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浙江省1996年种植杂交晚稻面积860.58万亩,占晚稻总面积45.4%。据统计全省种植组合有40余个,其中:汕优系统组合为372.8万亩,协优系统为352.4万亩,Ⅱ优系统为102.9万亩。这三个系统组合种植面积合计828.1万亩,占杂交晚稻总面积的96.2%。推广面积最大的组合协优46为297.25万亩,占杂交晚稻总面积的34.54%;  相似文献   

2.
正甬优1540是宁波市农科院用甬粳15A和F7540杂交培育的感温籼型三系杂交稻品种,审定编号为国审稻2015040,2015年引入浙江省平阳县试种,表现稳产、高产、抗倒、抗病性好、穗大粒多、结实率高等特点,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19年种植面积在3.2万亩,占全县晚稻面积的22%,其中连作晚稻占45%以上,是目前连作晚稻机插中表现最好的组合之一,也适宜作连作晚稻直播。总结甬优1540连作晚稻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为相似生产条件的地区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实现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到本世纪末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宏伟目标,粮食生产也必须有大幅度增长。洞庭湖区是我省也是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常年提供的商品粮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左右。洞庭湖区粮食生产以水稻为主,1981年粮食总产中稻谷占95.8%,提高水稻产量有重大意义。在水稻中,晚稻面积最大,但单产不高、不稳、不平衡,增产潜力大。今后进一步提高洞庭湖区稻谷产量,晚稻增产占重要地位。为了了解洞庭湖区当前晚稻生产特点、主要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研究找出今后进一步增产的措施,我们会同有关教研室共十名专业人员组成晚稻生产技术考察组,从1982年10月3  相似文献   

4.
九三垦区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北纬48度以北的高寒地区,现有耕地300万亩。地势为丘陵漫岗,本区土壤多为黑土,水土流失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因而搞好水土保持工作,是确保农作物稳产高产的有效措施,也是保证和提高土壤肥力急待解决的问题。一、水土流失的危害性据九三垦区1977年土壤普查统计,重度水蚀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2.1%;中度水蚀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83.2%;轻度水蚀面积占耕地面积的7.6%,而大多数地号风蚀、水蚀兼有。据调查,1960年4月6日,八级大风吹毁荣军农场一队小麦4500亩,受灾地块平均吹走表土3—4厘米。 1965年春,尖山农场在刚播完种时,连刮了三天大风,受灾面积2.1万亩,其中补种和毁种1万亩,粮豆亩产比1964年减产27%。 1977年5月15—16日,山河农场刮了两天七、八级大风,全场小麦受灾面积达10万亩。  相似文献   

5.
我国水稻病毒病和类菌原体病已知有10种,其中以黄矮病(暂黄病)和矮缩病的发病面积最大,为害最重。六十年代中期以来,在南方11个省、市、自治区相继流行。七十年代中期随杂交稻的推广,病害再次流行,1977年仅湖南省常德、益阳、岳阳三地区就损失稻谷3.3亿斤,益阳地区180万亩杂交晚稻有150万亩发病,  相似文献   

6.
玉米是我县主要粮食作物,占粮谷作物面积的40%左右。解放后我县玉米的种植形式经历了四次较大的变革;合作化时期玉米与大豆混作;人民公社化时期改为玉米、大豆间作;近几年来推广矮秆杂交种改为“一堂清”小垄密植;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玉米由小垄密植又逐渐改为大垄栽培。从1975年大面积试种到1977年全县大垄玉米已发展到4万亩,1978年达到8万亩。近年来大垄玉米充分显示了抗灾增产的优越性。金星公社种植16000亩大垄  相似文献   

7.
湖南省安乡县以水稻生产为主.1999年全县晚稻栽种面积33万亩,发生死秆丘块的面积10.02万亩,占30.36%.其中死秆在30%以上丘块的面积达6.48万亩,占晚稻面积的19.64%.全县晚稻因死秆倒伏损失稻谷1500万kg左右.  相似文献   

8.
我县地处浙南贫困山区,水田以种植单季晚稻为主,自推广杂交稻之后,单季晚稻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的55%以上。1982年以来,由于山区稻瘟病流行,并逐年加重,使当家的汕优6号大面积发生穗颈瘟,产量损失严重,杂交水稻生产面临严重的威胁。  相似文献   

