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大豆对SMV3号株系成株抗性遗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栾晓燕 《大豆科学》1997,16(3):223-226
通过四个对东北大豆花叶病毒3号株系的感×抗杂组合的F1,F2和回交BC1群体的成株抗性分析,明确了四个创新抗源的遗传特点及其应用价值。哈91R3-182,哈91R3-188,其抗性是由两对互补隐性基因控制的,F2抗感分离比例为7:9.哈91R3-301,哈91R3-310其成株抗性是由两对互补显性基因控制的F,代抗感分离比例为9:7,这中份种质可作为东北地区抗SMV育种的理想抗源。  相似文献   

2.
朱振东  陶玲珠 《大豆科学》1995,14(3):226-232
在国家农作物引种隔离检疫基地,对从美国引起的287份大豆种质资源进行隔离检疫及筛选健康种质。干种子直接检查结果表明有76.0%的品种带有病粒,其中214份带有被大豆花叶病毒(SMV)侵染产生的黑色(或褐色)斑驳粒,病粒率为2-100%。抽样38份大豆种质进行洗涤检验和吸水纸法检验,两种方法共检测出8属病原真菌,一种线虫和一种细菌,其中以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和大豆霜霉病菌(P。  相似文献   

3.
潘其辉  赖占钧 《江西棉花》1996,(5):38-40,F003
1991-1993年对江西黄麻,红麻98份种质资源进行鉴定评价,确定利用价值。筛选黄麻高产,高支数,高抗炭疽病种质3份,高支数,高束强,高抗炭疽病种质1份,高产成铃高抗炭疽病种质2份,高支数,高抗炭疽病种持5份,红麻高产,优质种质1份,高产,高速强,高抗炭疽病种质3份,高产,高抗炭疽病种质9份。  相似文献   

4.
大豆种质资源对SMV3号株系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研究对348份大豆种质资源,包括“七五”、“八五”鉴定出的抗源,各地推广品种及国外引进品种,人工汁液摩擦法接种SMV3号株系进行抗性鉴定。鉴定结果表明,113份资源表现为高抗SMV3,占32.47%,113份表现为中抗,占32.47%,122份感病,占35.06%。抗源主要来自于东北春作大豆区和黄淮海夏作大豆区,本实验南方大豆产区资源抗性较弱。高抗资源主要来源于辽宁、山东、山西、北京以及美国和韩国。不同品种接种后的症状类型不同,表明症状反应是品种与株系互作的结果。国外引进资源接种后顶枯症状较多,表明症状反应和品种的地理来源有一定关系。本文还分析了美国一些抗源对SMV3的抗性反应及抗性基因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1991年在防虫大棚内采用人工接种方法共鉴定10份花生品种(系),未发现对PSV-Mi表现抗性的花生品种(系),但中花1号和中花3号感染病害后症状较轻,产量损失较小;1992—1993年在防虫网室内共鉴定37份花生品种(系),发现4份材料对PSV—Mi表现有一定抗性,未发现免疫和高抗材料。  相似文献   

6.
烟草种质对青枯病抗性鉴定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58份烟草种质资源青枯病抗性进行了4年的自然病地鉴定,筛选出高抗材料4份,仅占2.5%。它们是RG17、OX2028、RG8和SPG117。还有中抗45份,占28.5%。  相似文献   

7.
试验结果说明,应用治毒灵浸种,对黄瓜花叶病毒(CMV)在花生中种传有抑制作用;对由花生条纹病(PStV)引起的花生轻斑驳病防治效果达49.5%左右,NS-83、植病灵、抗蚜威、氧化乐果和甲胺磷防效较差。应用病毒A、病毒必克和植病灵Ⅱ号防治CMV引起的花生黄花叶病害效果分别为38.8%、28.7%和23.3%,经新复极差分析,未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8.
大豆感染SMV后种粒多酚类物质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种粒斑驳品种东农81-43,铁6915和感种粒斑驳品种合丰25,丰收12在人工接种两个SMV株系后,对种粒中总多酚和总黄酮的含量进行了测定。抗种粒斑驳品种由于抗种粒斑驳基因的表达作用,总多酚和总黄酮在感染初期的增长导致了负反馈抑制作用,使后期呈现负增长。感种粒斑驳品种种皮初期总多酚和总黄酮大幅度增加,这种趋势一直保持到后期。  相似文献   

9.
大豆种质资源对东北SMV1号和3号株系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556份大豆种质资源为供试材料,在2006和2007年连续两年分别接种SMV1号和3号株系,对其成株抗性和种粒斑驳抗性均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接种1号株系的成株抗病资源446份,占80.2%;抗种粒斑驳资源107份,占19.2%;对成株和种粒斑驳均表现抗性的资源103份,占18.5%。接种3号株系的成株抗病资源151份,占27.2%;抗种粒斑驳资源87份,占15.7%;对成株和种粒斑驳均表现为抗性的资源76份,占13.7%。对1号和3号株系,在成株和种粒抗性上均表现抗病的资源69份,占12.4%。以上资源特别是兼抗资源在大豆生产和抗病育种中应予以重视。研究还显示,来自辽宁和吉林的供试资源对1号和3号株系的成株和种粒抗性均较好;来自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和黑龙江的供试资源对1号株系的成株抗性较好,但对1号和3号株系的种粒抗性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野生大豆优异资源鉴定与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6 ̄1993年对黑龙江省的739份野生大豆种质进行农艺性状、籽粒品质及抗病虫性鉴定评价,筛选出超早熟种质1份,多花荚、多分枝种质5份,高蛋白种质8份,抗SCN的8份及抗SMV的种质5份。  相似文献   

