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正>卷棘口吸虫(Echinostoma revolutum)属于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棘口属(Echinostoma),寄生于禽类直肠、盲肠和小肠,在我国南方各省甚为普遍。它的第一中间宿主为螺,第二中间宿主为螺和蝌蚪。禽类啄食了第二中间宿主而被感染。丹顶鹤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肇庆市星湖湿地公园共饲养有56只丹顶鹤。2013年10月,发现有1只3月龄的小丹顶鹤血便,粪便中带有虫体,食欲减  相似文献   

2.
鸭体内发现红口棘口吸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年3—9月,我们在进行雅安淡水螺体内蠕虫幼虫期的调查时,用分离自椭圆萝卜螺(Radix swinhoei)和半球多脉扁螺(Folyoylis hemisphaerula)体内的棘口科吸虫囊蚴,按50—100个/只感染10—15日龄的四川麻鸭雏鸭14只。在回收到的虫体中发现有3条吸虫为红口棘口吸虫(Echinostoma operosum Dietz,1909).  相似文献   

3.
为鉴定喜鹊和山斑鸠体内棘口吸虫种类,本文采用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了种类鉴定。分子生物学结果显示,来源于喜鹊和山斑鸠虫体的线粒体NADH脱氢酶1(ND1)基因同源性为99%,在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两种鸟的虫体ND1序列归类在同一分支,与其亲缘关系最近的是强壮棘口吸虫(Echinostoma robustum)和弗氏棘口吸虫(E.friedi)。形态学观测结果显示,来自同一种鸟的虫体具有相似的形态结构,而两种鸟之间的虫体形态存在一定差异;通过比较所获得虫体与强壮棘口吸虫、弗氏棘口吸虫之间的形态特征,发现这两种鸟体内检出的棘口吸虫均与弗氏棘口吸虫的的形态特征更为相符。结合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鉴定的结果,确定感染喜鹊和山斑鸠的棘口科吸虫均为弗氏棘口吸虫,这是弗氏棘口吸虫在国内的首次报道,喜鹊和山斑鸠应为弗氏棘口吸虫的新宿主。  相似文献   

4.
1980年在杭州家鸭体内发现一种新的棘口科吸虫,主要特征为头冠上有31枚头棘,其中背棘21枚分上下两列交错排列,大小相等;每边角棘各5枚,虫体狭长,外形呈中间窄两端宽,虫体宽长比例为1:21~26,定名为杭州棘口吸虫(Echinostoma hangzhouensis nov.sp)。本种与豆雁棘口吸虫(E.anseris Yamaguti,1939)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每边角棘为3枚,虫体外形呈中间而两端窄,宽长比例为1:8~9。与狭窄棘道吸虫(Echinodollfusia stenon,Dollfus,1950)的主要区别则在于其头棘43枚,其中背棘35枚,每边角棘4枚,两列头棘大小不等。  相似文献   

5.
1988年8月,作者在密山县连珠山诊疗鹅的疾病时,部检了一只病鹅,在其小肠内检出210条吸虫,对虫体形态学做了详细的观察和描述,据其形态学特征并与前人工作做了对比,鉴定为棘口科棘口属的宫川棘口吸虫。本虫体在我省鹅体寄生为首次发现和报道。  相似文献   

6.
现将因鸭卷棘口吸虫(Echinostoma revolutum)和细背孔吸虫(Notocotylus attenuatus)混合寄生造成青年鸭大批死亡的病例报告如下。一、发病经过本县某乡(水网地区)一养鸭专业户,于1988年4月13日进苗种鸭714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合肥市集贸市场屠宰鸡肠道蠕虫感染情况,采用蠕虫学剖检法对合肥市东七里站集贸市场、三里庵集贸市场、双岗集贸市场和南七里站集贸市场屠宰散养鸡肠道蠕虫感染情况进行了检测,其蠕虫感染率为44.64% (50/112);对所获虫体进行鉴定,共鉴定出7种蠕虫:宫川棘口吸虫(Echinostoma miyagawai)、日本棘隙吸虫(Echinochasmus japonicus)、棘沟赖利绦虫(Raillietina echinobothrida)、四角赖利绦虫(R.tetragona)、有轮赖利绦虫(R.cesticillus)、鸡蛔虫(Ascaridia galli)和鸡异刺线虫(Heterakis gallinae).  相似文献   

