统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造林3 a后,不同坡位标准地中木荷的胸径、树高和冠幅生长均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其中下坡位标准地的木荷平均胸径、树高和冠幅分别为3.11 cm、4.44 m和2.50 m。同处山脊的标准地,造林4 a后,东北坡的木荷在胸径生长方面表现最佳,平均胸径为5.29 cm;东南坡的木荷在树高和冠幅生长方面表现最佳,平均树高可达6.75 m、平均冠幅可达4.54 m;西北坡的木荷生长情况相对较差。在坡向和造林苗木规格相同的情况下,造林2 a后,位于山谷标准地的木荷长势明显好于山脊标准地上的木荷,但两者在胸径、树高和冠幅生长方面的差异并不显著。此外,在山谷地带,南坡标准地上营造木荷较西南坡向标准地上的木荷长势更好,造林2 a后,平均胸径、树高和冠幅分别可达2.96 cm、3.14 m和2.14 m;在山脊地带,南坡较北坡更有利于木荷胸径和冠幅生长,但在树高生长方面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思茅松种子园保留密度对生长量和球果产量的特性,对7年生相同家系的思茅松种子园开展5种不同疏伐强度(疏伐强度25%、疏伐强度30%、疏伐强度45%、疏伐强度50%和不疏伐)的疏伐试验,观测试验前、2年后的生长量(树高、胸径、冠幅)和球果数,计算出相应的增长量,对增长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5种不同疏伐强度2年后树高、胸径、冠幅和球果数增长量最大的处理均是疏伐强度为50%的处理,树高增长量次之的处理是疏伐强度为25%的处理,胸径、冠幅和球果数增长量次之的均是疏伐强度为42%的处理。树高、胸径、冠幅和球果数增长量小的处理均是对照CK。5种不同疏伐强度的树高增长量差异不显著,胸径、冠幅和球果数增长量差异均显著。该差异可作为思茅松种子园郁闭期保留密度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影响闽楠生长的关键因子,提高闽楠造林成效,对不同地形条件下闽楠的生长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在坡位方面,闽楠在冠幅、枝下高、最大分枝基径、树高、胸径、平均树高年生长量和平均胸径年生长量指标上均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其中,树高、胸径、平均树高年生长量和平均胸径年生长量在不同坡位上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在坡向方面,林龄4.5年的闽楠,在平均胸径指标上,东北坡向为4.78cm,东南坡向为4.77cm,均极显著高于西北坡向的3.55cm;在平均树高指标上,西北坡6.23m,东北坡6.19m,均显著低于东南坡向的6.70m;冠幅生长的情况与胸径较为相似,东北坡向的闽楠在冠幅生长上略高于东南坡向,明显大于西北坡向的1.51m;枝下高则是西北坡向(1.79m)大于东南坡向(1.69m)和东北坡向(1.28m)。在地形方面,在平均树高指标上,山谷极显著高于山脊;其他指标在两种地形上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对不同密度(1、2、4和8株/m2)的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林木的胸径、树高、冠幅和枝下高进行调查,研究其生长规律,以期为这种树种的密度管理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林分平均胸径和平均冠幅按幂指数函数减小,平均树高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但是不同密度间的个体差异不如胸径明显。树木的高径比随密度增加而上升,其关系可用对数曲线拟合。枝下高与林分密度呈线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阐述屏边县林科所2006年营建的秃杉无性系种子园营建的园址选择、规划、无性系配置方法和栽植密度,砧木定植、接穗采集、嫁接、种子园管理等技术,并于2016年7月对建园效果进行了调查、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秃杉无性系种子园砧木嫁接成活率达90.1%,嫁接植株保存率达83.1%,嫁接植株正冠率达99.7%;平均树高、胸径、冠幅和枝下高分别为4.48 m、10.32 cm、2.80m、1.43 m;目前嫁接母树生长健壮,但未见结实的植株。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卫星图片,通过抽样调查法,调查获取成都市中心城区主要城市绿化树种的物种及其树高、胸径和冠幅等形态指标,并通过回归模型建立形态指标与三维绿量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1)成都市中心城区城市森林主要绿化树种的树高、胸径和冠幅等形态指标的数量结构总体呈正态分布格局,并以树高5 m~15 m、胸径10 cm~30 cm、冠幅3 m~9 m上的绿化树种数量最多,分别达到49.41%~95.61%,53.77%~89.04%和64.36%~64.04%,表明成都市城市森林主要绿化树种具有径阶结构稳定性。2)树种的单株三维绿量与其树高、胸径和冠幅均呈极显著性正相关(P0.01),并以冠幅与单株三维绿量的相关系数最大,分布在0.801~0.909;3)根据主要绿化树总的株高、冠幅和胸径的逐步回归建立回归模型,分别建立的以冠幅为自变量和冠幅与树高共同为自变量的两种模型,其模型R~2值均在0.70以上。