11.
广西是大豆花叶病发生较为严重的地区,大豆花叶病毒株系SC15及SC18株系是广西区内主要流行株系。为了调查广西本地大豆种质对这两个流行株系的抗性,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对160份广西本地春大豆种质进行抗性鉴定。结果显示:桂下湾灰地豆、小青豆(桂平)、小青豆-1(上思)、横县黑豆-1、横县黑豆-2、横县黑豆-3、那坡黑眼豆、隆林蛇场本地豆8份种质对SC15株系高抗,占所鉴定材料总数的5%;石塘五月黄、灌阳黄豆、凤山早黄豆、三石六月黄、两造黄豆、横县黑豆-1、田黑豆7份春大豆种质对SC18株系表现抗浸染,占所鉴定材料总数的4.37%。所鉴定的广西春大豆种质中,抗SC15株系的抗病种质抗性级别低,没有对SC15株系完全免疫的大豆种质;而抗SC18株系的大豆种质抗性级别比SC15株系高,其中有7份春大豆种质对SC18株系免疫。从抗性鉴定结果看,SC18株系对广西春大豆的致病力比SC15株系弱。因此SC15株系对大豆生产的危害更为严重,是更为值得重视的一个强毒株系。本研究筛选出的抗SMV春大豆种质可作为抗源材料用于大豆抗病育种及抗性相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1、2、3号毒系抗性的遗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抗大豆花叶病毒1、2、3号毒系的品种(系)吉林21号、公交8107—12和公交8045—524—2与感病品种吉林20号杂交,研究抗病性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吉林21、公交8107—12对SMV1号毒系的抗性是由两对互补基因决定的,F_1表现感病,F_2呈9感:7抗的分离比例。三个抗病亲本对SMY2号毒系的抗性反应是由一对主效基因控制的,F_2呈3抗:1感的分离比例对SMV3号毒系的抗性反应是由一对主效基因控制的,抗病表现为隐性。  相似文献   

13.
大豆种质对SMV抗性鉴定的SSR辅助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70份大豆种质资源进行了抗病性鉴定,并利用抗性相关的SSR标记验证抗病毒分子辅助选择育种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接种SMV1和SMV3,选出双抗种质17份;单抗种质9份;双感种质44份。 利用与抗SMV3相关的SSR标记Satt114和Satt362进行检测, 抗病毒资源筛选的准确率分别达到82.4%和68.8%; 利用与抗SMV1相关的SSR标记Satt114、Satt362、HSP176、Satt510、Satt334和Sct_033进行检测, HSP176标记达82.8%,Satt114、Satt510和Satt334标记均达70%以上, 可以用作抗病毒分子辅助育种的选择标记。70份大豆种质资源经聚类可划分为两大类群,Ⅰ类群为感病群,Ⅱ类群为抗病群,分组准确。  相似文献   

14.
利用黄淮地区广范分布的优势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株系SC3、SC7和大豆胞囊线虫1号生理小种,分别对2009-2015年安徽省大豆区试和预试参试品种(系)523份(次)进行抗病性评价.结果显示:对SC3表现抗病(高抗、抗病和中抗)的材料有262份,占参试材料总数的50.1%;抗SC7的材料有274份,占52.4%;同时对SC3和SC7表现高抗的材料仅有HD21116.同时发现参加安徽省区试预试的大豆新品种(系)在不同年份间对SMV的病情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对SCN的抗性结果显示,远育8号、阜09-242和SK8-3-3等8份表现中抗,占鉴定总数的1.8%,表现中感的有43份,占9.9%,有383份材料表现高感,占鉴定总数的比率高达88.3%,说明多数大豆品种(系)对SCN的综合抗性较差.对鉴定结果的综合分析发现,只有1份新品系同时对SMV和SCN表现中抗,为SK8-3-3.  相似文献   