8.
在集安市解剖3只散放的当地品种鸡时,发现在鸡的盲肠和直肠内寄生一种淡红色长柳叶状虫体。经鉴定为鸡的卷棘口吸虫。感染强度为1—15条,平均为5条。为了摸清卷棘口吸虫的感染情况,对其饲养的15只鸡,分別采取粪便,用离心沉淀法清洗粪便镜检,15只鸡均查到了卷棘  相似文献   

9.
1988年8月在北安农业学校蠕虫学剖检时,在4只鸡小肠内找到52条吸虫,经鉴定系曲领棘缘吸虫(Echinoparyphium recurvatum)。形态构造虫体扁平,长叶状,长r.10—4.25mm,最大宽度0.42—0.63mm。  相似文献   

10.
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大庆市犬小肠内采集的吸虫进行鉴定,采用苏木素染色法将虫体制成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结构初步鉴定为圆圃棘口吸虫。提取该虫体的DNA,对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ernal spacer region,ITS)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和分析。经BLAST比对,发现与Gen Bank已发表的圆圃棘口吸虫序列的相似性达到99.6%。通过采用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两种方法证实从犬体内分离出的吸虫为圆圃棘口吸虫。  相似文献   

11.
正棘口吸虫病是由棘口科的多种吸虫寄生于畜禽及人肠道中所引起的吸虫病。园圃棘口吸虫主要分布在日本、朝鲜和我国。棘口吸虫首先在日本东京犬小肠内发现,后证实在我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四川及天津等地区广泛流行[1],但在河北省并未见报道[2]。现将在河北省保定市发现的一例宠物犬感染园圃棘口吸虫病例报道如下。1患病犬的基本信息2016年5月10日,河北省保定市某家养宠物泰  相似文献   

12.
卷棘口吸虫(Echinostoma revolutum)属扁形动物门吸虫纲复殖目棘口科棘口属,体长10.3~13.3毫米,宽1.19~2.09毫米,主要寄生于禽的直肠和盲肠,在我国各地普遍流行,除鸡、鸭(包括野鸭)、鹅和若干其他鸟类外,猪、猫、家鼠、兔和人均可感染,对雏禽危害较大。其中间宿主为螺蛳、蝌蚪,禽因吞食含有囊蚴的中间宿主而被感染。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南昌南宁两地家禽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 Dietz,1909)吸虫,计三亚科五属14种,其中林口亚科棘喙名(Echinoparyphium Dietz,1909)中的洪都棘喙吸虫E.hongduensis;南昌棘喙吸虫E.nanchangensis;赣江棘喙吸虫E.ganjiangensis3种和莫林属(Moliniella Hubner,1939)中的南宁莫林吸虫M.nanningensii系为新种。根据南宁莫林吸虫的特征,对莫林属的定义进行了修订。虫体特征系根据盐酸卡红染色标本测量(单位:毫米)、描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1982年我们在湖州家鸭体内发现了一种光口科吸虫,形状酷似棘口科的椎形低颈吸虫,但无头棘,经压片染色鉴定为大囊光睾吸虫,1983年4月在余杭县家鸭小肠内又发现了两种相似的吸虫,经鉴定为大囊光睾吸虫和斑嘴鸭光睾吸虫,而且感染率相当高,解剖麻鸭55只,检出光睾吸虫的15只,感染率  相似文献   

15.
1981年3月,我们从本院牧场1只淘汰母鸡的盲肠中采集到2个吸虫标本,在用常规方法固定、脱水、卡红染色、透明及封片后观察形态,签定这2个虫体均为卷棘口吸虫 E.revolutum ,但其中1个虫体体内仅见1个睾丸(图1),另一个正常(图2)。查  相似文献   