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福建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进行不同造林密度和施肥量的试验,结果表明:随造林密度的增大,枫香林的胸径、树高、冠幅、枝下高呈现出递增趋势;但除了树高在最小与最大存在显著差异(P<0.05)外,胸径、冠幅、枝下高无显著差异.在尿素不同量(100 g、300 g、500 g)与过磷酸钙不同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甘肃南部不同密度云杉人工幼龄林的径级结构、树高结构、空间分布和土壤理化特征,探讨林分最佳留存密度,以期为人工云杉林的营建与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固定样地调查、角尺度研究及分层取样分析的方法,设置7种不同林分密度(850,1 060,1 350,1 550,1 750,2 300和3 000株·hm~(-2))人工云杉幼龄林(林龄30~40年)样地28块,测定径级结构、树高结构、冠幅、角尺度等林分结构以及土壤密度、土壤饱和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土壤理化性质,计算各指标的平均值、标准差,并进行各指标间的差异性检验。【结果】林分的平均胸径和冠幅随林分密度增大而减小,平均树高则随林分密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不同密度林分径级结构和高度结构均呈现正态分布的单峰曲线,峰值径级随着密度增大而逐渐减小,胸径处于12~24 cm树木的频度较高而DBH24 cm和DBH12 cm的树木很少;采用角尺度研究林分空间分布格局,林分角尺度值随着林分密度增大而逐渐减小,林分密度≤1 550株·hm~(-2)时为随机分布,林分密度1 550株·hm~(-2)时为均匀分布;林分密度是影响云杉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尤其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总孔隙度)的关键因子;中密度(1 550株·hm~(-2 ))时土壤养分含量总体较高,土壤密度最小,表层(0~20 cm)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和总孔隙度都最大,土壤理化特性均优于过密或过疏的林分。【结论】林分密度与林分结构特征以及土壤理化性质密切相关,中等密度(1 550株·hm~(-2))利于保持较好的林分结构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是甘肃南部云杉人工幼龄林分的最佳留存密度。  相似文献   

19.
选取不同立地条件下的7年生楸树幼林为研究对象,对造林地的立地条件、楸树生长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青阳县楸树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土壤偏酸性,pH值为6.406.88;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分别为88.806.88;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分别为88.80151.20、1.62151.20、1.6220.34、28.6020.34、28.6077.40、10.0277.40、10.0226.88mg/kg,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均极显著增加(p<0.01);(2)7年生楸树平均高5.2526.88mg/kg,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均极显著增加(p<0.01);(2)7年生楸树平均高5.259.26m,平均胸径5.769.26m,平均胸径5.7615.34cm,不同立地条件下均达到了极显著差异(p<0.01);(3)楸树树高与胸径与土壤pH值间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4)楸树是喜肥的深根性速生树种,造林时应选择土质疏松、土壤肥沃的山脚、山谷土层深厚的地方造林。  相似文献   

20.
对密度为1667(低密度)、4444(中密度)、10000(高密度)株/hm2的4年生大叶相思林的生长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密度、中密度和低密度大叶相思林的平均胸径分别为5.14cm、5.00cm和6.24cm,平均树高分别为7.82m、6.73m、6.41m,平均冠幅分别为2.01m、1.81m、2.47m。中密度与高密度大叶相思林的胸径差异不显著,但显著小于低密度大叶相思林。中密度与低密度大叶相思林的树高差异不显著,但显著小于高密度大叶相思林。密度对其冠幅的影响并未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总体看来,在高密度的环境里大叶相思采用快速的高生长策略,而在低密度的环境里首先发展胸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