9.
2003年杭州市粳稻种植面积70万亩,以常规晚粳为主,占全市粳稻种植面积的95%以上。杂交粳稻近几年种植面积不足3万亩。为了解和掌握杂交粳稻新组合的特征特性,明确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之间农艺性状的差异,发挥杂交粳稻的优势和潜力,改进其缺点,最终培育和筛选出综合性状优良的杂交粳稻新组合,加强示范和推广,最终实现我市粳稻生产再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0.
近十多年来,蔬菜生产基地不稳,新老菜地的交替变迁是影响蔬菜生产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据不完全统计,1975年以来,全省大中城市老菜地被征用的面积达11.11万亩,占常年性菜地面积的61.72%。常州市1974年至1982年全市共征用菜地8166.1亩,致使1978年以前发展的菜地面积仅剩50%左右,1966年以前的菜地只剩7.4%。南京市现有专业菜地由粮改菜的面积占60%以上,主要专业菜地的地理分布由近郊5公里以内延伸到10公里左右,最远的菜地离城达25公里以上。无锡、苏州、常州、南通等市,历史上形成的邻县商品菜生产供销渠道亦被中断或削弱。这样必然导致城市蔬菜供需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反复强调资源优化组合、合理配置,综合利用。四川是农业大省,2003年全省农作物总播面积13627.4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9131.7万亩,占67.0%。粮食作物中水稻、小麦、玉米等占有突出地位。  相似文献   

12.
稻瘿蚊在我县的发生历史很长。过去多在山区发生,为害晚稻秧田,而本田极少被害。但从1970年秋开始,突发为害晚稻本田,发生面积达2万多亩;1972年扩展到8万多亩;1973年全县12个公社均有不同程度发生,最高峰的发生面积达15万亩,占晚稻  相似文献   

13.
<正>2010年,安乡县大力推广早晚稻双季直播技术,推广面积达1万公顷,全县共节支增效4290万元,经济效益显著。早晚稻双季直播技术是安乡县农业局相关专家从洞庭湖区种植水稻土壤状况、水稻种植制度、施肥技术等方面入手,结合洞庭湖区  相似文献   

14.
兰溪市甘溪乡1991年种植汕优10号4900亩,占晚稻面积的89.41%,并建立了社溪、露源两个百亩丰产畈。丰产畈早杂汕优48—2.237.12亩,平均亩产455公斤,杂交晚稻全部搭配汕优10号,亩产558.94公斤。两熟平均亩产1013.94公斤。从实收产量来看,汕优10号适于春花田双杂三熟制连晚  相似文献   

15.
西藏高原麦类作物产量形成的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小麦、青稞是西藏自治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80%以上。目前冬麦播种面积已达70万亩,1977年全区冬麦单产达到400斤。麦类作物千斤以上的高产典型不断涌现。如江孜县农试场(海拔4,040米),1975年1.78亩冬小麦“肥麦”平均亩产1,611.3斤,1977年又在1.32亩土地上获得亩产1,673斤;日喀则地区农科所(海拔3,836米),1975年种1.14亩“叶考拉”品种春小麦,亩产  相似文献   

16.
<正>玉米是主要的粮食及饲用作物。近年来,新疆杂交玉米制种面积迅速扩大,从2008年的46万亩增加至2012年的85万亩,年均增长16%,目前已占全国杂交玉米制种面积的20%左右。新疆杂交玉米制种有两大主要优势:一是光热和灌溉条件适宜。新疆属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光热资源丰富,  相似文献   

17.
油菜是本区主要油料作物,种植面积万亩左右。1977年以前,双三制面积大,油菜以育苗移栽为主(移栽苗占70%),亩产不满百斤。1978年推广杂优稻后,早茬增多,油菜直播面积增加(占71.6%),单产随着提高,达161.6斤。1982年,油菜面积猛增到21767.1亩,直播油菜占96%,平均亩产高达312.03斤,并出现了亩产近400斤的高产片和超500斤的高产田。  相似文献   

18.
在定义水稻主栽品种及主产区的基础上,对近5年湖南6类水稻主栽品种及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类水稻主栽品种集聚度差异显著,常规早稻常规中稻常规晚稻杂交晚稻杂交早稻杂交中稻;常规早稻、常规中稻、杂交晚稻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区,杂交早稻主要分布在湘南地区,杂交中稻主要分布在大湘西地区,常规晚稻主要分布在长株潭地区,各主产区集聚度差异明显;各类水稻主栽品种面积演变趋势基本一致;少数水稻主栽品种具有季别广适性;水稻主栽品种普遍存在生命周期现象;提出了优化湖南水稻主栽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日本全国总面积约56,000万亩左右。境内多山,约占总面积的4/5。再除去河、湖水面和城镇、交通占地,实际的耕地面积是很小的。1965年时耕地为9,006万亩,占全国总面积的16.2%。后来,由于工业发达,房屋、道路占地越来越多,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到1977年,仅有耕地8,272万亩,只占全国总面积的14.8%。在耕地面积中,水田面积虽然也随着总耕地减少而减少,但一直是占总耕地的57%左右,1977年为4,700万亩,其中除  相似文献   

20.
甬优9号系宁波市农科院作物所与宁波市种子公司合作选育的籼粳杂交晚稻新组合,平阳县2007年引进.连续三年作连晚试种,表现高产、稳产、优质、抗倒和生育期适中等优异性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2009年全县种植面积达3万多亩,2010年可作为平阳县连晚主栽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