15.
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SC-11株系抗性的遗传及基因定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豆花叶病毒病(soybean mosaic virus,SMV)是世界性大豆病害,严重危害大豆的产量和质量.SC-11为我国黄淮夏大豆区以及北方春大豆区SMV主要流行株系.研究大豆品种对SC-11的抗性遗传方式,不同大豆材料对SC-11抗性位点的等位性关系,并对抗性基因进行了SSR标记定位.结果表明:齐黄1号对SC-11的抗性由一对显性基因(RSC-11)控制;齐黄1号、齐黄22,广吉和早熟18对SC-11的抗病基因是等位的或紧密连锁的;经分离群体组群分析法研究发现,齐黄1号抗SC-11的位点RSC-11位于F连锁群,与SSR标记Saull4、Satt334、Sat_234和Sct_033紧密连锁,距离分别为11.1 cM、8.9 cM、4.6 cM和4.7 cM;选取F连锁群上亲本间有多态的18对引物构建了F连锁群的遗传图谱,全长254.8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3.41cM.研究结果为大豆抗病育种以及抗性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图位克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SC18株系的抗性遗传和基因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是我国大豆生产上的一种主要病毒病害,SMV株系SC18是我国东北和南方两大产区的优势株系,在黄淮大豆产区亦零星发生。本研究对5个抗×感杂交组合衍生后代分离群体接种SC18后,发现各组合F_1均抗病,F_2表现3∶1(抗∶感)分离比,F_(2∶3)表现1∶2∶1(抗∶分离∶感)的分离比,表明5个抗病亲本(中作00-683、滨豆95-20、东大2号、中品661和RN-9)对SC18的抗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抗×抗杂交组合"中作00-683×东大2号"衍生后代分离群体接种SC18,F_2出现15∶1(抗∶感)的分离比,表明中作00-683与东大2号可能各携带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对SC18的抗性,且独立遗传;抗×抗杂交组合"中作00-683×滨豆95-20"的F_1、F_2和F_(2∶3)在接种SC18后均未检测出感病株,表明中作00-683与滨豆95-20所携带的对SC18的抗性基因是等位的。利用RN-9×7605重组自交家系将RN-9对SC18的抗病基因Rsc18定位到大豆6号染色体(C2连锁群)SSR标记Satt286和Satt277之间,遗传距离为6.12和4.69 cM。  相似文献   

17.
在接种我国大豆产区主要流行SMV株系SC-3及SC-7和SCN 1号生理小种的条件下,对新育成的参加2004~2007年围家及江苏、北京、山东等省市大豆区试的品种分别进行了抗性评价.结果表明:在抗SMV鉴定的334个品种中,对SC-3抗性较好(高抗和抗病)的品种数有148个,占参试品种数的44.31%;对SC-7抗性较好的有71个,占参试品种数的21.26%.同时对2个株系抗性表现较好的有55个,占参试品种数的16.47%.这些抗性较好的品种既町用于大豆生产,也可作为抗源用于抗病品种选育和与抗性相关的研究.研究还显示,来自于西北和黄淮海大豆产区的参试品种一般抗性较好.抗SCN鉴定的193个大豆品种中,未发现高抗品种,中抗品种有25个,占12.92%.汾9877.10、邯601、蒙9793-1、沧豆九号等7个品种兼抗sMV和scN 2种病害.  相似文献   

18.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是我国大豆生产上最主要的病毒病害之一。本研究用与SMV株系SC15和SC18抗病基因Rsc15和Rsc18紧密连锁的5个分子标记(Satt246、Satt286和Satt634、BARCSOYSSR-02-0667和Satt266)对来自国内外的50份大豆种质以及杂交组合"科丰1号×RN-9"后代进行了针对SC15和SC18株系的抗病性评价和选择。经接种验证后结果表明:Sat-246和Satt286对抗病基因Rsc15的选择平均符合率分别为63.89%和66.67%;Satt634、BARCSOYSSR-02-0667和Satt266对Rsc18选择的平均符合率分别为67.92%、68.09%和63.10%;共选出抗SC15的材料34份,抗SC18的材料27份,对SC15和SC18均抗病的材料25份。通过对杂交组合"科丰1号×RN-9"衍生的F_2、F_3和F_4代分离群体进行标记选择和接种SMV的表型验证,发现标记Sat-246和Satt286在3个分离世代对SC15抗性基因筛选的符合率分别为72.13%、68.83%和84.25%。用与Rsc15和Rsc18连锁的5个分子标记,对F_2、F_3和F_4代分离群体进行抗性基因的选择,在F4就筛选到18个对SC15和SC18均为抗病且标记带型完全纯合的抗病家系。本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分子标记可有效用于种质资源和杂交后代群体对SMV抗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大豆花叶病毒病的抗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胡蕴珠 《大豆科学》1992,11(4):343-350
近几年来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病的抗性研究侧重于三个方面:1.筛选抗性基因并应用于抗性遗传与育种研究;2.研究不同抗源的抗性基因的遗传模式及其关系;3.通过SMV的外壳蛋白基因序列分析来鉴定株系及病毒蛋白酶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大豆对SMV数量抗性的育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证实潜育期长、病情发展缓慢、最终病情轻的数量抗性的利用价值,在接种SMV-Sa株系条件下,比较了同一遗传背景、不同发病时期、不同病情下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研究表明早期感染SMV对大豆产量、褐斑率等的影响显著大于花期感染;病情指数与大豆产量、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等存在显著负相关,病情指数越高,对产量等危害越大;通过比较SMV对质量抗性、数量抗性和感病3类大豆品种的影响,证实数量抗性品种在株高、单株粒数以及大豆产量等方面受SMV影响显著小于感病品种,与质量抗性品种接近.说明选育数量抗性品种对控制SMV危害有实质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