16.
正棘口科吸虫主要寄生于宿主的肠道内,种类繁多,我国报道的已经达100多种,鸡鸭鹅等家禽和其他鸟类感染极为普遍,是家禽肠道中常见的吸虫~[1]。棘口科吸虫其中大部分寄生于鸟禽类,少数寄生于哺乳类,有的种类为人兽共患寄生虫,也是一种重要的渔源性寄生虫病病原体,呈世界性分布~[2]。其中日本棘口吸虫能够寄生于多种禽类、哺乳类和人类的小肠,是人畜禽共患的寄生虫病原,世界各地均有发现。  相似文献   

17.
背孔科Notocotylidae和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是二个大的吸虫类群,在我国各地均为常见。但在呼伦贝尔盟至今还没有这方面的报道。作者在鄂温克旗红花尔基头道桥林场的小河中捕到3只绿头鸭和一只白骨顶Fulicaatra(俗称“水老鸹”),在其中2只绿头鸭的肠管中找到7条背孔吸虫,鉴定为肠背孔吸虫Notocotylusintestinalis,在白骨顶肠管中检出4条棘口吸虫,鉴定为卷棘口吸虫Echinostomarevolutum。均为呼盟寄生吸虫种类的新纪录。呼盟水生禽类寄生吸虫的发现,虽在数量上不多,目前还够不上对禽类或水生禽类的危害,但足以说明在呼盟自然条…  相似文献   

18.
贵州首次发现五种绵羊斯氏线虫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8月至1993年7月间,我们在织金县开展畜禽寄生虫区系调查工作中,在山羊、水牛、马、鸡体内收集许多虫体标本,经乳酸酚透明、盐酸洋红染色、显微镜下逐条形态学鉴定,发现绵羊斯氏线虫、奥普双冠线虫、强状棘口吸虫、小盅同盘吸虫、徐氏巨咽吸虫五种虫体在我省从未见有报道,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1988年8月内蒙古畜牧科学院野生动物繁殖场一只幼黑鹳(Ciconia nigra)发病,初期食欲仍正常,主要表现吞咽困难,继而食欲减退,头颈部日趋肿胀,临床检查在咽喉部发现虫体19条,经鉴定为呵欠鸟凯塞玛吸虫(Cathaemasia hians),药物驱虫后病鹳痊愈。本病由该吸虫侵袭所致。现将虫体形态,临床表现与治疗报告如下: 一、虫体形态新鲜活虫体粉红色半透明、畏光,可以作爬动或滚动运动。因而呈球状,帽钉状,矛状或不规则形。酒精固定后虫体乳白色.长椭圆形,两端稍尖。背部扁平,腹部较凸,以腹吸盘处最显著。表面有小棘。虫体大小为11.3—12.0×3.8—3.9毫米。在虫体前三分之一处有一切迹,长1.22—1.25毫米,深0.75—0.83毫米。口吸盘次顶端马蹄状,前缘孤  相似文献   

20.
剖检福安市麻鸭30只,检得蠕虫11种,总感染率为73.3%。分别为:鸭两尖吸虫23%,楔形前殖吸虫23%,卷棘口吸虫7%,宫川棘口吸虫23%,接睾棘口吸虫3%,似难低颈吸虫3%,细背孔吸虫7%,舟形嗜气管吸虫3%,叉棘单睾绦虫13%,裂刺四棱线虫47%,鸭瓣口线虫20%。群落生态分析表明,优势种为裂刺四棱线虫。两两种间关系中,卷棘口吸虫分别与宫川棘口吸虫和鸭瓣口线虫呈正关联(P<0.05);接睾棘口吸虫、舟形嗜气管吸虫和似锥低颈吸虫之间呈负关联(P<0.05)。种群分布型中属随机分布的有卷棘口吸虫、接睾棘口吸虫和舟形嗜气管吸虫,其余8种均为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